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哲学

  • 近代英国政治话语

    作者:尼古拉斯·菲利普森,昆廷·斯金纳

    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影响远远超过了英国的范围。与此同时,近代英国的政治思想界也十分活跃,产生了以约翰· 洛克、托马斯·霍布斯和大卫。休谟等人为代表的著名思想家,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令人瞩目。西方学界对此研究十分深入,尤其是约翰·波考克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学界的影响极大。 《近代英国政治话语》是一本研究英国近代早期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论文集。杰出的西方思想史学家J.G.A.波考克提出的思想和论及的问题成其为核心,其余16位作者均为这个研究领域的著名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波考克的思想和理论作了卓有见地的探讨和评论。所探讨的问题均为英国在近代早期占重要地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反暴君论、古代政制、阿明尼乌主义、“公民科学”、议会主权、托马斯·霍布斯的世俗宗教、詹姆士 ·啥林顿的共和主义、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辉格主义、洛克的《政府论两篇》、大卫·休谟的思想等等。波考克本人亲自撰文“主权话语:对于作品的进一步考察”,对各篇论文作了高屋建瓴的评论。
  • 儒家式现代秩序

    作者:秋风

    《儒家式现代秩序》,本书共分为: 君子 ; 制度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儒家复兴与中国思想、政治之走向、儒法传统与信任重建、仁、慈善与共同体感: 论儒家慈善观等。
  • 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

    作者:蔡英文

    汉娜·阿伦特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亲身经历德国魏玛共和的民主危机,以及纳粹政权的种族迫害,阿伦特深刻反省西方现代性的困厄,并具体阐释现代性进程中的各个暗流如何酝出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极权政体的恐怖统治。在极权主义全然摧毁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有效性之后,阿伦特殚精竭虑地重新发掘深藏于这已破碎失效的传统里尚可以引导我们实践的理念资源。她深入剖析现代人的基本处境,进而思索在“后一极权主义”的境况中,人的政治行动如何可能兼具参与热情与明智判断,并且开创出自由的公共空间与恒定的公共世界。本书对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做了全面的解释,在华文世界中,是第一本系统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专著。
  • 公意的边界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编

    12篇犀利讲演 12个前沿话题 陈嘉映 刘东 魏宝社 王焱 景跃进 翟学伟 夏中义 周濂 冯克利 张静 刘力红 施俊琦 共同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理性反思公意的边界与底线 ————————————————————————————————————— 卢梭的“公意”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的激进思潮有何渊源?现代政治生活中如何厘清公意与私意的界限,以确保正义,提升个人幸福感?本书囊括12位国内知名学者的犀利讲演,他们将自身最关注的“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化作最生动平实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并重点反思公意的边界与底线。讲演主题还涉及基础性的哲学探求以及当下热议的通识教育、社会思潮等问题,极具现实话题性和学科前沿性,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普及知识。 ————————————————————————————————————— 汪丁丁作序导读 《公意的边界》这一组文稿更关注中国政治问题。此外,与人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是知识整合方式、通识教育、身心修养。民主政治其实是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人民的知识、修养、和偏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包容和支持更高水平的文明并反过来获得未来演化的方向感。由于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案例,民主政治永远不能保证社会不走向瓦解或消亡,虽然,极权的或威权的政治几乎必定会瓦解或消亡。——汪丁丁
  • 政治的罪恶

    作者:(法)路易斯·博洛尔

    根据伦敦费希尔·安文出版公司 1898 年法文版译出。
  • 逝去的范式

    作者:【美】史丹利·阿若诺威兹 彼得·布拉提斯

    真正逝去的事物是不会死而复生的,只有被错误所掩盖的事物才有重见天日的可能。从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到斯蒂芬•金的《宠物坟场》,错误的掩盖只能带来死亡的假象,不会造成真正的灭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已经成为被错误掩埋的牺牲品,学院派内外游移的保守观点埋葬了它们:面对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咄咄攻势,对国家存在的杞人忧天之情埋葬了它们:左派们研究重心的转移埋葬了它们;它们不再是“政治力量”,只是一股股由无差别的分散现象产生的更为分散的力量:从福柯(FOLICaUlt)与哈贝马斯(Habermas)到德勒兹(Deleuze)与加塔利(Guattari)。 本书所摘选的各篇文章都是旨在帮助国家理论重新焕发活力,这些文章主要围绕着三大主题: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知识,评估一下当前各种政治现象和理论潮流与国家理论之问的关联程度,以及找出制约国家理论发展的瓶颈。 本书是“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书系”之一,全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反思国家理论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回顾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普兰查斯的回归、国家理论的窘境、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相对自治与正在变革的形式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序言 第一篇 回顾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 第一章 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之争:一部思想史 第二章 国家与当代政治理论:从马克思身上学到的知识 第三章 普兰查斯的回归 第二篇 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在当代的相关性 第四章 国家理论的窘境 第五章 无国家理论:普兰查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第六章 反抗、压抑、出离的时代:国家高层如何让世界和普通人变得更人性化 第七章 福利制国家正在越行越远?阶级、国家与资本主义 第八章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第九章 相对自治与正在变革的形式 第三篇 超越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 第十章 没有思想的国家:作为社会因素的观念、意识形态和国家 第十一章 全球化更替:一个新的资本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编者、作者简介
  • 政治学说史(上卷)

