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二战
-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意味着闪击战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穷途末路。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的进攻*次被制止在战术纵深或浅近战役纵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意外,终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军队过去取得的战略成功,有赖于成功实现深远纵深的战役突破,并从军事和心理两方面使其敌人陷入瘫痪。库尔斯克会战证明,德国以高速歼击机的护航为掩护,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兵的战法,已经不能再像1941年和1942年那样肆无忌惮地突入苏联的后方。
我们现在能够为这场会战脱掉神话的外衣,还原当时实际发生过什么,原因又是什么。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戴维·格兰茨
很少有哪场战役或会战像库尔斯克会战这样,如此紧密地与“坦克”联系起来,后人了解这段史实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德国坦克排成楔形队列,驶过片片金黄的麦浪;浮现的是苏联坦克旅发起集群冲击,成群越过铁路路堤;浮现的是德国“虎”式坦克厚重的装甲,弹飞苏联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浮现的是苏联的条条堑壕,片片筑垒,层峦叠嶂,无穷无尽。很难说是坦克赋予了库尔斯克会战话题性,还是库尔斯克会战令坦克之间的搏斗更加引人瞩目。
库尔斯克会战的坦克碰撞擦除两个耀眼的火花,普罗霍罗夫卡的神话在军迷中早已是家喻户晓,波内里的激战今年来也渐为人知,然而,在时间和诸多严谨或不那么严谨的各种读物的掩盖下,包括这两场坦克战在内的整段历史反而愈发缥缈。今天,新出现的苏联资料和德国资料,使得戴维·格兰茨有机会重新评价库尔斯克会战的方方面面,这部《库尔斯克会战》综合采用现存于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材料和准档案材料中关于这场会战的大量细节,为已经载入史册的细节又增添了新内容,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广大军迷关心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参加过这场激烈会战的德国将军们撰写回忆录时,主要致力于评价德国这场非常失败中的政治责任和军事责任,苏联的将军们则认为这场会战是苏联势不可挡的胜利征程的组成部分。那么,希特勒真的应该为“堡垒”行动的失败“背锅”吗?如果其他人也应当为此负责,那么又包括那些人呢?对苏联红军来说,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的胜利意味着什么,两场反攻战役又怎样丰富了苏联战役学说呢?
2.长期以来,部分西方著作采用德国人关于这场会战的定义和基本框架,认为它只发生在1943年7月5日至23日,这样也就忽略了苏联制订的基本框架,即认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交战,是长达两个月之久的苏联库尔斯克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合理组成部分。那么,这场战略性进攻战役结果如何,苏联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开始设想?
3.部分参战的德国将领断言,如果库尔斯克会战按原计划在 5 月实施,就可能以德国的胜利告终,这是真的吗?如若不然,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4.过去的著作常常认为,库尔斯克会战主要是一场坦克战,发生在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交战是历史上*大规模的坦克战,也决定了德国的战争命运。历史学家不断夸大普罗霍罗夫卡交战的规模和重要性,这似乎不难理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究竟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希望读者读完这部《库尔斯克会战》后,能就上述问题有新的认识。
-
权力与文化
普利策历史奖提名,哈佛历史经典。
哈佛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入江昭解读二战历史,
从文化横切面剖析日美战争。
《权力和文化》挑战了对太平洋战争的传统假设。专攻日美事务的历史学家入江昭通过关注文化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太平洋战争日美双方策略的真正含义,重新进行了震撼人心的评估。入江昭从两国文化角度审视日美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更像是对国际秩序的渴望,而非对权力的无情追求。
入江昭令人信服地证明,在整个战争期间,许多日本政治家与美国同行分享了威尔逊主义的国际合作愿景。随着战争迈入尾声,这些日本政治家开始计划制定与美国方面观点非常相似的世界合作架构。事实上,正如入江昭所表明的那样,日美战后关系的成功,只有在双方政治理想深刻融合的情况下才能被理解。
入江昭通过日本官方档案和解密的美国文件,从原始研究中得出了独立的结论,提供了全新的研判国际政治与未来趋势的视角。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更新知识地图,拓展认知边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以]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哈佛历史权威代表作。哈佛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入江昭专攻日美关系史,是罕见的曾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的日裔学者。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入江昭研究日美事务长达半个多世纪,加之身具两重文化基因,切身体会到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异同。《权力与文化》既剖析了美日二战历史,更是对美日两国文化的犀利观察。
2.双重经典。《权力与文化》既是二战历史研究代表性著作,也是国际关系研判的经典参考案例。
哈佛历史谱系的学者曾与白宫建立起深厚友谊(肯尼迪曾于哈佛大学专攻历史政治学,并写就畅销书《慕尼黑的绥靖政策》),入江昭作品在华盛顿与美国政策类智库颇具影响力。《权力与文化》是入江昭文化交流、国际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体现。
3.角度独特。开创性地通过文化横切面,解读美国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和权力斗争。
