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二战

  • 上海犹太城

    作者:米雪尔·卡娜

    这部以上海为背景,时间跨度达六十年的史诗性小说,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38年,纳粹德国疯狂地进行种族清洗。为了躲避死神的魔爪,三万犹太人背井离乡。生死关头,唯有战乱中的上海容纳他们,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 瓦尔特从维也纳流落上海,在法租界霞飞路维也纳咖啡馆找到一个跑堂的差使。因为弹得一手好钢琴,在租界上的酒吧舞厅弹琴谋生。先后与风尘女子凤喜和白俄小阴玛莎产生感情纠葛,同时咬紧牙关与虎口余生的犹太难民们一起艰难度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犹太难民被日本占领军强制迁入设在提篮桥一带的隔离区,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日军头目与德国纳粹党人阴谋策划,决定残忍地灭绝这批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幸而抗战胜利,成千上万的上海犹太人方幸免于难。 之后瓦尔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谋生。四十年后,身为香港港报业瓦头的瓦尔特旧地重游,寻访故人。九十年代的上海。沧桑巨变,令当年曾在此留下惊心动魄生死回忆的犹太人涌起无限的感恩之情……
  • 无路可退的战士

    作者:杰克.希金斯

    ◆“为什么死的是他们,不是我?” ◆历经战争的酷狱,又陷入灵魂的拷问。 ◆活下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良心的十字架。 ◆人间地狱浮生录•现代惊险小说之父、《德国式英雄》作者杰克•希金斯又一力作! ◆风靡全球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 一九八八年三月,我赶到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参加玛尔提诺的落葬仪式。三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他的生平。他曾是三十年代最为睿智而有前途的哲学教授,可是二战爆发之后,他就彻底消失了。 他离开了牛津,先后为国防部和经济作战部工作,还在一九四四年一月被授予了杰出服务勋章。不过,他的荣誉当中,只有这一个勋章没有列出任何颁发原因。 据我所知,玛尔提诺从未来过泽西岛。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泽西岛解放时,玛尔提诺已经去世五个多月。 为何在四十年后的今天,玛尔提诺的遗体才刚刚下葬?又为何在他从未踏足的此地落葬? 直到今天,在泽西岛上,我才第一次接近真相—— 她抽出一张递给我,照片已经有些褪色了,不过仍旧很清楚。这是一群德国军官,最前排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穿着党卫军制服的玛尔提诺,至于另一个人,简直让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为闻名遐迩的人物之一,埃尔温•隆美尔元帅阁下,“沙漠之狐”本尊……
  • 阁楼上的狐狸

    作者:[英] 理查德·休斯

    狂暴动乱的慕尼黑 ,迷茫困惑的英国青年,形成壮大中的纳粹 二战前不断蔓延的恐怖阴影,渺若微光的爱情 《牙买加飓风》作者理查德‧休斯 《人性的困境》三部曲第一部 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余悸未消,旧的创伤尚未平复,新的冲突却在慢慢滋长…… 英国贵族奥古斯丁努力在混乱的局势下求生存,却在此时无端被卷入一场命案,他只好逃到德国寻求庇护。但当时的德国局势非常不安定,处处充满了黑暗狂暴的欲望、饥渴与嗔恨……在如此压迫的状况下,唯一能给奥古斯丁慰藉的是一段纯纯的爱恋,但动乱时局以及身分无法让这段爱情结出果实。 小说以奥古斯汀的观察视角,记录下了德国慕尼黑政变、纳粹主义逐渐壮大的历程,并鲜明刻划这段时期的希特勒。虚构人物与真实事件相交错,将历史中一段暴风雨前的宁静时刻完整烙印在这部小说中。 悲与喜交加,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却始终不失对个体的关怀。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濒临恐怖边缘的世界。他们微小的爱情,在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力量底下,随着整个世界,被重新塑造。 ——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
  • 幼狮

