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二战
-
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 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 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
菊花与锚
本书为“经典战史回眸”系列丛书之一,对日本沿海军从明治建军,通告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一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直到挑起太平洋战争,最终走向灭亡的历程进行了具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 菊花与锚 ——近代日本的变革与日本海军的创设 从浪速到吉野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海军的扩充与发展 菊纹龙旗之战 ——1894年甲午海战及分析 走向战争的道路 ——日俄战争的政治与外交背景 帝国的重组 ——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六六舰队”时代的日本海军 “八八舰队”的发端 旧日本帝国海军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旧日本帝国海军长门级战列舰 -
中国之翼
《中国之翼》书写了一段未被透露的航空编年史的篇章,它讲述了二战时期亚洲战场动荡的背景下的航空冒险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的主体是激动人心的真实的“空中兄弟连”的冒险事迹。正是这些人在二战期间帮助打开了被封锁的中国的天空,并勇敢的在各种冲突中勇敢守卫着它。 “在 《中国之翼》中,格雷戈里·克劳奇记述了当无畏的美国人和他们的中国伙伴努力地在一片连电为何物都不甚了解的辽阔大地上建立复杂的空中交通网络时,一个古老的文明和世界上最现代的技术所发生的非同寻常的碰撞。这本扣人心弦的书将你送到一个令人着迷的已经消失的时代。” ——詹斯·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家,著有《父辈的旗帜》和《皇家邮轮》 “太多的人以为太平洋战争始于日本人毫无来由地对夏威夷的偷袭,克劳奇的书生动地解释了1930年代,美国人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是怎样引发了珍珠港事件的。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讲述了富有进取精神的泛美航空公司飞行员们建立了一家有开拓性的航空公司,飞越喜马拉雅山,在拯救中国上助力,从而改变世界,成为航空英雄。” ——詹姆斯·D.霍恩费希尔(James D. Hornfischer,《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锡罐水手的最后一站》(The Last Stand of the Tin Can Sailors)和《海王星的地狱》( Neptune's Inferno) -
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抗战中国的一条生命通道(插图版)》内容简介:印中联队驼峰空运总指挥滕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个同盟国家间飞行,它的飞机损失率竟会超过对德国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作者深入追溯记录驼峰航线的历史,访遍所有能够找到的,散居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北美、澳洲、南美等地的,“飞越驼峰”的承担者之一——中国航空公司(CNAC)的中国员工和参与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作者在对老人们的访谈中,真实地记录和还原了抗战时期“驼峰航线”这段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区格局的悲壮历史——一段关于战争、勇气、友谊和飞翔的重要历史。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本全方位、多角度详细记录该段历史的纪实文学,并收集展现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作者从中国人的视线书写这一悲壮航线,同时也追踪记录下中国参与者的历史命运。 《驼峰航线:抗战中国的一条生命通道(插图版)》不仅完整还原了悲壮的历史,而且也记录了一段信实的人的历史,历史的记忆与人的命运动人心魄。 -
第三帝国-党卫队-时代生活丛书
一段心绪难平的历史,一缕挥之不去的悲哀;翻看着一张张拂去历史尘迹的图片,5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历史、对人性的反思之中。 -
东进(套装共2册)
《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最初出版于1964年,它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战役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著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海报: -
从战争到战争
《丘吉尔:从战争到战争》读者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之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
战犯参谋
为什么日本在并未做好全面战争动员时,会发动卢沟桥事变?为什么从未倾尽全国之力一举摧毁中国抵抗?反而在陷入中国战场泥潭时,又与美英等国开战?为什么日本会连续不断的出现不按牌理出牌的短视行为? 本书将给我们多数读者带来一个可能是全新的框架性认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是由佐级参谋群体在不断策划“下克上”的军事冒险中,一点一点积累到临界点而最终触发的,他与纳粹德国在欧洲的军事冒险是由最高层精心策划有着本质的不同。 至于这种现象如何发生,因此怎样影响了现代日本人对待那场战争的看法,一国的制度设计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影响是如何之大,相信读者自会有所判别。 -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 ★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细节描 写详尽惊人。 ★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 ★ 作者曾担任2005年奥斯卡奖同名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 ==================================================================== 在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之前,除了少数几本细节描写已属陈旧的之外,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用全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通过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
解读希特勒
关于希特勒的一切依然能吸引世人的眼光,而有关他的是非曲直仍然有待解读: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颓废艺术家一跃而成为“才华横溢”的政治家的?他上台之后在德国创造了怎样的成就而使德国人为之疯狂?他的外交成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政治思想错在哪里?他的政治决策又是如何与其政治目标背道而驰的?“纽伦堡审判”对希特勒的战争罪指控是否是他的真正罪行?他是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元首”还是叛国者?《解读希特勒》是一部历史评论领域的杰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等方面,对希特勒作了客观深度的剖析,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背叛德国及反人类的本质。 -