    作者:[美] 乔治·霍兰·萨拜因

    政治理论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纵观人类跌宕的内心世界,正视今日之我的真实处境,憧憬政治共同体的无限可能 政治思想史的巅峰之作,畅销数十载,历三次修订,邓正来经典新译 躁动的政治传统中,最广博完整的梳理,最审慎精准的解读 萨拜因因这部巨著,曾就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它对西方历代政治思想的精准解读,和脉络梳理,非同类书籍可及。——吴稼祥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意味着传统,意味着经历了时间检阅,意味着公认的学术共识。而邓正来教授对本书的翻译,也已经成为西书翻译史上的一段经典,信雅达尚在其次,更有价值的是体现了他对西方思想的深邃理解。——许纪霖 今天我们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的第四版而且是邓正来更流畅的中译本,不仅因为它是这一领域在20世纪最重要的学说史,而且因为它已成为继承和扩展了休谟政治学说的英美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分。——汪丁丁 ~~~~~~~~~~~~~~~~~~~~~~~~~~~~~~~~~~~~~~~~~~~~~~~~~~~~~~~~~~~~~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巅峰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上卷“城邦与世界社会”包括“关于城邦的理论”和“关于世界社会的理论”两编,着重梳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
  • 公民身份

    作者:[英] 德里克·希特

    《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内容简介:“公民身份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宣称,“……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①然而,当今整个世界都不断运用“公民”和“公民身份”的术语:这些概念成为日常政治的核心话语。对于“公民身份”来说,“一旦使用就一发不可收拾的”(Humpty-Dump-ty),这样是否由此就非常好呢,我们宣称它只意味着所选择的意义是否会面临头破血流的危险?当然不会的。公民应该知道他们的地位意味着什么;当政客们把整个概念只用来指代所有属性的部分范畴时,公民应该能够理解这个被滥用的术语。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理解公民角色的复杂性。我们如果要实践各项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并追求一种公民美德的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一言以蔽之,公民是必须接受教育的;但是,如果所要学习的课程恰恰是语义混乱的话,那么教师也不可能正确地提炼出各种必要的学习目标。 但是,在各种政治传统千差万别的一个世界里,我并不是主张,普遍运用一个详尽的指令是可能的或是可欲的,而是建议,那些运用“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等词汇的人应该意识到,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而且,不严谨地乱套概念只可能产生混淆和破坏。
  • 宪政与民主

    作者:(美)埃尔斯特

    作为一部有关宪政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的论文集,这些文章的作者观点分歧之处多过一致,但是这些文章的共同中心是,为什么一个社会要限制自身的最高权力?为什么一个民主社会会容忍那些看起来是历史对今天的专断?民主、宪政、私有财产是密不可分的概念。
  • 美国公民权

    作者:(美)茱迪·史珂拉

    本书为哈佛政治教授茱迪·史珂拉于1989年在美国犹他大学"坦纳讲座”的讲稿,集中探讨了在美国民主社会构成“公民”身份的两大核心要素:选举和收入。作者勾勒了美国黑人奴隶、白人妇女争取选举权和工作权的曲折历史,力图批判地阐明,在美国这个承诺政治平等和接纳包容的现代多元社会里,依然遗留着歧视和不平等的诸多现象,美国公民权的历史演变和现实问题不容漠视。
  • 政治的浪漫派

    作者:(德)施米特

    《政治浪漫派》一书由《政治的浪漫派》和《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主要阐述施米特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看法,他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同样是从现实问题入手,揭示自由民主的议会制在思想史上的形而上学基础。总得来说,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自由民主的议会制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 当代三大民主理论