入江昭在《权力与文化》中提出关键设定: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可以被视为权力体,也可被视为文化体,国际关系就是国际权力和国际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的边界不仅仅是由地理因素来界定的,同时也会通过文化机制来判定,从这个意义上国家也是一种文化实体。入江昭用这个角度来研究美日太平洋战争,体现了他本人对权力与文化互动机制的深度认知。
4.叙事清晰,故事性强。《权力与文化》不仅是历史学经典,还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了解二战和美日文化的历史读物。
虽然入江昭不认为《权力与文化》是针对美国与日本二战冲突的叙事史,但全方位、多层次的长年研究,让入江昭对各种文献、事件、人物谱系信手拈来。美日太平洋战争在入江昭笔下波澜起伏、生动清晰。
5.收获荣誉。《权力与文化》获普利策历史奖提名,名列哈佛历史学经典。
在写作《权力与文化》一书时,入江昭与他的美日关系研究项目,获得了古根海姆基金会、亨利·卢斯基金会、芝加哥大学社科部和远东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迪传》作者罗伯特·达莱克认为入江昭开创了国际冲突和解的新图景。
6.与中国读者息息相关。
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涉及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了解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反思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
【赞誉推荐】
普利策历史奖提名·哈佛历史经典
原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入江昭代表作
“本书旨在从1941—1945 年亚太战争的两个主要交战国——日本和美国的视角,来探究那场战争的意义。这种两国并重的结构,使得这部专著与描述交战双方所有战役与政策的亚太战争通史,以及只研究一个国家背景的著作,都有所区别……我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写一部亚洲战争的叙事史,而是要根据这场战争中可以探讨的近代国际关系性质,将这场战争当作一件催化性的大事来写。”
——入江昭,哈佛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一个引人注目的颠覆性观点……从入江昭的书中得到的并不是日本和美国陷入不可调和冲突的传统画面,而是互为敌人的双方沿着兼容的路线,走向可行的和解的图景。”
——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著有《肯尼迪传》
-
巴巴罗萨脱轨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国国防军,大举入侵苏联,行动代号“巴巴罗萨”。6月22日至7月10日,德军深入苏联国土500千米,击毙或俘虏100万名红军士兵,前出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岸,希特勒预计几周内就能赢得全面胜利。然而,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后续战斗挫败了德国人速胜的企图。突然出现的五个苏军新锐集团军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虽然歼灭了其中两个集团军,并将三个集团军的残部包围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但他们未能迅速赢得胜利。陷入合围的苏军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苏军又以七个新动员的集团军发起两场大规模反攻,削弱了德军的力量和意志,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向莫斯科的进军,命部队向南进攻。 这使“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国防军
对于希特勒和德国军队而言,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德国国防军的辉煌胜利和巨大的领土收益,都被“僵持”和“战略撤退”等关键词所掩盖。从5月在刻赤和哈尔科夫取得的压倒性胜利,到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遭遇的灾难性失败,本书为这个决定性的一年提供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新观点:即1942年还标志着一种非常古老而传统的战争模式的死亡,即经典的“德国战争方式”无法应对二十世纪新式战争理念的挑战。基于自己所提出的“德国战争方式”受到的广泛批评,罗伯特.M.奇蒂诺深入剖析了发生在苏联和北非的每一场重大战役和战斗,分析了1942年的各大战役是如何与普鲁士-德国数百年的战争历史传统相结合的,书中“再现”了德国将领对战争的看法,并点评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作为《德式兵法: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续作之一,“国防军”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国防军:第一部 . 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分析了德国军队在大约七个月时间里的作战,始于蓝色行动和忒修斯行动发起,止于非洲装甲集团军在阿拉曼之战中覆灭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奇蒂诺用精细的研究与精辟独到的叙事相结合,为读者展示了军事史上强大的德国国防军是如何逐渐从强盛走向衰落的……
-
二战爆发前十天
1939年,欧洲局势急转直下,但各国领导人都在极力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英法绥靖主义者一直梦想实现世界争端“大和解”;就连希特勒也只想发动对波兰的局部战争,避免一场直面英法的世界大战。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领导人为遏制战争而进行的频繁交手,却最终在无意间把人类推向了二战的深渊。
第一回合:
德国:希特勒用《苏德条约》威慑英法,使其放弃援助波兰
英国:一改对德妥协的政策,同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
结果:希特勒措手不及,被迫取消8月26日对波兰的进攻
第二回合:
英国:主动外交出击,授权瑞典商人促成英德和谈
德国:瑞典商人产生反效果,希特勒断定英法不会对德宣战
结果:9月1日,德国发动波兰闪击战
第三回合:
法国:寄希望于墨索里尼能劝说希特勒重启和谈
英国:用“最后通牒”逼迫德国从波兰退兵
德国:希特勒自认看破了英法的“虚张声势”,拒绝“软硬兼施”
结果:英法对德正式宣战,二战爆发
翻开本书,沉浸式感受二战前夕的惊心动魄与阴差阳错!
