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二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德] K·蒂佩尔斯基希

  • 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

    作者:[奥]彼得·西拖罗夫斯基

  • 太平洋战争(上)

    作者:约翰·科斯特洛

  • 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

    作者:Charles Trang

    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同“LASSH”、“帝国”师合称为党卫军的三个王牌装甲师。就战绩而言,“骷髅”师比“LASSH”和“帝国”师要稍逊一筹,但是实际战斗力却独占鳌头。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德军在东线的军事行动,除了因为1941年重大损失后后撤至法国进行休整躲过了斯大林格勒外,在东线最危险的地段永远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本书通过20余万字、700余张国内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资料以及战场写真照片,完整地讲述骷髅师从建立到西线参加第一战,再到东线血战,直至最后毁灭的战斗历程。
  • 第三帝国-权力的中心-时代生活丛书

    作者:美国时代生活丛书编辑

    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奥地利的流浪汉,一个一战时的下士,终于将德国推上了穷兵黩武的不归路。这一切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失业人口急剧膨胀,民众中传播着一种躁动,这为希特勒夺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各主要政党间的相互攻讦,更使纳粹分子有了可剩之机,于是希特勒鼓动唇舌,大用铁的手腕,一步步地登上了权力的宝座。
  • 帝国的陷落

    作者:(德)容格

    书绝非迟暮的自辩,亦不作自首陈词。我并不打算以此为一生忏悔。确切地说,它是一番和解的尝试,并非与我身外的世界,而是与我自身和解。它不指望得到谅解,只在帮补理解。 两年半,我曾任希特勒的女秘书。由此不难想见,我的生活至今风波不断。1947到1948年,记忆尚鲜亮,我落笔写过与阿道夫·希特勒唇齿相依的日子。那年代里,“咱们全体”眼望前方,同行者遭清洗遭驱逐——运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当年执笔理当不苟言笑,主调也罢,小插曲也罢,我都要牢牢握住,以免有一天,那些将来或许还有点用处的细节,会纷纷随风飘散或泯灭于遗忘的墓堆。 书中的讲述者,时而是少女容格,时而是老妪容格。少女容格,把对纳粹政权所谓内幕愈发浓烈的好奇心改写为回忆札记出版,企图借此为自己辩护,少女容格仿佛已经死了。老妪容格却再不想扮演道德信徒了,她不过希望还能更深一层反思,而非像当初的企图一般流于泛泛:君子之貌太容易媚惑人,所以透视永远必要。人该听从来自良知的声音。认罪与改悔其实无需预备太多勇气。世人总得一边缴着学费一边自我改善。
  • Forgotten Ally

    作者:Rana Mitter

    The epic, untold story of China’s devastating eight-yea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or decades, a major piece of World War II history has gone virtually unwritten. The war began in China, two years before Hitler invaded Poland, and China eventually became the fourth great ally, partner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Great Britain. Yet its drama of invasion, resistance, slaughter, and political intrigue remains little known in the West. Rana Mitter focuses his gripping narrative on three towering leaders: Chiang Kai-shek, the politically gifted but tragically flawed head of China’s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ao Zedong, the Communists’ fiery ideological stalwart, seen 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epochal career; and the lesser-known Wang Jingwei, who collaborated with the Japanese to form a puppet state in occupied China. Drawing on Chinese archives that have only been unseal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he brings to vivid new life such characters as Chiang’s American chief of staff, the unforgettable “Vinegar Joe” Stilwell, and such horrific events as the Rape of Nanking and the bombing of China’s wartime capital, Chongqing. Throughout, Forgotten Ally shows how the Chinese peopl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wider war effort, at great political and personal sacrifice. Forgotten Ally rewrites the entire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Yet it also offers 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contemporary China. No twentieth-century event was as crucial in shaping China’s worldview, and no one can understand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 today, without this definitive work.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德] K.蒂佩尔斯基希

    作者以德国观点对整个战争进行记述。书中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涉及军事指挥、武器装备、空中和海上战争、物质技术保障的所有问题,同时记述了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和地中海最重要的战役。
  • 狼群--第三帝国

    作者:(美)时代生活丛书编辑部著

    《第三帝国:狼群》内容简介:《第三帝国》系列是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主持编辑的大型图文性史诗作品。全系列从各个侧面记录了希特勒纳粹德国由崛起到覆灭的整个过程。每一册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风雨如晦的黑暗时代,您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对他的思想动态的把握。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翻看着一张张拂去历史尘迹的图片,5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历史、对人性的反思之中。
  • 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

