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 《摩诃婆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包蕴大量的神化、传说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经典思想与高超智慧,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是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是甘地的战友,也是印度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 -
禅外阅世
无常之恸,大概是宗教启信的出发点吧。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上。故佛教的要旨,被包括在这个十六字偈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思想录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
圣经
中文部分:中文 和合本(中国教会使用最多的版本) 英文部分: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ESV 英文标准版) 英语标准译本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是2001 年由英国圣经公会和福音出版社出版的。ESV 是建立在过去 500 年英语圣经翻译的最优秀的主流的基础上。主流的源头是1526 年的威廉.丁道尔的新约,1611 年的KJV,1885 年的RV,1901 年的 ASV,1952 年和1971 年的RSV。在这主流里,文本的信实度、精确度与简练、华丽的结合,表达出了他真正的价值。 ESV的每一个词和短语都细心地与原始的希伯来文、亚兰文及希腊文相核对,以保证充分的精确度和明晰度,并防止错译和漏译原始文本的任何语义。英语的词和短语的本身,与丁道尔及KJV 译本的相比较,已经有了发展,而RSV 最为现代化。ESV 以1971 年的RSV 为工作的起点。 ESV的翻译原则基本上是直译,它尽可能寻求得到原始文本的精确词义和每一圣经作者的个人风格。这样,它着重于 “词与词”的对应,同时考虑到现代英语和原文语言之间在文法、句法和成语方面的差异。寻求原始文本的透明度,让读者尽可能地看到原始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ESV的翻译风格按传统翻译原则保留了神学术语,如恩典、信心、公义、成圣、救赎、重生、和好、赎罪等;因为他们在教义方面有极大的重要性,也因为相应的希腊文已成为新约时代的关键词和术语。 ESV充分表现圣经作者的风格变化,如创世记优秀的散文,历史书流畅的叙述,诗歌书丰富的隐喻和戏剧性的想像,先知书警钟性的告诫,路加福音的通顺和优雅,约翰福音的极度简要,保罗书信严谨合理的逻辑性。 ESV的文本旧约的基础是建基于希伯来文圣经的马所拉文本上,其版本是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1983 年2 版;新约是建基于1993 年由联合圣经公会出版的希腊文新约(修订第4版)及由Nestle & Aland编辑的第27版希腊文新约。在特殊情况下,ESV 也参考死海古卷、七十子译本、撒玛利亚五经、叙利亚Peshitta 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及其他文本。 ESV出版小组有100 多人,14 位翻译监督委员会成员,得益于50 位圣经专家学者复阅译文和50 多位顾问委员会成员的评论。 -
《梨俱吠陀》神曲选
《 神曲选》内容简介:1951年,我在印度国际大学和蒲那大学分别取得相应的哲学学位。次年——1952年,我从孟买乘法国邮船回国。在北京,我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工作。1978年,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开展印度哲学研究工作。印度哲学研究,在我国当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一直是一个空白点。1983年,哲学研究所申请建立一个包括印度哲学研究在内的“东方哲学研究室”。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这一申请。从此,印度哲学研究正式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内。新建的“东方哲学研究室”设立三个研究小组:印度哲学研究小组,日本哲学研究小组,阿拉伯哲学研究小组。我荣幸被任命为首任室主任兼主持印度哲学研究小组。 如何开展印度哲学研究?我认真学习了《 神曲选》“导论”所引恩格斯的语录(关于印欧宗教神话研究应追溯其源于吠陀经的论述),并按这一科学方法制订印度哲学研究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的计划:一,吠陀经(《梨俱吠陀》);二,印度古代辩证思维;三,奥义书与吠檀多哲学;四,因明正理。但吠陀经与奥义书是我的重点研究课题。 -
圣经叙事的艺术
《圣经叙事的艺术》旨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经的叙事艺术。在前两章里,作者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解释,一是这种引导的必要性,二是其概念原理。《圣经叙事的艺术》的既定目标乃在阐明圣经叙事的一些独特的艺术原则。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不论长短,都配有评析,并始终是为了举例说明基本原则,而不是为了全面地或就个别段落进行评论。这里所讲的圣经仅指希伯来圣经。 -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共有十八章,七百颂。十八章这个数字与《摩诃婆罗多》共有十八篇和婆罗多族大战进行了十八天,想必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寓有深意,即史诗作者将《薄伽梵歌》视为《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核心。“薄伽梵”是对黑天的尊称,可以意译为“尊者”或“世尊”。黑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因此,《薄伽梵歌》也可译为《神歌》。 -