-
巴巴罗萨脱轨.第二卷
本书是戴维戴维•M. 格兰茨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鸿篇巨著的二卷,主要讲述1941年8月25日—9月10日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战斗,让一场重要的“被遗忘之战” ——苏军在当年9月初发动的第三场反攻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具体来说包括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进攻战役,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作者指出,这一系列消耗战规模巨大,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也远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要大,导致了*央集团军群1941年12月在莫斯科门前遭遇挫败。
-
奥斯维辛的拳击手
对于很多幸存者来说,拳击代表着觉醒的犹太力量,象征着未来生活的尊严和自由。
根据拳击手哈夫特的真实回忆改编。
原著改编电影即将上映。
聚焦二战集中营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真实再现二战集中营中残酷的拳击运动。
编辑推荐
◎一段真实到不可思议的传奇人生
16岁时,哈夫特被抓进了集中营,人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大部分犹太人不同,他在集中营里从事一项十分特殊的事业,打拳击,娱乐纳粹军官。赢了,就能活到明天,输了,只有死路一条。多年来,哈夫特一直对这段经历讳莫如深,直到78岁,才向自己的儿子讲述了这段充满噩梦和苦难的过往和种种不为人知的集中营历史。
◎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历史真相
很长一段时间,集中营的体育运动并不为人所知。研究这段过往的史料中,也绝少提及这一方面。大部分为了生存在集中营打拳击的人都惨遭杀害,极少数如哈夫特一样的幸存者也因为严重的精神创伤,难以讲述自己的过往。直到这几年,部分历史学家和体育记者才开始着手研究这一话题。哈夫特的人生经历独一无二,但也让人们从侧面窥探见一些当年的惨状,极大程度的填补了历史中的这一段空白。
◎一场疑窦丛生终成悬案的比赛
在展现哈夫特战后人生的同时,克莱斯特亦用自己的画笔揭开了美国拳坛黑暗里的一角。
二战结束后,哈夫特离开满目疮痍的故乡,前往美国,成为一名职业拳击手。哈夫特鲜有败绩,常常一拳制胜。直到1949年,他在一场比赛中败于日后大名鼎鼎的拳王,洛基•马西安诺,结束了自己的拳击生涯。哈夫特一直声称美国黑手党在背后操控了这场比赛,迫使他认输,但这段公案至今没有确实的答案。
◎一次被战火终绝的刻骨爱情
有一个名字,从始至终贯穿了《奥斯维辛的拳击手》,利亚。她是哈夫特的梦中情人,是他在集中营里活下去的唯一支柱,也是他战后重新站上拳坛的最大动力。他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活下去和利亚重逢。克莱斯特选取了这个灵魂人物,作为穿起哈夫特两段人生的线索,为读者们展现了一段甜蜜与痛苦交织,令人唏嘘怅然的世纪爱情。
♂️ 内容简介
1941年,十六岁的哈夫特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被迫与其他囚犯进行生死拳击赛,以娱乐党卫军军官。比赛血腥而残酷。只有获胜,才能活下去。输了,就要面对死亡的惩罚。
凭借着自己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哈夫特从惨无人道的集中营中幸存,最终移民美国,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职业拳击手。
-
隐身大师
-
“我多睡1小时,就有30人丧命。”
-
比《辛德勒的名单》更真实的拯救故事 | 比谍战小说更惊心动魄的口述历史
拯救10000+生命,缄默30载,“二战”无名英雄30年隐秘生涯首度公开 !
