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都市研究

  • 上海酒吧

    作者:包亚明

    上海酒吧所代表的空间,不是单纯、被动的地理环境,而是消费主义全方位地进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一个绝妙注脚。它一方面向全球化的文化想像敞开了意义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性知识的重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作者:包亚明

    序 包亚明 前言:后现代性与都市研究 包亚明 福柯专辑:空间与权力 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米歇尔·福柯 权力的空间化 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 后现代境域中的鲍德里亚 季桂保 利奥塔后现代性理论研究 李钧 时装与后现代主义 伊丽沙白·威尔森 巴塔 耶:浪费与越界的精神意义 谈峥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彼埃尔·布尔迪厄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 里兹·庞蒂
  • 第三空间

    作者:[美]Edward W.Soja

    导论/路线/序曲 第一部分 发现第三空间 第一章 亨利·列斐伏尔不平凡的旅程 起点 路径 趋近 到达 第二章 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 透过“阿莱夫”展望第三空间 他者化—第三化 再次概括/在前进之前 第三章 探究差异构成的空间:边缘随笔 论后现代性构成的差异 与蓓尔·瑚克斯同在第三空间 第四章 增强第三空间的开放性 空间女权主义批判 后殖民批判 第五章 异形地志学:福柯与他者性的地理历史 第二次发现 与福柯同在第三空间 第六章 历史主义空间批判再表征 新的导论 固守历史主义 第二部分 内外洛杉矶 第七章 回忆:洛杉矶城堡的异形地志学 展览会印象 主要事件:象征市政中心 第八章 外城内部: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托托,我有个感觉,我们是不在堪萨斯了” 奥兰治郡及其周围若干景观 结语:外城先行 第九章 一点困顿的刺激: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当代比较 在斯坝伊街 离开斯坝伊街 后记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观点 后记Ⅱ:后大都市预览 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论文、书目中英文对照表
  • 游荡者的权力

    作者:包亚明

    《游荡者的权力》是一本都市游荡者的思想笔记。麦当劳、电视、地铁、渡轮、电影院、酒吧、工人阶级、现代性、科学技术、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研究、都市空间、文学影像等在此蜂拥而聚,游荡者在零乱的问题与文本中四处游荡。他的身体随着空间与意义的“文本”的厚薄而起落,他同时也书写着这个文本。游荡着寄生于空间、文字与影像之中,他的游荡和写作,与空间和文本既相关又无关,他只关心“表面”,但却能从“表面”中感受到他从不在意的力量和深意。
  • 街道與空間‧變奏中的香港城市設計

    作者:施培德 Peter Cookson Sm

    在施培德筆下,街道作為城市空間,就是這樣的豐富和活潑,表現著人與建築物的互動關係,表現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
  • 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

    作者:王文英,叶中强

  • 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

    作者:孙逊主编

    本丛书拟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拟设置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又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艺术中的都市又比、影视与媒体中的都市文化、焦点人物、访谈、书评、新书推荐、名刊介绍、文献索引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栏目。每期悬置一个主题,邀请不同人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以阐述常见中之不常见。我们长远的计划就是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专题研究,编辑相关的经典读物与文献索引,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和条件。这类主题包括“城市起源”、“移民与城市”、“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史”、“城市又化”、“城市政治”、“环境与城市”、“城币与乡村”等。 回顾与展望 欧洲思想中的城市观念:从伏尔泰到施宾格勒 作为社会秩序概念的城市 都市史:回顾与展望 英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走向——兼评《剑桥英国城市史》 透视城市化 城市群体空间: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向 都市文化 街道的面孔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与民主政治述论 亚细亚羊圈的异兽:古代扬州城市文化 尴尬的自在——以《汪利穰卿笔记》为中心看近代沿海市民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 都市、群众与新文学的“运动”形式 都市文化与媒介——从符号与媒介的角度对都市文化的定位 民众史 大众文化:现代都市的文化主潮——兼论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都市软实力博弈之一 上海文化 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 “上海”与电影 亭子间、咖啡馆和“野鸡大学”——“第四阶级文学家”的文化空间 近代上海民间公共卫生宣传 举办生大比赛对上海城市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一个都市记忆中的生态艺术 在明代城墙下 都市:生态设计的大“秀”场 评论 城市与社会变迁 文献与史料 海外都市文化杂志指南
  • 城市的世界

