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佛教文化面面观

    作者:杨曾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

    《佛教文化面面观》讲述了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加紧进行,我国的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一些在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环境中形成的窒息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观点、新思想。然而,任何新思想、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旧有思想文化为基础为前提的。要批判继承它的一切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吸收并改造它的思想文化资料作为新思想文化的营养成份和组成部分,必须对旧有的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何者当借鉴?何者当破除?何者当改造吸收?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小到某个领域,某个时期和某个方面的既有的思想或文化现象,大到沿续几千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应持这样的态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改革与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的今天,竟然出现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研究热、评价热。人们用新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重新研究与评价传统文化。人们在思考着,在争论着。结论虽不统一,但没有关系,对传统文化反思的本身已深化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在一些学校,举办了佛教文化讲座。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佛教与传统文化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发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在各地书店立即被抢购一空。这是个好现象。作为专门从事佛教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从事任何一种研究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从事佛教研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当一项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要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图书中找出相应的资料,要花费极大气力才能把用自成体系的艰深难懂的概念表述的佛教史实或理论,理出个头绪。然而佛教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很少,研究者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当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对佛教知识发生兴趣时,任何一个从事佛教研究的人都会感到高兴的。那么压力又何来呢?那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佛教研究还相当的落后,与我国作为北传佛教的中心,曾创造性地发展了大乘佛教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研究的人少,成果少。该研究的没有研究,空白很多;该整理校释的佛教图书没有整理校释,可供学者方便使用的图书资料太少。从近代以来,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佛教著作行世,但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季羡林教授在《我和佛教研究》中充满感慨地说:“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落后。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我们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总之,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 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的研更为落后。这种现象决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了。”(载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笔者很同意季先生的话。作为从事佛教研究的人确实应当变压力为动力,急起直追。当然,重要的还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既然佛教的传入曾深化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丰富了民族文化,那么可以相信,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佛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当前正确地对待和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真正全面开展业务是在“文革”后,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研究室的基本方针是以编写学术专著,编纂系统性的学术资料为主,同时开展专题研究,适当组织力量编写普及性的佛教知识读物。齐鲁书社去年初到世界宗教研究所约稿,希望佛教研究室能组织人编写一本普及性的佛教知识的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研究后决定将编写此书列入室的科研计划。
  • 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

    作者:濮文起 编

    中国民间秘密宗教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并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和中国民间习俗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是中国历史、中国民俗史以及中国民间基层社会组织等学科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近百年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发表过一些有关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论著,但全面论述的专著却屈指可数,至于这方面的专科辞典更是久告厥如。本辞典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本辞典涵盖了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方方面面,资料详实,阐释全面、深刻,反映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而且对推动这一领域及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必将产生作用。
  • The World's Religions

    作者:Huston Smith

    Amazon.com The World's Religions, by Huston Smith, has been a standard introduction to its eponymous subject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58. Smith writes humbly, forswearing judgment on the validity of world religions. His introduction asks, "How does it all sound from above? Like bedlam, or do the strains blend in strange, ethereal harmony? ... We cannot know. All we can do is try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with full attention to each voice in turn as it addresses the divine. Such listening defines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His criteria for inclusion and analysis of religions in this book are "relevance to the modern mind" and "universality," and his interest in each religion is more concerned with its principles than its context. Therefore, he avoids cataloging the horrors and crimes of which religions have been accused, and he attempts to show each "at their best." Yet The World's Religions is no pollyannaish romp: "It is about religion alive," Huston writes. "It calls the soul to the highest adventure it can undertake, a proposed journey across the jungles, peaks, and deserts of the human spirit. The call is to confront reality." And by translating the voices of Hinduism, Buddhism, Islam, Confucianism, Christianity, and Judaism, among others, Smith has amplified the divine call for generations of readers. --Michael Joseph Gross
  • 宗教起源探索

    作者:加里・特朗普

    宗教与世界丛书(全套共15册16本),ISBN:9787220024665,作者:
  • 道学通论

    作者:胡孚琛

    《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中特设“方术篇”是很有意义的。“方术”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殊地位,而且常常带有某种神秘性,如何透过其神秘性了解其中的真实价值,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胡孚琛同志原来是学化学的,有着很好的科学训练,因此他能够较好地把各种“方术”实事求是地加以梳理,并讨论其现代意义,对此问题的深化是有重要启发的。
  • 巫术