    作者:欧文·肖

    《幼狮》内容简介:作为举世公认的“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作品将硝烟弥漫下的世态人情与个人命运网罗笔下,织成一幅悲凉的战争长卷:三个不同阶级、不同血统、不同信仰的人,因为一场大战将梦想与命运绞到一处,也因为这场大战走向毁灭。
  • 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

    作者:米卡尔·维尔特 ;卡特琳·希姆莱

    《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第一次将希姆莱人生中最重要的19年间与妻子玛佳的来往书信公诸于世,同时根据来往书信的顺序,穿插着史料,严谨叙述了同时期德国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和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发展演变历程。本书由两部分构成,海因里希与玛佳莉特书信往来,及帝国盛衰覆灭记史料叙叙事。
  •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为了争取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的征文奖金而写作的,该次征文邀请德国的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的印象写下。当时可能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期望而未得奖,此份书稿遂也被遗忘多年,直到洛维特遗孀整理遗稿时发现,终于在1986年于德国出版。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在这本书中,洛维特经常以简单的观察就让当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书页面前,纳粹时期的德国知识状况因而清晰呈现。 作为国际学界重要的哲学家,洛维特的哲学研究独树一格且著作等身,而这本洛维特自述1933年前后德国生涯的传记,很可能是他的作品中最适合通俗阅读,也最容易让人认识到他鲜明的思想性格的一部分,除了作为历史证言,在他浅白的叙述中,更是处处可见其被誉为“小故事的大师”的文学风采。
  • A Stranger to Myself

    作者:Stefan Schmitz,Max H

    A Stranger to Myself: The Inhumanity of War, Russia 1941-44 is the haunting memoir of a young German soldier on the Russian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Willy Peter Reese was only twenty years old when he found himself marching through Russia with orders to take no prisoners. Three years later he was dead. Bearing witness to--and participating in--the atrocities of war, Reese recorded his reflections in his diary, leaving behind an intelligent, touching, and illuminating perspective on life on the eastern front. He documented the carnage perpetrated by both sides, the destruction which was exacerbated by the young soldiers' hunger, frostbite, exhaustion, and their daily struggle to survive. And he wrestled with his own sins, with the realization that what he and his fellow soldiers had done to civilians and enemies alike was unforgivable, with his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Nazi policies toward Jews, and with his deep disillusionment with himself and his fellow men. An international sensation, A Stranger to Myself is an unforgettable account of men at war.
  • 战争风云

    作者:【美】赫尔曼·沃克

    《战争风云》(1939-1941)和其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2-1945)用小说笔法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 罪孽的报应

    作者:[荷] 伊恩·布鲁玛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 逃亡之路

    作者:(法) 萨冈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法国开战,四名上流社会的男女乘着一辆红色跑车逃离巴黎,驶向农村。沿中司机被德军轰炸机击中身亡,一群纨绔子弟顿时束手无策。 英俊的小农夫莫里斯将他们拉回了乡下的农舍,他迷上了年轻美丽的露丝,并令她委身于已;农妇阿尔莱特则让贵妇人迪亚娜及外交官罗伊克都干上了地里的农活;露丝的巴黎情人“小白脸”布鲁诺拒绝下地,却不停地被叫做“我不去”的智障纠缠…… 一段有趣的生活在小村庄里展开,虽然最后以悲剧告终,《逃亡之路》仍不失为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小说:诙谐、幽默、滑稽可笑,同时又仿佛以一种温情而略带嘲讽的目光审视人性。
  • 燃烧的岛群

