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神仙传全译

    作者:葛洪

  • 碧岩录

    作者:[宋] 圜悟克勤 著,尚之煜 校注

    本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禅门第一书”之称,是圆悟禅师对雪窦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加以评唱的匠心独运的精心力作,作者于每一则公案和偈颂的前面加一段提纲式的垂示,又于公案和偈颂的每一句下面巧设着语,然后分别在公案和偈颂后面加上评唱,对参禅悟道者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 淨土不丹

    作者:張浣儀

    年僅開放六千名觀光客及高額入境關卡, 總阻擋不了那絡繹不絕的朝聖腳步…… 這裡有著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的秀麗山川, 這裡有著世居向佛的子民, 這裡有著ㄧ顆顆誠摯之心,ㄧ張張微笑的臉, 緩緩訴說家鄉古老文化的芳香。 如果淨土,總是遠在他方…… 不丹, 將會是最遙遠、深切的呼喚! 西藏、尼泊爾和不丹,乃雪域藏傳佛教三大聖地,歷來是佛弟子絡繹朝聖之地,其多彩文化亦吸引無數對雪域文化有興趣之士作另類朝聖。 作者以國際新聞工作者的背景,帶著一顆佛弟子的清靜心,到訪不丹的首都 Thimphu和旅遊勝地 Paro 之餘,更涉足罕有遊客到訪 (因為交通險阻,有些地方又得預先申請通行證),卻被當地人喻為「真正的不丹」的東部偏遠地區,又在興建中的寺廟與小喇嘛一起生活,與農民共餐,試圖為不丹描繪一幅較全面的面貌——用鏡頭去說故事,用不同的故事去探討不丹今日真實的風貌。企圖填補人們對這個藏傳佛教聖地過於陌生的缺口,亦為喜馬拉雅山文化喜愛者,和尚未到過這個地方的愛好者,提供多方面的實用資訊。 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從歷史傳奇到自然地貌、人民民生、宗教之於現實生活,以至近半個世紀的現代化步伐,以精簡的介紹和作者的個人感觸為經,大量彩圖為緯,加上利用圖片說明去敘述多方面的故事,再穿插一些具特殊意義的名詞解釋和神秘的傳說;是另類的精彩讀物。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特殊名詞解釋和傳說,均由不丹的喇嘛及上師提供資料,相當珍貴。又作者取得特殊批准,能進入一些遊客禁地的寺廟和聖地,所得資料自非一般。
  • 漫画心经

    作者:蔡志忠

    这一次,蔡先生将其在《普门》连载的《心经》整理出书,对喜爱他漫画的读者,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心经》心经虽然全文才二百六十个字,确实《大般若经》的精要、心髓,也是全中国流传最广的精典,蔡志忠先生以其学佛的独到心得,行云流水般的画笔再出版这本《漫画心经》,可说具备了浅显易懂、现代诠释、禅趣盎然、开启菩提的特色。
  • 西藏生死書(修訂版)

    作者: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字字珠璣的心靈鉅著,它引導我們認識生死,直驅西藏佛教的智慧泉源。索甲仁波切深入淺出地闡釋禪修靜坐、因果叢報、轉世和臨終關懷的方法,以及心靈之路上的種種考驗和報償。西藏佛教的經典確實是現代精神論述的新典範。 《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自西藏中陰聞教得度經(即西藏度亡經)學習引導臨終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寫而成的一本臨終關懷的空前巨著。 DVD內容簡介 索甲仁波切開示轉化心的重要性,認為苦樂存乎一念,全在於我們的心如何感受。能善巧地運用佛法,轉化我們的心,就是困頓時代的心要。 索甲仁波切信手拈來日常事例 ,深入淺出地闡述高深的佛法,加上丁乃竺女士流暢的翻譯,風趣近人,如聽聞妙音,開解眾生疑竇。 誠摯推薦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描述,還有實際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的真相,並幫助自己和別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達賴喇嘛十四世 《西藏生死書》教生教死,因著認真看待生命,才能認真應對死亡;因著嚴肅直接地教導如何死亡,才會嚴肅地活好生命。它從西藏佛教的生死觀出發,具體而有系統地闡述生的修習及死的修習。臨終者如何在大安詳中放下,而在臨終者床邊的關懷者也學得重要的叮嚀。 ──趙可式(成大附設醫院護理系教授)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創立十週年,專心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西藏生死書》提供了最好的生死教育的教材。仁波切數度蒞台弘法,更提高了台灣社會對生死意義的覺醒。我國終於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醫師們可以合法地遵照仁波切在本書中所呼籲的,以團隊的努力,透過身、心、靈全人照顧的方法,盡力協助臨終病人安詳往生,實踐人生最大的布施。 ──陳榮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前理事長) 這是一本極難得的好書,讀過《中陰聞教得度》的朋友們,再讀《西藏生死書》,對中陰身的各種情況,會有更正確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配合自己實際的修持,與對別人臨終的關懷。未能深信佛法,甚至反對佛法的朋友們,或許會起些許疑情而引起閱讀的興趣。至於譯文的信、達、雅,敬請讀者盡情欣賞。 ──洪文亮(前台大外科醫師)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感激有緣讀到此書,並因而接受仁波切更多的教誨。根源於最深厚的傳統,仁波切的教法卻清晰、現代、又有力;超越宗教,直入人心。我衷心希望藉由中譯本的出版,能感動更多人心,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面對死亡,看待生命。 ──姚仁喜(大元建設及設計事務所建築師) 索甲仁波切就像一位大音樂家,把傳統西藏佛教特有的上師相應法、大圓滿法、頗瓦法、中陰救度法,與今日科技生活所面臨的臨終關懷、瀕死經驗、安樂死等議題,交織出一首宏偉而安詳的生命樂章。《西藏生死書》不只是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死、了解生死而已,還更具體地指出如何透過禪修來超越生死,融入圓滿的覺性大海中。 ──林崇安(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負責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 禅与日本文化

