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集

  • 储安平文集(上下)

    作者:储安平,张新颖

  • 周有光文集(全十五卷)

    作者:周有光

    《周有光文集》凡十五卷,七百余万字,收录了迄今已公开发表的学术专著、随笔杂文等作品。第一至第八卷主要是语言学、文字学、文字改革研究以及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相关的专著和论文集;第九至第十五卷包含周有光先生最近二十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其研究方向侧重于文化史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其中有些作品为散文、随笔和杂文。各卷前均有“本卷编辑说明”,提示各卷与原作品之关联和具体变动情况,以交代每一卷作品的版本来源、版本流传、编排情况、大致写作时间及与其他卷次的参见关系等。 全书以作者已出版三十余部专著或文集(个别为旧作重编的文集除外)为主体,按文类、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顺序递次编排。如文集之间所收篇目有重复,则视具体编排或出版时间先后完整收录一处,其余重复篇目加编者注或存目,置于本卷最后,读者可对应了解或找到这些篇目的所在卷次或页码。 全书尽量保持作者发表或出版时的写作习惯和风格,一些用语、标点和译名等不根据现有标准强行统一,除有明显排版错讹外,一般不作更动。 《周有光文集》各卷中包含的大量统计数据及资料,与作者写作年代当时的事实有关,读者阅读时可留意作者具体写作年代。 《周有光文集》的出版得到了作者的授权,作者为文集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作品目录和亲自修订的文稿,对文集的选目、编撰、取舍等给予了详细、清晰的指导意见。根据他的意见,文集不收入作者早期关于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述以及书信等文字。 遵循专家意见,编辑小组在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等卷次后编制了索引,索引主要涉及人名、地名、专业术语、重要主题词等。 先生以平心济世,是为素;以实行治事,是为朴;以理性为学,是为智;以直谏论政,是为勇。 先生承继中国文化之结晶,又接受现代文明之果实,融会贯通,诊脉中国痼疾,针砭当时弊病。 于是己立而立人,庶既安民、安百姓。——许倬云 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别说他的耳朵已经不太好了,谈了两个钟头,滔滔不绝,思路非常清晰,虽不能说把我很多迷茫和一些困惑完全解决了,但觉得眼睛一亮,什么叫做智慧之光,我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信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自己就是无神论者,他说他也是,但是他有信仰,就是信仰人类发展规律。人类就是这么发展的,要是走错了路,非得走回来不可。这样的一位老先生,看透了宇宙的发展,看透了人类全球的发展,也知道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活到百岁以上有这样的智慧,能够照亮这么多人是很难的。能够结识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给我很大的启发,也可以说给了我一些亮光。他人格伟大,学识渊博,智慧深邃,这个智慧之光,我希望它永远能够照亮我们的心灵。——资中筠 周有光先生对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做了预测,他讲了三点:一、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二、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聪明、讲究效益的华人在21世纪后期可能对汉字还要进行一次简化。三、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这三点预测对华语和华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为实现这三点预测努力工作。——苏培成 有光先生一生创造了诸多奇迹,集中体现在“三高”,即:德高、学高和寿高。他是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从体制内服从型转变为具有独立、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从经济学、金融学教授变成文字学、文化学的著名学者。这一切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这是他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仁者寿”的道理;是“厚基础、宽口径”通识教育成功的表现;是传统博闻强识治学精神的再现。——刘道玉 周先生不仅人品、学品令人敬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周先生的健康高寿也创造了中国知识分子之最。周先生自少年时期就学习民主与科学,矢志不渝。最可贵的是他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他说中国必须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道路,我非常赞成。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一旦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必将会走向邪路。——于光远 无论是周有光先生,还是更早的胡适先生,很多老一辈学者,都是近百年来启蒙运动的先锋。我们从他们丰富的历史经历中,感受的是一种传统的、古典的、人性中最优美的精神,这种从容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启蒙运动中最高贵的一种特质。—— 高全喜 周老最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样最难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一个人有了功名、地位、成就之后最难得的是什么?是守持质朴的内心。——刘再复 现在百岁高龄者不乏其人,但像周有光先生生命力如此旺盛,思想如此敏捷,恐怕是硕果仅存了。年事这么高了,还有这样旺盛的思想活力,还对世界、中国、人生具有这么高的热情与关怀,还在不断接受东西方的各种新信息,而且还能作明快的判断,实在令人钦佩。——李泽厚 周老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和他来往的过程当中,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知识渊博;二是他讲真话,假话绝对不说。——于友 看一看周老这几年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启蒙的教材。是如何认识当代世界、认识我们中国和世界未来,如何从神权、君权走向民权,如何从神学、玄学走向科学的启蒙教材。过去我们喜欢说这叫大手笔、小文章,我们需要那些有学理论证、比较专业的,但也可能是小众化的启蒙奠基之作。——邵燕祥 无论是在写作中,还是平常与人交谈,周有光先生的言辞都十分简短、明确和清新,有时还充满幽默感。他有深厚的经济学素养和实践经验,具有至高的学术和人生智慧。转而研究语言文字学后,他促使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与语文现代化真正结合到了一起。他令人敬佩的人生勇气不仅仅在于他做到了说真话说有意义的话,更在于他广阔视野和包容心。——雷颐 我觉得一看见他,就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个爱的象征,就是爱全世界的人类;是一个真善美的象征。其实人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真”字,你就是你自己,我们不是螺丝钉,我们也不是机器。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有人类存在就有普世价值,这就是人。——吴青 一个人的欲望太多,就没有自由。年龄大的人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超越个人欲望,思想更为独立。在这方面周老无疑是所有人的典范:他的一生无论在语言文字学研究还是近年来的写作与思考,传导的都是普世价值。——张维迎 周有光先生完成了三个跨越:第一,他是跨越世纪的常青树,这一百年来他的思想保持着生机勃勃,始终站在社会的最前沿。第二,他是跨越各种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第三,他是跨越代沟的高人,《朝闻道集》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成为他的粉丝。他关心现实和未来,他的思想已经在许多读者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刘志琴 周先生的人格非常伟大,他对当代中国国情看得非常透彻,对中国需要走什么道路,采用什么样的制度文明、理论框架,了如指掌。他对中国未来没有丝毫的迷茫和徘徊。他一生只是在燃烧自己,把自己的智慧全部贡献给社会。——张森根
  • 向日葵/人生坐标