    作者:宋宜昌

  • 绞刑架下的报告

    作者:伏契克

    绞刑架下的报告(彩色插图本),ISBN:9787801734884,作者:伏契克
  • 遥远的桥

    作者:[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 千万级全球超级畅销书,震撼36国读者心灵的史诗巨作; ● 真实!让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 欧美媒体公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 ● 二战三大战役全景展现细节还原,它将个人和世界都放在了命运运转不息的刀锋上!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 历史时刻。本书为第二卷《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 蒙哥马利元帅说:它取得了90%的成功。 但每一场战役,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为了在1944年底前结束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因连续胜利而踌躇满志的盟军决策层,动用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的联合攻势,将3.5万空降兵投放到德军阵地后方,去攻占那座横跨莱茵河的阿纳姆大桥…… 这就是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胆而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却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盟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高达诺曼底登陆的两倍。仅英国第一空降师10000名士兵当中,就有1400人阵亡,6000人被俘,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 《遥远的桥》正是关于“市场花园行动”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倾余生之力,历时7年,采访1200多人,从浩瀚如海的日记、信件、报告等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完整还原了这场最具戏剧性的战役从计划到失败的全过程。 这是惊心动魄的搏斗,这是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的战争史诗。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所面对的残酷、绝望、悲痛,所表现出的悲怆英雄主义,通过瑞恩感人至深的文字得到淋漓尽致的书写。 这是战略的失败,这是执行的壮举,这是阿纳姆战役9个昼夜的历史。它将令人扼腕的悲惨败局,变成了后世永恒的记忆与教训。 这场伟大的战役不可能重演,而这本传世的经典也不可能重写。在远离战场硝烟的现代商业社会,《遥远的桥》依然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反复回味,受用终生的好书。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瑞恩不仅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的研究者。二战后,他历时30年寻访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运用独创的“新闻与历史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最大规模全球冲突中的三场经典战役。全书读来,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打开这本书,你能看到隆美尔焦灼的神情,能闻到战场上浓浓硝烟味,能感受得到战斗中士兵的恐惧……太特么真实了。原来,这才是战争! ◎塑造历史格局意识的绝顶好书。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战争?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些转动历史的伟大时刻,看历史中的人们如何抉择。作者瑞恩以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笔法将你带回历史现场,还原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崔可夫、隆美尔、海因里齐等20世纪最优秀政治军事将领在抉择时刻的人格选择。读过这本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将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妙哉,这就是对历史的洞悉吧。 ◎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的伟大著作。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惊心动魄的严酷搏斗。战争是悲剧,欣赏悲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战史诗三部曲”书写在残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登陆诺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军阵地的空降兵、城市废墟中的柏林市民……他们面对的未知、绝望和焦虑,他们经历的坚持、战斗和等待,都将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从此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战争史诗。“二战史诗三部曲”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最长的一天》是“勇气”,《遥远的桥》是“失败”,《最后一役》是“生存”),但关注的都是人的命运,确切地说,这是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它让千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时光,迎来人生的转机;在欧美,它被父亲当作“成人礼图书”(grown-up book)送给年轻读者,希望其中的阳刚之美给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这是撼动世界的二战三大战役,这也是最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史诗巨著。事实上,三部曲其中就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根据《最长的一天》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而根据《遥远的桥》拍摄的同名电影则成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囊括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 ◎全球历经50年畅销不衰,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 ◎中文版经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权继承人独家授权,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倾力打造,使得这套断版多年的经典著作以全新面貌震撼上市。 ----------------------------------------------------------------------------------------------------------- 媒体及专家评论: 在刻画人的勇气上,没有其他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仿佛身临其境。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一项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学成就…… ——《卫报》(The Guardian) 以一种凝练有力的风格,瑞恩展现出了这场战争蕴含的经典悲剧的威严与美感。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战争的景象与声音,危险和冒险犯难,生与死的交织,栩栩呈现。作者以笔扫千军之力,使我们时而恐怖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又在轻叹中如释重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的叙事节奏简洁明快,让人心潮澎湃。这场战役每一阶段的戏剧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场英勇顽强却最终失败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因为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这部杰作而被历史铭记。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其他的战役得到过这么精彩的记录,这是一本让人震撼、令人着迷的书。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遥远的桥》是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杰作,这位《最长的一天》与《最后一役》的作者将他作为记者、叙事者与历史学家的伟大天分倾注到了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二战”研究权威网站 World War II Database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这本书我读过了一遍又一遍,由它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但是当时正在写《遥远的桥》的瑞恩,竟然能一边与癌症搏斗,一边还能将二战最惨烈战役之一的市场花园行动写得情感四溢、高潮迭起,还是会让我感到惊叹不已。 ——美国著名新闻网站 Examiner.com
  • 我的母亲是纳粹

