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大師之作,我極力推薦。」──鍾.卡巴辛(Jon Kabat-Zinn),《隨遇而安》(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作者 「經典之作。」──《探索之心》(Inquiring Mind)雜誌 「令人驚嘆的清晰與明確」──約瑟夫.高斯坦(Joseph Goldstein),《一法》(One Dhamma)作者 「德寶有一個充滿魅力的聲音,以及明確的表達能力,很難讓人不喜歡。」──《香巴拉太陽》(Shambhala Sun)雜誌 「對新手而言很有價值,尤其是那些沒有老師指導的人。」──拉瑞.羅森柏格(Larry Rosenberg),《呼吸相續》(Breath by Breath)作者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的語言,一步一步引導你如何進入南傳佛教內觀禪的實用手冊,是為了真正想要禪修的人所寫,尤其是為了剛要起步的人--比你可能想到的更簡單。作者簡單明瞭地指出每一個禪修的方法,告訴我們它的作用,以及讓它運作的方法。 所謂的「內觀」(vipassanA)禪修,是南亞與東南亞佛教教學與修行的主題。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內觀」,這個修持方式的目的是要讓修行者洞見事物的本質,清楚了解每一樣事物真實的運作方式。 本書將介紹如何透過單純覺察與清楚掌握整個呼吸的過程,達到正念。以呼吸為專注的焦點後,禪修者可以進而觀察他所認知的整個世界。禪修者可以按照書中的指導,學習觀看一切身體經驗、感受與思想的變化,並且學習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意識轉變,而這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本書已被譯成好幾種語言,並在世界各地出版。此書的泰文節譯版本,還被選為泰國高中課程的教材。 當情緒發號施令,你突然失去了平靜,成為煩惱的奴隸時, 就讓南傳佛教的內觀禪修法,教你如何重新作主!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的語言,一步一步引導你進入南傳佛教內觀禪修的實用手冊。作者簡單明瞭地指出每一種禪修的方法,告訴我們它的作用,以及運作的方式。 所謂的「內觀」(vipassana)禪修,是南亞與東南亞佛教教學與修行的主題。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內觀」,這個修持方式的目的是要讓修行者洞見事物的本質,清楚了解每一樣事物真實的運作方式。 本書將介紹如何透過單純覺察與清楚掌握整個呼吸的過程,達到正念。以呼吸為專注的焦點後,禪修者可以進而觀察他所認知的整個世界。禪修者可以按照書中的指導,學習觀看一切身體經驗、感受與思想的變化,並且學習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意識轉變,而這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你在對什麼生氣? 當我們對某人生氣時,通常只是針對一些特定的事、幾句粗魯的話、一個特殊的眼神,或是一個無心的行為,時間一般都很短暫。在我們的心裡,那個人的其他部分都不見了,只剩下啟動我們心中按鈕的那個部分。當我們這麼做時,其實是將整個人很小的一部分抽離出來加以放大,然後予以無限上綱。我們並沒有看見事件背後其他的因素與力量,我們只將焦點放在那個人的局部,也就是會讓我們生氣的那個部分上。 ◎你能改變另一個人嗎? 對別人傳送慈心,真的可以改變那個人嗎?修慈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嗎?當你傳送慈心給遠方的人,甚至陌生人時,你當然無法得知效果如何,但是你可以注意修慈對你自己內心平靜的影響。關鍵在於你自己祝福他人的誠意。事實上,效果是立即的。唯一發現它的方法就是你親自去嘗試。 ◎你會對生病的人生氣或失望嗎? 為什麼人會殘忍或刻薄?也許那個人是在不幸的環境下長大的,或者也許那個人有隱情,才造成他或她行為殘酷。佛陀要求我們把他們想像成被惡疾纏身的人,我們會對生病的人生氣或失望嗎?或者我們會同情與悲憫他們?我們的敵人也許比我們所愛的人更需要我們的慈心,因為他們的痛苦相對而言要大得多。 ◎仇恨能平息仇恨嗎? 如果別人傷害你呢?如果別人侮辱你呢?你會想報復,那是正常的人性反應。不過,那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呢?「仇恨永遠無法被更多的仇恨所平息……以暴制暴的反應是一種制式的反應,它是學習而來的,並非與生俱來。如果我們從小就被訓練成要忍耐、仁慈與溫柔,那麼慈愛就會變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
宁静的森林水池
《宁静的森林水池》讲述了: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在西方,人们在学瑜珈、柔道和禅修这些东方事物,而在东方,人们在学科学、商业和西方艺术与哲学这些西方事物。这正是一个阴和阳转换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执于任何观念——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那么你就会有麻烦;你就不能跟这个世界联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观念和见解,那么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 -
時空之外