    作者:孙克刚

    《缅甸荡寇志(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日军连破星、马,席卷中南半岛,长驱入缅,声言将与希特勒纳粹军队会师中东,世界反法西斯争局势转危。因应战局之需,中国远征军于是年四月誓师入缅,首历仁安羌大捷,重挫敌军;随驰援于莽林之间,掩护在缅盟军转入印度。驻印期间,远征军整编为中国驻印军,厉兵秣马,至一九四三年冬反攻入缅,展开第二次缅战。在人迹罕绝的异域丛莽中,中国健儿以同仇敌忾之心,精忠抒国之志,将竭其智,兵尽其勇,克服重重困难,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经战径七百余次,杀伤日军十万余,至一九四五年打通中印公路凯旋返国,创下举世所瞩,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最辉煌的战绩。 “我们和三十八师在一块儿作战,便什么都不怕。”(一个在缅普通美国士兵语)
  • 大东亚战争的总结

    作者:[日]历史研究委员会

  • 二战秘密档案-苏联惨胜真相

    作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

    卫国战争的胜利成为二战后苏维埃政权存在的主要理由,因此苏联极力美化卫国战争。在二战档案解密之后,历史学家鲍里斯为我们带来了迟到的真相。 本书以独特的、具有论辩性的手法,探讨了二战中最具争议性、迄今仍困扰着人们的诸多问题:人员伤亡问题、英美租借法案、斯大林是否准备先发制人、库尔斯克会战的失策、关于英雄和叛徒的传言是否属实…… 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在历史学家和读者中间引起争论,有助于人们对过去的战争建立起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第一章 苏德战争:传统论调背后的真相 今天,新的俄罗斯迫切需要民族自我批评精神,迫切需要不再用神话学的观点看待现实。只有到那时,才可能确立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周围世界中的真正地位,也才可能清醒地看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于卫国战争的经验必须重新认识。胜利不应该掩盖苏联所付出的过分巨大的代价,也不能掩盖苏联领导人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效率低下和苏联对西方盟国援助的一味依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过去所经受过的最大灾难。在苏联和俄罗斯被称为卫国战争的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卫国战争在苏联历史文献中是一个最大的神话,遗憾的是,在俄罗斯历史文献中它继续起着持续至今的特殊作用。同时,今天新的俄罗斯迫切需要民族自我批评精神,迫切需要不再用神话学的观点看待现实。只有到那时才可能确立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周围世界中的真正地位,也才可能清醒地看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于卫国战争的经验必须重新认识。胜利不应该掩盖苏联所付出的过分巨大的代价,也不能掩盖苏联领导人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效率低下和苏联对西方盟国援助的一味依赖。 战后,卫国战争取得的胜利成为了苏维埃政权存在的主要理由,也为苏联的极权政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于是它的存在得以延长40多年,同时也使得效率低下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现如今它们发展得都不错。斯大林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他善于领导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同时在这些人中确立了他个人的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而苏联领土的辽阔以及美国和英国的援助亦使得苏联免于失败。 苏联是所有参战国中人员伤亡最大的,相应地,红军使德国法西斯的武装力量遭受的人员损失也是最大的,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苏联在战胜德国的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反法西斯联盟盟国的援助,一对一地——苏联对德国,斯大林对希特勒,那也许将是另一种结局。英国和美国不仅给苏联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燃料、材料和技术,而且两国还分散了几乎全部的德国舰队和绝大部分空军力量。没有这些,苏联未必能够在自己的战线取得胜利并保住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对阵亡和失踪的将士,在英美两国中,几乎所有军人的亲属都努力弄清楚他们的下落,同时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责任下发阵亡或失踪通知书,并且其中包括司法程序问题,如继承权问题等。德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那里,极权主义还没有来得及把这一传统消灭。而在苏联,把人当做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的看法已经深入人心。实事求是地说,牺牲或失踪战士的亲人通常也不会要求通过司法程序办理有关自己亲属下落的手续。并且许多官兵的亲人或者死于战乱,或者被疏散到了东欧或者前往西方、德国工作。因此,在战后的头几年里,想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计算出红军及和平居民的伤亡情况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既然没有来自舆论界的压力,那么苏联在二次大战中伤亡的相对详细而准确的统计数字也就很难被计算出来。 1993年,前联邦德国国防部下属的军事历史研究所邀请作者参加在因戈尔施塔特召开的代表大会,讨论卫国战争最大的一次战役,而且也是整个二次大战的最大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从德国进攻苏联的那一刻到爆发这次战役,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时间,同时德军从发动突然袭击中获得的优势早已丧失殆尽。此时苏联有着自己的军事潜能,有可以利用的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充分供给,还拥有有着较为丰富作战经验、配备精良武器的军队,这支军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装备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对手2。但是,正如我们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从军事学的观点来看,红军并未赢得库尔斯克战役,在它有着那么多优势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丁点儿成绩无法为它遭受的骇人听闻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做出辩护。