    作者:让,塞尔韦耶

  • 印藏佛教史

    作者:刘立千

    本书分为前、后两编:前编,印度佛教,包括:佛时与佛后之教法、大乘之建立、大乘之发展等;后编,西藏佛教,包括:佛教如何传入、佛教之分派等内容。
  • 基督教美术之旅

    作者:(英)海伦.德.波希格里芙

    导语本书引领读者穿越2000年时空的基督教艺术,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从中领略基督教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如此风格迥异、超凡入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本书能激发读者想象,引人反思,对与人类生存相关的一切进行重新探究。   本书引领读者穿越2000年时空的基督教艺术,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从中领略基督教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如此风格迥异、超凡入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通过欣赏作品,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它们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些艺术家中,有伟大的米开朗基罗,也有很多默默无名者。他们都从基督本人和基督的启示以及教会礼拜中汲取灵感,运用他们的神奇的手赋予那些冷冰冰的马赛克、颜料和石头以生命。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丰富人们的思想,触动人们的心弦,并滋养人们的灵魂。
  • 金刚经新注与全译

    作者:高杨 注,荆三隆 译

    传统的治学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金刚经新注》也可以说是属于前者,和过去的注释相比,认为它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方法来进行注解。作者摆脱了以往各家出于各种信仰或目的而进行的就事论事的形式,将整部经典纳入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详细的考察,找出其在印度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线索,在主述佛教的同时还注意兼顾了其它印度哲学的派别,对佛教以外的数论派、胜论派、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吠陀》、《奥义书》等印度的古典经典也做了相应的解释或说明,力图从印度文化的总体来揭开《金刚经》的历史地位。这种横向比较、纵向探究,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众多的译本中,除隋笈多本属于直译,文字艰涩难解外,其它译本实无大的差别。罗什的译本翻译最早,文笔流畅,简明扼要,广为流传。《金刚经新注》选用了罗什的译本为底本,也就更接近原著,资料也较为可靠,可信性强。 三、全书释文内容广泛,所有叙述详细具体,对词义的解释基本准确、明了。对一些佛教的重要理论和教义,注者不搞人云亦云,而是仔细求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一定新意和启发。对《金刚经》中的每一个重要名词,注者尤其注意其历史的变化,指出最早的出处词义的衍化,一词多义,异经别指,诸派别说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而且还附有梵语,巴利语原文,揭不了汉译名词的源头,既有助于准确地掌握词义,而且还便于读者查找利用。可以看出,此书不仅是一部佛经注疏,而且还具有一部小型佛教辞书的功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佛教造像

    作者:欧阳启名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发源于印度,最初流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佛教经过了原始佛教、部族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发展过程,在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集结佛教经典,派遣布教师分赴四方各国弘扬佛法,开佛教之鸿基,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造像,始自印度贵霜时代的犍陀罗,而后在印度各地不断完善,并传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再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最后传至日本。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造像随各地域的风格几经变迁,而中华思想在佛教雕刻上的体现尤为突出。 本书集中国哲学界、美术界学者之论点及作者在东瀛留学期间搜集之素材,选取各个地域、各个时代典型的佛教艺术品,以丰富的资料,论证中华思想在佛教造像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康德论上帝与宗教

    作者:[德]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自称其毕生思考且力图回答的问题有三个: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又构成了一个总问题:人是什么?其中“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个问题是由宗教学来回答的。本书收集了康德探讨宗教学来回答的。本书收集了康德探讨宗教问题的全部著作,其中有的全文照录,有的则只摘录集中讨论宗教的一部分。此外,本书还附加了康德讨论宗教问题的几封书信。著作按年代顺序排列,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康德宗教哲学的全貌,而且可以领域到康德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宗教与社会

    作者:胡春风

    本书第一篇从历史叭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了宗教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第二篇从哲学、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医学、教育、世俗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篇介绍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展简史。本书是作者对宗教研究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力求在重视理论性的同时,提供一本具有可读性和通俗性的基础读物。
  • 哥特式图像

    作者:埃米尔·马勒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著名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文即简介马勒的图像学研究,希望能激起图者细读原著的兴趣。
  • 永明延寿禅师全书(全三册)