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任何人不管他的学术背景是什么,人生信仰如何,全都能在此书中找到与己身所学、所信相呼应之处。这是一本兼哲学、物理学、精神学、心理学、禅学、宗教学、玄学、内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书,它的价值不仅止于学科的探讨,最重要的,它揭示了人类生命与心灵之谜。 作者原原本本以一个非人类聪明才智所能立刻揣摸的角度,透过了他的代言人,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人人都在问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我是我,不是别人?”、“为什么我会出生在此时、此地?”、“人生有什么目的?”、“生、死各是怎么一回事?”、“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我?”、“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是怎么一回事?”、“梦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时人又都在干些什么?”、“人生际遇是怎么回事?”、“在切身的喜怒哀乐中,我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不喜爱的际遇能不能改?”、“有没有天堂、地狱?”、“鬼神是什么?”……诸如此类,种种几乎每个人都会问得到的问题,本书都提出了解答。本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帮助人去了解自己、肯定自己、进而开扩自我,做进一步的创造。 读者也许不免好奇,想要知道这个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他凭什么会知道那么多?他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我们又凭什么要相信他的话? 好!话说从头。本书的作者名叫“赛斯”,至少他称自己为赛斯,是一个 “纯由能量构成,已经不再以肉体显示存在”的“人”,所有他说的话都透过一位名叫珍•罗勃慈的女士做代言人。珍的先生罗,以他独门的速记方式记录,再经过整理誊写而问世,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字的增减,完全是赛斯透过珍所说的话。 珍•罗勃慈(Jane Roberts)女士,美国人,已于1985年去年,享年50余,她毕业于美国一闻名学院,是一位诗人及小说作家,除为赛斯代言出版多部赛斯书外,另曾出版多部创作诗集及小说。珍的先生罗. 拔茨先生(Robert Butts)是一知名画家,较珍长年十余岁,除以绘画闻名之外,并以记录、整理、注译赛斯资料著称。 本书缘起于一九六三年九月三日的晚上,当晚珍正准备写作,突然有了一种极端强烈的“灵感”,促使她写下了一长篇文章。当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像是在另一个时空旅行,直到意识回到肉身,才知道自己正在狂速且潦草的写下了一大堆东西,这堆东西居然还是一篇有条有理的文章。并且还有个标题,题目是“物质宇宙是以『意念』为架构而形成的”。这件事引起她强烈的好奇心,并导致不久后在偶然机会发现一本有关ESP(超感觉能力)的书,由于当时她正在找题材写一本新书,于是灵机一动,心想何不自己也来写一本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但是要想写这么一本书,必须要真有这方面的知识与经历才行,于是她和先生就决心做一番亲身实验。首先,他们买了一个类似于中国碟仙的灵验盘(Ouija Board),透过了洋碟仙,他们开始与另一个世界的某些人物有了接触。开始他们并不相信这回事,只以为是自己潜意识作用的结果,但是后来有一个自称“赛斯”人物,开始持续登场了,其所提出的论点与答案简直是非同小可,绝非一般陈腔滥调、泛泛之论。在与赛斯作了几次接触以后,珍发现每当罗发问而碟仙尚未把答案拼兜出来之前,她心中已有了答案,并有一种脱口而出的冲动。最后,她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冲动而把话脱口说了出来,几次之后,他们放下了灵验盘而由珍替赛斯代言了起来。 自此之后,赛斯为他们开讲了五百多次,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70年1月19日,当天晚上赛斯宣布他要自己着一本书,于是从那天起,这本书的内容即从珍的口中源源而出,所有细节,包括标点符号,全由赛斯口述,而由罗记录,其中没有一字一句的增删修改。读者诸君今天所见到的即是本书原文极忠实而尽可能通顺的全译本。在这本书之后,不计珍本人的著作,光是赛斯口述的赛斯书即有十馀本之多。 赛斯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的生命,尝遍了人生百态,对人情世故、宇宙百态、天地奥妙无一不通,他深切了解人性的需求与期盼,也完全知道生命的由来与变化,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本书中处处为每一个人肯定了自我的价值,完全没有半点高高在上、强行说教的味道。他明明白白的为我们解释了很多悬疑千古的大谜题。比如说他以“调和点”来解释中国人所说的“风水地理”,以“自由意识”来解释“命运”与“因果”,以“阿尔法脑波状态”来解释“意识层次的变化”,以“或然的世界”来解释“情绪与心灵的起伏”,以历史角度来说明基督教的起源,以“现身说法”来说明转世轮回。对“进化论”,他说:“进化论的立论完全根据你观察的时间范围及观察对象,以及你决定观察整出剧中的那一个部份而定……这个理论并不成立,因为它只适用于非常有限的论点中。”;对“苦难”,他说苦难是自我设下的挑战,目的是叫人学习如何解决苦难,贫困不见得会使人接近真理,而苦难也不见得会有益于灵魂;对“魔”,他说“魔由心生”,基本上是由一个人的“怨恨”、“恐惧”及“相信有魔的存在”所造出来的;对“神明”,他说“神明”是人造的,是因为人类习于将自己不敢承认而本有的大能向外“投射”与“寄托”的结果,他更说:“你要对你所选择的神明存有一份戒心,因为你和他会有相互强化对方的效果。”此外,赛斯又以“原始无名”与“神”来解释佛教中所说的“佛性”;他以瑞士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为起步,说明了“男性中的女性面”与“女性中的男性面”所真正代表的意义;以“原子”、“分子”和“意识”之脉动来说明“存在”;以追溯历史的方式来比较今天人类文明的成就……。 总之,这本书非同泛泛,读者只有亲自细读过才能知道译者不是在老王卖瓜。最后,我们只能借用一句“天地一沙鸥”作者李察巴哈对本书所作的评语--这是我生平仅见最好的一本书。 本书于1972年发行初版,至1985年已再版十七次,总发行量超过百万本,属于非小说类的畅销书。译者夫妻二人深受本书感动,只遗憾自己为何不早十五年即认识此书,因此腾挪出营生之外的时间,少眠少休得工作了十八个月,方始将本书译出。译著本书,最大的目的固然是不忍国内读者错失一读如珍在序中所说的:“希望读者不要因为这本书的来历玄奇而看轻此本书,也万万不要仅仅为了本书的玄奇而字字奉为金科玉律。”译者也衷心希望这一系列的书能都很快的被译成中文,国内才学超过我等百倍的才智之士不知有多少,只要有几位肯辛苦几分就是读者大众的福气。我们固然自认为当仁不让得在做这种工作,但用意也是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多见几位同道。 -
