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作者:Daniel L. Overmyer

    This volume looks at Religions in China Today. Articles include: Belief in Control: Regulation of Religion in China, Local Communal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China, The Cult of the Silkworm Mother as a Core of Local Community Religion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Local Religion in Hong Kong and Macau,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Daoism in China Today, 1980-2002, Buddhist China at the Century's Turn, Islam in China: Accommodation or Separatism?, Catholic Revival during the Reform Era, Chinese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Today, Healing Sects and Anti-Cult Campaigns.
  • 宗教的科学研究(套装上下册)

    作者:J.M.英格

    《宗教的科学研究(套装上下册)》讲述了:哲学家们对文化交往和城邦瓦解所做出的反应,是着手建立一种才华横溢的智识体系,他们认为这种处境与其说是个人方面的悲剧,还不如说是社会的土崩瓦解。与此相应,他们不是走向宗教,而是不由自主地踏上寻求伦理主张的道路。举例来说,柏拉图时代的混乱和瓦解状态,使得柏拉图心灰意冷。他认为,存在着一些超验的和普遍的正义规范,这些规范可以通过哲学家的研究揭示出来。而一旦如此,一种理性的,有秩序的社会,就会把生活里的混乱清除干净。在柏拉图看来,实现这种秩序的手段,就是割断外界文化的破坏性影响,杜绝商业和财富,形成小国寡民的状态,摆脱“辛酸与腐败的海洋”。
  • 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

    作者:[美]欧大年(Overmyer,Dani

    本书纵观了从汉代到本世纪上半叶民间宗教教派的历史以及与佛教各宗、道教、儒教、秘密结社、农民战争的关系、印度教的历史等。全书共20余万字。该书系美籍加拿大学者欧大年的学术代表作,1976年由哈佛大学出版,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全书共分9章。
  • Chinese Religiosities

    作者:Yang, Mayfair Mei-hu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 and Taiwan has seen both a dramatic process of state-driven secular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a vigorous reviv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life. "Chinese Religiosities" explores the often vex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and religious practice. The essays in this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collection cover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s, including Buddhism, Daoism, Islam, Confucianism, Protestantism, Falungong, popular religion, and redemptive societies. Contributors include: Jose Cabezon, Prasenjit Duara, Ryan Dunch, Dru C. Gladney, Vincent Goossaert, Ji Zhe, Ya-pei Kuo, Richard Madsen, Rebecca Nedostup, David Palmer, Benjamin Penny, and Mayfair Mei-hui Yang.
  • 神‧鬼‧祖先

    作者:焦大衛(David K. Jordan)

    村落械鬥與聯盟 圓滿平安熱鬧的文化概念 乩童與社區意志的型塑 地方層次的改運與驅邪 冥婚、超自然範疇內的流動 英美世界第一次有學者對台灣鄉村民間信仰 進行全面而系統性的田野民族誌分析 本書主要內容來自焦大衛(David K. Jordan)1966-1968年間在台南縣西港鄉保安村(化名)所做的民族誌。這是英美世界第一次有學者對台灣鄉村民間信仰進行了全面而系統性的田野民族誌分析。本書由移民過程談到家庭與村落的信仰組織,由村民的宇宙觀談到村民與各類超自然範疇間的互動,焦大衛並提出了能有助於理解台灣漢人村落如何來面對自然生態與社會變遷的調適模型。書中觸及的許多主題(村落械鬥與聯盟、圓滿平安熱鬧等文化概念、乩童與社區意志的型塑、地方層次的改運與驅邪、冥婚、超自然範疇內的流動等),在經驗與理論層次都具有開創性,對相關研究領域影響深遠。本書附錄文章(1994)刊出焦大衛1990年代對當時台灣宗教與社會變遷所提出的後續觀察,該論文將時間向度納入考量,也有助於能更凸顯出焦大衛認為台灣民間信仰歷經社會變遷而仍能自行調整的觀點。
  • 宗教禁忌

    作者:金泽

    本书借鉴国外宗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以及今天仍然存在的种种禁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与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禁忌作了横向比较,探讨种种禁忌在人类生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作者:黃應貴/主編,丁仁傑,呂玫鍰,齊偉先,林

    人類社會中個人的自我認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密切的互動而建立。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加速了生活的步調,快速流動的日常生活無形中產生個人內在的矛盾,並造成片段化的人際關係與心理的焦慮不安。 為了重建人際關係、找到自我的認同與救贖,陸續出現了各種既無教主與教義、更欠缺正式儀式與組織之新形式的世俗性宗教。而此時宗教的主要關懷,轉向個人如何在社會中找到定位的問題,並為其日常生活提供意義的框架。 本書將由實際的個案研究,說明個人如何透過當代的宗教實踐建立人際關係,同時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個人化的宗教實踐豐富多樣,包括與神直接溝通而超越中介的層面,或是在既有宗教儀式中的某些活動,也可以是創新性的附屬活動,更可以是個人在傳統儀式、教義、與實踐的創新。這些滿足個體自我存在的認定都存在當代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個人的救贖之道。
  • 巫觋

