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南桥

  • 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

    作者:南桥

    本书是文学翻译和网络写手南桥的最新一部语言文化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英语是玩出来的”,是作者英语学习的心得,和对学习方法的一些思考;第二部分“咬文嚼字赏玩英文”,以一些流行的新词为例,示范好玩的英文;第三部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是作者通过语言观察到的一些文化现象。 …………………… 作者南桥,在网络上“粉丝”众多。在众多文青出没的豆瓣网上,他的杂文和书评、影评,都颇受欢迎。他的博客在网易,两三年时间访问量就将近两千万。多年翻译和写作,让南桥有了一批固定读者。他也翻译了一些作品,如《布鲁克林有棵树》、《河湾》、《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 作者在中国的外企,美国的公立、私立学校工作过,工作多与文字有关,还长期从事过商业翻译、文学翻译,后来又开始用中英文从事专栏写作,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深入,本书中的一些小文多为信手拈来之作,轻松随意但言之有物,且多扎根于现实,通过一些琐细的生活化描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语言文化的妙趣和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不是硬写硬凑出来的一本书,而是多年来有感而发的评论积攒而成。此书对喜爱语言文化的读者很有帮助,在英语逐渐脱离应试的未来,有利于打破对语言学习的功利思维,看出语言可把玩的一面。
  • 及格主义

    作者:方柏林

    教育完美主义让很多中国孩子不敢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早期十分优秀,长大后却成了交往笨拙的人,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处理不来,在社会攀比氛围下情绪低落。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而倘若孩子能够心态轻松地去做各种有益的尝试,拥有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他的人生会快乐很多。那么,如 何调整心态,去做哪些尝试?美国教育界又是如何在反省中自我纠正,和孩子一起进步?“南桥谈教育”之《及格主义》,继续从中美教育比较入手,用一种开阔的教育眼光去看待长大成人这件事。 “南桥谈教育系列: 第一本为《知识不是力量》http://book.douban.com/s ubject/6864085/ 第二本为《及格主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38129/ 编辑推荐: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思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虎妈”——耶鲁教授蔡美儿用中国式教育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又让这些中国父母陷入矛盾之中。孩子到底要如何培养?家长能否从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里各取所需?留学海外、教育移民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美国教育卧底”方柏林利用自己身为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工带来的便利,从日常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析出中美教育里可以彼此借鉴的地方。说到底,在这个信息过剩,各种教育方法满天飞的时代,更重要的还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建构。 精彩观点: ★孩子们有免于暴力的权利,也有免于恐惧的权利,二者都是成人对于孩子的义务。 ★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其他的一切,比如专业、职业、名利,都会“自洽”(take care of themselves)。 ★做家长也好,当老师也好,“养家糊口”(make a living)不是人生的唯一,生命更大的意义,是我们能否“培育生命”(make a life)。 ★自由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由未必在他乡。离开了“大环境”的人,脑子里还可能带着过去的笼子,身体换了地方又有何用?反过来,我们通过各种接触,卧游他乡,打开了思路,那么何处没有开阔的教育世界? ★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一个坏消息是,没有人天生懂得怎么做父母。一个好消息是,人总可以通过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终身长进,甚至和孩子一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热衷于移民,还不如热衷于持续的学习。 ★“成人”和“家长”是不同的概念。很多人虽已生儿育女,但不能顺利升级为“家长”。有的人做了父母,但是凡事以自己的工作、朋友、爱好为重,忽略对孩子的义务。还有一些成人,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但不愿当家长。但是,家长就应是家长,孩子们指望你提供教导,做他们榜样,你不能只是说做朋友,其实他们希望和你保持“安全距离”。 ★很多中国孩子早期十分优秀,最后却往往成了“交往笨拙”的人,并不快乐,这一点反映在同事关系也反映在家庭关系当中。换言之,获得“虎妈”宣扬的那种“成功”之后,又能怎样呢?小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而倘若他能够心态轻松地寻找自己的乐趣,拥有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这种快乐就是夺不走的。 ★“推”孩子过早进入学习,打击学生的信心。我所在的社区,也有一些华人数学补习班,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很不错,培养了很多学生拿下州里的各种竞赛奖牌。我女儿也去过几次,但我后来让她退出。这个班学生参差不齐,大部分孩子年龄比我女儿大,程度比她高。所以尽管老师水平虽高,但对我女儿个人不适合。这样的学习除了摧毁她的信心,看不出其他效果。学习的技能方法以后都可以解决,摧毁的信心无处找回。 ★给孩子报很多课外学习班的父母,充当的是“闹钟父母”角色,到时间就带孩子去特定地方上课,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是一种偷懒。如何平衡有结构的和松散的教育,如何平衡文化课学习和课外活动,如何平衡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如何平衡学习、家务和玩耍,这一切的考虑和安排,更考验父母的能力和精力。报这个班那个班,把孩子的时间填满,也把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外包”了出去。有时候不是尽责任,而是卸掉了责任。能不能停下来,追问一下自己:这真是他们需要的吗?上课外班本来是好事,但童年是短暂的,让小孩从一个班跑到另外一个班,如此匆忙,又是何必?
  • 呀,美利坚

