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佛法要论(上下)

    作者:冯达庵

    《佛法要论(上下)》主要内容:佛之行,积极救世;随缘设教,不离正宗。钝根众生,弗喻厥旨,辄流消极;开明之世,渐成国家赘疣;长此不思奋勉,恐难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于其问矣。然如何前进,方适于时代性?眼光浅近者,宁得其宜?则佛教之积极发扬,不可不赖智识界优秀分子之兴起。一部大藏,权、实杂陈,各标对机之说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识所不能辨。苟无指针,学人或滞于一偏,或废于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弥纶世界?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社会生活神学

    作者:[芬]罗明嘉 著

    本书是对奥古斯丁在其巨著《上帝之城》中的神学思想做的第一次现代系统分析。罗明嘉表明,晚年奥古斯丁的思想以“社会生活”概念为主要特征:上帝的创造和救赎行动,最高目的是要造就一个由虔诚地爱上帝的理性存在者组成的社会。另一方面,人类生活最不幸的悲剧就在于堕落到一种强权社会,建立在统治欲之上;因其骄傲,人类企图统治同类,如上帝统治其被造物。奥古斯丁对政治权力现象的现实主义的和动态的分析,其中包含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并且明显有别于古典哲学的社会理论。根据《上帝之城》,不能将奥古斯丁视为等级制静态社会概念的支持者,尽管多少世纪以来他的思想一直被如此误读。
  • 金刚经坛经

    作者:(唐)慧能(述),(后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全文5000余字,约与我国传统的道家和道教尊奉的根本经典——《道德经》的字数相当。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基本上囊括了般若经典的主要思想。它的27个主题不外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可以说,它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纲要性著述,自问世以后就受到了大乘佛教徒的重视和推崇。 《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道经过及他对佛法的讲述。它强调佛性存在于人自己的本性中,每个人都可通过自己的本心来观照本性而顿悟成佛。 《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坛经》的宗旨即在让学人从自心中顿见本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印度哲學宗教史

    作者: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 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命面貌

    作者:法土拉·葛兰

    穆罕默德这位“普世的慈悲者”,他是先知、教育家、政治家、军事领袖、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道德家、宣教者、演说家、父亲与丈夫;也是一位最谦逊、热情洋溢、勇敢、睿智、慈爱、温柔及诚信的人物;他是真主最真诚而挚爱的仆人。 本书讲述先知穆罕默德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社会学家、宣教者、学说家、父亲与丈夫的伟大一生,反映其谦逊、勇敢、睿智、慈爱、温柔、诚信失生面貌。
  • 佛教入門

    作者:聖嚴法師

  • 學佛群疑

    作者:聖嚴法師

    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及各種風俗習慣的衝擊下,佛教正面臨著更多層面的挑戰和考驗。聖嚴法師精選七十七則一般人都可能有的疑惑,以經論為基礎,加以反覆的辨證剖析,為疑者解惑,為信者銘證。 本書為《正信的佛教》之後,聖嚴法師另一本以問答的方式,解答佛教問題的經典著作。 書中七十七個題目,主題廣泛,題題都觸及學佛人的疑點,個個都可能是誤導誤信的迷思。既是知識學問,更富生活性和實用性。其中包括:佛教對神通、異能的看法?對靈媒的看法?嬰靈作祟之中有根據嗎?佛教對風水、命相的看法?如何課誦?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等,以及佛教對科學、生命觀、世界觀、未來觀的認知。 內容文字淺顯流暢,解答精闢詳細,是學佛人解惑入門的必備經典。
  • 禅风禅骨

    作者:[日] 铃木大拙

    本书是禅学大铃木大拙的名作。铃木大拙博士是具有世界性声望的人物,他在禅学方面的贡献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本书就是以轻松风趣谈故事的手法,描写了人生的意义及东西方智慧的精华。
  • 季羡林论佛教

    作者:季羡林

    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 The Screwtape Letters

    作者:C. S. Lewis

    In this humorous and perceptive exchange between two devils, C. S. Lewis delves into moral questions about good vs. evil, temptation, repentance, and grace. Through this wonderful tale, the reader emerge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live a faithful life.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摩腾、竺法兰共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熄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籸素之服,如敝帕。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 The God Delusion