    作者:郭秋永

    当代有关民主政治的理论著作,即使谈不上“多如牛毛”,至少也是“群芳争艳”。这些争奇斗艳的民主理论,不论是经验性的或是规范性的,各就不尽相同的理论基石,开展出互有出入的理论建构。 尽管理论家时常宣称其本身的理论建构,乃属千锤百炼之作,所以能扣紧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各个皆属言之成理的真理宣称,不免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疑念横生。本书运用“本质上可争议的概念”,深入各行其是的各个理论,梳理其中盘根错节的纷纭理路,追溯内在潜藏的共同核心意义,从而筛选出足以代表当代民主思潮的三大理论。阅读本书,不但可以通晓一般民主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掌握经验性与规范性两种民主理论的“整合之道”。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一般性的民主判准 二 专业性的民主判准 三 本质上可争议说 第二章 多元政治和政治参与:理论建构上的价值问题· 一 引言 二 价值中立的意义转折 三 多元政治的理论建构 四 政治参与和幅员大小 五 结语 第三章 强势民主:新时代的政治参与 一 引言 二 弱势民主 三 强势民主 四 强势制度 五 结语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难以抉择的参与模型 一 引言 二 政治参与的意义转折 三 发展性的自由模型 四 阶段性的参与模型 五 结语 第五章 逻辑实证论与民主理论:验证问题的探讨 一 引言 二 逻辑实证论与政治哲学 三 验证与理论建构 四 民主政治的参与理论 五 结语 参考书目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的代表作,初版于1948年。它通过对“代表美国政治情绪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评析,从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美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传统作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美国历史“一致论”的学说。本书一出版即引起轰动,至今仍是研究美国政治史的必读之作。
  • 政党与政府

    作者:[法]让·布隆代尔

    本书选取11个国家——总统制的美国、半总统制的法国和9个议会制国家为例,从职务任命、政策制定和政治恩赐三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它们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的关系。在11个国家中,美国和印度是两个非西欧的自由政体,它们使我们发现:在当代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一支持性政党关系中,哪些是产遍的东西,哪些不是普遍的东西。 国别研究是政府与支持性政党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有助于我们澄清“政党政府”观念如何影现代自由民主代议制下的行政的问题。
  • 政治哲学讲演录

    作者:任剑涛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结构以及学科边界。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架构。二是中西政治哲学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政治哲学的结构特质。这部分对中西政治哲学的古典时段与现代时段的不同理论结构进行了分析,尤其着重介绍现代意识形态的诸体系。三是现代政治哲学基本命题的分析,诸如自由、平等,法治,人权、民主等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都包含在内。全书系统完整、脉络清晰、论述精到、语言晓畅,思想性与知识性交融,介绍与评论相得益彰,是系统深入了解现代政治哲学的有益读本。
  • 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