    作者:赫尔加·施奈德

    《我的母亲是纳粹》是作者赫尔加·施奈德讲述她与纳粹妈妈之间的故事的回忆录。赫尔加四岁时她的妈妈就抛夫弃子(还有赫尔加的幼弟)加入纳粹军团,从此一去不回。往后的日子里,赫尔加只见过妈妈两次,第二次母女相见是在维也纳的一个养护中心,老母已90高龄,赫尔加怀着自幼累积的满腹疑问及复杂的怨怼情绪前去探视,她很想知道妈妈是否明白她对她造成无以弥补的伤害,但她衰老而神智清明的妈妈说:“女儿啊,不管你喜不喜欢,我是从来没有后悔成为党卫军的一员,你懂吗?” 对于在集中营里协助毒杀犹太人,协助医生进行恐怖的活体实验,还有虐待囚犯,赫尔加的妈妈也只认为这是服从命令而已。赫尔加既想跟妈妈和解,又想要报复她,她有太多疑问得不到解释,太多挣扎无从安抚。临走前,尽管年迈的妈妈像个孩子般的缠着赫尔加不让她离开,赫尔加看着妈妈信赖的目光,内心却发出了“让我走,妈妈”的呼喊,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恨她,只是不能爱她而已”。
  • 纳粹德国文学史

    作者:J.M里奇

    实际上,我首先想推荐的并不是这本新出版的《纳粹德国文学史》,而是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德国近代文学史》,该书下卷600余页的篇幅与《纳粹德国文学史》涉及的时段大体相当。尽管《德国近代文学史》由苏联科学院编撰,因此沾染着让人有些不耐烦的意识形态气味,但必须承认,编撰者视野之广、文献之熟,都是《纳粹德国文学史》的作者里奇望尘莫及的。那么推荐这本新书的意图何在呢?首先,中国读者对1933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的德国文学缺乏了解,由于缺乏了解,也连带着缺乏兴趣,《纳粹德国文学史》的出现多少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再者,英国学者毕竟不像苏联学者那么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读起来不至于不耐烦。顺便提一句,译者似乎对德国文学比较隔膜,像施台凡·格奥尔格、内莉·萨克斯这类早有固定译名的诗人都被译作“斯特凡·乔治”、“耐莉·萨琪”,读者阅读时须多加注意。
  • 盟军夺宝队

