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苏美尔神话

    作者:萨缪尔•诺亚•克拉莫尔

    苏美尔人属于一个非闪族、非印欧的民族,自公元前第四千纪开始到第三千纪末生活于南部巴比伦尼亚(在今伊拉克境内)。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邦文明,其信仰和神话、文学影响了其后的近东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苏美尔神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文字记载的神话。萨缪尔·诺亚·克拉莫尔穷其一生研究苏美尔文明,将分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楔形文字泥板的零散内容整理出来并翻译成英语。《神话学文库:苏美尔神话》是他整编的重要著作,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苏美尔泥板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神话体系,中译本为国内首次出版。
  • 迷信与暴力

    作者:[美] 亨利·查尔斯·李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 神道与日本人

    作者:(日) 山村明义

    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基,它源于日本人的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神道没有固定的教义和典籍,而是一种信念,尊崇山、河、大树、巨石等自然物,把自然看做一种超人力的、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存在。"据称日本现如今居住有八百万个神灵,拥有八万家神社和二万余名神职人员。 本书从奉职于神社的神职人员眼中的“日本人论”角度出发,选取了众多文献的同时讲述了有关人员的亲身经历。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现代纪实文学。
  • 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

    作者:[法] 让-皮埃尔·韦尔南

    作者韦尔南是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是当今知识革命时代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派人士和哲学家。他不满足于哲学家对现实的陈述,而是要对现实本身进行研究。韦尔南在学术上受法国著名希腊研究学者路易·谢和耐的影响,这促使他对希腊社会中的权力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虽然他不是专业的人类学家,但是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希腊民主制度的基础也成为他的兴趣所在。他在这本书里所表示的,希望古希腊的世界可以成现代人理解理性何以出现的理论工具。在他的研究中,韦尔南“深刻地更新了我们对希腊世界的理解。神话、诸神、城邦、宗教,他探究有关希腊人的一切。”
  • 有什么舍不得

    作者:索达吉堪布

    本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终极思考。 书中,索达吉堪布倾听修行人的讲述,其间给出数语点评,这些场景大部分发生在寂静的山谷、清新的树林、布谷鸟围绕的木屋里。修行人真实的故事,往往伴随着人生的关键转折,站在这个节点上,告别浑浑噩噩的盲从,开始对内心和宇宙的认真求索:“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这一生,对自他能有多少利益?”每个问题,索达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出回应,启发你和书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 神秘的密教

    作者:彭金章

    本书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中神秘密教的奥秘,本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 唐前道教仪式史纲

    作者:吕鹏志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道教仪式在唐代以前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在五世纪以前,天师道仪式与南方方士仪式各自发展,到东晋时期互相产生影响。自五世纪以降,融摄南方方士传统、天师道和佛教的灵宝科仪兴起,且因刘宋陆修静加工整理而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新旧各种道教传统大都借鉴或仿效灵宝科仪,道教仪式向灵宝化的方向发展。南方和北方的道教仪式原有较大差异,至北朝后期,北方道教几乎全盘采纳南方灵宝化的道教仪式,南北道教仪式基本上趋于一致。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必将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論盡明光社