华夏上古神系
《华夏上古神系》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素”。书中论证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上古大神的“外来身份”,提出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自波斯等,揭示中国先秦神话是“亚洲精神共同体”的结晶。作者认为,高度开放,博采众长,继而实现超越,完成原创,是华夏文化精神的伟大特性,也是其卓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主因。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可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耗费20多年时光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等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话的起源和流变,通过独辟蹊径的探索,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 -
人生的三路向
如果你是忧虑的,如果你是困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惧的,《人生的三路向》能够帮助你和你的心灵强大起来。 本书是对梁漱溟关于宗教、道德与人生问题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由梁漱溟先生的哲嗣梁培宽先生亲自辑录审定。 《人生的三路向》是梁漱溟先生实践的结果,是他关于人生问题的最终思考。他对人生本质的做了透彻的分析,提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并对世人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进行综合分析,洞若观火,直指世人万象。梁先生系统讲述了他所选择的人生观:活在当下,一任直觉。这是对儒家思想汲取又反哺的结论,也是针对中国人今日惶惶不可终日生活状态的点醒。 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毕生追寻人生的真味。他对人性生动立体的剖析和对人生全面透彻的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卓绝智慧;他自由无束缚的思想和开豁通达的人生观,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给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
圣经的叙事艺术
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教义,是整个西方文化长河的源流,当追索感性愉悦的希腊精神与崇尚理智谨严的基督价值交汇、碰撞后,一首和谐的灵魂之歌便由此生成,并一直在今天的西方文艺创作中幽幽作响。 在混沌的宇宙里,人们企盼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追寻更加澄明和本真的世界,《圣经》导引你向天穹仰望,也审视自己的内心,来考量生命的价值,所以它当然是哲学;一部书,也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从上帝创世、摩西出埃及、约书亚建国,一直到南北朝分裂、巴比伦之囚,因此它当然也是历史。 哲学使人深刻、历史使人深沉,诚然如此,可是除却这深刻和深沉,你没有领受到其中的美吗?在诵读诗篇、箴言,吟唱雅歌的时刻,你没有为内里的精神力量所震撼而心生感喟吗?这般情怀,单是哲学和历史所力不能及的,而这,只能靠使人深情的文学感召,才能让我们在潜游《圣经》的精神之旅中还能体认到艺术、领略到美。 作为文学艺术品的《圣经》(主要指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由叙事构成,但在传统的研究中,对于《圣经》叙事的文学考查却仅仅处在边缘位置,以色列圣经学者巴埃弗拉特,以一部《圣经的叙事艺术》,让我们从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幕幕曾经想当然的传说场景,获得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堪称“圣经文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创举”。 在这样一个“主义”、“流派”盛行的年月,巴埃弗拉特使用的不过是传统的细读法,他紧扣文本,从叙事人、人物塑造、情节、时空安排、语体等角度,做了颇有说服力的阐说,阅读此书,你似乎不是在上一堂人文课,而是在聆听一个个故事,回味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讲述”。于是乎,透过巴埃弗拉特磨出的这副眼镜,我们看到了大卫冷峻刚勇下的脆弱和伤感,押沙龙骄横佞巧下的率直性情,而每一个新鲜推论的背后,都有多方面的佐证。我很欣赏作者的这一点,立意的时候天马行空、无所羁束,落笔的时候则深思慎取、言必有据,颇有胡适先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遗风。 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世间万事均已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圣经》里的恩怨因果实质上就是他在编故事、讲故事,人类的探索、奋争也就确实可笑。可是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创造自己心中的故事,而万能的上帝也不过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所以凭着巴埃弗拉特赠与的这把利器,上帝的笑,应该不是出于轻蔑,而是发自赞许。 -