    作者:杨绛//王小波//铁凝|主编:周明//红

    读《向日葵》,带给你大师的思索……,他们没有大富大贵、万贯家财,他们经历过风雨艰辛、曲折坎坷的人生,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名字会镌刻在中国文化史上。阅读智者的文章,带给你精神上的愉悦:从苏雪林《秃的梧桐》,看生命的顽强;从张中行《临渊而不羡鱼》,看人生的平常心;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感悟独特的个性;从马寅初《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品味对真理的坚持。读大家的文章,让心灵净化,让脚下坚实。
  • 反思历史不宜迟

    作者:丁东

  • 五十六米长的中国

    作者:搜狐博客 主编

    搜狐博客精选文集《五十六米长的中国》,收录了张五常、茅于轼、笑蜀等三十四位博主在搜狐博客上发表的热点博文。编选标准惟美文、妙文是从,所收文字,其思想旨趣,都具有超越时间和具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网络阅读时代殊为难得的诚意之作。
  •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和他的作品中“总是带着令人惊讶的纯真,像儿童般的天真,而又桀骜不驯”。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晚年的文章60余篇,书中文字让人感觉这位科学家其实是很忧郁的。他关心一切发生在人类中间的东西,他不在乎美国或欧洲高兴不高兴,他发 表自己对美国或欧洲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爱因斯坦是自由的、独立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文选集第二卷的时间跨度从1934到1950年。论文选集的第一卷曾以《我所见的世界》(The World As I See It)为名出版,所含材料是从1922年至1934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属于那种不关心周围的世界,一心只做自己的研究工作,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人。恰恰相反,他作为一个敏锐的、持批评态度的观察者,关注着他的时代的趋势和需求。事实上,他常常通过写作和口头呼吁来进行干预。而且必须强调的是,他这样做总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理由。 从这种意义上说,《晚年文集》(Out of My Later Years)反映了本书作者的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态度。书中各章是由目前尚未出版的讲演、论文、书信、呼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 我们感到有必要不作任何编辑加工而把它们呈现给大众。这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文献,它记载了一位有良知的、影响深远的、具有深刻的高尚精神的人的活动。 “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存在。何者是有意义的,他自己并不知晓,并且,这一点肯定也不应该打扰其他人。一条鱼能对它终生畅游其中的水知道些什么?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这就是爱因斯坦真实的写照。
  • 单读07

