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二战

  • 在我们奥斯维辛

    作者:[波兰]塔杜施•博罗夫斯基

    1.作者博罗夫斯基的生平富有故事性,“天才作家,早逝成谜”。1943年,他被盖世太保逮捕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苦熬两年后,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那段苦难的集中营岁月。不满二十九岁时自杀身亡。 2.作品和本人受到诸多赞誉,终将与波兰文学一起不朽。博罗夫斯基揭露纳粹集中营人间地狱的小说,被波兰文学界和欧美学者一致认为是描写这一题材最优秀的作品。获得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极高的赞誉! 3.冷酷与恶的极致必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善。这本集中营小说集记录的是丑恶的极权统治下人性与生存的矛盾,见证罪恶、残忍之后,能唤起人们对善无止境信念的追求。 4.博罗夫斯基的多篇作品被名导改编成电影。《告别玛利亚》199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导演是菲利普•齐而格。《格伦瓦尔德战役》1970年被改编为电影,名为《战后的大地》,导演是安杰伊•瓦依达。获得197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本书收录的短篇小说精选自博罗夫斯基反映其集中营经历的短篇小说集《告别玛利亚》和《石头世界》。 “二战”期间,上千万无辜民众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毫无选择的权利。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当中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偷窃、玩弄手段,为了活着而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儿子偷面包,做监工的父亲 吊起儿子的脖子;因为想要活下去,年轻母亲不愿认领自己的孩子;因为想要多一碗汤、多一床毯子、靴子厚一点,那些具有行刑人与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从犯人中选出来的犯人看守们将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送进毒气室…… 博罗夫斯基用客观、冷静的笔触描写了集中营里不同人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反应、行为和生存方式。他的作品充满勇气,他敢于直面悲惨环境和身处其中的自己。 博罗夫斯基描写集中营的短篇小说,不仅是波兰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杰作。他文风简洁、笔法写实,但在朴实无华之中,意义深邃,远远超越了纯粹的事实。
  • 太阳帝国

    作者:詹·格·巴拉德

    《太阳帝国》内容简介:这上海夜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竖在外滩脚手架上的三个电影大银幕。担任上海军事总督的国民党将军同美国海军合作,安排在这里连续放映欧洲和太平洋战区的新闻片,以便上海市民对最近结束的世界大战有所见闻。 吉姆跨下摇晃的舷梯的最后一级,抬头看那颤动的影像,在大饭店和夜总会外墙上的霓虹灯招牌和彩灯的对比下,银幕上的影像仅仅只能留个淡淡的痕迹。扩音器里播出的配音好像是压过车水马龙的闹声的大炮隆隆。他是在上海圣三一教堂地窖里看新闻片开始这场战争的,现在又在同样一些重复的形象下结束这场战争——俄国机枪手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挺进、美国海军陆战队用火焰喷射器袭击太平洋一个岛屿上的日本守军、皇家空军战斗机扫射德国铁路调车场的军火列车……
  • 请在天堂等我

    作者:英)凯瑟琳·霍尔

    几十年来,诺拉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孤寂的世界里,直到遇见忧郁无助的单亲妈妈罗思,尘封已久的悲情往事才一幕幕徐徐打开…… 二战时,诺拉还是个12岁的伦敦小女孩,她怀着愤懑,被迫和母亲分离,疏散到乡村,被小镇上的牧师一家收容。自由不羁的同龄女孩格蕾丝,温柔优雅的瑞沃斯夫人和博学神秘的牧师引领诺拉进入了全新的生活,恍若天堂。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牧师一家表面平和的面纱一步步被揭开。 流连在两个少女成长的隐秘往事中,体味着无法言说的
  • 我是大卫

    作者:[丹麦]安娜·洪

    《我是大卫》讲述了大卫自幼即被关入集中营,12岁那年,他莫名得到一个人的帮助独自逃了出来。经过多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眼神如同老人般寂寞的孩子怎样才能跨越千山万水,找到远方的母亲和自由?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优美而深刻地勾画出了大卫在波澜起伏的旅程中心境的挣扎与转变。这个灵魂被人打碎了的孩子,第一次体验到世界除了孤独和苦难之外,还有美、快乐、温暖和安全,而狱中挚友曾念给他听的美丽诗句也成为他全路程奇妙的安慰与引导:“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 再度觉醒