    作者:張國棟

    近十年,香港一再出現社會道德大戰,若稍為關注的社會事務的,不難察覺始作俑者為一股在不斷壯大的基督教保守力量——明光社陣營,他們挾其滿有征服意味的十字軍精神「剷除」異己,搞得滿城風雨,以致連名筆陶傑也忍無可忍,怒稱他們為「道德塔利班」,封他們為「盲光社」。 自年前的《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秋天的童話》「粗口」等事件,以至近期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家庭暴力條例」的政治角力,明光社陣營牽起的波瀾越來洶湧,他們的聲勢也越發壯大,態度越來越囂張跋扈。很明顯的是,明光社陣營企圖主宰香港社會的道德議程。 本書作者原為明光社陣營友好,但隨著明光社陣營的霸權式發展,也「棄明投暗」,全力撰寫本書,以揭露明光社陣營的思考盲點和社運手段。本書為目前本地首本最深入剖析明光社陣營的著作,全書資料翔實,分析角度獨一無二。任何關心社會發展事務的人,不論信徒與否,本書都是手邊或案頭不可少的重要書籍。 推介: ■馬國明‧《文化研究@嶺南》總編輯 金融風暴,沒有倒閉的企業紛紛裁員,政府呼籲企業要有社會道德,與僱員共渡時艱。道德不單是個人操守對錯的問題,更有對社會好與壞的層次,「明光社」勇於提出他們認為對社會好的主張;好與壞當然可以再討論,大家可以一起《論盡明光社》。 ■安徒‧文化評論人 「宗教右派」近年在港急速發展,方興未艾,也招來風風雨雨。張國棟這本書,是目前最深入的相關文獻。作者貼身緊隨事態發展,資料翔實,評論懇切,分析角度獨一無二。無論讀者是否教徒,本書所談案例,都會令讓你深深震撼。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 宗教權力形成網絡,又對信眾進行廣泛動員,企圖主宰香港社會的道德議程,這是非常值得香港人關注的一件大事。現時港人仍缺乏對此一政治力量可觀的宗教右派進行詳細分析及解讀。張國棟作為曾被基督徒教授訓練的青年才俊,他為我們做了這件艱巨的工作,正好反映宗教作為正面能量,能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期望這書能成為所有關心公民社會發展及宗教在社會定位的人仕的必備讀本。 ■明婉儀‧業餘田野神學工作者 這是第一本揭露明光社陣營思考盲點的書,香港的教會等待張國棟這著作已經太久了,香港社會更加需要有這樣的書。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縱使你可以不認同國棟兄在書中的分析,但國棟兄的分析可以令你釋然,因為在基督宗教裡,我們可以聽見不同的聲音,並拒絕成為帝國的誘惑。
  • 曼荼罗之研究(上下册)

    作者:(日) 栂尾祥云

    《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曼荼罗(梵文Mandala),旧译“坛”、“道场”,新译“轮圆具足”,其义显然,即轮圆具足之宇宙万法,无一不是修行之道场,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聚集表法之地也。佛教之曼荼罗,大致可分为金胎两部及别尊部三大类,即依《大日经》建立之胎藏曼荼罗,依《金刚顶经》建立之金刚界曼茶罗,以及依余经所立之别尊曼荼罗。其中,以金胎两部曼荼罗为主干。然而,诚如《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所言,历来对此两部大经之研究,极不完善。就《大日经》而言,仅有一部唐代僧一行之《大日经疏》可供指南;对《金刚顶经》来说,则资料更为乏少,以致学人无从入手。直至二十世纪初,《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发现,在藏文《大藏经》中,不但有两部大经之藏译本,更有佛陀瞿咽耶对《大日经》所作广略二释,以及释迦弥怛罗、庆喜藏对《初会金刚顶经》所作之疏释,于是潜心钻研十余载,对两部经疏的汉藏译本,作了大量对比研究,厘清了许多困惑学人已久的问题,完成了具有权威性的巨制《曼茶罗之研究》。书中作者运用西方近代研究方法,逻辑严谨,注重实据,虽亦有局限性,但全书以其详实的文献史料和缜密的分析梳理,将佛教曼荼罗随机(缘)演变的历史脉络,如此清晰地勾画出来,无论是对于佛教研究者,还是对于佛法修行者来说,都有绝大的学习参考价值。上世纪30年代,顾净缘居士主编的《威音》佛刊,翻译并连载此书,后因抗战爆发,《威音》停刊,致使连载中断。半个世纪后,时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吴立民(吴信如)先生,又承担起此书的主编工作,对原《威音》连载《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之前半部,根据原著重新作了校正,将中断未译的后半部书(自供养会之后)交由杨笑天先生等翻译完成,并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标题、注释及图示(取自《大正藏·图像部》仁和寺版),又附录《藏密金胎两部曼荼罗》-文,终将一部更加系统完整的佛教曼荼罗专著呈现在世人面前。
  • 基督教在中国