-
★法国ELLE杂志读者选书
★《华尔街日报》十大非虚构好书
★《纽约时报 》改编纪录片获2017年艾美奖
-
他是阿道夫•卡明斯基,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朱利安•阿道夫•凯勒”,同时还是大名鼎鼎的幕后推手“约瑟夫先生”。他有无数个姓名,亦有数不清的身份。在家人朋友面前,他是一名在部里工作的普普通通的文员;在抵抗组织成员眼中,他却是一位行踪诡秘、技艺非凡的专家。 “二战”期间, 染匠学徒出身的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成功帮助一万四千多名犹太人隐匿身份,逃离纳粹的魔爪。为此,他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家庭幸福,隐姓埋名长达30年之久。
如今,他将自己的人生故事,连同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离奇,一起交付亲生女儿的笔下。从他波澜不惊的自述中,我们得以了解有关这位鲜为人知的“二战”英雄的点点滴滴:他颠簸不安的青少年时代,他低调且充满“忏悔”的晚年时光。本书便是对他这段传奇经历及前因后果的生动记录。
-
无泪而泣
本书首次披露了二战纳粹灭绝营中最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特别工作队”是在纳粹实施种族灭绝的集中营中被挑选出来、被迫在毒气室和焚尸炉旁工作的犹太奴工。他们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杀戮场景,还被迫参与其中,同时也承受着外界的责难,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作者通过多年的资料采集和访谈(许多人是首次披露他们的经历),以丰富的细节和严密的逻辑,重构了“特别工作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煎熬,无声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反人类暴行。
-
敦刻尔克
1940年5月,二战初期,四十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九天之内,三十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
本书作者沃尔特•劳德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研究敦刻尔克的新视野,于美国出版后三十年畅销不衰,成为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编辑推荐◆
《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大导演诺兰集大成之作,全球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敦刻尔克》同名小说中文简体版独家授权,同步上市!40万人生死瞬间,扣人心弦,还原二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场撤退战!
美国亚马逊历史小说类销售排名第一,历史叙事名家沃尔特•劳德畅销三十年不衰,是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泰坦尼克号’学之父”沃尔特•劳德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还原与完美再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归功于他!本书对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一次扭转乾坤的历史大撤退,改变了世界的未来……有时候,败退或逃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华丽转身!本书超越历史与影像,具有文学高度上更为广阔的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一场奇迹。除了“奇迹”二字,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预料、难以解释的命运逆转!
敦刻尔克最首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名人推荐◆
我从小听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故事长大,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克里斯托弗•诺兰
只要英语绵延不绝,“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
——《纽约时报》
-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与奥尔罕·帕慕克齐名的土耳其畅销作家艾雪·库林
根据战时外交官真实经历改编的半纪实代表作
获欧洲犹太理事会小说奖
全球数十种语言热销中
-------------------------------------------------------------------
一段超越信仰的荒唐恋曲 两座战火蔓延的绝美城池
横穿欧洲大陆的逃亡之旅 残酷岁月中的爱与慈悲
因爱上犹太人而被父亲驱逐的土耳其贵族小姐希娃,与爱人逃往法国,却不料这座文明与艺术的宝库落入了纳粹的魔爪;为维护权威而对她以死相逼的父亲,亦未料想会亲手将女儿推入地狱。
幸而,在土耳其外交官的艰难斡旋下,巴黎的犹太人得以秘密乘车逃往伊斯坦布尔。这列在纳粹眼皮底下穿过德国心脏的最后列车,能否带他们逃出绝境?而在轨道尽头等待希娃的,是战火烈烈的人间地狱?是充满屈辱的伤痛回忆?是饱经折磨的暗淡爱情?还是支离破碎的骨肉亲情?
-
大黄蜂奇航
命运,只宠爱真正勇敢的人。
1941年6月,局势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整个欧洲的天空似乎都属于希特勒的空军。
此时,在丹麦北海的一座小岛上,18岁少年哈罗德偶然闯入了德军的秘密基地,在基地深处,一台前所未见的大型秘密装置在不断地向天空发射陌生的电波。这就是德军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秘密。翻开本书,直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德空战的现场与真相。
编辑推荐
◆总是一不小心就读了一个通宵!