    作者:铃木大拙

    本书译自《铃木大拙全集》第十一卷。 岩波书店,1981。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作者:南怀瑾

    跟随佛学要发大愿,起大勇猛精进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观,“普能严净诸刹海”,以无比的魅力将自己的身心,里里外外,洗涤得一干二净,身口意三业纯净无染,晴空万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净,扩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微尘世界,亦皆清澄通澈,万德庄严。 南怀瑾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他的教化涵盖了儒、释、道各家学说,对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也有极深的造诣。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文字。此次南怀瑾先生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携手合作,在大陆首次隆重推出南怀瑾先生多年以来修习佛法心得体会的经典力作——《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这部著作是由南怀瑾先生与包卓立先生关于一系列宗教问题的讲解和对话构成。本书在台湾出版时分为上下两册,此次我们将其合成一册出版,分为上下两篇。南怀瑾先生力图通过本书廓清人们对佛学、佛法等诸多问题中的一些世俗之见,从而达到正解佛学真谛的目的。
  • 一日沙门

    作者:马明博

    即便只是做一天和尚,也要依据所发的初愿,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该起则起,该卧则卧,保持心境平和,既不急躁,也不懈怠,在清净快乐之中平平稳稳地一步步走下去。 人不容易做到无我,因为太放不下自己。靠别人提醒,终归是外缘。觉悟是自我的事,须有一颗觉悟的心,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生命是一段旅程,行走在途中,我们不能以短暂的生命,去移动阻碍前进脚步的巨石,但是可以选择绕行。 本书从禅、茶、人生、世相等方面抒发感悟,探讨人生的意义,不仅能够引发人们向善的愿望,更能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启示、反省自身,为繁忙的都市人带来了清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一提到“和尚”——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我问: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答案竟然是“《西游记》里的唐僧”。 那个俊美的白面唐僧,身披袈裟,骑白龙马,西天取经,相信眼前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结 果被种种变化的妖精捆绑起来;他的三个徒弟,嗔怒好斗的孙猴子、贪吃贪睡贪色的猪八戒、愚 痴无措的沙和尚,更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搭不上界。 这三个徒弟,分别代表着佛法中所讲的根本三毒“贪、嗔、痴”。西天取经,成佛路上,唐 僧每天都在和贪、嗔、痴打交道。 问:你知道什么是贪、嗔、痴吗? 答:我又不是唐僧,贪、嗔、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笑着摇摇头,且进行第二问,你愿意当和尚吗? 被问到的都笑着摇头。 为什么不愿意?答案很多。以佛家观之,人不愿意当和尚,是因为放不下。每个人都有他的 放不下。种种放不下,五花八门。 第三问,如果有个机会,可以当一天一夜的和尚,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被问到的,大都眼睛发亮,“好啊,哪里有这么好的机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 肯定新鲜、好玩!” 新鲜与好玩,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意义。因为新鲜与好玩,方才那些放不下的,决定在一 天之内试着放下。 佛教在中国传承两千年,没有能够像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样,形成短期出家的习俗。社 会上,人们对和尚的了解,大多是在俚语、笑谈、小说、影视中建立的。例如,和尚打伞,无法 无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和尚的木 鱼,合不拢嘴。和尚分家,多事(寺)。和尚买梳子,无用。和尚敲木鱼,老一套。和尚念经, 宣照本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些,以世俗间的价值衡 教量佛,讥笑多于肯定。 2005年7 月,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增加了“短期出家”的活动。适逢机缘,我 决定“放下那些总是放不下的”,与其他的 71 位营员一同剃度,做一天和尚。 当一天和尚,再舍戒还俗。此时发觉,门里门外,感受大不相同。 http://www.bailinsi.net/03shc/04gwsb/051.htm
  • 走进一座大教堂