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约有十万颂,《罗摩衍那》约有二万四千颂。在古代印度,它们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和流传。因而,它们的文本是流动性的,经由历代宫廷歌手和民间吟游诗人不断加工和扩充,才形成目前的规模和形式。 《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之间。在这漫长的八百年的成书过程中,《摩诃婆罗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八千八百颂的《胜利之歌》,后来演变成两万四千颂的《婆罗多》,最后扩充为十万颂的《摩诃婆罗多》(即《大婆罗多》),成为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长的一部史诗。 关于这部史诗的作者毗耶娑,我们目前所知道的都是传说,很难断定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既被称作这部史诗的作者,又是这部史诗中的人物。按照史诗本身提供的故事,毗耶娑是渔家女贞信在嫁给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贞信和福身王生下的两个儿子花钏和奇武先后继承王位,都没有留下子嗣就死去。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与奇武的两位遗孀行房,生下两个儿子持国和般度。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俱卢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两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他用三年时间创作了这部史诗。 如果史诗中的这些内容不是后人杜撰添加的,那么可以认为毗耶娑是这部史诗的原始作者。而按照印度传统,毗耶娑不仅被说成是《摩诃婆罗多》的作者,还被说成是四吠陀的编订者、各种往世书的编写者、吠檀多哲学经典《梵经》的作者,等等。将相距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著作归诸同一作者,显然是荒谬的。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毗耶娑这个名字本身具有“划分”、“扩大”、“编排”等含义。因此,将毗耶娑看作一个公用名字或专称,泛指包括《摩诃婆罗多》在内的、古代印度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累积而成的一些庞大作品的编订者,也未尝不可。 《摩诃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十八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这便是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称作俱卢族,后者称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难敌设计了一座易燃的紫胶宫,让般度族五兄弟去住,准备纵火烧死他们。般度族五兄弟幸免于难,流亡森林。其间,般遮罗国王的女儿黑公主德罗波蒂举行选婿大典,般度族五兄弟乔装婆罗门前往应选。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选婿要求,挽开大铁弓,射箭命中目标,赢得了黑公主。从此,黑公主成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五兄弟也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他们一半国土。 般度族在分给他们的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辉煌。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坚战出于礼节,接受了难敌的邀请。在掷骰子中,坚战输掉一切财产和王国,又输掉四个弟弟和他自己,最后输掉他们五兄弟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德罗波蒂。于是难敌命令自己的弟弟难降将黑公主强行拽来,在赌博大厅当众横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军怒不可遏,发誓要报仇雪恨。持国预感恶兆,不得不出面干预,答应黑公主的要求,释放般度族五兄弟,并归还其国土。 但难敌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赌一次,讲定输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还要在第十三年过隐匿的生活,如被发现,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这次赌博的结果自然又是坚战输掉。这样,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国土,流亡森林十二年,并在第十三年里隐姓埋名,在摩差国毗罗吒王宫廷里充当仆役。 