    作者:刘树森

    《基督教在中国:比较研究视角下的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内容简介:一般以为20世纪初是比较史学的开端,只不过被认为是比较史学开山的布洛赫本人也承认,他并不是比较方法的创造者:“比较方法已不再需要加以创造。在人类的许多科学领域中,比较方法很久以来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效能。”这样说是很得体的。比较观点或比较视角是许多学科,尤其是历史研究的自然的行为。历史学家在编纂历史或一般人们在阅读历史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就是比较的思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这个“变”就是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的。司马光之所以将历史看作为“资治通鉴”,也就是对历代的统治进行比较的结果。 不过用比较视角与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并不等于就是比较史学。用余英时先生的话来说,比较史学“是一种专门之学。而且尚在发展阶段,一时不易见其归趋”。比较史学的最终目的也许是在寻找历史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创立新的历史观。这个鹄的比较高远,因此无论在中国在西方,比较史学还是不很发达的一个领域。不过,即使我们今天不必追求比较史学的高度,但对历史比较研究的实践,也是应该加以重视的。因为就认识论看来,比较是认识事物与现象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法。在历史领域中,遇到与自身不同的历史现象时,比较视角往往油然而生。
  • 中国藏传佛教

    作者:仓藏才旦

    《中国藏传佛教》为你展示的是壮阔神秘的藏传佛教全景图,你可以跟随深湛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学修为的学者,进行一次藏传佛教的文化之旅,领略浓郁的藏族风情,深入西藏历史文化的本质,探讨藏传佛教的信仰精髓,品味藏传佛教经典艺术的神奇…… 藏传佛教是有着浓郁藏区特色的佛教,流传于藏区。藏传佛教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闪光的明珠,是人类高层次智慧的结晶。在当今这个知识和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仍然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能吸引五湖四海不 肤色、不同信仰的亿万有清目光向它集中,这本身就具说服力,证明了它的文化价值。 《中国藏传佛教》内容包括:佛教藏区化的艰辛历程、探足活佛世界、僧侣社会、寺院组织、玄奥的密宗、藏传佛教的佛、菩萨和护法神祗、法图、法器和日常信仰、藏传佛教僧俗节日、藏传佛教的葬仪、藏传佛教艺术、藏传佛教经典名著等。
  • 俄罗斯与欧洲

    作者:索洛维约夫

    俄罗斯人无疑是能够进行思辨思维的,在某个时候甚至可以认为,哲学在我们这里面临着辉煌的命运。 本书是索洛维约夫在19世纪80年代对极端民族主义观念的批判著作集。 索洛维约夫敏锐地看到了民族主义的双重危害性;对内来说,它易地产生狭隘的民族自负和偏见,可能成为维护自身的坏的旧制度和拒绝外国先进经验的理论根据;对外来说,极端民族主义容易导致较强大民族的侵略性的民族利已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成为暴力、压迫和战争和借口。他站在基督教普世理想和全人类价值立场上,提出要以超民族的基督教来克服这种民族利已主义。他认为,东西方教会分裂的真正原因是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政治对抗。只有在对作为神人之体的教会的完整理解基础上,东西方取长补短,不是一方吞没另一方,才能实现人类的统一事业。
  • 中国佛教诸神