    作者:范毅舜

    从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圣母院,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穆尔岛河畔的圣维塔斯大教堂,高耸巍峨的门面,庞大的体积,繁复的雕刻装饰,具有灿烂光芒的彩色玻璃,宏伟壮丽的哥德式大教堂可说是欧陆文明最灿烂的结晶,参观一座大教堂,彷佛上了一课欧洲文明史。本书作者为国际知名的摄影师,本身亦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以多年的时间遍访欧陆的大,小教堂,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多年积累与研究的成果,以精美丰富的图片与生动感性的文字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哥德式大教堂,娓娓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从外观,建筑结构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本书中,读者不但可以细细欣赏大教堂的形式之美,更是一场身历其境的历史文明之旅。
  • 西藏欲经

    作者:更敦群培

    “食、色,性也”。性与人类生存繁衍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并非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性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书主要论述了性爱的64种艺术,并将其分为8个部分:即拥抱、接吻、十指爱痕、轻咬留痕、送往迎来、春情之声、角色转换和体位。并且为尘世男女提供了一些改善性关系的忠告,不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完整的性行为过程,揭示了如何利用性快乐来增强精神的洞察力,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如何增进女性的性快乐。总之,更敦群培的《欲经》可称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 禅里禅外悟人生

    作者:李叔同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弘一大师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师的众多讲演稿,并配以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 序 《禅理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序言一 怀李叔同先生 序言二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序言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序言四 弘一法师之出家
  • 行走在大神中间

    作者:张讴

    《行走在大神中间》是一部印度文化游记。作者张讴是央视第一任驻印度首席记者,他用细腻、生动、幽默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在印度长达五年多的游历和生活。作者走遍了印度的山河圣迹,出入于大小神庙,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的印度人交往,对印度文化和民族性格有了深切认识。作者通过自己的采访和思考,试图从不同层面分析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宗教建筑形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从现代社会与民族传统、世俗生活与宗教文化的多重视角观察解读印度,一层层地揭开笼罩着这个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展示一个真实可感的印度。
  •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

    作者:穆斯林·本·哈查吉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ISBN:9787802541986,作者:穆萨·余崇仁 编译
  • 西方二元灵知论

    作者:[美]约安·P.库里亚诺

    西方对灵知派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中国读者对灵知派的了解仍教模糊。本书可说是一本我国读者真正能读得进去的概论性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对作为观念体的西方二元论诸思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历史上的宗教学派的代表观点作了深入的揭示和批判。使读者弄清灵知派和灵知主义的历史沿革,进而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思想文化沿革。灵知派在早期基督教教派的政治冲突活动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派,其思想影响在西方学术思潮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本书里,作者第一次在一本书中将大量历史现象和神话传说的有关学术信息集合在一起,系统地介绍了灵知派学者的神学和哲学背景。对一些从前鲜为人知的哲学、文学和科学的信息,作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从灵知派一直到十四世纪的清洁派的西方二元论诸思潮进行一种新结构主义的分析。灵知派的思想在近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原因在于现当代出现的把现代性解释为灵知主义的潮流,本书阐述了灵知派与西方现代性学术观点的关系,分析了从弥尔顿到现当代的相关思想家的学说,探讨了产生这些学说的机制,指出了其与现代虚无主义的关系。本书对我国读者来说,是一本能够读得进去的、信息充实、学术含量高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概论性著作。
  • 逃向世界