    作者:[意]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

    【编辑推荐】 本书是普里奥·莱维继经典之作《奥斯维辛幸存者》之后最为畅销的大屠杀回忆录,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 【内容简介】 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被苏联红军从德国死亡营中救出来,返回意大利时,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 他经过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轻快活泼的乌克兰姑娘,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媒体及学者推荐】 以他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所世人了解。——菲利普·罗斯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洛杉矶时报》 怎么让年轻人了解纳粹大屠杀,让他们读读普里莫•莱维的书。——《华尔街日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纽约时报》 很难能找到措辞去赞美《活在奥斯维辛》这本书,这并非因为这本书记录内容的宏大,而是因为其内在的品质:机智,绝佳的思想以及他触及这个宏大命题时使用的凌厉的叙述技巧。——《纽约客》 普里莫·莱维是那种罕见的人物。他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书写他的经历的同时,又能保持一种平衡和协调感……随着他的叙述,历史的真相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 ——《旧金山纪事报》 莱维让我们感到一个人不仅要作为受害者活下来,更要作为一个“必须追求卓越和知识的人”去争取生存的权利。不能读懂这部作品就像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芝加哥论坛报》 尽管他书写的是痛苦和悲惨,但莱维用作家的技巧让事物变得清晰,并一一呈现了他所见到的事实。最后的结果是,他的书能让读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众读者》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 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他是我们的但丁。他的三部曲(《活在奥斯维辛》《再度觉醒》《缓刑时刻》)是一部现代的伟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国》 恰巧他并非一个喜怒无常的作家。如果你偏爱奥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爱平常艺术家抑郁、不安以及由此带来的贫穷,他会是对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莱维的大屠杀回忆录是20世纪顶尖的文学作品,但他最伟大的作品却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 《美国大西洋月刊》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卡林·罗马诺 《纪事报》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保罗·奥布莱恩 《社会主义评论》
  • 燃烧的岛群(上下)

    作者:宋宜昌

    本书是一部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纪实性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围绕着美军王牌之师——陆战一师的征战历程,以翔实的史料和精湛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宏大壮阔的太平洋史诗。
  • 克拉拉的战争

    作者:凯西・凯赛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写成的。 13岁的克拉拉和她的全家人曾经在布拉可知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纳粹人侵这后,他们被驱赶到特莱律。在这个被 高墙围住的小镇里,克拉拉面对着饥饿、疾病和污秽的生活环境。更可怕的是,她随时都有可能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在那里,等待着她的将是死亡。 尽管生存异常艰难,克拉拉还是与汉娜和雅各布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儿童歌剧《布伦迪巴》的面试通知,激起了喜爱音乐的克拉拉参与演出的渴望。克拉拉时时都必须面对一些新的挑战。 《布伦迪巴》在集中营里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了今天。
  • 我十五岁,还不想死

    作者:(法)阿尔诺迪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佳图书之一 《我十五岁,还不想死》内容简介:吝啬的看门人夫妇、带着宝宝的单身母亲、被戏称为“医生先生”的医科大学学生、将首饰全都挂在脖子上的银行家遗孀、坚持自己“中立国国籍”的检察官夫妇、在神父面前宣誓永远相爱相守的年轻情侣、不属于任何一支队伍的士兵、将黄色星形标志藏起来的犹太先生 ……战争将年仅十五岁的“我”与所有这些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枪林弹雨下,当活着已然成为奢望时,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展露无遗。在这场残酷的布达佩斯包围战中,“我”于生与死的边缘看遍世间百态、尝尽人情冷暖,内心只剩下一个最真实的声音:“我不想死。” 《我十五岁,还不想死》讲述了二战期间布达佩斯被围攻时十五岁的作者与父母及邻居避难于多瑙河畔一处防空洞里发生的故事,以及俄军攻陷首都后全家徒步逃亡至奥地利一处难民营的经历。这是一名十五岁少女的日记,作为战时文学的经典作品,书中文字见证了处于纳粹占领和俄军包围下的匈牙利普通人民的恐惧及悲惨遭遇,被誉为法文版的《安妮日记》。
  • 证之于:爱