◆通宵小说大师肯•福莱特悬疑经典。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头号作家。
◆他的畅销小说《巨人的陨落》,各国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
◆20部小说被译成33种语言,畅销80多国,累计总销量超1.6亿册。
◆《大黄蜂奇航》这部小说再次证明了——肯•福莱特是讲故事的天才!
◆命运,只宠爱真正勇敢的人。
◆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
◆肯•福莱特再次一击中的,翻开第一页就读得欲罢不能。
◆《大黄蜂奇航》真的棒呆了!这本书,当之无愧地奠定了肯•福莱特世界大战经典悬疑大师的地位。特别棒的阅读体验。推荐,大力极力推荐。”
◆《肯•福莱特悬疑经典》(全五册)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针眼》构思巧妙,一旦读了开头,就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到结尾。
《危险的财富》高潮迭起,犹如触电般的悬疑感!
《寒鸦行动》特别具有画面感的悬疑故事,紧张刺激,这无疑是福莱特十分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鹰翼行动》没有任何一个好莱坞编剧能够像肯•福莱特一样完美地讲述这次冒险。
媒体评论
《大黄蜂奇航》这部小说再次证明了——肯•福莱特是讲故事的天才!
——《人物》
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被如此生动地展现,引人入胜,肯•福莱特是真正的大师!
——《纽约时报》
小说的长短对肯•福莱特作品在各国的畅销没有任何影响:其作品累计销量1.6亿册,被翻译成33种语言,风靡80多个国家。
——《华尔街日报》
高智商悬疑小说很罕见,肯•福莱特写的却每本都是。
——英国《书刊评介》
非同寻常的构思,惊人的写作技巧,是肯•福莱特作品的独特标志。
——英国《出版新闻》
精彩到让人一直读,放不下来,刺激至极,令人惊喜。
——《洛杉矶时报》
肯•福莱特再次一击中的,翻开第一页就读得欲罢不能。
——《出版人周刊》
“肯•福莱特再次证明了,他是写暗线埋伏笔的大师。”
—— 美国《中西部书评》
快节奏超刺激的情节,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看电影大片一样的阅读快感。
——《好书指南》
肯•福莱特的作品,再没哪本比这本更好看了。
——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特别棒的阅读体验。《大黄蜂奇航》悬念丛生,高潮迭起,令人读了满足至极。
—— Amazon.com.
《大黄蜂奇航》真的棒呆了!这本书,当之无愧地奠定了肯•福莱特世界大战经典悬疑大师的地位。特别棒的阅读体验。推荐,大力极力推荐。”
——New Mystery Reader Magazine.
“全书情节紧张、悬念丛生、高潮迭起。肯•福莱特再次证明了:他是讲故事的天才。”
— BooksnBytes.com
-
飞行战犬
▼内容简介
《飞行战犬》讲述了英国311飞行中队吉祥物安特的故事。安特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在法国马其诺防线和德国齐格菲防线之间的无人地带,幸运地被坠机的捷克籍飞行员罗伯特救起,从此,安特与罗伯特相依为命。法国沦陷后,它与主人不离不弃,一起逃亡到英国,加入311飞行中队。它常常在雷达发现敌人之前预警,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它与主人一起同生死共患难,在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上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多次虎口脱险、死里逃生……
▼编辑简介
这既是关于勇气的故事,也是关于人与狗之间动人情感的故事。你会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读者一样,被感动,被疗愈,同时获得力量!
-
二战图片中你不知道的故事
历史的车轮已悄然驶入21世纪,然而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驱散战争的阴影。世界仍然很不太平,各种不和谐的音符仍不绝于耳,巴尔干半岛上烽火依然、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欧洲新纳粹运动悄然兴起、台独分子日益猖蹶…… 历史是一根绳子,扯动今天这一端,另一端也会颤动。如今世界潜在的动荡与不安,不由令人想起那场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所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来说,它是一场噩梦。在这场噩梦中,无数生命被吞噬,无数财产被耗竭,无数悲剧曾上演…… 时至今日,这场残酷的战争虽已远去多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现实意义却日渐凸现出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面对着今天连绵不断的冲突与战乱,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二战的惨痛历史悲剧中汲取些教训吗?海明成说,人类是一个整体,听见空气中有钟声传来别打听为谁而鸣,因为它为你敲响。既然如此,我们的时代就应该超脱仇恨,残忍和杀戳,尽管困难重重。 -
攻克柏林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