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布坎南

  • 财产与自由

    作者:布坎南

    本书共分18章,内容包括:霍布斯的丛林法则,公共财产的悲剧;市场上的依赖关系、剥削以及交易中的公正;专家盒个人关于市场的概念等。
  •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

    作者:(美)布坎南, 马斯格雷夫

    本书是在伦理观上具有深刻的分歧的两位伟大学者之间一场轻松的辩论,任何一个处于21世经尼济学前沿地位的人都希望尽情享受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之间既相互尊重又针锋相对的对话产生的魅力,富有才智的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也能领略阅读此书的乐趣。
  • 自由、市场与国家

    作者:(美)布坎南(J.M.Buchanan)

  • 自由的界限

    作者:詹姆斯‧布坎南

    布坎南的這本《自由的界限》發表於1975年,是他少有的幾部獨立發表的專著。該書篇幅雖不大,卻系統總結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理念﹑思路和核心觀點,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看到當代這一著名的經濟理論的概貌,而且還可領略其中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哲學意蘊。 布坎南以精辟的分析和闡述提出了自由的界限問題,即絕對個人權利的基礎上的自願交換並不能解決公共物品的提供問題,而政府權力的無窮擴大更離公共選擇相去甚遠。他儘管沒有像政治學家那樣提出詳盡的改革方案,但在原則上闡述了其基本思路,即真正的憲章改革,拋棄立足于小敲小打的實用主義的傳統思維,從根本憲法制度上進行改革,實現真正公正的公共選擇。這一理論儘管是在數十年前提出的,其時代背景肯定發生了變化,但其基本思路對於今人的啟發作用毋庸置疑。人們仍然在市場與政府萬能的兩極之間波動,卻並未能真正找到並踐行可起釜底抽薪之效的社會改革道路,實現真正的社會民主。
  • 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

    作者:詹姆斯·M.布坎南

    本书为“公法名著译丛”之一。本书共收录了二十篇文章,其中十八篇是获诺贝尔奖后接受邀请发表的演讲或为各种会议提交的论文。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作为宪法秩序的经济,立宪选择中的利益与理论,经济学家与交易收益,宪法建设中的领导与顺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工作伦理,沙克尔和匹兹堡讲演,组成社会的人类的潜能与限度等。
  • 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

    作者:詹姆斯·M.布坎南

    本书是作者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研究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理论专著。 前言 作者序 第一章 方法论导论 第二章 同质个人间的简单交换 第三章 异质个人间的简单交换 第四章 纯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 第五章 多人-多种私人物品——“搭便车者”问题 第六章 多人-多种公共物品——不存在计价物品的情形 第七章 政治决策的公共性 第八章 财政选择的制度 第九章 何种物品应当是公共的 第十章 走向实证财政理论 补充阅读材料 译后记
  • 同意的计算

    作者:(美)布坎南,(美)塔洛克

    这是一本论述自由人社会的政治组织的书。它的方法论、概念工具以及逻辑分析法,本质上渊源于把这样一种社会的经济组织作为其主题的学科。对于所考虑的各种核心问题,政治学方面的研究者和学者会与我们一样感兴趣,而他们的经济学同行则会与我们一起对此一论题的建构感兴趣。本书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政治经济学的这两大支系之间的神话式的和神秘的边界线展开。本书分为概念框架、社会选择的王国、决策规则分析、民主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等组成。值得一阅。
  • 自由、市场与国家

    作者:(美)布坎南(Buchanan,J.M.

  • 宪政经济学

    作者:布坎南

    本书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派创始人和代表人之一,立宪经济学理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布坎南。本书另一位作者是澳大利亚学者布伦南。宪政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考察立宪问题,即讨论集体决策中的历个阶段,立宪阶段和原立宪阶段。前者属于制定规则的阶段,后者属于规则制订后阶段,涉及规则下的选择。布坎南认为,越是高序位的规则,越应有前瞻性和持久性,财政宪法应为长期的社会结构特征。
  • 自由的界限

    作者:詹姆斯·M.布坎南

    布坎南的這本《自由的界限》發表於1975年,是他少有的幾部獨立發表的專著。該書篇幅雖不大,卻系統總結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理念﹑思路和核心觀點,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看到當代這一著名的經濟理論的概貌,而且還可領略其中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哲學意蘊。 布坎南以精辟的分析和闡述提出了自由的界限問題,即絕對個人權利的基礎上的自願交換並不能解決公共物品的提供問題,而政府權力的無窮擴大更離公共選擇相去甚遠。他儘管沒有像政治學家那樣提出詳盡的改革方案,但在原則上闡述了其基本思路,即真正的憲章改革,拋棄立足于小敲小打的實用主義的傳統思維,從根本憲法制度上進行改革,實現真正公正的公共選擇。這一理論儘管是在數十年前提出的,其時代背景肯定發生了變化,但其基本思路對於今人的啟發作用毋庸置疑。人們仍然在市場與政府萬能的兩極之間波動,卻並未能真正找到並踐行可起釜底抽薪之效的社會改革道路,實現真正的社會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