与心对话
《与心对话:向活佛学放心》内容简介:如何善待受之父母的生命?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场?如何将人生所得回馈周边?如何实现心灵的豁达与宁邃?放下我执,从容应对人生无常,淡看名利得失,舍得所有,安顿心灵,嘎玛仁波切从亲身体悟出发,深入浅出,阐述了生命循环规律、人生要义和开启心灵智慧的方便法则:只要经常洗心、静心,就会顺心、安心,就会有积极快乐、圆满充实的人生通途。 -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
宗教心理学简论
本书首先考察心理学与宗教之间的脆弱关系、及其变化和发展。宗教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成熟。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已经增强了,超越了经常在宗教心理学名义下所进行的反对宗教的论辩和支持宗教的辩护。接着,本书探讨了在主要局限于对西方基督教的研究的影响下,对于宗教行为、思想和情感所进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项简洁而又充满睿智的研究,本书不仅受到了学者们和学生们的重视,而且也受到了那些对这一主 -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从范畴与观念发展演化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类迄今几乎一切高级文明形式有关各自宗教生活的名称、指涉、术语、范畴、观念与自我理解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作者指出要真正描述和理解在人类宗教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就应当放弃使用不论是一般意义上还是个体意义上的“宗教”这一概念,而代之以“累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这两上独立的概念。 -
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
《覺悟勇士》英文一書自一九八四年在美出版後,至今,已被翻譯成十六種世界語言,發行八十萬冊,利益眾生,無遠孚屆,已超越地域、文化、宗教的藩籬。 什麼是覺悟勇士? 相傳,在西藏有一個名為「香巴拉」的傳奇國度,這是一個和平繁榮,人人為之嚮往的地方。在香巴拉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佛教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說,在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達瓦‧桑波(Dawa Sangpo)領受佛陀的教導之後,香巴拉的所有居民開始修持禪定,遵循慈悲、關愛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法道路。因此,不只是國王,包括香巴拉的所有臣民,都成為高度發展的眾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代表香巴拉教法,莫過於「香巴拉勇士」。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通往香巴拉這傳奇王國的道路,和它內在的象徵意義。 邱陽.創巴仁波切一直以來對香巴拉王國具有高度的興趣,在他一九七七年的閉關期間,寫出一系列關於香巴拉的教授,並且要求他的弟子創立一個世間性、開放給大眾的禪修課程,並為這個課程取名為「香巴拉訓練」(Shambhala Training)。本書編輯群在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指導之下,檢閱他所有與香巴拉有關的演說,從中挑選最好、最適當的論述,闡明創巴仁波切對於香巴拉教法的理想與實踐方法。 如何成為一名勇士? 香巴拉教法奠基在一個前提之上:有一種基本的人類智慧,能夠解決世界的種種難題。這種智慧就是「勇士之道」。「勇士」(warrior)這個字,是取自藏文的「帕渥」(pawo),其字面意義是「勇敢的人」,而勇士之道所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無畏無懼的精神。勇士之道和香巴拉願景的首要原則,即不畏懼自己的真實面貌。究竟而言,那是勇氣的定義:不畏懼自己。香巴拉願景教導我們,在面對巨大難題的時候,我們既可以表現英勇,也可以表現仁慈。「香巴拉」所代表的是世間覺醒的可能,鼓勵我們可以隨時安住在自信的狀態中,真誠的保有自己原本的面貌,並擁有以慈愛善待他人的勇氣。 -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本书作者是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上帝即万物,万物即上帝;人物成物之景,人的灵性与上帝的神性是共通的。他的系列神学思想不但构成了基督教新教的理论基础,而且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运的影响。本书包括了埃克哈特大师的主要论著,即《教海录》、《论属种的安》、《论贵人》及《讲道录》。 -
寻找奇迹