    作者:杨煦生

    在周、孔、思、孟、荀、董的精神线索之外,道与禅是中国精神史的一个重要侧翼。本书从远古巫教遗存—道家—道教到作为中国传统生存论思想顶峰的禅宗思想,考察了中国精神史的这一侧翼,从精神气质(Ethos)的范式,阐发了精神史的这一脉所蕴含的中国特质,为跨文化的中国精神史诠释提供了探索性例证。 在分论及附论部分,作者从审美维度上对道家、中国佛学、中国绘画进行探讨,并对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王国维和徐梵澄的思想进行了个案阐释。 与全书内容相应,书中配以作者历年书法作品若干,从另一角度,彰显了本书的精神旨趣。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vs国际性的学术视野: 作者曾师从李泽厚研究美学,后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汉学十余年,归国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汉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主持工作。本书即以解释学、现象学等哲学理念与方法研究传统中国问题的一个完美典范。 ★ 学术精神以文本和书法艺术作为表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 本书一改学术书版式呆板的传统,不仅标题书目,每一篇章作者都结合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多年锤炼的文本。作者研习书法多年,曾在德国与中国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十余场,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本书的分论部分探讨道、禅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而作者的书法实践是这些文章的具体表达。文字与书法作品的结合不仅使得版式活泼,而且使得本书的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从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层面向读者展示道禅精神。二十余幅墨宝,此次随书奉献读者。 ★ “精神史”视角阐释道与禅,一大学术进步: 道、禅是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深远的两大文化传统,本书以全新的学术视角——精神史的阐释范式——对道与禅思想作出阐释学探索和现象学还原。以经典文本中的言说为切入点,描画道禅思想的精神气质。全面而细致的阐释了道与禅对人、世界、自由、自在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 20年锤炼累积,快意抒发: 全书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献,并不冗长的篇幅内浓缩了系统性的阐发。但这并不会使本书显得“书呆子气”,反而让读者有快意之感。作者将其多年的思考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情感真挚,该颂扬处不惜笔墨,该批判处若疾风骤雨,该嘲讽处睿智幽默,行文流畅,酣畅淋漓。
  • 属灵的寓意

    作者:【古罗马】 俄里根

    也许,在整本《圣经》当中,尤其在《新约》中,没有任何卷书比《约翰福音》更适合俄里根的释经进路。他的《约翰福音注疏》是初期教会最伟大的释经著作。在这本书中,俄里根自己也称赞《约翰福音》是《圣经》所有经卷的顶点。《约翰福音》很早就因其与众不同的特性而被称为“属灵的福音书”,这也使《约翰福音注疏》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初期教会到今天一直如此。 俄里根的注疏与《圣经》的经文互相穿插,思维在经文中自由穿行,从中摘取合适的字词,巧妙地将其组织起来。俄里根这样做是为了寻找属灵寓意,因为,他认为《圣经》的每字每句都隐含着属灵寓意。
  • 心经禅解

    作者:净慧法师

    《心经禅解》内容简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佛法没有叫我们做什么别的事情,就只要求做这一点点事情。但是,往往这一点点事做一辈子也做不好。这一句经文可以浓缩成“照见五蕴皆空”这六个字。“照见”就是修行的功夫:“皆空”就是修行的见地:“五蕴”就是我们修行时时刻刻要超越的对象,要破除的执著,要克服的烦恼。我们学佛人的一切修行,就浓缩在这六个字当中,也就是要时时刻刻“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教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生命上的局限性、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所谓生命的局限性,佛教的名词叫做“我执”——我的执著。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佛教把它叫做“法执”。破除了我的执著,破除了法的执著,才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新的生命空间。
  • 尼古拉的遗嘱

    作者:PING、Z

    600多年前,一个卑微的抄写员尼古拉•勒梅在巴黎安静的去世,这个尼古拉•勒梅就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神秘之谜,他也是传说中魔法石的拥有者:他留下了可疑的巨额财产,一部晦涩难懂、充满隐语的著作,还有一份用密码写成的怪异遗嘱;他去世前曾让人在臭名昭著的巴黎圣婴公墓尸房墙上刻下了神秘的浮雕;当盗墓贼撬开他的棺材以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一幕让人脊背发冷……这些听起来如同魔幻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却真的发生在14世纪的法国。 《尼古拉的遗嘱》一书以珍贵的资料,深入浅出的分析,带领读者一起去探索欧洲中世纪这个最离奇的谣言——“尼古拉之谜”。几百年来“尼古拉之谜”深深吸引了人类历史上诸多最优秀、最智慧的精英去追随、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在这些人中有我们熟悉的名字:牛顿,雨果,荣格,叶芝,J•K罗琳…… 历史变成谣言,谣言成了神话, 是神话还是历史,由每一位读者来决定。
  • 颜色与祭祀

    作者:汪涛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探讨殷墟出土的晚商甲骨刻辞中的颜色词,由此重构商代潜在的颜色分类系统;分析颜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它们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涵义;阐释商代颜色象征体系与后世“五行说”之间的关系。鉴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的复杂性,《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采用了多元研究法,不仅吸收了《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
  •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

    作者:[美]韦恩•A.米克斯

    作者带领读者绕到错综复杂的基督教历史的背后,来到它的发端,考察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多元文化的世界一些独特的信仰和行为模式,为我们了解早期基督教伦理体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