    作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在200多年前,美国立宪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汉密尔顿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美国政治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正是在这一问题的激励下,开始了他对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思考,这一思考虽然以《联邦党人文集》为基础,并着眼于美国立宪实验的经验,似乎并非有些喜欢独创理论的人所喜欢的那样是奥斯特罗姆教授自己所独创的理论,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智慧的美玉”却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从历史上来看,政治制度的抉择,的确是强力和偶然性决定的,人类似乎还没有能够根据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设计良好的政府制度。但是,美国的立宪实践,却是破天荒第一次以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为基础的。虽然政府的建立出于机遇和强力是大多数人类社会普遍的现象。但是美国立宪实践表明,人们能够通过理性的行为和榜样,并基于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并维持立宪政府体制。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就是指导这一制度设计的蓝图。  奥斯特罗姆认为,要设计复合共和制,首先要假定,在政治制度设计中个人是最基本的考虑单位。政府的行为派生于个人的利益;如果要有效果,政府行为必须与个人的行为相联系;这样,政府的运作就能够与具有特殊行为能力的个人行为相协调。其次,还要假定,个人是自利的,会努力强化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假定,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有犯错的可能性。最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理性和正义的条件、社会组织条件取决于某种形式的政治秩序,这就是政治约束的原则。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的双赢关系,而不是双损关系。  政治制度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立宪的选择。立宪选择与法律的选择有根本的区别。法律是政府制定的、政府能够更改的,而宪法却是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改革的。“如果政府可以自由地界定自己的权威,那么它们就不会有积极性来制约权威的运作。进而言之,掌握政府权力的人就有积极性去运用这些特权来牟取私利,并损害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宪法的目的是引入限制,制约寻求这种机会,使这些人遵守……‘限权宪法的一般原则’”。立宪选择有着特别的程序,它始于非正式的建议的程序,然后再进入批准的程序,并且在批准程序中可以应要求而进行修改。这一程序不同于政府制定操作性法律的立法程序。要使宪法高于立法机关的制定法,确立司法独立。而且宪法如果要成为操作性的法律工具,就要设计得非常精确、严密。宪法不应该是一种一般道德的陈述,自然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宣传品,或者是某些人意志的表现,而应该是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真正起到促进双赢关系、遏制双损关系的作用。  奥斯特罗姆认为,政治制度设计是一项高度艺术性的工作。为操作性的政府体制设计一部宪法,不可能是任何单一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因为大多数价值边际效用递减。因此,更大的收益要求各项价值之间的均衡,在此各类价值并不维持恒定的比率。所以,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往往主要派生于某一特定价值的最大化。完备类型的概念如完备的民主、充分的自由、彻底的平等等,是一种有用的概念,但只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而不能当作是终极的目标。这一分析,显然符合现代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原理。  奥斯特罗姆从《联邦党人文集》中归纳出了如下政治制度设计的定理:假定所有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没有人适于审理自己涉及他人利益的案件;由于同样的理由,不,由于更充分的理由,人的团体不宜于同时既做法官又做当事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个人的利益必须与立宪权利地位联系起来;手段必须与目的相称,期望通过自己的作用达到任何目的的人,应该具有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每种政治制度中,增进公众幸福的权力,包括一种可能被误用和滥用的自由裁量权;那里的一成不变的目的是按这样的方式来划分和安排某些公职的,以便彼此有所牵制──使个人的私人利益可以成为公众权利的保护者。这六条定理是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用于解决如下六条定理所揭示的问题:所有权力集中在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一些人或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者选任的,都将导致暴政;党派就是一些公民,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的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的和集体的利益;自由于党派,如同空气于火;如果一个党派不构成多数,可用共和制的原则来求得解决,这就是使多数人用正规投票的方法来击败其阴险的企图。比较难以处理的是第十三条定理所揭示的问题:当一个党派构成多数时,大众政府就能够为了多数的情感或利益牺牲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权利。  第十三条定理所揭示的问题就是奥斯特罗姆所说的单一共和制的病根。那么,如何遏制多数派实施暴政呢?奥斯特罗姆认为,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通过把政府建立在人类自治能力基础上,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用足人类的自主治理能力,就能够摆脱多数派暴政的弊害。  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认为,要解决多数派的问题,就应该把政府建立于人类自治能力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建立在人类自治能力的根本局限之上。规模原则表明,在任何协商集团中都存在着基本的限制条件,它起源于这一事实,一次只能有一位演说者能够被倾听并得以理解。有序的深思熟虑,要求演讲和沟通都遵守一次一个的规则。任何大型协商大会的运作,无论是直接民主还是代表大会,都取决于选择若干人去行使设定议程、控制协商的特权。随着成员规模的扩大,领袖人物主导性逐渐增加,而集团成员在协商方面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少。民主安排让位于寡头控制。  政治代议制可以部分地解决规模原则的问题。这是共和制有别于民主制的地方。通过选任代表的制度机制,共和制政府比直接民主制能够涵盖更多数量的人民和更广阔的地区。不过,即便是在政治代议制中,规模原则也起作用,为了防止少数人专制,就有必要使代表达到一定的数目,而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弊端,则又必须限制代表的数目。