一九一五年初,邬氏在圣彼得堡公开演讲,标题是“寻找奇迹和死亡之问题”,内容以他在印度的旅游为依据。每次人数都超过一千人,其后有许多人去拜访他或写信给他。复活节过后,他便回到莫斯科,并在那儿做这类的演讲。透过一些听众,邬氏认识了葛吉夫(G.I.Gurdjieff),这样一来,他终于遇见了他一直寻找的那种密意学校。邬氏跟葛吉夫研究了三年,并且把葛吉夫的教学全部记载下来。这本笔记命名为“寻找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于邬氏逝世后一九四九年出版。 -
禅宗与精神分析
本书分别从禅宗与精神分析的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生的根本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目标是什么等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本世纪中叶以来包括一些自然学家在内的欧美人士对禅宗这一东方文化中神秘宗教日益增长的兴趣。 -
调心
《调心:疏导愤怒.驯服恐惧.滋养心灵》是一行禅师畅销书《你可以不怕死》《你可以不生气》等浓缩的精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通常会削弱我们的心智,破坏我们的信心,还会增加我们的恐惧感。一行禅师在书中以诗一般的语言,精辟的比喻,指导我们如何转化和疏导负面的情绪——愤怒、恐惧、过上快乐、和谐、圆满的生活。他的哲学与禅思,以及深沉的智慧,将帮助我们由愤怒走向慈悲,将恐惧化为爱,以及调整好恼人的情绪,重修日常的人际关系,迈向幸福成功的大道。 -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ISBN:9787208042919,作者:(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曹卫东译 -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Ken Wilber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on audio, here is Ken Wilbers concise account of our place in a universe of sex, soul, and spirit. Told in an accessible and entertaining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examines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as the unfolding manifestation of Spirit, from matter to life to mind, including the higher stages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where Spirit becomes conscious of itself. Wilber offers striking and original views on many topics, including gender relations, modern liberation movements,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worldly and other-worldly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 and much more. Read by Steve Grad and Willow Pearson. -
成功的辅导
《成功的辅导》是圣经辅导学的奠基之作。作者指出当代建立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辅导方法,使人不必承担责任,常常难以凑效,并且导致现代社会伦理的丧失。 作者认为大部分的精神病症背后的原因,都存在罪——道德性的过犯的问题。与“罗杰斯式辅导”等仅主张旁观聆听,促成对方情绪的发泄的方法不同,作者提出“劝诫式辅导法”,把源于圣经的规劝打人心理,促成受辅导者个性及行为的改变。通过让人承认自己的过犯,承担责任,借着信仰,重建希望,直到最后促成受辅导者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品格的重塑。 -
灵花灵火
《灵花灵火》穿越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间隧道,介绍和评论了50部有关心灵觉醒的经典之作,从古老的《庄子》到现代卡巴拉智慧,从纪伯伦的《先知》到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从米恪尔·路易斯的《四个约定》到华理克奇迹般的《标竿人生》,无不捕捉到生命旅程和灵性经验的多样性,既有属灵传统,又有世俗信仰。 本书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麇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如克里希纳穆提、尤迦南达、邱阳·创巴利波切和铃木俊隆,也有像阿西西的圣方济各、黑塞和薇依这样的圣徒和神秘主义者。 《灵花灵火》跨越古今的视野把我们带入人类之普世的心灵经验,也必将激发世界各地的人们踏上心灵追求之旅。 -
不是為了快樂