    作者:[以色列] 大卫·格罗斯曼

    《证之于:爱》是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巨著。小说描述的是大屠杀辛存者的下一代人的“非正常“生活,为了从过去的恶梦中挣脱,作家借同为作家的人物莫米克之手,从精神的深度探索犹太民族所承受的深重苦难,并试图寻找救赎苦难的精神之路,即“证之于:爱“。小说的写法极具开拓性,全书五部分的写法有意识流有超现实有时空倒错,最后的部分甚至以百科全书的词条形式呈现,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时间空间、现实想象、历史事实与精神层面的各个维度,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方面都堪与《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等名著比肩。
  • 沙捞越战事

    作者:陈河

    《沙捞越战事》由“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倾力推荐!本作是继张翎的《金山》、严歌苓的《寄居者》、陈谦的《望断南飞燕》以及袁劲梅的《老康的哲学》之后,代表海外作家重要力量崛起的作品之一。继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后,中国大陆又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也将橄榄枝抛给了陈河!小说的背景设置从加拿大的雪山、木屋迅速转入沙捞越的丛林、长屋,有英军、日军、马共的纠结角力、日本渔民发家史、原始部族的吹管、月经禁忌与宗教仪式、少女猜兰的欲念与风情、游击队浪漫的集体生活与肃反,这些奇观化的元素被人类学、历史学叙述语体穿插编织起来,不断碰触读者的兴奋点。马来亚沙捞越丛林深处的生命角逐,线索众多,但作者有着高超的驾驭题材能力,紊而不乱。故事情节多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 汉娜的手提箱

    作者:[加] 凯伦·莱温

    书里采用了两名当事人的口述录音——日本浩劫教育中心的史子和汉娜的哥哥乔治,让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前一个死于纳粹集中营的女孩的故事。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者:瓦西里耶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作。小说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五名苏联女兵在列宁格勒北部山林中,与十六名训练有素的德国空降兵英勇作战的故事。这部中篇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描写了五名年轻淳朴善良的苏联少女在战时的经历。德国入侵苏联国土后,这几位少女当了高射炮手与兽性的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献出了短暂的宝贵的生命。小说讴歌了少女的纯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 提琴里的手稿

    作者:(英)娜塔莎·所罗门斯

    故事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二战前,许多犹太难民,尤其是富裕家庭的年轻女孩,被送到英国当女仆,以逃脱纳粹迫害。 突然间,这些父母心中的“小甜心”必须独自走进一个危险四伏的世界…… 【献给所有年少时背井离乡、独自走进这个世界的人们】 1938年,战争把爱丽丝从亲人的宠溺和维也纳富裕的生活中拖拽出来,无情地抛到了遥远的英国海滨,成为泰恩福德庄园的客厅女仆。父亲给她的唯一财产是一把旧提琴和一个深埋的秘密。这位俏皮的小女孩对擦亮银器、倒茶、传菜等繁文缛节一窍不通,常被责罚。叛逆的她在仆人制服下偷偷戴上母亲留给她的珍珠项链;她女扮男装,与最受关注的男孩共舞,引发轩然大波。 爱丽丝终于习惯了在幽深的大宅听着涛声入睡,是值战火肆虐,世界正经历着巨变,泰恩福德庄园和爱丽丝也不得不开始改变…… 小说中泰恩福德大宅的原型,是被称为“英格兰最美丽庄园” 的泰恩海姆大宅。它在二战时被英国政府永久征用后,变成了传说中的“鬼宅”。小说中对乡间景色的描绘充满了魔法般的吸引力。
  • 战时谎言

    作者:(美)贝格利

    半自传性质的小说。故事发生在纳粹占领下的波兰,一个犹太上层家庭的两个成员:一位年轻的女士和她的外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假装是天主教徒。小说以小男孩的口吻回忆,他是如何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为了生存下去而不断说谎。人要在战争时期存活,就需要不断的妥协。对于小男孩和他姑姑来说,要在战时的波兰生存下去,要付出的,是对原来身份的完全否决,小心而且不间断地否认自己的祖先和传统。
  • 海的沉默