“规模原则既适用于代议机关,也适用于政府单位的综合规模。如果不注意规模原则的约束,那么政府的外貌可能变得民主,但是使得它得以活动的精神将是更多的寡头政治”。  奥斯特罗姆认为,多数统治只能导致更多的冲突,而不会导致持久的政治稳定,因而也不能保障包括多数人在内的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而一个共和国一旦得了共和病,邻国也很快会感染上这种疾病,最终使政治秩序陷入互损的逻辑而无法自拔。他概要地描述了共和病的成因及其流行的机制:“如果一个多数派能够支配一个共和国的政府,并运用其支配地位以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牟取私利,那么受其损害的人就会通过结盟的力量来试图使其损失最小化。在没有其他办法来寻求更为合意的解决方案时,遭受的剥夺越极端,受剥夺者就越会愿意运用极端的手段。冲突就可能升级到这一点,一个社会中的各个党派互相把对方视为敌人,并运用强制统治工具进行相互之间的战争。如果一个邻近的共和国为一个党派所支配,而该党派与一个共和国中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党派关系密切,国内问题很快就会损害两个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冲突就会在相互谴责中升级,图谋干预对方的事务,相互图谋实施集体性质的制裁。这样,共和国的宪法就会让位于维持有组织战争状态的要。”  人类自治能力具有局限性,这并不表明人类应该屈从于单一权力中心的统治,成为寡头铁律的奴隶。没有必要由单一权力中心来支配所有其他人。较小的利益群体能够根据自治原则组织起来,并在治理自己内部事务方面保持自主。为若干不同社群所共享的利益集团,能够组织起来,成为自主自治权威主体。该原则可以从地区性利益社群扩展到全国乃至国际利益社群。共和制度既能够在较小的社群中也能够在较大的社群中得到培育。联邦体制中有许多政府单位,单一制全国性国家中只有单一的终极权威中心,任何一个党派取得支配地位的可能性,在联邦体制中要小于单一制全国性国家。自治原则运用于联邦体制中共存的政府,是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意味着共和国要有适当的结构与范围。只是扩大共和国的范围,可以包容更加多样的利益群体。但是,如果在整个国家只创建了一个单一的政府权威中心,规模原则所固有的寡头倾向就会使一个派别轻易地支配其他利益群体。在复合共和制中,不存在任何单一垄断的公共权威。建立多个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权威。每一个权威均为自治共和制原则所支配。适当的结构,才是复合共和制有别于单一共和制的核心所在。复合共和制的活力就在于当政治制度覆盖面相当大时,它能够包容更多的利益,并且不必借助于高度集权的制度。这种制度特别适合于大国,它能够使大国在实现民主政治目标的同时不因受规模原则的制约而蜕化为专制制度。  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如果一个共和国是一个小国,它就会被外国势力所摧毁,如果它是一个大国,则会为内部的不完善而摧毁。”奥斯特罗姆认为,这一结论适合于单一制共和国,而复合共和国则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因为复合共和制意味着全国性政府也直接面对公民个人,而不是封建制式的“分级管理”,即每一级政府各自管理下级政府,而不面对公民个人。在复合共和制中,有限的全国政府能够塑造得就有关超出单个地方政府范围之外的事务,代表人民作出决策。但它的权限是有限的,仅限于与公民有关的具有全国性的公共事务。在复合共和制中,“每一个政府,包括州政府和全国政府,都被设计得具有其自己的意志,并在本质上相互独立。每一个政府都能够代理公民个人,关心个人的希望和恐惧,拥有一切手段,并有权采用一切方法,以执行委托给它的权力。那些可以分别提供的事务,则根据自治原则,由各州内的政府处理。那些需要共同关心的事务,不能由各州分别处理,则要根据共存运作的自治原则由有限的全国政府处理。”复合共和制原则提供了节约使用各级政府优势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优势,从而能够避免邦联性质的共和国的错误,自然也能够避免大共和国必然成为专制国家的错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奥斯特罗姆以《联邦党人文集》为基础,概括了复合共和制中全国的樊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安排。这些原则与现代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理论的原则是一致的。当然,复合共和制也安排了众多的政治代议制度,从而使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复杂性的利益能够有适地适时的、各种各样的代表途径。  任何权力都有自我扩张的倾向。拥有最高权力的全国性政府,其权力扩张的可能性最大。如何制约政府的权力扩张,从而使其成为有限政府,而不是无限政府呢?取消政治权力,使每一个人在政治权力上人人平等,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政府的基础都是政治权力的不平等配置。要控制政府权力扩张,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权力横向配置遵循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就是制约政府权力扩张、保障有限政府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些安排是立宪安排,不能为直接行使政府权力的人所改变。这些安排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原则。  当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安排只是辅助性的预防措施。最核心的措施还取决于个人的权威,取决于复合共和制中多个决策权威中心的相互分立和制衡。“复合共和制并不只是联邦政府体制中多个自主政府单位的复合,而且还是每一个政府单位内决策结构的复合。如果任何一个决策结构或者政府单位取得了支配其余决策结构或者政府单位的地位,并长时间得以维持,那么这样一个体制就失败了。要维持这样一个有着许多否决权的、复合的结构,主要依靠使宪法作为可实施的法律进行运作。只要人民理解这样的逻辑关系所固有的基本概念,并拥有适当的结构来恰当地落实这些概念来约束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制约行使政府特权者,我们就可以预料这样的体制的组织结构在实践上是非常复杂的。复合共和制用立宪选择原则来规范和控制政府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一体制的活力,关键就在政治治理关系中由人行使的权威。”因此,限权宪法的一般理论所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或者个人的权威是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关键因素。它表明,“任何个人能够有权向政府当局就政府是否恰当地行使了其特权提出并实施法律的诉求。立宪政府体制结构中统治者要服从法治,这一结构的根本要素是,任何个人能够提出诉求的权威,或者任何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当然,个人的权威也需要有适当的制度保障,从而使个人在寻求权利救济时不至于去寻求不正当的暴力手段,或者寻求不正当的行贿、寻租等手段。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既有实体的制度安排,也有程序其的制度保障,从而实现有限政府,制约政府的权力,这显然也是复合共和制的基本要素。  复合共和制分立的决策结构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构造,以此为基础的政府权威组织,为个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使个人个别地和集体地表达其偏好,对政府权威机构提出要求。通过国会议员、总统、副总统的限任制可以得到政治救济。通过参众两院大量的议席可以得到立法救济。通过忠实地执行法律的行政责任制可以得到行政救济。