修持,不是要讓你「自我感覺良好」, 那只是滿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讓你活得開心快樂, 那只是曇花一現的幻覺。 「前行修持指引」集結精練了歷代大成就者的解脫心法, 它不只是一個進入高階修行的通關護照, 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 即使頂果.欽哲法王也終身不輟地反覆修持。 前行,開始學佛前的心理建設 在開始任何計畫之前,你一定有幾個值得你花時間、精力投入的原因。一旦打好這個心理基礎,你自然就會接著問:「那我應當先做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尤其對於希望成為佛教徒或想追求靈性成長的人而言,更有必要「慎於始」,因為這條探索之路,可能暗伏危機。 略過前行,就像開著拼裝車上路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實修系統,對於佛法有由淺入深的次第教授,涵蓋所有佛教徒必須理解的基本觀念,既可提供對佛法有興趣的初學人當作基本功練習,而對於修行有成的佛教徒來說,也一樣能從中獲到無邊的法益。然而,現在很多人學佛,都愛趕流行,都很功利取向,不想從根基一步步紮實學起,一心只想快點從所謂的大法中學到一點皮毛,獲得一些好處。像這樣,放任還沒調伏好的心去修習大圓滿法正行,就像開著拼裝車上路,如何能一路安抵終點?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適合現代修行人的學佛方式,你不用聽聞佛法的八萬四千個法門,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據個人根器,有不同深淺的體悟和受益。 前行,最適合現代人的修心法門 面對浩瀚廣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門,讓有心參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學習到佛法心要,當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眾或在家信眾,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習、改變習性、調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觸過藏傳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領受。本書中,特別指出修持前後的自我心理建設,以及可能經歷的種種挑戰。比如學佛的五種心態與四種態度: .五種心態: 1.培養面對真諦的意願:我們多數人在必須面對真相時,總是容易變得怨恨,然後從怨恨生出否認。比如明知道死亡是無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諦,我們的慣常反應卻是假裝它不會發生——面對大部分其他難以下嚥、令人不安的真諦,我們也都是用這種態度對待。 2.克服貧困心態:許多人都自覺心靈貧困,這是因為我們不停地欲求舒適與快樂。除非我們克服這種貧困心態,否則我們永遠會花大部分心力去確保更多個人的舒適與快樂,如此一來,要放下任何事情都變得非常困難。 3.對「聖財」要貪婪:為了獲取聖財(包括出離心、慈愛心、虔敬心與悲心),我們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對於他們所領受、研讀、修持的教法數量,永遠不該覺得夠多了,因為佛法之財是唯一值得擁有的財富。 4.與時間賽跑:這種心態對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說:「下周我要開始修持。」這多少意味著你有可能不會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驕慢與我執作對時,就會即刻開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們修持什麼或我們修持多少,基本上取決於我們的能力、工作與家庭的狀況,以及我們有多少時間能用來修持。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準則,即使在佛陀時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個人是否一定要成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絕非如此! .四種態度 1.如受傷之鹿的態度:如同一隻受傷的鹿尋找僻靜處療傷一般,找個離群之處,讓自己有時間與空間做修持。 2.如獅子的態度:如獅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會任何困境或噩耗,因為它們只會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來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3.如風的態度:風對自己吹向何處是不加分別的。相同的,不要試圖招引好的狀況,或避開壞的狀況。 4.如瘋子的態度:像瘋子一樣,對任何世間八法不懷偏愛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讚美也不在乎被批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提到:我們的情緒及習氣如此強大,即使真諦在面前直視著我們,我們也看不見。因此,在開始追求快樂之前,必須先定義什麼是「快樂」真正的意義。如果你「快樂」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間的喜好與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麼佛法也許就是你在尋覓的東西。然而,修持確實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極可能會傾覆你,讓你停止修持──而這是你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都要抵擋的誘惑。 -
宗教经验种种
《宗教经验种种》在从心理学角度对种种宗教经验的分析之中,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始终,且思路清晰,洞见迭出,百年之后仍让人警醒。作者威廉•詹姆斯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灵性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伟大人物为例。书中描述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