顺便说一句,由于与事件的实际进程不符,苏联关于这次战役的神话学让位于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军事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就像卫国战争的胜利事实一样——成了几十年来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生命力、更具先进性的有利根据之一。我们本书中的一系列文章论述了这样一些观点:战争时期苏联的武器和战斗技术装备生产能力被很多企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谎报成绩3的方法有意识地抬高;如果没有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苏联经济也未必能完全保障红军取得胜利。 红军和苏维埃军事工业体系是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这次革命彻底摧毁了俄罗斯的旧军队、先前的工业和农业体系,完全消灭了私有企业主成分——而这在纳粹德国保留了下来。因此苏联政治制度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动员战争所需的一切国家资源、能够建立人数众多并配备军事装备的军队、能够在前线失利的最艰难的条件下调动民众。但是,要想有效地运用强大的武装力量或者像德国那样建立起不依赖外来力量的独立军事经济——这是斯大林很难做到的。1917年的俄国与德国相比,工业落后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1年。 所有这些问题在苏联历史文献中都被精心地粉饰掩盖。关于这点,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就是重复传统论调,认为英美的援助对于苏联生产整体而言,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至于谈到伤亡人数,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只需记得总数是2000万人,并不清楚其中红军的伤亡人数占多少,这一数字与德军的伤亡人数又成何比例。 本书中将要谈论苏联的通敌叛国者。关于俄罗斯通敌叛国者的争论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俄罗斯侨民中至今也争论不休。对此,我们从未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把曾与德国人合作过的波罗的海沿岸居民或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民众(他们的领土曾于1939~1940年被苏军占领)当成叛徒?他们背叛了谁?是背叛了那些不顾民意吞并他们的人吗?顺便说一句,对于波罗的海沿岸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在德军占领时的生活比起红军给他们二次"解放"时的生活甚至要好得多4。白俄罗斯人在德国统治时期还有机会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而在苏维埃政权时期甚至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再也没有这种机会。 问题的症结之处就在于,二次大战中的苏联到底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是单纯的受害者吗?只不过不论是在苏联,还是在当今的俄罗斯历史文献中都未把这一点明确地表述出来。虽然大家对苏联占领芬兰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异议,但仍然为它辩解,说苏联是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才与德国发生冲突,并且芬兰方面也太固执,它也必须为发生的军事冲突负一部分责任。实际上,苏联对芬兰的占领与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和平吞并波罗的海沿岸、比萨拉比亚、布科维纳,与德国和平吞并奥地利及捷克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渴望在欧洲占据霸权地位。在通向占据霸权地位的道路上,苏德间的军事冲突在所难免,只不过取决于谁先开战而已。实际上,苏联的准备工作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同时已经着手。 西方盟国既不喜欢希特勒,也不喜欢斯大林,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得不支持后者。无论是苏联,还是希特勒都一样追求的是世界霸权。但是德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比苏联要强很多。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坦克或飞机的数量很多、铁和钢的产量方面要大、煤和石油的开采要多得多,还体现在德国的军人做了更为充分的准备工作、德国居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从整体上说要高很多。 较为强大的希特勒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不仅会给美英两国,而且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大得多的威胁。而即使在反法西斯联盟存在的条件下,德国取得胜利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假设德国的原子计划能够先于美国,在盟军进入德国本土之前实施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民族的利益和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假如是德国取得了胜利,苏联将不复存在,俄罗斯领土的绝大部分将被占领,而俄罗斯也不可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再次恢复。对于全人类而言,一旦希特勒获胜,必将开始新一轮的战争,其结果如何很难预料,而且极有可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的力量对比关系就是这样,获胜者如果不是德国元首,就会是苏联总书记,反之亦然。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人民为自己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同意,绝大多数的德国和苏联民众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充当了占领者的角色(苏联占领了芬兰,并在德国入侵波兰时充当了惟一的并且非常积极的帮凶,更不用说它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及其他地区了)。他们不懂得种族灭绝政策和政治恐怖手段,至少,不懂得它们的真正运用范围。当然,几百万的德国和苏联民众直接参加和共同参与了犯罪活动,虽然被追究责任的只是极小一部分。但是,把集体的罪过归咎于几千万无辜的民众,这怎么说也不符合基督教的教义。毋庸置疑,每个民族都有一个要为之效劳的政府。但谈起下面的事情时,我们就不得不严肃了:德国人在1933年——而俄罗斯帝国的人民在1917年时,大多数人就清楚地认识到纳粹分子和布尔什维克实际上究竟为何物,事实上他们是有可能阻止后者上台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希特勒成为总理也是完全民主化的,而列宁在关键时刻也没有拒绝召开即将来到的下一届民主选举立宪会议。 ……
  • 浩瀚大洋是赌场 (上)