    作者:马书田

  • 犹太教审判

    作者:马克比

    犹太教审判:中世纪犹太-基督两教大论争,ISBN:9787560716213,作者:(英)海姆·马克比编著;黄福武译
  • 十八训导书

    作者:(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

    尼采恣情,克尔凯郭尔羞涩;尼采崇生命的强力,克尔凯郭尔惜生命的脆弱;尼采纵情审美的人生,克尔凯郭尔纵身上帝的深渊;尼采对女人既惧又恨,克尔凯郭尔对女人既羞又惜;尼采呼吁残忍,克尔凯郭尔赞颂牺牲;尼采的文体恣肆,时有神智不清的夸张,克尔凯郭尔的文体沉郁,时有简朴温情的反讽;尼采与克尔凯郭尔尽管都属非理性思想家,但非理性的含义在两人那里绝然异质:前者苏格拉底,后者崇苏格拉底,就是证明。概言之,尼采与克尔凯郭尔都看到“虚无”和“主义”的来临,并力图抵抗之,却基于截然不同的个体心性编织出截然不同的思想。无论如何,两人的思想构成的张力,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嬗变和现代性问题的突进,都是决定性的。 为什么汉语中国思想界偏爱尼采,而非克尔凯郭尔?这是否反映出汉语思想的某种结构性气质?在汉语思想者家谱中,据说可以找到与尼采同气质的人——庄周,但迄今还找不出一个与克尔凯郭尔同气质的人。若果如此,克尔凯郭尔思想就会滋补汉语思想的体质。可以设想,当年王国维先生读的若是克尔凯郭尔,其人间词话的写法就会不同。无论如何,克尔凯郭尔思想之在是对每一当下属己的个体之生存脆弱的痛惜。汉语思想界只知尼采而不知克尔凯郭尔,不仅对现代性思想结构的了解是残缺的,更重要的是,对属己的生存在性的理解是贫乏的。在我看,与克尔凯郭尔交往,更重要的是个体自我理解的更新。
  • 西藏宗教

    作者:尕藏加

    从整体上认识西藏宗教,应该从了解苯波教开始,因为苯波教是青藏高原固有域性文化特色。同时,苯波教又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未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苯波教文化乃是藏族地区唯我独尊的正统宗教文化。生根于远古时代的苯波教,经历了藏族古代社会所经过的一切历史和演变过程,对早期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样,在后期藏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苯波教,也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主要角色。    藏传佛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又与印度佛教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夸大其词地讲,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直接移植到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复制品”;现时,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藏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苯波教的巨大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采取了以苯波教议论绵理论构架和思维方式,来接受或消化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因此,藏传佛教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它佛教支派的高原特色。
  • 100名画《旧约》

    作者:雷吉斯·德布雷

    《100名画:旧约》内容简介:即便您经常出入图书馆、艺术博物馆,有机会欣赏形形色色的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您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艺术家们希望通过画面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所多玛与蛾摩拉、雅各与天使搏斗、摩西和叶忒罗、崇拜金牛犊……看到这些标题,您是否能够说出画面背后隐藏的故事?即使在基督教艺术植根的西方,对历史及宗教文化了解不多的青年人也需要为自己补上这一课。这正是作者的努力所在:截取《旧约》中的一百个重要片段,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讲述,并配以西方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绘画珍品。 您或许不知道:《圣经》原本是一部严禁图像表现的圣典,可是最终却成为西方视觉艺术最庞大的宝库。这其中的秘密究竟何在?相信看过了这本赏心悦目的“知识读物”,您会得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 禪味京都

    作者:秦就

    千年京都,像是一座寺院博物館, 千所寺院的風采,構築出其深層的內涵; 而四季風情,更為這份內涵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文學、文化背景,走訪了京都二十七所知名古寺,包括十二座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寺院,例如:以「清水舞台」知名的清水寺、賞櫻名所醍醐寺、以枯山水庭園著名的龍安寺、遍植青苔的西芳寺、擁有京都地標的東寺及金閣寺、銀閣寺...等。 書中詳細介紹了各寺的創建歷史、建築特色及文化藝術,縱橫歷史的淵源,串起地理上的脈絡,有時找到各寺院和中國、甚至台灣的關係;有時則是在不經意的景點、文物上,發現背後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既是旅遊導覽,又是深度的文化概述,豐富中不失趣味,讀來十分過癮! 「這是至今我所見對京都寺院乃至相關淵源典故 最具深度瞭解的一本書」 -劉黎兒 ◎本書以「世界文化遺產」為編輯概念,深度導覽最具代表性的27所古都名寺。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介紹千年京都的寺院建築及城市文明,引領讀者探訪這座-集唐宋藝術大成的實體博物館。 ◎透過一篇篇古寺文學散步,作者隨景點、文物細說-茶道精神、枯山水庭園、俳句、能樂……等日本禪境美學的根源。 ◎藉由歷史回溯,定位京都與中國、台灣的傳承關係,重新描繪近代佛教交流與寺院間的
  •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

    作者:莫运平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通过对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关系的梳理,探讨前者对西方文学创造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东方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及主题。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每一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西方文学作品的品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由文学家置身其中的基督教文化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