    作者:许知远主编

    本书为《单读》系列文集的第7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旁观者之痛”,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个角度,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本期内容包括:茨威格传记作者在《被征服的茨威格》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探讨茨威格为何会选择自杀,揭示这位以擅长刻画人物内心而著称的奥地利作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著名作家伊恩•布鲁玛在《零年》中,回顾了父亲在二战期间的凄惨经历,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战争、人性与希望;记者林姗姗走进著名的九号院,试图拼凑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宏大图景和决策制定参与者的各异群像,从更为个人化的角度展示了当时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前进之路的;旅加记者邹波则在“柳树屯教堂”,思考了自己在到达加拿大之后对于移民身份的困惑和融入新环境的挣扎;作家云也退从周立波起始,将时间倒推,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回顾了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等相声名家,在不同时代里如何运用相声与笑声反映时代特色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 世纪新梦

    作者:李泽厚

    这个世纪末是一个无梦的世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此刻的游戏和欢乐。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没有魂灵的欢乐,还会是一种人的欢乐吗?人活着,总是有梦,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类制造幻梦的知识分子,又如何能活呢?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
  • 我书架上的神明

    作者:刘小磊 主编,刘瑜,吴思 等

    名人谈读书: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刘瑜 放下现代性的傲慢,去回望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孩子10岁时,我对他说,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人生是一种习惯,甚至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天堂大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钟伟 实不相瞒,我的实践学术生涯是从不再读书的 30 多年前开始的。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 ——张五常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 ——刘铮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 而今真是难得,72位学者竟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其中多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旧制度与大革命》《鲁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通俗读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说等。当然,更有带着浓郁时代色彩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 看看这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有长有短,各有偏爱。他们视之为珍宝的藏书,或许总有三两本适合你的阅读口味,不求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只求为你打开一片阅读的空间,足矣。 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和心路历程 大学者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学者? 72位著名学者的秘密书架,通往智慧之路的书单 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 哪些书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是怎样读书的? 艾晓明、白谦慎、党国英、冯克利、冯象、何兵、何帆、何怀宏、江晓原、蓝英年、刘慈欣、刘擎、刘铮、刘瑜、缪哲、王汎森、王明珂、王学泰、王焱、韦森、吴思、许倬云、杨奎松、袁伟时、张鸣、张五常、赵汀阳、周保松、周濂、朱维铮……
  •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作者:(德) 马克斯·韦伯 著,(美) 格特、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的首个中文译本。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编者撰写的韦伯的生平及思想概述。另外三个部分是韦伯的著述,包括韦伯的三篇著名演讲,即“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和“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前两篇表明了韦伯对于现代政治人和知识人的总体评价,以及韦伯本人的价值立场,堪称思想史上的不朽杰作,第三篇则是从宏观背景论述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中欧地区在现代世界与西欧、北美形成的反差、原因以及可能的前景.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并非平衡发展历史中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除此之外的两个部分均选自《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社会学文集》,反映了韦伯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群体、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论述观念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以及互为因果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是多元动力而不是单一或终极要素的作用。
  • 阅读(第1辑)

    作者:祝勇

    越是确定无疑的结论,就越容易受到挑战,越是味同嚼腊的肤浅宣教,阅读过程就越是有趣,因为它们促成了短路者与愚人之间某种类似于猫与老鼠的游戏。 阅读与出版分属两种不同的学科。出版往往只涉及意识形态的表象,而阅读则能显示时代思想的真实内核—那些可以说出,也可以不说的部分。但它真实地发挥着作用,如同一切神秘的科学定律,它从不声张,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察觉它的存在。我们把思想史看得过于伟大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嘈杂的阅读声中那些弥足珍贵的怀疑和沉思,只是后者很少发言,它们在言论史中不占主要席位,它们以思维的形式不动声色地显露自身的价值。
  • 霍姆斯读本

