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哲学

  • 昭告幽微

    作者:劉小楓

    本書是劉小楓最新作品,收六篇品嘗古希臘詩的佳作。通觀人類各大文明的早期詩文,不能不承認古希臘詩文卓爾不群——為什麼如此,很難解釋……也許可以反過來問,古希臘詩文有什麼獨特的東西?但要說清楚獨特之處也難。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古希臘詩文中,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政制)最好,討論得最為充分——尤其通過對比我們的古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民主政制。對于百年來面臨政制困惑的我們來說,僅僅這一特點,就足以讓我們應該特別珍視古希臘詩文。
  • 人的境况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 论边沁与柯勒律治

    作者:约翰·穆勒

    《论边沁与柯勒律治》是有关19世纪英国文学和思想的名著,也是有关这一段文学史的基本读物。在书,穆勒富于创见地将文学家柯勒律治和哲学家边沁相提并论,分析了19世纪英国乃至西欧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内在矛盾,抓住了功利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并结合自身的精神发展历程予以评价,语言平易,切中要害,时有新颖之见,备受20世纪各派文评家推崇。
  • 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

    作者:吴冠军

    目录 代序:这个谜语太黄色 ——我们怎样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反思 《猜谜》: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痛:“黄色”母亲和中国阐释学学者 “谜底”:过度信息里的惊骇 政治:从清朝文字狱到当代“9·11” 抉择:做个经济人,还是哲人 “现实”中的万象 从咖啡到战争 ——或,为什么色情片如此受欢迎 喝咖啡的欲望 “色情制造业”的秘密 “我爱你,但正因此,我必须拒绝你” 普遍人权的核心:“我们都是色情片主角” “Ask for more!” 今天,你“革命”了吗? 21世纪的“百事可乐”超级大国 附语:今天的意识形态批判 世界的黑夜 ——从“9·11”的纽约到“7·7”的伦敦 我们时代的症状:恐怖 再谈“恐怖”与“精神分析” ——回应石勇先生 Nationalism? No,Thanks! “圣诞”时节谈信仰 怀着信念过圣诞 当规范遭遇到“例外”之后 ——从酷暑里的“第二性”到强世功的施米特主义 附:酷暑里的“第二性” “粉黛滔滔皆假面” ——或,将“超女”进行到底 我们因权利而不凡 谁说你有权利?它在哪里? 没有清单,只有创造 让我们积极生活 让我们从现实中醒来 做爱?少来这一套 “做爱真的很爽么?” ——从大教授的欲火到张国荣的自杀 病中谈性 病中说爱 谈谈乱伦 “女人并不存在” ——再论酷暑里的“第二性” 国际妇女节的变态核心 女人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性批判”的哲学与精神分析 何以谈论女性? “政治正确”的女性主义与激进的“性”批判 何谓“真实的女人”? “妇女节”的陷阱 所谓“男女平等” “性自由”的圈套 “性骚扰”的背后 批判的视界 有一个叫“中国思想界”的地方 汪晖的“鬼话” 邓正来的两张面孔 刘擎的“声东击西”与“施特劳斯之局” “阅读西方”:为何又要“重新”? ——致甘阳、刘小枫两先生 “博客”时代,还是“狂客”时代? “歪视”:从“西洋伪书”到“中国盛世” “太阳底下”无法想象的全新开端 用“中国的视野”去读“西方本身的脉络”,何如? 结语:自我反思性的批判实践 在这一刻,让我来书写死亡 ——写给王强君 没有身体的器官 恐怖的“知识” 灾难的去灾难化 未知死,焉知生? 作为“幻想”的批判性,或知识分子的团结 除却真诚性,我们还剩什么?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思想沟通、学术批评与 公共批判实践 真诚性 “派系区划”,或知识分子的团结 批判·内在批判·外在批判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共批判实践与正当性 问题 结语 附:答友人问 “疯子(们)”的后花园 A Letter to Annie 沉默与疯狂 ——“疯狂”是如何变成“美丽心灵”的? 徘徊于“天才”与“疯人”之间 他,还是那个纳什 “疯狂”是如何变成“美丽心灵”的? 疯狂:作品的阙如 反思文明社会的“阿基米德支点” 思想者与拆白党 ——充满快感地实践、选择死亡地生活 “自恋” 专业 快感 启蒙 真实 呢喃 死亡 学术思想与私人生活 ——一个无可救药的自我反思 “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拉康、幽灵学与当代激进左翼学术讲座 答问 症状:从例外到普遍 意识形态与自我指涉 激进左翼在中国 柏拉图主义理念论?No,Thanks! 遭遇上海女孩 跋?“不,谢谢!”
  • 心智.知识与道德

    作者:马永翔

    哈耶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作者把握住了梳理和解释哈耶克思想的一个独特视角,即从心智论的角度去解释和引申哈耶克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其他一些核心论辩。此书论题具有在熟读文本基础上的突出的创新性,拓展了哈耶克研究的视野,为更深入广泛的讨沦提供了知识激励和参照。   对哈耶克的思想国内外已多有研究。而永翔的《心智、知识与道德》一书选择从不仅国内学界比较忽视、西方学界也较少注意、同时又相当复杂难解的哈耶克心智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其道德哲学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说为国内外哈耶克研究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 危险的心灵