十三年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归回失去的国土,难敌坚决不允。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般度族获得多门城黑天(毗湿奴大神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来回谈判。难敌一意孤行,拒绝讲和。坚战为了避免流血战争,做出最大让步,提出只要归还五个村庄就行,而难敌宣称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 大战进行了十八天,经过反复的激烈较量,俱卢族全军覆灭。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没有料到俱卢族残剩的三员大将竟在夜间偷袭酣睡的般度族军营,杀死般度族全部将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幸免。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坚战精神沮丧,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登基为王。坚战统治三十六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于是,他指定般度族的唯一后嗣,阿周那的孙子为王位继承人,然后与自己的四个弟弟和共同妻子黑公主一起远行登山升天。 以上是《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这部史诗的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在史诗中,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则相反,贪婪、傲慢、残忍。他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的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在列国纷争时代,广大臣民如果对交战双方有所选择的话,自然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希望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摩诃婆罗多》正是这种希望的形象化表达。 然而,史诗作者立场高远,对现实的认识是清醒的,并没有将代表正义一方的般度族理想化。在史诗描写的十八天大战中,每逢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采用诡计取胜的,正义的光彩渐渐减却。而难敌遵守武士战斗规则,在战死时,天神们为他撒下鲜花。史诗作者显然面对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困境。坚战为了谋求般度族的和平生存,做出最大限度让步,也未能阻止战争。而难敌遵循刹帝利武士征服世界、追求财富的使命,也始终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人世间的利害冲突无法避免。冲突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人类自身遭受毁灭性打击。坚战登上了王位,而对战争的悲惨后果,内心充满痛苦,精神创伤难以愈合。史诗作者最后安排般度族兄弟和俱卢族兄弟在天国相遇。现在,大家都已成为天神,摆脱了人类的卑微生活和自私心理,泯灭了忿怒和仇恨之情,个个仪态安详,享受着真正的和平和安宁。 《摩诃婆罗多》的这个中心故事至多只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围绕这个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除了这类文学性插话外,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等理论性插话。史诗本身采用的话中套话、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也为这些插话的涌入提供了方便。因此,对于《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我们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它既是一部英雄史诗,以婆罗多族大战为核心内容,即如书名所表示的那样,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即如史诗结尾部分所宣称的那样,囊括了人生“四大目的”(法、利、欲和解脱)的全部内容:“正法和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十八·五·三十八)这部史诗在印度古代享有宗教经典的崇高地位。它是印度古人完整保存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 这里译出的是《摩诃婆罗多》中的第六篇《毗湿摩篇》,讲述婆罗多族大战十八天中前十天的战斗情况。在这前十天战斗中,毗湿摩担任俱卢族军队的统帅。 毗湿摩原名天誓,是恒河女神下凡与福身王所生,因而又名恒河之子。恒河女神返回天国后,福身王立天誓为王位继承人。后来,福身王爱上渔夫的女儿贞信。渔夫嫁女的条件是王位由贞信生下的儿子继承。福身王无法答应这个条件。天誓得知情况,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愿意作出最大的牺牲,向渔夫发誓放弃自己的王位继承权,并且永不结婚,独身一世。由此,天誓得名毗湿摩,意思是“立下可怕誓言的人”。福身王也赐给毗湿摩一个恩惠,他可以自由选择死亡的时间。 这样,毗湿摩成为贞信生下的两个儿子花钏和奇武的异母长兄。毗湿摩曾以抢亲的方式为奇武娶亲,抢来迦尸国的三位公主。而其中的大公主安巴已有意中人沙鲁瓦王。毗湿摩得知后,放走安巴。可是沙鲁瓦王认为安巴已被人抢走,不愿再娶她。