    作者:(五代)延寿

    佛教自后汉传入中土后,经几百年的介绍吸收,到南北朝后期,达到对印度佛学全部消化,进入“中国化佛教”的形成和兴盛期。这一时期,前后出过两位集大成的大师:第一位是陈隋之间的智叛大师,他以三谛三观、三种止观等总摄和整合从佛教初入东土迄于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汉语佛法,建立起精深博大的天台宗学,赢得“小释迦”之称,在佛教思想史上盎立起一块高大的里程碑。第二位应该说是五代末人称“永明古佛”的延寿禅师,他立足法眼宗,总摄和整合中国佛教最辉煌期——隋唐五代的全部佛学,其思想开此后乃至直到今日中国佛教的基本路径,其多闻、见地、文才,千余年以来无人企及,深通禅宗的清雍正皇帝在其《御选语录》序中高推他为“六祖以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震旦第一导师”,称赞其编集的《宗镜录》一书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实非过誉。 延寿生当禅宗五家于极盛中产毕诸多弊端的时代,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顺应佛教内诸宗融合、社会上三教融合的大势,通过整合中国禅宗与印度经论及诸教宗,针治禅宗因强调“教外别传”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为中国佛教开辟出一条不离释迦牟尼教法、又能应时契机承传不绝的道路。延寿继承发扬了法眼宗融合宗、教,尤其是融会禅宗与华严宗的宗风,承担起整合此前全部中国佛学的历史使命。 延寿的核心思想,是“一心”-—ˉ即大乘如来藏系作为万有体性的心性、真如心、法性心,亦即禅宗所谓本心、真心、自性、佛心、心源、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延寿以此心一贯全体佛法,《宗镜录》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即以禅宗所欲了悟的一心为全部佛法宗要,以此如明镜般的心观照万法,整合全部佛法,浓缩印度大乘经论、中国诸宗之学的精华。 延寿以此一心圆融禅宗与教下,强调学佛参禅,须学习教典,依经教行持,籍教悟宗,依教印心,即便参禅开悟得禅师印证,也应以佛语印可,“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研习教典,应一一须消归自已,直探言下之旨,明自本心。认为诸经教及诸宗,言说虽不无歧异,义理亦非无深浅偏圆顿渐之别,而源出与旨归,皆无非一心。 延寿又以一心之理、事圆融为理论基础,圆融理与事,针对禅宗囟强调一了百了而产生的忽视修持及消极遁世等弊端,强调戒乘并急、万善齐修,即便了悟,亦须持戒修行,尤其要在社会活动中修行菩萨六度四摄,挟危拯急、济用各时、布施贫病、抚恤孤恂、安乐有情,行修路造船等慈善事业,尽忠立孝,济国治家,敬养父母,引导佛教徒恪尽社会责任,对于纠正“行在小乘”的弊端,将中国佛教导向大乘菩萨行的轨道,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甚符合近现代“人间佛教”的精神。 延寿还以一心圆融禅宗与净土宗,倡导禅净双修,依他力往生,对解决大多数佛教徒的终极关怀,起了巨大作用。延寿本人,被公认为参禅透过三关,而每日勤修百八佛事,念佛号十万遍,被尊为莲宗六祖,树立了悟后力修、禅净双修、以净土为归宿的典型,被后世引为榜样。 对延寿,历来也有一些异议,或说其《宗镜录》出而禅宗晦,或说英噎氓说等有误,或对其融通宗教及禅净双修说有意见,这些异议,乃佛门中长袁争议不清的问题,延寿之说,起码乃一家之言,很难说他完全不对。即便在这些问题上延寿的见地不圆满,也瑕不掩瑜,他学说中的绝大多数,被历代大德印可为正见。 延寿的著作,不仅有理论深度,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颇有直到今天还很实用的指导修持的价值,为研修禅宗、唯识、净土的人所应精读。笔者在学习禅宗文献时,多年不得其门而入,后来读《宗镜录》,乃觉豁然,曾请教于巨赞、明真等法师,答言“如是如是”。 延寿虽然名重一时,但他留下的大量文字般若,一直无人集结,散见于大藏经内外,对之作研究注疏者亦不多。尤其他主编的百卷巨著《宗镜录》,可谓自唐末以来中国佛教著述中分量最重、内容最富、水平最高者,被雍正皇帝誉为大藏经的浓缩本,但问世后,实际被束之高阁,研读者不多,直到近代才渐受重视,有以之为题做博士论文者,然尚未有人注疏。刘泽亮教授年轻有为,多年研究禅宗,功力扎实,成果斐然。他新点校整理的《永明延寿禅师全书》,收录了现存署名为延寿的一切作品,凡二十数种,皆择取善本为底本,底本以外列为参校本,一一校点对勘,加以导读、注释,附有延寿佚失著述存目、延寿研究论著引得二种资料,甚便于研究、阅读,对学术界及佛教界,都是一大功德。校点注疏,本是做中国古代各门学术的基本功,前辈学者多强调做学问先从此入,这种工作貌似容易,实则最难,须做大量搜集、校勘、考据、查对、检索、引证、比较等烦琐枯燥的工作,不容忽略一字一句,若没有一种淡薄声色名利干扰,如进入禅定般安静、仔细、专注之心,很难做下去,特别是做《宗镜录》这样牵涉面极广、难度甚大的巨著之校勘注疏,没有广博深厚的佛学基础和十分扎实的古文功底,是做不了的。刘教授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可见其用功之勤。在此学术风气日趋浮华的时代,其精神尤为宝贵,令人钦佩,故乐为之序。
  • 素食有理