    作者:扬-维尔纳·米勒

    在这本内容丰富的新书中,米勒探讨了反自由主义中坚人物卡尔·施米特的模棱两可的思想遗产在战后的命运。米勒在施米特的各类学生、读者的批评者的之间建立起不乏洞见的联系。这些联系穿越政治领域,覆盖几乎所有重要的欧洲国家。该书不仅有助于了解施米特的后期生涯,而且对于领会战后欧洲思想的概貌也颇有裨益。作为一种可能对某些人而言不乏新奇的独特视角,本书在观察战后欧洲政府思潮时将出发点定位于一个声名狼藉的前纳粹分子身上,然而却借此揭示了该时期的大量概况,以及当今欧洲政治理论不乏悲哀与冲突的状态。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任何关注现代政治思想的人都能从这部悖论式的研究著作中获益。 米勒完成了一部有关施米特生平与遗产的非凡之作。施米特,一度臭名昭著的法律、政治思想家,知识冒险者和神话制造者,其思想在经历了他与纳粹同流合污的岁月之后依然生机盎然,不断吸引着左派中为数众多的战后欧洲思想家。本书出色地展示了施米特的思想如何穿透自由主义的正统学说,并在意图维护自由主义民主的种种方式中也有迹可寻。
  • 历史主义贫困论

    作者:卡尔·波普尔

    《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对历史主义这种贫乏的方法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即用历史学的哲学来取代以往的历史哲学,其中心问题是历史学的成立其本身的哲学基础。
  • 启蒙的时代

    作者:以赛亚·伯林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试图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不可改变的物理定律,从而把哲学变成一门自然科学。在本书中,伯林广泛摘选了洛克、贝克莱、休谟、托马斯·里德、孔狄亚克、拉美特利、哈曼和利希腾贝格等人的重要著作,并以富于洞察力的导言和评论解释了这些哲学家的核心概念,他们的思想和时代,揭示了他们在十八世纪和今日的意义。
  • 知识分子的背叛

    作者:(法)朱利安・班达

    这本书投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分子。他声称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而不是党派。他试图对效力于事业与效力于党派作了区分,并且拒绝各种类型的极权主义主张,因为这些主张会毁坏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从篇幅上看,比起同时代学人动辄数十万言的大作来,班达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篇论文罢了。不不定期,就在这本小书中,班达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史。
  •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作者:(德)维尔纳・桑巴特

    桑巴特在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在书中通过朴素详实的论述和准确到位的数字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考察,但是作者仍然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作者:张旭东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 Shakespeare on Love and Friendship

    作者:Allan Bloom

    "No-one can make us love love as much as Shakespeare, and no-one can make us despair of it as effectively as he does". William Shakespeare is the only classical author to remain widely popular - not only in America but throughout the world - and Allan Bloom argues that this is because no other writer holds up a truer mirror to human nature. Unlike the Romantics and other moderns, Shakespeare has no project for the betterment or salvation of mankind - his poetry simply gives us eyes to see what is there. In particular, we see the full variety of erotic connections, from the "star-crossed" devotions of Romeo and Juliet to the failed romance of Troilus and Cressida to the problematic friendship of Falstaff and Hal. This volume includes essays on five plays, "Romeo and Juliet", "Anthony and Cleopatra", "Measure for Measure", "Troilus and Cressida" and "The Winter's Tale", and within these Bloom meditates on Shakespeare's work as a whole. He also draws on his formidable knowledge of Plato, Rousseau and others to bring both ancients and moderns into the conversation. The result is a truly synoptic treatment of eros, not only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Shakespeare, but a survey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its tendency to seek what Bloom calls the "connectedness" of love and friendship. These highly origin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lays convey a deep respect for their author and a deep conviction that we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 from him. In Bloom's view, we live in a love-impoverished age; he asks us to turn once more to Shakespeare because the playwright gives us a rich version of what is permanent in human nature without sharing our contemporary assumptions about erotic love.
  •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作者:Hannah Arendt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definitive work on totalitarianism, this book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ny study of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movements. Arendt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at Nazi 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 we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rather than opposing philosophies of Right and Left. “With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Hannah Arendt emerges as the most original and profound-therefore the most valuable-political theoretician of our times” (New Leader). Index.
  • The Social Contract

    作者:Rousseau, Jean-Jacqu

    Throughout history, some book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y have inspired debate, dissent, war and revolution. They have enlightened, outraged, provoked and comforted. They have enriched lives and destroyed them. Now Penguin brings you the works of the great thinkers, pioneers, radicals and visionaries whose ideas shook civilization, and helped make us who we are.
  • 知识分子

    作者:徐贲

  • 刺猬的温顺

    作者:刘小枫

    《刺猬的温顺》为刘小枫在高校的部分讲演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文章与作者近些年来研究政治哲学相关,且留下了行路的痕迹。
  • 平等还是精英

    作者:(英)巴特摩尔

    平等还是精英,ISBN:9787538247510,作者:(英)巴特摩尔(Tom Bottomore)著;尤卫军译;斐池校
  • 自由的所以然

    作者:黄克武

    《自由的所以然》作者做了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将约翰弥尔的On Liberty 与严复译本《群己权界论》 逐字逐句对照,试图透过翻译与原本的差异来揭示严复对约翰弥尔思想的认识与误会。作者修正了史华慈关于严复的经典性研究的若干结论。作者认为,严复虽然将该书的大意介绍到中文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将此书论述的精华部分,尤其是个人自由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之所以然,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翻译为中文。他自己的著作也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所以然。《自由的所以然》将严复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探讨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为什么不能茁壮成的思想史课题。
  •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作者:[法] 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 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作者:路易斯・哈茨

    本书既是一部政治学名著,也是一部历史学名著,在美国政治学界和史学界一直被视为经典之作。哈茨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探究了较早源于欧洲并更具普遍意义的美国自由主义特征,此即信仰个体自由、平等,以及视个人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而不是其他。哈茨认为,美国历史的发展表明,从其建国之初起,它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已成为其牢固的传统。这一传统决定了美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保证了美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