由此,安巴怨恨毗湿摩,发誓要复仇。她自焚后,转生为般遮罗国公主,名叫束发。后来,束发与一个药叉交换性别,变成男子。在婆罗多族大战中,他成为般度族军队中的一员战将,一心要杀死毗湿摩。 毗湿摩同情般度族,但他长期受俱卢族供养,出于恪守职责,只能担任俱卢族军队统帅,为俱卢族作战。在前九天的大战中,俱卢族和般度族双方战将都有伤亡,形势变化不定,胜负难分。第九天夜里,般度族五兄弟和黑天决定直接去向毗湿摩请教杀死他本人的办法。毗湿摩指示他们躲在束发身后杀死他,因为毗湿摩认定束发是女子,发誓不与他交战。 第十天,俱卢族和般度族又经过一天腥风血雨的厮杀。在黄昏时分,阿周那躲在束发身后,用箭射倒毗湿摩。这样,双方战士停止战斗,聚集在毗湿摩周围。毗湿摩倒在地上,但身体并未着地,因为他满身中箭,等于躺在箭床上。人们想用柔软的枕头垫起他倒悬的头,他不要,而让阿周那用三支箭支撑他的头,并自豪地对阿周那说道:“刹帝利就应该这样恪守正法,睡在战场的箭床上。”他宣布他要躺在箭床上,直到太阳北行之时。 毗湿摩躺在箭床上,不忘劝说俱卢族的难敌和迦尔纳与般度族五兄弟和解。但他俩不听从他的劝说。因此,这场婆罗多族大战还将继续下去。 在《毗湿摩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宗教哲学插话《薄伽梵歌》。这是在大战第一天,俱卢族和般度族双方军队在俱卢之野摆开阵容。阿周那对这场同族自相残杀的战争产生疑虑,黑天便以《薄伽梵歌》开导他。 《薄伽梵歌》共有十八章(第二十三章至第四十章),七百颂。这部宗教哲学诗的中心内容是黑天向阿周那阐明达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脱的三条道路:业(行动)瑜伽、智(知识)瑜伽和信(虔信)瑜伽。这三种瑜伽是相辅相成的。阿周那处在是否投身大战的心理危机时刻,因而黑天着重向他解释业瑜伽。 业瑜伽是指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抱有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计较行动的成败得失。黑天认为行动是人类的本质。拒绝行动,恐怕连生命也难维持。停止行动,世界就会走向毁灭。纵然一切行动难免带有缺陷,犹如火焰总是带有烟雾,一个人也不应该摒弃生来注定的工作。行动本身不构成束缚,执著行动成果才构成束缚。因此,只要以超然的态度从事行动,便能获得解脱。 但是,这种超然态度也容易导致行动中的消极态度,因而它必须与智瑜伽和信瑜伽相结合。智瑜伽是指透过一切现象,认识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绝对精神),达到个人灵魂与梵同一。这样,既能无私无畏地从事行动,又能保持个人灵魂的纯洁。信瑜伽是指虔信黑天,崇拜黑天。黑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也是宇宙至高存在的化身,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毁灭者。只要将一切行动作为对黑天的献祭,就能摆脱善恶之果,获得解脱。因此,黑天对阿周那说:“全心全意崇拜我,把一切行动献给我,努力修习瑜伽智慧,永远思念我吧!”(六·四十·五十七) 正是《薄伽梵歌》中宣扬的这种对黑天的崇拜,开创了中古时期印度教的虔信运动。《薄伽梵歌》是对吠陀有神论和奥义书绝对精神论的综合发展,迅速在印度社会中获得普及,而成为印度教的最重要经典之一。世世代代,印度教中各派哲学家孜孜不倦研读、翻译和注释《薄伽梵歌》。在《摩诃婆罗多》精校本的校注中,列出的《薄伽梵歌》古代注本就有近二十种。 由于《薄伽梵歌》中蕴含有许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和人生哲理,它在近代和现代依然对印度社会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罗姆摩罕·罗易、维韦卡南达、提拉克、甘地、奥罗宾多和拉达克利希南等等,这些印度思想家都曾利用《薄伽梵歌》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在现代印度,《薄伽梵歌》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译本和注本问世,成了一部最流行的宗教哲学经典。 《摩诃婆罗多》最早翻译成英文的也是这部宗教哲学诗,即英国查尔斯·威尔金斯于一七八五年翻译出版的《薄伽梵歌》。当时,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无比推崇《薄伽梵歌》,说“《摩诃婆罗多》的这个插话是最美的,或许也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文学中唯一真正的哲学诗”;又说“它也许是这个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的东西”。此后,《薄伽梵歌》相继译成多种西方语言,在西方思想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T.S.艾略特曾说《薄伽梵歌》“是仅次于但丁《神曲》的最伟大的哲学诗”。A·赫胥黎也说“《薄伽梵歌》是永恒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或许也是永恒哲学最系统的精神表述。” 最后,对《毗湿摩篇》的译文作点说明。与史诗口头创作和传诵的方式相适应,《摩诃婆罗多》的语言通俗易懂,诗律绝大多数采用一种简单易记的阿奴湿图朴体。这种诗体一般是每颂(“输洛迦”)即每个诗节两行四音步,每个音步八个音节,总共三十二个音节。诗律不像汉语古诗体现在调平仄和押脚韵上,而是体现在长短音节的有规则搭配上,即每个音步的第五个音节要短,第六个音节要长,第七个音节长短交替。当然,也有阿奴湿图朴变体以及其他一些诗律。我所依据的精校本,每颂一般都排成两行,也有一些一颂含有三十二个以上音节的诗体而排成四行,也有一些原本就是一颂三行。我的译文每颂的行数完全遵照精校本,诗律则无法迻译。我只是尽量准确、通顺地传达原作语义,而没有刻意将它们转换成汉语诗律,这是要请读者多多包容的。 -