    作者:宋兆麟

    《巫觋——人与鬼神之间》作者为宋兆麟。本书为《三足乌文丛》系列之一,《三足乌文丛》包括:《骊龙之珠的诱惑——民间叙事宝物主题探索》、《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八仙——传说与信仰》、《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田野考察》、《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观音——神圣与世俗》、《隐喻世界的来访者——中国民间财神信仰》。   “三足乌”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鸟。化身于光明,象征着生命。王充《论衡·说日》日:“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日:“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留下的一乌系三足,传为日精,或驾日车者,为中国先民所崇拜。
  • 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作者:刘志军

    本书以一个中原乡镇为个案,关注了传统宗教及基督宗教在乡村都市化这一社会进程中的兴衰浮沉,及其带给人们的启示。作者选取乡村都市化的视角,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社会转型,并透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历史学的文献研究,结合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方法,对这一时期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及其动态发展进行了“深描”与社会-文化功能分析。以此为基础,作者系统考察了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探究了宗教信仰在乡土中国发生变迁的深层原因与未来走向。
  •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

    作者:Yoshiko Ashiwa,David

    Making Religion, Making the State combines cutting-edge perspectives on religion with rich empirical data to offer a challenging new argument about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The volume goes beyond extant portrayals of the opposition of state and religion to emphasize their mutual constitution. With chapters written by experts on Buddhism, Protestantism, Catholicism, Daoism, Islam, and more, this volume will appeal broadly to those interested in politics, religion, and modernity in China.
  • 中国式宗教生态

    作者:陈晓毅

    本书通过对青岩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及汉族民俗宗教 、苗族民俗宗教、布依族民俗宗教组成的宗教生态系统的历史演进和宗教内部各组成成员之间、教徒内心宗教元素之间互动交涉的全面描述,演绎“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这三位一体的“交响与变奏”,提出“宗教生态”这一解释构架,兼作对“文明冲突论”的一个回应。
  • 哈贝马斯的宗教观及其反思

    作者:张庆熊,林子淳

    《哈贝马斯的宗教观及其反思》分为宗教与公共领域、与教宗对话、与神学家对话、宗教观分析、反思与挪用五部分,收录了《公共空间和政治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和拉辛格论理性与宗教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哈贝马斯的“宗教转向”及其局限》等内容。
  • 寺庙经济论

    作者:罗莉

    本书对“寺庙经济”这个课题进行十分有限的探索,当代寺庙经济则以藏传佛教为主,本书侧重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
  • 尘世的权威

    作者:夏洞奇

    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本书从作者从奥古斯丁著述之拉丁原文入手,论述深入细致,在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了解全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本书代表了国内奥古斯丁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
  • 当代世界宗教学

    作者:范丽珠,James D. Whitehe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宗教性的几个基本因素:意义建构或在生命较深层面对意义的需要,以及超越或寻找那些值得为之生、甚至为之死的价值。开篇章节部分包括对西方宗教和宗教性学术传统的概述,同时论证了这些精神的皈依就存在于中国民间信仰与实践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 第二部分吸收了某些现代宗教意识相关主题,从曾经产生巨大影响而今受到广泛质疑的世俗化(世俗化假设预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的命运是不可避免地消亡)假设开始。讨论随后转向作为中西方现代化内在动力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并分析了在晚现代文化中宗教的位置和宗教性的表现方式。 第三部分提出宗教在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种观点。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了中国传统遗产的信仰与实践,作为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潜在资源。最后的这两章,思考了中国宗教和宗教性对世界文明和平发展可能的贡献。
  •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

    作者:曹南來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對於對政教關係或對現代中國宗教實踐有興趣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作者淺白易懂的文字適合用於本科教材。」──《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基督新教的民族志專著。曹南來博士成功地粉碎基督教在中國作為洋教的刻板認識,讓讀者窺見一個已高度本地化、去政治化的宗教,而這一宗教又與資本主義經濟行為形成高度互滲。」──《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
  • 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

    作者:陈村富

    本书作者以浙江省温州市和浙西地区的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为典型个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详尽地价绍了在社会主义市经济条件下,中国基督教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并对城市化和世俗化潮流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基督教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剖析,重点研究了“转型期”对中国基督教的特殊影响。这对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宗教动态、了解宗教变化、调整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把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引入到中国基督教的研究中,突破了就经典谈经典,就理论说理论的论说方式,既可供宗教研究者参考,又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一个平台。
  • 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

    作者:范麗珠

    本項研究通過對深圳民間宗教信徒的個體生命歷程的瞭解,來解釋現代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宗教現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民間不斷出現各種宗教信仰熱潮,乃至釀成新興的宗教運動,則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作者提出「宗教熱」以及宗教運動不是簡單的宗教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是現代人走出信仰困境的選擇;作者闡述了中國民?宗教信仰個體性的意義,特別是多數中國人走出文革時期「政治神話」,尋找個體生命意義的過程;避開制度性宗教的討論,通過「宗教性」的論證來探討宗教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問題。
  • State, Market, and Relig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

    作者:Yang, Fenggang,Tamne

    This collection of original, new studies about Mainland China,Hong Kong,Taiwan and Singapore and other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focuses on religious changes, and especially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market in affecting religious developments in these societies. Information was gathered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primarily, and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secondarily. The topics covered are: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the methods used by Christians to be able to coexist with a communist government, revival techniques being used by Buddhist monks, the strategies of Daoist priests and sect leaders to attract followers, the significance of mass-circulating morality books, and the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nature of Confucianism. The book will interest social scientists, religious specialists, journalists, and others who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ies, and those interested in religious change in modernizing socie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