    作者:Richard Dawkins

    "The God Delusion" caused a sensation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2006. Within weeks it became the most hotly debated topic, with Dawkins himself branded as either saint or sinner for presenting his hard-hitting, impassioned rebuttal of religion of all types. His argument could hardly be more topical. While Europ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cularized, the rise of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whether in the Middle East or Middle America, is dramatically and dangerously dividing opinion around the world. In America, and elsewhere, a vigorous dispute between 'intelligent design' and Darwinism is seriously undermining and restricting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In many countries religious dogma from medieval times still serves to abuse basic human rights such as women's and gay rights. And all from a belief in a God whose existence lacks evidence of any kind. Dawkins attacks God in all his forms. He eviscerates the major arguments for relig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supreme improbability of a supreme being. He shows how religion fuels war, foments bigotry and abuses children. "The God Delusion" is a brilliantly argued, fascinating polemic that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is most emotional and important subject.
  • 开示

    作者:虚云

    《开示:虚云老和尚说法》收录了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亲自主持两个禅七开示、在云居山方便开示、在云居山戒期开示三个时间段中对禅法作的系统介绍,为学佛者批点迷津、快速悟道。随书还赠送注意版《大悲咒》,他是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可得十大利益、十五善生,不爱十五种恶死,可治八万四午种病,圆满人生一切愿望!一个备受历代政要、学界泰斗、佛教领袖推崇的绝世高僧——虛云和尚,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他的著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智慧! 虚云、太虚、弘一、印光法师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高僧,名倾海内外。
  • 圣教论

    作者:(印度)乔茶波陀 著,巫白慧 译释

  • 光辉的射线

    作者:贾米,[波斯]

    在伊斯兰教创建之初,著名学者易卜拉欣与格乃威叶合作,将民间口传伊斯兰教经典《夫苏数·哈昆》收集整理后编写了一本《纲要》命名为《拉姆阿特》。而波斯的贾米又将《纲要》加以校订、注释而成本书。本书深入阐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世界观与其哲学思想。 目录 注释者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赞美歌的中项环节作用 二、赞美歌中的绝对内容 三、实体、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绝对与相对,实体即主体 一、自我这个中项运动的展开 二、内容的差异性与形式的出现 三、自我反映,实体即是主体 四、殊多即一 第三章 实体体现在意识中,意识体现在自我中 一、实体进入主体,意识进入自我 二、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观念 三、自我与生命 第四章 自我反映与在它物中建立自身同一 一、实体的自我反映关系 二、在它物中建立自身同一的主体 第五章 建立差别性是为了展现自身同一 一、在差别性中重建自身同一 二、自爱就是爱绝对真理 第六章 一即多,差别时态出现 一、实体的内容上升为对象性 二、一即多,差异时态的出现 三、实体凭借主体的环节体现在现象中 第七章 主体与客体存在于相互反映的关系中 一、现象反映本质,而本质表现出现象 二、抽象的空无自我进入到主观本质的自我表象中 第八章 实体就是共性 审美就是创造 一、实体是宇宙的共性 二、自身确信即是爱美,审美就是创造 三、个性即是共性,并在反思体系中意识共性 第九章 内容体现在形式与自我意识之中 一、内容与形式,意识与感官 二、形式消失在内容中,内容就是知性 第十章 直接反映与间接反映的关系 一、主观本质的自我反映关系 二、反映的规律性 三、客观现象向着主观本质回复 第十一章 精神实体孕育在主观本质的概念中 一、共相就是事物的概念 二、现实之母,潜在之父 三、自为消失在自在中,时间沉沦在空间里 第十二章 通过客观现象认识主观本质的存在 一、具体同一与抽象的等同 二、本质通过现象反映自身同一 第十三章 主观本质的自我显现,有限就是消失 一、起源于自身,展现自身与回复于自身 二、客观现象的环节达到主观概念的运动 第十四章 光明即是黑暗,此乃概念的对立矛盾运动 一、光明即黑暗,此乃直观本质的黑暗 二、概念是本质与现象的中介,是对立矛盾的运动 三、本质寓于现象中,现象体现在本质外 第十五章 两弓一弦,质与量的辩证统一 一、圆周,两弓一弦起点即是终点 二、质的出现,质与量的同一 第十六章 真理的曲折性及概念运动上升为客观事物 一、客观事物是主观概念的流逝过程 二、真理的曲折性,及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三、阴影王国的彼岸上升为现象世界的此岸 第十七章 现象既是本质的反映,又是他的障碍 一、本质表现于外,现象表现于内 二、宇宙自身是主观本质的屏障 第十八章 本质反映的殊多性思维与存在的反映 一、光明即识见,美与爱美的观念 二、承受性就是必然性思维的输入与输出 三、思维与存在的反映 四、事物的内在反映与它的外在反映 第十九章 意念就是运动,矛盾就是生命 一、爱之唯动,矛盾就是生命 二、事物内在的绝对运动与它外在的相对静穆 第二十章 绝对存在于相对中,相对又在绝对的引力中 一、精神实体同一与其引力强大的黑洞 二、绝对体现在相对中,相对存在于引力中 第二十一章 有求即相对,无求即绝对。物极必反 一、有限就是乞求,无求就是阴影王国 二、乞求是为了无求,物极必反 三、贫与富,都向着阴影王国运动 第二十二章 理性的必然性,真理运动的善恶观念 一、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善就是意志 二、真理是自我反映与间接反映的统一过程 第二十三章 意识的高尚与低下,及深远与浅近 一、疏远即是鞭策,近在远中,合在分中 二、意识的高贵与低下及合在远中 第二十四章 “一”与“多”的辩证统一 一、本质的同一性,及其德性的殊多性 二、宇宙是主观本质的反映与自我之对象的出现 第二十五章 知性运动与自身确定性 一、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自我反映精神实体 二、确信自身无物即是对于本质的认识 第二十六章 本质与现象的相依关系和他们的相对统一 一、主观本质与客观现象的无限统一——现实 二、绝对与相对及无限与有限的相依关系 第二十七章 自为的环节全部消失在自在的同一体中 一、主体与客体的一切环节销声匿迹了 二、主体与客体的一切环节销声匿迹 第二十八章 存在即是直观本质的障碍 一、存在性与为他性即是障碍 二、我即是真理的一环 第二十九章 一切向着纯粹知性运动 一、混合境与分别境的象征 二、一切事物的概念共相永存 三、思维与存在向着纯粹知性运动
  • Science and Religion