    作者:[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一次对霍姆斯思想的另类解读,它并非要对一位“学者型法官”的著作进行什么分类和整理,而是要通过16篇长短不一的论文和演讲呈现一个思想者的学术关怀、职业取向与人生态度。 本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增进我们的知识,而在于启迪我们的思想。任何与伟大思想者的对话都是令人兴奋的,作为美国 法律史上“最伟大的异议者”,霍姆斯依然站在我们身旁,等待着我们翻开这本书,感受他诗性的文字与这些文字背后那锐利的思想。或许今天的法律人已经很难再用这样一种诗歌般的表达方式来写作,因为我们的法律知识已经变得太过技术化,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是否还能延续霍姆斯那份光芒四射却又不乏理性的激情?如果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那么法律人的生命或许就在这里,正如霍姆斯告诉每个想在法律领域成功的男孩的那句话,“他灵魂的欲望就是他命运的先知”。
  • 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

    作者:范志新 编年校注

    有明一代,有成就的诗人,寥若晨星,吴中诗人徐祯卿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然而,他奄若晨间的流星,存世不过三十三岁。他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文创作,总共不过十余年,却为后代留下了《迪功集》《谈艺录》等研究明代文学、文艺理论不可忽视的文化遣产。
  • 失权者

    作者:李鸿谷

    《失权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丛。鸿谷在周刊工作期间的作品选辑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贺。15年前,当三联书店筹办一份周刊时,曾经吸引了京城新闻界的不少俊杰,可以说是风云际会。总因缘分未到,聚散离合,气象万千,相信年岁稍长的文化人士会有记忆。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运作,名日周刊,实际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册。如何组织有特色的新闻性报道,始终是主事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周刊刚刚创办,鸿谷就已经为刊物撰稿了。他在《长江日报》的同事王锋,此时正在周刊工作,鸿谷就被网罗进来。他为周刊写的第一篇稿子,题为《灭顶之灾,不可思议》,讲的是当时湖北一个农民“颅骨自爆”案的讨论,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后,他不断为刊物供稿,题材涉及医疗、教育、妇女保护、儿童成长等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到2000年底周刊改版时,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再以后,鸿谷的作品就与《三联生活周刊》紧密相连,他也逐渐担负起刊物新闻性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鸿谷的到来,为周刊新闻报道的加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的创造性劳动,已经融进刊物自身新闻报道标准和风格的塑造。 由于工作关系,我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鸿谷的作品。它们常常使我惊喜。构思一个视角独到的故事,以绵密的逻辑和平实的白描文字娓娓道来,是鸿谷新闻写作的特征。隐藏其后的,则是艰辛的采访和完备的案头资料工作,以及对立意和切入点的深入开掘。
  • 福柯集

    作者:福柯

    问题不在于改变人们的意识  即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而在于改变  有关真理生产的制度、政治、经济规则。   福柯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至今常热不衰。要真正准确理解福柯的思想和他的学术研究发展的线索以及他在西方当代思想界的重要之所在,不能不读他的著述。福柯的学术专著大多艰深晦涩,十分难懂。为了让对福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他的理论思想之中,继而更深入地去阅读他的专著,我们编选了这部《福柯集》。文集收入了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数十篇文章:包括论文、专著前言、访谈录、专题讨论会记录及少量专著章节摘录,内容涉及福柯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涵盖地的学术生涯的各个主要阶段。我们还在附录中收入福柯的挚友、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的两篇论福柯的文章。希望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较之专著更易理解的充满智慧的美文华章,会对读者有所帮助,并能够提高读者阅读福柯原著的勇气。
  • 杜亚泉文存

    作者:许纪霖,田建业

    《杜亚泉文存》主要内容:杜亚泉,1873年(同治十二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少时刻苦自修,精于历算,通日语,长于理化、矿物及动植诸科。他的治学道路颇曲折,青少年时,即觉帖括非所学,改治训诂,甲午后,又觉训诂无裨实用,再改学历算。1898年应蔡元培之聘,任绍兴中西学堂算学教员。越二年,为提倡科学,培养人才,创办亚泉学馆(后改为普通学书室),同时出版《亚泉杂志》。
  • 徐梵澄文集