    作者:维尔高尔

    《海的沉默》完成于1941年。当时法国处于纳粹的恐怖统治下,书是秘密印刷并发行的。作者揭露了侵略者妄图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彻底催毁法国国家与人民,其狼子野心决不能得逞。出版后立即在群众手中流传,给法国人民的抗德运动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书中写了三个人。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侄女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该市沦陷后,一个德国军官住进了他们的房子。白天他在德军司令部办公,晚上回到楼上的房间前,经常走进老人的起居室,说一会儿话。侄女要么做针线活儿,要么织毛衣;老人抽烟,喝咖啡。他们对他保持着“海的沉默” ,甚至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德国军官自报家门,他叫威纳·封·埃勃伦纳克。老人一听就知道那不是德国人的姓名,遂寻思:难道他是耶稣教逃亡者的后代吗? ......
  • 说谎者雅各布

    作者:尤雷克·贝克尔

    二战期间,波兰小店主雅各布不断想方设法编造苏联红军胜利的消息,给绝望的犹太同胞以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 他是尊敬的说谎者。作者凭亲身经历写下: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一个辛德勒。 在以温暖的谎言对抗纳粹暴政的时候,故事轻快而诙谐,但笑容深处的忧伤更令人惊心动魄,使得这部小说的小角度追忆远远超越了宏大叙事,而成为不朽。
  • 战争魔术师

    作者:(美)大卫·费希尔

    本书根据新近披露的英军绝密档案创作而成。 贾斯帕·马斯基林,魔术世家的传人。他以北非浩瀚沙漠为舞台,与纳粹军队徒手搏斗: 将装甲部队隐藏于空旷地带,将偌大的亚历山大港“平移”一英里,令苏伊士运河“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撒豆成兵,创造出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令茫茫沙漠凭空生出整支幽灵军团…… “沙漠之狐”隆美尔被他玩弄于股掌,盖世太保悬赏取他项上人头,丘吉尔对他感激不已,希特勒对他恨之入骨。 他没有亲手杀死一名敌军,但他拯救了难以统计、数量惊人的生命。有史以来最具传奇色彩的战争魔术师奉献出最盛大恢弘、精彩绝伦、匪夷所思魔术表演……
  • 决战库尔斯克

    作者:马永良,多姆宁・普里列扎耶夫,马永良

    二战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也是投入新技术兵器最多的一次战役。苏、德战争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二战中苏、德双方坦克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为了“堡垒”计划,希特勒放弃了欣赏音乐的爱好,甩出最后几张王牌,在库尔斯克投下了最大的赌注。然而,普罗霍夫卡坦克大战,却成为行军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最后的歌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划的坦克交战,是对“机械化战争就是打钢铁”的最好注释。
  • 1938

    作者:Giles MacDonogh

    Might-have-beens haunt this insightful narrative of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MacDonogh (After the Reich) chronicles milesto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radicalized, expansionist Third Reich in the year 1938: the forcible annexation of Austria and the Sudetenland, the Kristallnacht pogrom and the purging of opposition figures in the government, army and church. He portrays these events not as an unfolding master plan but as a series of gambles by a sometimes chaotic Nazi regime plagued by infighting among Hitler's satraps, Wehrmacht coup plots, a collapsing economy (the Anschluss was motivated partly by a need to plunder Austria's treasury and raw materials), and jitters about foreign reaction. The Führer perseveres with theatrical bullying and nervy improvisations that are matched by the Western powers' appeasement; a tragic theme of MacDonogh's story is how easily a determined resistance, from within Germany or without, might have derailed Hitler's initiatives. Another is the callous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ch of the book follows the travails of Jews who faced closed doors when the Reich was eager to expel them. This well-researched, fine-grained study sketches the moral rot that made possible Hitler's rise. Photos.
  • 奥斯威辛的爱情

    作者:蒂洛・蒂尔克

    《奥斯威辛的爱情》的主要内容是:1940年夏,十九岁的波兰小伙子杰西被德国纳粹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在那里,他与犹太少女希拉相遇、相识并相爱。1944年,机智的杰西偷到纳粹军服和通行证,带着希拉成功地逃出了这座人章地狱。回到乡下后,希拉躲在农民家里,杰西参加了游击队,从此两人便失去了联系。1983年,在美国开珠宝店的希拉偶尔从她的波兰藉女佣入得知杰西的消息,于是这对患难中相爱的恋人在分别四十年后又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