    作者:Thomas Dixon

  • 生与死的禅法

    作者:谈锡永

    《生与死的禅法》主要内容:在此教法中,“自显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是“自显现”才可以“自解脱”。 “六中有”法门,正是“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深法”,强调“自解脱”,所以非把“自显现”的概念说清楚不可,否则,于生与死的禅法便无可供抉择之处。 “六中有”法门,正是凭借着“自显现”这个抉择见来观修的道法。所以,并不是将识境除灭,然后待智境显露,而是通过观修生起决定,现证识境为智境的自显现,由是于识境中自解脱。 所以,我们绝不是设法将心中的污垢挖出来加以清除,亦不是进入一种出神的无意识状态来令了别不起。可是,这两种教法,却恰恰是目前流行的“大圆满”教法。学人追随着它,可能觉得情绪稳定,甚至有救赎的感觉,只可惜,这却正是为轮回建立因素。
  • 叶曼说净土三经

    作者:叶曼著述

    《序》——叶曼 净土宗的基本三经,因为念佛法门成为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所以《阿弥陀经》为世所重。古来大德对于本经解说者很多,不过多数是文言文,引经据典,有些比原经还更难了解。我现在用现代口语讲述,为的是使修净土者,知道念佛法门的出处,想要研究净土宗者不要把《阿弥陀经》看作是一部迷信的经典。 谨为序。
  • 科学与宗教引论

    作者: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Alister

    《科学与宗教引论》作者原是科学家,现在则以其神学研究而著名。他以一种宽容通达的态度解说那些涉及科学与宗教,尤其是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复杂关系的重大且有趣的命题。作者视野极为开阔,从历史、神学、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审视科学与宗教的交互作用,并一直延至当今,囊括了涉及进化论以及与宇宙论相联系的“智慧原理“的命题。《科学与宗教引论》的另一特点是,在论述各种命题时极为清晰易懂,深入浅出,语言也非常生动。
  • 佛家二十讲

    作者:虚云法师等

    《佛家二十讲》以佛门中人论法之言为核心,兼有国内外各界学者谈佛高论。佛学“自性不归,无所归处”的思想精髓,在虚云法师、圆瑛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胡适、铃木大拙、欧阳竟无、李石岑、尤智表等人的讲法中,得到无限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