    作者:徐梵澄

    《徐梵澄文集》收录了徐梵澄早年翻译的尼采作品《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等,他翻译并重新修订过的《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关于古印度文明的经典,以及他写的阐发中国哲学的《老子臆解》、《陆王学述》等著述。文集还首次出版了他的五部英文著作,《小学菁华》、《孔学古微》、《易大传———新儒家入门》等,当年他翻译的初衷是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 文集中还收录了徐梵澄翻译的大量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创办人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著作,其中《神圣人生论》被印度视作现代惟一经典,还包括《瑜伽论》等4部。另外还有《母亲的话》共四辑,包括当时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担任院长、被徐梵澄称为“神圣母亲”的密那的言论,甘地曾经赞曰:“此滴滴甘露也!” 此外,文集中还包括了徐梵澄首次面世的自订古体诗集《蓬屋诗存》,系统收集了大量集中反映他思想精神的片段,以及关于佛、老、庄的文章,如《蓬屋说诗》、《希腊古典重温》等。
  • 萌萌文集

    作者:萌萌

    《萌萌文集》编者张志扬是萌萌生前的学术挚友。他这样描述萌萌“萌萌在令人惊奇的一生中形成了她本人堪称高贵而又幽雅的悲剧品格与悲剧人生。为此,他分“哲学”、“文学艺术”、“书信及未完成稿”三部选编成《萌萌文集》,谨以此书纪念缅怀萌萌。《萌萌文集》是为纪念、缅怀、铭记萌萌而编辑的学术专集。其中大部分都是萌萌生前发表过的著作和文章精选,只有少部分文字是从未发表过的。在一个毫不吝啬命名的炫目时代,我们倒也省得用心去为萌萌和萌萌的“文集”立一个什么名称。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她带走了太多的故事与记忆,她写出来的只是她没写出来的经历之“冰山一角”。但这“一角” 毕竟像葬礼一样指引着那埋葬了的东西,因而特别牵动着时代正在遗忘着的记忆。萌萌用她的文字终于把自己道成了她为之喜爱的“人是无意指的指号”,即指引着她“深藏不露的叹息”:一是,萌萌在培尔·金特满世界的“奢华如白昼”的绚烂色彩背后“ 惊吓的是索尔薇格没有声色的瞎眼如洞穴的死寂”;二是,历来学习西方滋生着一种现象:别人把特殊的说成是普遍的,如黑格尔,我们信;别人把特殊的说成是怪诞的,如卡夫卡,我们也信;别人说人类只存在一本大写的书——《圣经》——“地球之法”,其他的书写,从人文到科学都不过是对这本缺席之大书的模仿与拼接的碎片,我们仍然信。不仅信,还要用自己的模仿把自己的信当成真去验证,去支撑,以致一百多年来,模仿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由此构成我们的西学界,甚至学术界;它同时反过来还担当着自我裁判的职能:“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萌萌如黑夜隐藏的叹息是多余的吗?
  • 樊川文集

    作者:[唐]杜牧,陈允吉 校点

    第一 赋三首 阿房宫赋 望故園赋 诗二十八首 感怀 杜秋娘 郡斋独酌 张好好 冬至日寄小姪阿宜 ……
  • 温故之五

    作者:刘瑞琳 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 《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 《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沈昌文:我很希望甚至有一个班子来专门考察这些事情。我刚才在路上我还跟他(对着雷颐)谈起,比如说现在到处拆房子的问题。这是一个“新”,从这个“新”里边可以发现很多“故”,因为这种事情外国都做过。英国、德国有很好的故事。 雷颐:我觉得《温故》确实是非常有意义,因为我的专业吧,搞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这里进行“温故”,就是在这里搞一种历史的记忆。从我的历史研究中,我觉得历史的意义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使我们觉得,现在抢救历史记忆是很有必要的。 徐宗懋: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不敢说是唯一的真理或是事实,但起码这个多元的文化观点、环境毕竟被容忍的,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