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任何人有权要求考虑其申诉状以及要求判决以纠正错误,以此可以获得司法救济。最后,通过变更和修正宪法本身的活动,可以得到宪法救济。  多种多样的决策结构,能够容纳单个或者集体行动的个人需求,这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个人的疾苦众所周知,并为公共协商所考虑。这样的制度可能在阻挠恶法的时候也阻挠良法。但是奥斯特罗姆认为,“分歧大到这一地步,以致人民将选择救济措施以增进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说持不同意见的人会看出采取其代价高于寻求另外一些解决方案的某一措施所可能导致的结果。在存在实质性分歧的情况下,延迟采取措施所冒的风险往往较小,而无法估计采取轻率行动所带来的成本所冒的风险往往较大。”如果这些制度安排妨碍了国防这样的紧急的危害,那么宪法可以通过紧急条款,赋予总统以紧急状态下所特有的紧急处理权。但并不一定为了偶然的紧急问题的需要而牺牲复合共和制的制度安排,因为紧急问题毕竟是一种非常态的问题。并且为了避免紧急处理权被滥用,紧急处理权本身也应该符合特定的程序,并在事件发生之后接受审查,以减少紧急处理权遭到滥用的可能性。  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基础是“政治约束的原则可以被用来使这些可能性最小化,即某些人,尤其是某一多数派,在决策中占支配地位并剥削他人,牟取先发制人的优势。这些安排允许任何人运用实践和结构多样的制度设置去表达其根本的利益。不存在占支配地位的单一结构。相反,我们假设任何决策的基础可能是错误的概念,没有适当地计算过对个人的后果是什么,对社群的结果是什么。当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有机会挑战占主导地位的假设时,有机会提出另外的构想时,有机会参与理性协商过程时,纠正错误之策略就有了美好的前景。”  显然,复合共和制的构造并不是简单的事,它需要“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但当人们更多地了解复合共和制的基本道理的时候,要进行这样的努力就有一定的基础了。  在最后一章,奥斯特罗姆指出,人类政治制度的设计,不能仅仅从所谓活生生的事实出发,而应该从立宪层次的分析出发。立宪层次的分析是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当代政治学的重要特点是关心“活生生的现实”,而不关心立宪选择实验的设计。奥斯特罗姆说:“任何看过足球比赛的人都会明白,要全面、彻底而有效地描述‘活生生的现实’是极其困难的。没有有关想要成为什么的知识,没有有关可能发生什么的猜想,人类认知的能力还不足以描述政府体制及其在社会中运作的活生生现实。”  他引用了当代语言哲学学者约翰·瑟尔(John Searle)对足球游戏的分析。瑟尔的分析对于迷恋于运用纯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的人无疑是一付有效的解毒剂。瑟尔认为,只有在显然了解规则如何把社会事实“构造”成“制度的”事实时,我们才能理解这些活生生现实。游戏规则的基础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即游戏要变成什么,游戏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玩法。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游戏规则时,足球游戏的活生生现实才是可理解的,瑟尔认为,人类制度的活生生现实不可能被理解为“粗俗的事实”。为了说明这一点,瑟尔建议请一组高度训练有素的科学观察家去制定可用于描述美式足球游戏的基本科学法则。他认为这些科学观察家可能会发现一个“周期性群集的法则”。瑟尔以如下方式阐述了周期性群集的法则:“在统计上每隔一段时间,穿着类似有色T恤之类东西的有机物大致以圆的形状群集在一起(列队)。然后,同样每隔一段时间,圆形的群集继之以线形的群集(球队排队以备踢球),线形的群集则继之以线形的渗透。”发现了周期性群集的法则后,我们的科学观察家大概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足球游戏的活生生现实的科学见解了。显然,这样的科学研究,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东西。避开理论,避开立宪层次的分析,亲近事实,观察家就使自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从而无法理解游戏的意义,公平游戏的策略范围,以及什么是不公平的游戏。  对足球是如此,对政府来说,实际上也是如此。对此奥斯特罗姆的结论是,“我们只能把政府的结构和程序,或者人类社会现实的其他方面,理解为制度事实。制度事实存在,因为规则构造了人类社会关系。我们以这种方式去理解生活的游戏,即游戏是根据适当和公平的规则与标准构造的。规则界定可以采取行为的范围和限度。我们参考想要成为什么,并在什么可能出现的意义上,去理解规则以及规则规范关系的意义。”  在译者看来,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由客观事实所组成的世界,而是由价值、逻辑和事实共同组成的世界。对于不同的人类社会来说,事实是多样化,但价值是普遍的,逻辑对于世人也是通用的,而理论则是人类创造的概念和命题体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以特定的事实为基础而确立的因果法则的概括,是可普遍的价值和多样化的事实通过逻辑原则而结合起来的概念和命题体系。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是建立在一些普遍的价值基础之上的理论。它产生于200多年前的美国,是用来解决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的,即避免欧洲各国混战的局面,避免霍布斯式的中央集权的弊害,补救邦联制度的失败,为北美来建设和平而稳定的政治环境。就如本书第八章所探讨的,由于200年历史的变迁,这一理论产生的事实基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经受了工业化的挑战,也经受了奴隶制度引起的南北战争的挑战,更经受了机器政治和老板统治的挑战,在20世纪,又经受了颂扬高度集权的官僚制度的公共行政理论的挑战。在新的环境下,普遍的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必须有新的重述,以适应新的环境、解决新的问题。如果说哈耶克的贡献在于在20世纪的背景条件下重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那么奥斯特罗姆的贡献则在于在20世纪的背景条件下重述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从而为解决本世纪出现的美国政治制度的危机探讨了解决的可能性。  的确,奥斯特罗姆教授所重述的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产生于200年前的美国,但并不一定只适用于美国,而且也并不一定只适用于200年前的美国。理论是理论,事实是事实。200年前根据复合共和制理论确立的美国联邦体制任何国家都不能仿效,即使当代美国联邦体制也必须有所创新,因为它是复合共和制理论在200年前美国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对于今天的美国来说,事实发生了变化,美国的联邦体制也面临着各种危机的挑战。在20世纪,美国的联邦体制正在走向日益强化的国家化所产生的泥淖中。在这种情况下,奥斯特罗姆认为,美国应该回顾过去,重新依靠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以新的问题为背景,探索把自己从中央集权的陷阱中解救出来的途径。因此,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未必不能运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和欧洲,都着眼于各自所面临的事实,运用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重新再现昔日的创造力,奥斯特罗姆并不觉得奇怪。就在书的结尾处,他善意地祝愿,“如果法国把自己从过分的中央集权中解放出来,并走在欧洲发展的前沿,我将不会感到惊奇。