    作者:俞天任

    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分别战胜了大清北洋水师和俄国远东舰队以及波罗的海舰队以后,就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了一支一流的海军,二战前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海军力量,是日本称霸世界的急先锋,而日本也跟着跻身于列强之林。 这支海军在唯唯诺诺中建立,在炮火狼烟中消失。从偷袭珍珠港到大和号“菊水”特工的穷途末路,这支近乎疯狂的赌徒似的军队,不惜押上“百年国运”,将手伸向了原本不属于他们,而且也不会属于他们的东西。结果当然是输掉了“百年国运”。 日本人用事实证明了所谓“百年海军”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他们花了不到40年的时间,日本海军就进入了世界强军之列。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够证明“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拥有强大的海军”……
  • 第三帝国-隐蔽战

    作者:时代生活编辑部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交战各方无所不用其极。在此过程中,它激发了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有才华最有勇气的一批精英们献身于谍报事业。从德国潜艇英格玛(谜密码)的破解,埃及尼罗河边船屋里隆美尔苦苦等待的情报,到潜伏在纳粹德国内部的红色乐队等等。谍报战的惊心动魄丝毫不逊于正面战场之上的袒肉相搏。谍报员们用自己的智谋和胆略写下了远比小说更为精彩,更富于想像力的篇章。当战争的结局变得越来越明显起来之后,纳粹不得不更加依赖那些孤注一掷的小分队,其中千里飞骑救出墨索里尼的行动,连艾森豪威尔也赞叹其堪称特种部队最上乘的表演。
  • 最后的胜利

    作者:[美]小乔治·尼佩

    《最后的胜利:哈尔科夫反击战(1943.2-1943.3)》内容简介:1943年年初,位于苏联南部的德国军队已经处于彻底崩溃的边缘。从1942年11月开始,苏军发起了一系列成功的反击,将德军击退了数百公里,并给他们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这一系列的攻势中的第一击,就将拥有20多万兵力的德国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苏军连续的进攻消灭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并重创了德国第2集团军。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落在了苏军一边。德国的后备兵员几乎消失殆尽,希特勒轴心盟友的军队也基本被歼灭一空。德军的战线上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更要命的是,德军根本没有后备兵力可以用于填补这一空隙。斯大林和他手下的主要将领都认为,只要再给德军一次更大的打击,德国人就彻底完蛋了。
  • 日本陆军与中国

    作者:[日] 户部良一

    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支那通”是日本陆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战前日本对华外交的先锋,对中国革命抱有强烈的共鸣,但后来却推动日本走向了侵华战争,并对中国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这种转变的根源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支那通”们的所思所想和具体作为又是怎样的?本书意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寻找日本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
  • 步兵攻击

    作者:埃尔温·隆美尔

    德国著名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一战回忆录,二战时盟军必读的步兵战术的教科书。  美国著名将军巴顿一直是本书的爱好者,后来被西方作为步兵战术教科书而广泛运用,因为此书作者得到希特勒重用而成就了日后声名。  作者刻画入微,让你重温一战战场的残酷情景,此为二战名将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也是战争史最珍贵的记忆。
  • 天皇的皇上有五颗星

    作者:俞天任

    1945年,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美国以盟国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直至1952年占领军当局才归政于日本政府。“亡国”的7年,彻底地改变了日本的发展途径,把国家主权从专制者那里转移到了日本人民手里,把日本引上了康庄大道。短短十几年后,日本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但是,这“亡国”的7年,也给日本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怕美国”,至今在真正意义上还不能称为独立的国家。一部《和平宪法》,就给日本设置下了一个永远无尽头的“黑暗”隧道…… 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占领当局推行的一系列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政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幕?日本真的是无条件投降吗?为什么靖国神社会被保留下来?为什么日本政府屡屡修改《和平宪法》而不得却又锲而不舍?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第三帝国/图说天下透过镜头系列

    作者:《图说天下·透过镜头系列》编委会 编

    《第三帝国》主要内容:从1933年1月希特勒从兴登堡的手中接过权杖,到1945年5月8日欧洲战火的彻底终结,被纳粹党徒称为“千秋帝国”的第三帝国只存活了12年零4个月就走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刻。在过去的12年中,阿道夫·希特勒用他的征服野心打造出了一个独裁、残暴、践踏所有道德法则的帝国,将整个欧洲带入了最痛苦战栗的黑暗时代,十室九空的华沙、地狱熔炉般的斯大林格勒、尸骸遍地的贝尔根-贝尔森和奥斯维辛都成了那段心酸历史的最好证明。每当人们翻看着这些布满了历史尘埃的照片,耳边仍然能回响起轰炸机的轰鸣声和受害者的呻吟声,心灵中仍会徜徉着一缕挥之不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