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佛教、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的著作,它的内容主要是范围是在古代宗教史与古代文学史领域。 -
异端的权利
《异端的权利》是一场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的战争。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使得理想、自由、人道主义的旗帜永恒地飘扬在欧洲的上空。《异端的权利》是一部“异端”反对“异端”的历史。这是一个“苍蝇与大象之间的战争”的故事,一部“为失败的事业而战斗”者的泣血传记。宽容的思想最终挽救了个人的渺小。 -
基督教与文学
该书首先将一部宗教经典世俗化为文学经典,并进一步分析了圣经文学的特质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其次,探讨了《圣经》中的圣歌、祈祷、说教等内容与文学的关系;最后从诗歌散文与基督教的关系和小说戏剧与基督教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圣经》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学体裁。《基督教与文学》集中体现了朱维之早年对宗教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是他宗教文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全面论述了基督教对欧美文学的影响,而且把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文学视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早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是美国著名通俗作家房龙的名著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广受赞誉,传读不衰。房龙对人生和事物有着积极、深刻的理解。《圣经的故事》就是既忠实于原典,又有自己朴素的声音。 该书虽是以《圣经》为蓝本讲述故事,却并不拘泥于原著,而是将所谓的神迹、民族传说、历史故事与近代历史、考古发现相观照,以客观、冷静的视野探本溯源,时时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摒弃无知、偏执、倡导宽容、善良的健全理性。 -
拯救与逍遥
这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
忧与游
《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内容简介:“道教文学”不仅是指受到道教“影响”的文学,还应该包括“道教性质的文学作品”。作者指出,文人忧愤于“士之不遇”、时局困厄,奉道者忧惧于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因而生发出舍离现世、度脱成仙,从而悠游于仙界的冀望。所以,“忧”和“游”是文人和奉道者进入他界的动机和目的,成为游仙(仙道)文学永恒的主题。秉持着上述的学术理念,作者汇集论文十二篇编成《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纵论六朝隋唐游仙诗之发展与创新,视野深广,新意迭出。 具体内容包括《六朝道教与游仙诗的发展》《唐人游仙诗的传承与创新》《六朝乐府与仙道传说》《严肃与游戏:六朝诗人的两种精神面向》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圣经》文学阐释教程
本教程探寻《圣经》对西方数千年文化、政治、文学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以及希伯来认知传统和希腊哲学的对立和互动关系,揭示当代西方学者在圣经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并选择《圣经》中脍炙人口的故事进行具体文本解读,涉及《圣经》形成的历史背景,其成书过程、形式特征和英译简史等.融新颖理论论述与基础知识介绍为一体,更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等读者全面了解圣经文学。 -
裸颜
《裸颜》是一部以“死而重生”为主题的神话小说,全面反映了路易斯的救赎神学、宗教视野和艺术成就。 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沿岸、尼罗河畔……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多致——有一位神,死了,却又复活;他的死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C.S.路易斯借用“丘比特和赛姬”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其中不但有与基督信仰基石相合的寓意,更在于把教义化了的信仰还原为耐人寻味、需要人用心灵加以体会的神话。 -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内容简介:所谓“民间宗教”是指不被统治者和正统文化权力认可、由底层民众组织和参与的宗教体系和组织。它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教义教规,但又与正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正统宗教脱胎于民间宗教,是民间宗教合法化、制度化的产物;民间宗教是正统宗教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资源,有时正统宗教也会沉潜为民间宗教。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