如果这样,西班牙也不会远远落后于他国。意大利,产生启蒙的自由城市的故乡,也可以体验新的复兴。在这些情况下,德国就会抛弃忧虑,创造新水平的成就,在其自己的文化成就与其他人民的文化成就关系上再次变得外向。英国也将继续仔细考虑议会能否改革自身的难题。欧洲可以再次迸发思想发展的火花,在欧洲共同体中创造新的制度安排集合,取得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把人类文明带向新的境界。我们可以再次把人文明推向新的时代,在那时人们学会把自己的政治实验奠基在人类自主治理的能力基础之上。获得这一能力,靠的是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推测、审慎思考以及自由选择,来构思、指导并阐释多样化立宪选择的意义。在这样的天地里,如果解放神学要为人类的解放作出贡献,它们就需要使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贴近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在这段话中,如果加上中国,说中国也将因此而避免高度中央集权的弊害,也将避免群雄逐鹿、军阀混战的弊害,同时也避免分封制的弊害,从而复兴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奥斯特罗姆肯定不会反对。他在跟译者的多次交谈中,多次提到古代中国也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当代中国学者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在当代重述古老中国有关制度设计的理论,从而为世界学术宝库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类社会进一步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各自所面临的挑战。如果学者能够在中国的背景中,重述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从而解决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弊害、分封制的弊害,尤其是群雄逐鹿、军阀混战的有组织的战争状态的弊害(霍布斯要避免的是无组织的战争状态),那么中国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就得到了政治制度的保障,自然我们也可以以此为世界的政治发展贡献点什么了。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更多的是强力和偶然的机遇,而不是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是高度集权的制度,就是有组织战争的诸侯割据制度。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使中国避免了战国时代各国为了争夺霸权地位而相互战争的局面,避免了近代欧洲所面临的有组织的相互战争的局面,更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也十分巧合地实践了霍布斯的政治理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是高度不稳定的制度,它可以暂时解决战乱问题,获得权力高度统一所带来的政治和平,但是它作为高度集权的巨型帝国,很快就从内部腐烂,如果没有外患天灾,通过苟延残喘的改革,也许有一段时间的中兴,并延续几百年的停滞的繁荣,而一有外患,或者一有天灾,这个巨型帝国很快就会土崩瓦解,使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然后,人们又希望出现一个救世主来用武力统一天下,重建巨型帝国。于是就形成了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当代中国人幸运的是1978年以来开始摆脱政治斗争之道,开始建设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这一进程的开始依然是强力和机遇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的结果。但不管如何,中国已经进入了良性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时期。市场文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治条件。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是继续依靠机遇和强力,还是通过可能的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设计良好的政治制度呢?  无疑,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指望依靠现在所拥有的智慧就能够立即设计出一套绝妙的方案,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政治发展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起码的信心,人类社会的制度恰恰是由人来设计、由人类行为塑造的。正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才需要吸取世界各国的成功的经验,吸收世界各国的理论努力;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在经济上才需要市场制度安排来有效地使用我们有限的能力,而不求助于所谓人类的精英;在政治上我们才需要依靠复合共和制的制度安排,而不求助于以无限理性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我们不迷信知识,但我们对知识也抱有起码的信心,而当有适当的制度机制来充分开发并利用有限的知识的时候,知识的力量显然要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大,尽管它再大也不可能成为救世主,使人类立即进入所谓摆脱了必然性的虚幻的自由王国。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努力是以美国的实践为背景的,但是我们并不必要以此来否定它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以中国的事实为基础,针对中国政治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重述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或许在此基础上,我们真能够学到点什么,从而充满信心,真正开始我们自己的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不再依靠强力和机遇,而把自己的命运落实在自己的自治能力基础之上。毕竟,就如《国际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什么样的制度能够充分地开发并用足人类的自治能力,把自己奠基在人类的自治能力基础上呢?本书告诉我们,复合共和制就是这样一种难得的制度安排。当然这一主张也是可以争论的,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说的那样,“我欢迎其他人对这些可争论的观点作出反应,希冀厘清人类社会秩序的本质和构造。我们从何处出发,在当下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做什么,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们深入思考并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学术探究,也应该建立在人类能够学习但也可能犯错的假设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错误,并通过每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来减少错误。然后,我们就在逐渐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了
  • 控制国家