    作者:约翰·罗宾斯

    《素食有理》从肉食对健康的危害、对世界性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动物的残酷虐待以及引起的世界性的饥饿和不公等角度,用大量的科学研究事实探讨了肉食背后引起的诸多不幸及痛苦,并从科学、宗教、伦理、环境、心理等角度论证了素食主义确实是一条更有意义、具有良善之心的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 素食主义是现今世界越来越被提倡的一种饮食习惯和生活理念。
  • 中国和基督教:中国和欧洲文化之比较

    作者:(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

  • 佛教十二讲

    作者:梅原猛

    《佛教十二讲》为日本文化及学术大师、著名佛教学家梅原猛对日本学生的演讲。《佛教十二讲》针对日本教育的缺失,针对年轻人未来生活的需要,针对现代文明的弊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现实例证和流畅的文笔,论述了宗教与道德、科学及文明的关系,佛陀的人生和思想,大乘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现实生活及人生与佛教道德的关系,现代佛教的状况与未来等。为一本了解佛教基本知识的入门书。
  • A History of God

    作者:Karen Armstrong

    "An admirable and impressive work of synthesis that will give insight and satisfaction to thousands of lay readers." 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In this stunningly intelligent book, Karen Armstrong, one of Britain's foremost commentators on religious affairs, traces the history of how men and women have perceived and experienced God, from the time of Abraham to the present. From classical philsophy and medieval mysticism to the Reformati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modern age of skepticism, Karen Armstrong performs the near miracle of distilling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notheism into one superbly readable volume, destined to take its place as a classic.
  • Religion in China

    作者:Fenggang Yang

    Religion in China survived the most radical suppression in human history--a total ban of any relig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l churches, temples, and mosques were closed down, converted for secular uses, or turned to museums for the purpose of atheist education.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owever, religion has survived and thrived even as China remains under Communist rule. Christianity ranks among the fastest-growing religions in the country, and many Buddhist and Daoist temples have been restored. The state even sponsors large Buddhist gatherings and ceremonies to venerate Confucius and the legendary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quasi-religious qigong practices, once ubiquitous, are now rare. All the while, authorities have carried out waves of atheist propaganda, anti-superstition campaigns, severe crackdowns on the underground Christian churches and various ''evil cults.'' How do we explain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How did religion survive the eradication measure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How do various religious groups manage to revive despite strict regulations? Why have some religions grown fast in the reform era? Why have some forms of spirituality gone through dramatic turns? In Religion in China, Fenggang Yang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religious change in China under Communism.
  • 悲悯大地

    作者:范稳

    《悲悯大地》是作家范稳继《水乳大地》之后又一部藏地题材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一个藏族青年摆脱世俗仇恨、历尽千心万苦最终成佛的曲折经历,在宏阔的背景下,以史诗的笔法表现了善与恶、人与自然、人性与神性等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使悲悯的主题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精彩的细节、奇异的物事,真实地再现了当地人神共处的生活场景,使《悲悯大地》成为中国本土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