日本帝国海军兴亡史(上下)
战争史研究:典藏本,ISBN:9787204046515,作者:阎京生主编 -
上海秘密战
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全部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
纳粹德国的兴亡
该书所收录的彩色照片是由德国摄影师、军人和市民拍摄的。这些照片极其珍贵,首次公之于众。它们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面,展示了鲜为人知的第三帝国形象。 二战时期,德国人可以买到彩色胶卷,而且政府鼓励人们拍照留影,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德军连战边捷的那几年里。这些照片充分反映了德国人眼里的战争现实,色彩增加了照片的层次感,与棕色照片和黑色照片相比,这些照片让现代读者感到更为“逼真”。军事专家、英国陆军中校乔治·福尔蒂为书中照片做了文字说明,详细解说了每一幅照片的历史背景。 更重要的是,该书让世人了解了经历战争的人们对战争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它既记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场面,又让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当代人警惕法西斯的兴起,认识世界大战的恐怖和人类为此会出的惨重代价。 -
保卫斯大林格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和进攻战役(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苏军先后参加这次会战的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伏尔加河区舰队和斯大林格勒军级防空地域。 德军统帅部利用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东线军事力量。这就使德军能于1942年夏季在苏德战场南翼展开进攻,以进至高加索各石油区和顿河、库班河以及伏尔加河下游等物产丰富地区。为进攻斯大林格勒,从“B”集团军群调来了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为保卢斯上将)。截至7月17日前,该集团军共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坦克约500辆)。第4航空队的航空兵(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从其预备队中把第62、第63、第64集团军调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7月12日,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戈尔多夫中将)。除上述3个集团军外,编入该方面军的还有原西南方面军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7月30日起,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第51集团军也编入该方面军。其中第57集团军以及38、第28集团军(后以这两个集团军为基础组建了坦克第1、第4集团军)担任预备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520公里宽的地带内实施防御,阻止德军继续前进。方面军开始遂行这一任务时总共只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空军第8集团军有飞机454架。此外,远程航空兵150—200架轰炸机、防空航空兵第102师60架歼击机也在这里参战。德军人员比苏军多0.7倍,炮兵和坦克多0.3倍,飞机多1倍多。 方面军的基本力量集中于顿河大弯曲部,第62、第64集团军在该处占领防御,制止德军强渡顿河并沿最近道路突向斯大林格勒。无论是在防御战役准备期间,还是在实施过程中,军队都进行了大量党政工作。国防人民委员部1942年7月28日第227号命令提出的要求是开展党政工作的依据。命令所提要求的实质体现在“决不后退一步!”这一口号中。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团组织采取了一切措施。使每个军人都领会命令的要求。 斯大林格勒州的劳动者给了军队大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各接近地构筑了4道防御匦郭,即外层围郭、中层围郭、内层围郭和市区围郭。这些围郭在会战开始前虽未构筑完毕,但对城市防御起了不小作用。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和州党委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巩固民兵,加强城市消防,并使全州劳动者做好坚持敌后斗争的准备。 -
巨人的碰撞
几十年来,西方的民间和官方历史学家发表了大量从德国视角看苏德战争的文章。实际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的档案和备忘录就已经可以轻易的获取。出于意识形态、渠道和语言的障碍,苏联方面的材料就被掩盖了。即使被翻译出版,大多数苏联方面的资料也充斥着必要的意识形态辞令,这使得他们关于事实的记述更像是宣传。另一方面,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德国方面的资料常常和苏联方面的一样是片面的,这使我们对这场德国人称之为“东线”的宏大战争产生了误解。 -
二战军服全记录
本书全面整理二战军服史料,根据二战中的主要战区分为五个部分(即欧洲战场、地中海战场、东线战场、西北欧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进而从背景、编制和制服(包括徽章)三个方面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参战国军队,其中对于军服的介绍涉及制服沿革、样式、色彩和军衔标识等方面。书中文字简洁而介绍全面,并配有365幅插图、160幅照片、53幅军衔徽章图和14幅军队编制图,这些补充材料与介绍文字相得益彰,且具有极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 -
天皇的玉音放送
《天皇的玉音放送》以日本战败前后《波茨坦宣言》的发表、御前会议的召开、昭和天皇与占领军司令官麦克阿瑟的会见、象征天皇制的形成、和平宪法的制定与战后体制的确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对《终战诏书》这一特殊的历史文本进行细致分析,揭露了天皇为维护“国体”而牺牲日本国民的事实,明确了昭和天皇对侵略战争所应承担的责任,揭穿了东京审判前后美国和昭和天皇为了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话语行为中的“真实/谎言”结构。《天皇的玉音放送》的出版是东京审判的继续,小森审判完成了东京审判的遗留工作。 -
检证战争责任
百幅战地写真六十年后首现中国,回放历史场景; 数十日本记者十四个月追根溯源,试问谁是罪人。 本书的内容,先在《读卖新闻》上连载一年。《读卖新闻》发行量现已达到1000万份,影响巨大。占日本大部分人口的青少年已经不知晓那场战争。作为日本最大的报社,有责任向包括他们在内的多数国民告知那场残暴的战争是何人、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出于什么动机发动的,并且为何直到多数城市变成焦土仍不能停止的原因。 -
从甲午到七七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流傳甚廣的《田中奏折》有以上一句惡名昭著的論斷,一向被視為日本人狼子野心,圖謀吞併中國的證據。自從甲午戰爭,日本成為中國的頭號敵人,同時又是中國現代化的學習對象,糾纏不清數十年,直至陷入全面戰爭的漩渦。 到底日本軍閥是否從一開始就把中國全部領土作為征服世界的踏腳石?他們有沒有一個滅亡中國的全盤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 本書從第一手資料出發,探討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那四十多年間,中日雙方交惡的經過,澄清了諸如「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日本為了吞併全中國領土而侵略中國」等等坊間長期因襲的定見。把日本為何要維護諸如滿鐵等「滿蒙權益」、日本軍人與文人政府的血腥角力,進而走上全面侵華的因由和過程,以及中國幾十年來反日浪潮背後錯綜複雜的勢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