    作者:[美]斯科特·戈登

    本书探讨了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书中探讨了宪政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雅典、共和时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荷兰共和国、17世纪的英格兰以及18世纪的美国,其中对传统范式中较为忽视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共和国的分析尤为引人入胜。由于作者把制度史研究和政治学分析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活跃生动的智识氛围融合在一起,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 西方政治思想史

    作者: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1993年教育部审定的大纲,参考了各兄弟院校反馈的意见,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结构和内容上作了重新安排。在结构上,为了求得内容的连贯和减少重复,取消了分篇的办法,只按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时期划分章节。在内容上,力图除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从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方面揭示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在西方政治思想上理性主义居于主流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影响,这次我们力图有机地说明各主要历史时期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 民主理论的前言

    作者:达 尔

    编辑推荐:了解民主理论的必读书。在介绍两种最有影响的民主模式之后,作者提出了多元政体的理论。多元主义民主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民主发展的主流方向,虽然其理论和实践的模式已有了很大改变,但基本的理论纲领和思路仍可在本书中找到。
  • 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

    作者:[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

    国家是政治权力这一广泛现象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现代表达形式。本书提供了一幅现代国家的追根溯源的、简洁易懂的新图景,尤其是集中于对民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描绘。 波齐广泛地梳理了国家的概念,区分了早期国家、后来国家以及当代国家之间的特征差异。他对国家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封建统治形式的解体一直到近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出现。 波齐还讨论了当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些发展变化:国家规模的增长和国家活动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与政治之间的分离。波齐总结了一党制国家的典型特征,分析了为何这一体制在推动工业发展时遇到诸多困难。最后,波齐指出了当代国家发展在军事领域、生态领域和国际经济体系中遇到的挑战。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编 第一章 社会权力及其政治形式 第二章 近代国家的本质 第三章 近代国置之脑后的发展(1) 第四章 近代国家的发展(2) 第五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评价 第六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解释 第二编 第七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1) 第八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2) 第九章 一种新型的国家 第十章 当代国家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