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故道白云

    作者:一行禅师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的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重步佛陀“故道”,领悟如“白云”的禅意。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由一个牧童傅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引述出了佛陀的事迹和言教。清晰而直白的禅理故事构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
  • 胡若望的困惑之旅

    作者:[美] 史景迁

    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18世纪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奇迹般的生活经历,并辅这以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这个中国人的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手曲折,灵魂也备受煎熬,以致最后竟沦浇到精神病院。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 万里无云

    作者:书云

    旅居英的中国电视制片人主导演书云,只身跋涉千里,沿着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足迹,印证了被我国、印度和东亚国家倍中尊崇的传奇僧人玄奘的不朽功绩,感悟了佛教文化的真谛,也被中国盛唐时期的丰富博大的文化所深深震撼。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 它是两个生命、两个旅程的故事 这是一次艰辛的体验,又是一次心路的历程, 身体力行的万里追寻使作者走进玄奘,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一本“精彩的、让人不得不读的游记。” 这是一本对最终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她穿越了凄凉、壮阔的景观, 她在途中遇到超凡脱俗的人物, 为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把这些经历栩栩如生地告诉给我们, 使我们对她的内心、佛的内心和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了一个独特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英文版本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 剑桥插图宗教史

    作者:约翰·布克主编

    宗教造就了人类文化,而且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剑桥插图宗教史》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各主要信仰体系足如何从特定的文化中滋生蔓延出来,又是如何共同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的。 以约翰·布克教授为首的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集体撰写的这部《剑桥插图宗教史》,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宗教的历史,并对世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做出了详尽的论述。 ◆了解世界宗教必不可少的一站式的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宗教史著作。 ◆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当代社会,对人类的宗教史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 ◆将世界范围内的宗教信仰置于完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背景之下进行探讨。 《剑桥插图宗教史》涵盖世界范围内从史前时期直到现当代社会的诸多宗教信仰。为全球资深宗教史专家和学者联合撰稿,对各种宗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经过精心挑选的大量图片是读者了解世界宗教历史的形象资料,是对文本的有益补充与完善。另外,正文之外还附有专门的框架文字,意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有关宗教的特质。 本书涉及的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国和日本的宗教以及那些被泛称为“印度教”的形形色色的印度宗教,同时还专设了关于耆那教、锡克教、琐罗亚斯德教、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的各种宗教的章节,还对原生宗教、萨满教和现代宗教如巴哈伊教等进行了探讨。本书附有参考书目,并为每一章编写了详细的大事年表和一个列有各种宗教重要年代的比较性的纪年表,同时还提供了像节日、历法这样重要的宗教现象的具体信息。 这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均引人人胜的权威的世界宗教史著作,既是研究宗教的专业人士的权威参考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复杂深奥的宗教问题及其历史的案头必备之作。
  • 基督教史

    作者: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

    本书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基督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基督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基督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基督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 塔利班

    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

    塔利班是何物 你在三秒内能联系到什么? 9.11事件OR本·拉登? 错错错 你以为你了解,所以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 佛教征服中国

    作者:[荷]许理和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钎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藉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 利玛窦中国札记

    作者:利玛窦,等

    《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利玛窦中国札记》共五卷,第一卷概述当是中国各方面情况;第二至五卷记叙传教士们(包括利玛窦本人)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因此,
  • 美术、神话与祭祀

    作者:张光直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 异端的权利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异端的权利》是记述加尔文、卡斯特利奥和塞文特斯等鲜为人知的经历的传记。它的可读性和感人的力量,尤其是其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对人类信仰自由与宽容精神的吁求和激情,并不亚于房龙的那部名震遐尔的著作《宽容》。茨威格动笔时正值希特勒的魔爪肆虐之时,此书可谓有影射之意。
  •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作者:(法) 阿莱特·茹阿纳 Arlette

    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实际上确立了国家理性的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彼时尚未形成理论。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本书荣获法国第八届基佐奖、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J.拉塞尔•梅杰奖(J. Russell Major Prize)。”
  • 轴心时代

    作者:[英国] 凯伦·阿姆斯特朗

    《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重温轴心时代的精神气质,唤醒当前人类的终极关怀。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精神获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无法超越,未来也不可能超越。 人类文明史最辉煌的时代,继作者畅销书《神的历史》、《佛陀》之后的经典巨著。
  • 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

    作者:柳立言

    本书是台湾中研院研究员柳立言先生关于宋代法制史研究的最新力作。本书以宋代的僧人和婢妾这两类特殊人群为例,分析在僧人发生刑事犯罪时,婢妾主张民事权利时,他们的宗教和家庭身分如何影响司法审判。本书以宗教和身分为线索,试图探索宋代司法过程中影响审判的各种人为因素。
  • 五千年犹太文明史

    作者:(英)吉尔伯特

    《五千年犹太文明史》是一本奇特的史书。马丁以写信的形式写历史,特别是写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伟大民族的历史,在史学领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至少也是十分罕见的。全书由141封信组成,描述了犹太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
  • 圣经的历史

    作者:[美] 斯蒂芬·米勒,罗伯特·休伯

    本书彩色内页: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503000/ 《圣经》共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写成,创作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全书信息首尾相贯,浑然一体。这样一本书是怎样形成的?它如何被翻译成了两千多种的文字?它如何在逼迫者的火焰与怀疑者的批判中存留下来?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本书讲述的就是关于这本奇书的奇妙故事。 本书精裝铜版纸全彩印刷。全书分为五部分:旧约的成书、新约的成书、圣经与迅速发展的教会、宗教改革时期的圣经、圣经与现代社会。书前附“历史时间表”,书后附“参考文献”及“英汉译名对照表”。西雅图大学陈佐人教授作序导读。
  • 两头蛇

    作者:黄一农

    在明末奉天主教的士大夫当中,以被称作“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最出名,相关的研究也因此较多,故本书乃选择17世纪另一些奉教士人(成启元、瞿汝夔、许乐善、张赓、王徵、魏学濂、孙元化、韩霖、严谟、夏大常、鲍英齐等)和皇亲内臣(如永历朝中之两宫太后、皇后、皇子慈炫、太监庞天寿等)做为主轴,尝试探索这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和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天、儒矛盾时如何自处。此外,亦旁涉明清之际一般士大夫与教会中人的交往情形,希望能对西学、西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层面亦有所掌握。 本书资料翔实,且迭有新史料被发现,从而使书中对有关入和事的考证相当精实,在此基础上所发议论也新见迭出,十分精彩,是一部在观点、材料与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的学术力作。
  • 雪域求法记

    作者:邢肃芝(洛桑珍珠) 口述,杨念群,张健飞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矾-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兰老人的心愿。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作者:【美】芮沃寿

    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 十字军东征――以耶路撒冷之名

    作者:(法)Georges Tate

    很久以前,欧洲和亚洲,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人类的一半世界,互不往来。11世纪 末,欧洲的基督教徒向东进发,为了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以上帝之名征讨伊斯兰教世界。这 举着十字架的军队,进占城市,屠杀不信基督的人。伊斯兰教徒不甘受害,起而反抗,也要 打一场圣战。十字军东征,以巩固信仰;伊斯兰教徒反击,以捍卫家园。一幅幅壮阔遥远的 战争画面,一段段抹不去痛苦的回忆……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马克斯·韦伯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