    作者:[美]安东尼·M.奥罗姆,陈向明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 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 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 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 术语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作者: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将在当代西方都市研究的背景下讨论都市与文化问题,每辑都将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收入的论文和译文字数不限,并且重点介绍一位在都市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师级人物,本书以"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为题,介绍的重点人物是列斐伏尔。《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是由包亚明所编著的。
  • 租界里的上海

    作者:马长林编

    本书是一本关于近十几年来有关租界史与近代上海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论文:一、租界与经济;二、租界与文化;三、租界与社会;四、租界对外关系;五、租界机构和管理。从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多方面揭示了租界对近代上海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此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推动这方面的研究会有所裨益,同时对当代上海的建设,也不无启迪一样。 本书介绍了近代上海外国租界的发展历史。1845年至1943年期间租界的存在是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租界从其开辟、发展,演变到消亡,历经上百年时间,从这百年沧桑的起点开始,上海作为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批向外国列强开放的口岸城市,走上了一条充满屈辱、悲壮的发展之路。
  •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作者:侯艳兴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
  • 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

    作者:罗苏文

    近百年来,上海租界区凭借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文化强势,迅速地由上海县境的一个异文化寄生体,引领上海迈出从传统商埠走向近代都市转轨的第一步,形成近代上海都市的核心区,也成为国内展示近代都市社会与生活的先行区。中西文化的共处、融合、提升、创新是近代上海城市最有魅力之处。 近代上海塑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创造力的近代城市形象。它历史性地站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宽阔视野,留下了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开启了一扇不可忽略的窗口。
  • 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作者:葛涛

    《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葛涛著。是一部从唱片和留声机视角审视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学术著作。分绪论,一、二、三、四、五章,结语七部分。述及选择“清末、民国时代上海唱片业兴衰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意义”这一命题的经纬和动机,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引入唱片和留声机以及逐渐发展为中国唱片业中心的情况,唱片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清末、民国政治发展对唱片的影响与制约,以百代公司为例探求唱片企业的生产、经营唱片机制等。
  • 中国都市史

    作者:[日]斯波义信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的延续,这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书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正与此相反,在中国,都市的存在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都是一种普通现象。作者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径,重点从中国式都市的“中国特色”方面来讨论,聚焦于经济活动和民众文化,梳理了中国都市的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和上海、佛山等几大都市的案例。在具体的论述中,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史”,因此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名著。 ----------------------------------------- 这是一本由著名中国商业史权威撰写的精彩无比的专业书。作者对中国市镇的考察显示出本领域其他书籍难以比肩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它也是一本令人兴趣盎然的历史读物。 ——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 综合考察市镇与城郭聚落,可以窥见中国都市史的全貌。“只看长安或北京无法了解中国的都市史”,本书作者为中国城市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解读。 ——桦山纮一(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史系教授) 本书重新发现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生成的“商之中国”、“自治之中国”的古今源流,引人遐思。 ——北冈伸一(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系教授)
  •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作者:Gordon Mathews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其中一個最繁忙的商旅區市中心——尖沙咀,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南亞、非洲、印度,商人、避難者、臨時工,還有囊中羞澀的各國背包客。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性聚居地,卻是一個會令香港人感到不屑或恐懼的地方。本地人敬而遠之,麥高登教授作為一名旅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卻身體力行深入這少數族裔的人群,了解他們的生活,以至在這個物質城市的生存方式。揭露許多外界無從得知的,重慶大廈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