    作者:〔美〕罗伯特·M·埃德塞(Robert

    第一本揭示“二战”欧洲战场艺术品下落的历史纪实作品。 从搜集资料到本书出版,并拍摄纪录片,历经近20年时间。大量不为人所指的细节被披露出来。 很多谜团并不是电影能表现的,作者在书中却直言不讳。 1.希特勒的梦想是什么?在他的故乡林茨建造一所举世无双的博物馆,但这绝不仅仅是林茨,而是在这里再造另一个佛罗伦萨……随着纳粹元首命令的下达,戈林、罗森堡等纳粹大员的执行力惊人…… 2.盟军无暇顾及艺术品正在被大肆劫掠的现实,美国博物馆却没有停止呼吁:世界正处于危急时刻,已有超过两百万件欧洲艺术品从条件舒适的博物馆被转移到条件简陋的临时存放地,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那些据传被纳粹大举劫掠的艺术品。乔治·司道特指出:“我们希望提请美利坚政府注意此类事实,找到办法加以应对。” 3.直至 1943年年末,英美官方才开始联合行动,古迹、艺术品和文献专门委员会成立(古迹卫士),向作战办公室M-5师汇报。成员包括乔治·司道特、杰弗里·韦伯、罗纳德·巴尔弗、沃克·汉考克、詹姆士·洛里莫、罗伯特·波赛等11人。 4.古迹卫士们都做了什么?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每位古迹卫士都负责一片交战区域。“要小心行事。古迹卫士死了可就没用了。”在战役后记录古迹情况,必要时监督开展紧急修补工作,查看是否有人对古迹造成进一步损害。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不断向官方汇报、沟通,以期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比他们的学术行为费劲的多。 5.纳粹德军劫掠了哪些艺术品?尽管战事吃紧,纳粹的核心骨干仍旧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希特勒的命令,极具效率地搜罗着伟大的艺术品,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凡·艾克的《神秘的羔羊》……他们打着各种旗号,肆无忌惮,工作效率惊人。这的确是“二战”中盟国与德国纳粹一次前所未有的赛跑! 6.盟军很多高层为什么被古迹卫士称为“老爷”?1944年9月,洛里莫听说艾森豪威尔将军驻凡尔赛的办公室里要摆上古波斯王宫的地毯和罗浮宫法国国王的桌椅,怒不可遏。“如果这事被捅出去,说艾森豪威尔将军把受到保护的艺术品用于军方,和他自己下达的明确指令完全相反,他自己都会尴尬的。” 7.间谍何时会吐露真相?在纳粹用作中转站的博物馆工作的罗斯·瓦朗,她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她依旧密切关注着纳粹对众多艺术品的搬运转移,她会在什么时候将自己四年中所收集到的信息透露给古迹卫士呢? 8.阿尔陶塞盐矿被发现,它里面到底藏了多少艺术品?纳粹德军节节败退,他们开始转移掠夺来的艺术品,阿尔陶塞盐矿成了他们的首选。当六百英尺深的盐矿被发现,古迹卫士们会有怎样惊人的发现?在各种威胁之下,这些艺术品又将有怎样的命运?
  • 梦里关山走遍

    作者:萨苏

    写文章本是兴趣,写着写着也就积了不少,如同囤积大白菜,一次搬一两棵,不留神之下就把地窖填满了。得朋友鼓励,遂挑选自己喜欢的结了个不成样的集子,一个是自娱,一个是给同好的朋友消闲,要说写序的资格是没有的,把自己的经历开列如下,算是给好奇的朋友们一个交待。 几年以前,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正好可以作为这个集子的开始吧。 少年怀壮志,匹马走清秋,金刀惯出手,脱斩单于头。 本书分为萨苏谈兵、回忆和随笔两部分,收录了《铁与火的南疆》、《被八路军击落的日军检察机之谜》、《形形色色的鬼子兵》等文章。
  • 战争与回忆(上下册)

    作者:赫尔曼.沃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们对战时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进行了反思,表现在欧美文坛上,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其间的文学作品虽然五彩缤纷,无奇不有,但其实都流露出作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风格。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开始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一股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潮流,从而展现了一幅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景。 在这股潮流中,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无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 穿條紋衣的男孩

    作者:約翰.波恩

    約翰.波恩透過純真兒童的心與眼,以質樸的文字真實地呈現了一段歷史的幽暗時光,沒有批判,只有兒童心靈直覺的紀錄,只有生存在兩個世界的男孩簡淨的童言童語,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在暗黑的洞穴裡,一點一點地,與男孩共同燭照了晦澀的過往。
  • 生命不息·归来

    作者:[英] 凯特•阿特金森

    全球超级畅销书,100本人生必读书之一 英国科斯塔奖年度最佳长篇《生命不息》姐妹篇 当《生命不息》里的厄苏拉在无限轮回里遍尝生命悲苦, 她最爱的弟弟在二战的弥漫硝烟里开始了另一种人生…… 他是泰迪,托德家族最受宠爱的男孩子。他向往诗意的生活,梦想是做个游吟诗人。 可是二战爆发,他应招入伍,成为皇家空军王牌飞行员,数次上战场,九死一生。他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 战争戛然而止,他有了明天,还有明天的明天,可是他的一部分自己再也无法调整去适应未来。 人们都说,生命短暂,不该为不快乐的事活着,可他要如何才能向明天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