    作者:南桥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等多家媒体的专栏文章及未发表过的精华文章。 在不为中国人所知的细节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令人感受到美国民主的真实以及“美国梦”的魅力。如“近距离看美国(林达著,三联畅销书)”和《民主的细节》一样,读后让人拍案叹息,茅塞顿开。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和对美国文化的深切思考。
  • 知识不是力量

    作者:南桥

    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如何分辨两者,还需回归教育本身。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作者身兼双重身份——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职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师生与课程,将中美教育对比这个庞大的话题拆解为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以朴素好看的文字破解当下教育的沉默与困惑。 “‘卧底’美国教育,试图借鉴的人似乎并不少。但不管是在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长)对美国教育的借鉴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进,结果自然淮桔化枳,不伦不类。学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买个水龙头带到沙漠,别的什么也不做,却指望一拧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听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说。这种思维有时候让我们忙于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后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层,无法深入。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当然,我们也不应自卑,希望全盘照搬另外一个外来体系。教育事关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很多东西,和人性一样复杂。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打包得齐齐整整,去完全替换另外一个体系。而比较与对照、反省与改进非但必要,甚至应该常规化、制度化。”(南桥) 最近常写专栏的人中,徐贲和南桥的文章我比较愿意仔细读,前者是成名学者不论,后者很年轻、观点也不尽成熟,但那种闲适、自信但不压迫人的风格看起来比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学尼曼学者,专栏作家) 南桥真正理解中美教育的本质和异同。他的随笔汇集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诙谐幽默中蕴含了真知灼见和一颗赤诚之心。 ——雷静博士(雪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亚洲教育手册》、《电子铅笔》的作者) 如果说作为译者的方柏林是一个好演员,以精确的字句传达原文之美;那么,作为作者的南桥则像是一个好导演,以亲切的画面,传达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观察和反思。本书讲的虽然是严肃的教育话题,却如同一部好看的纪录片。 ——张文武(东西网总编) 在中国,教育问题是关注人数最多的话题;在中国,教育问题也是最令人绝望的话题。 南桥有理性,有见识,也很有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讲的都是共识和常识。因为他是父亲,不是中国的教育官员,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成才。 ——徐晓(作家、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南桥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译者,他生活在美国,充分利用了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不论作为一个学者或是父亲,他总有独到眼光,让人从多重视角去理解美国文化。南桥的判断力敏锐,故而其视点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触之中,他心态开明,心底良善,这也使得他的观点充满关切,且趣味盎然。 ——埃达维娜•彭达维斯博士(作家、诗人、特殊禀赋教育教授) 南桥是和我有过合作的翻译中最为出色者之一:他思维敏锐,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他也是一个跨国型的人物,对于中国、美国、爱尔兰文化都涉猎深广。和他合作期间,我发觉他能自如而优雅地穿越在各种文化之间。我恭喜他开始出版自己的图书,我相信,他身上和我商谈翻译时所体现的那些品质,也一样会他自己的书里体现。 ——科伦•麦凯恩(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作者) 南桥的写作能力会让大部分人羡慕。他十分熟悉中美两种文化,笔调轻松,风格鲜明。他的文字幽默、精妙、尖锐、轻松,行文中还能看到各样文化地标,这一切将他从一些自以为熟知中美文化的写手中区别出来。他为中美文学的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 ——理查德•查瑞特(麦格雷戈家族探险小说作者)
  •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

    作者:方柏林(南桥)

    这是旅美作家南桥写给70后、80后这些“三明治”一代的生活建议书。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弄臣说给李尔王的一句话。这里的世故,不是圆通、滑头那种世故,而是要弄明白不同情景下各种关系中的事理。读书不是为了出去装点门面,而是我们思维要有所不同,要能“明理 ”,走出思维的困境。人年轻的时候,紧张、害怕、害羞,是因为大家以为自己活在众目睽睽之下。其实,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怀揣着各自生活的问题,谁会停下来,专门来取笑某个年轻人呢?对于错误的害怕,却使一个本可以成为栋梁的人,最后成了一只完美的牙签。 南桥文笔平实,用最浅显的语言叙述着最真的道理,最难得的是一直怀揣着谦卑和敬畏的心探讨着教育的发展,何为最好的教育。当然对于我这种成年人看着也是受益匪浅,很多道理其实是根本相通的,人生的感悟也是,当受尽了所有应受的教育后,如何改进自我,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人生的大学其实每个人都要进修。 ——豆瓣读者沙沙 南桥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译者,他生活在美国,充分利用了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不论作为一个学者或是父亲,他总有独到眼光,让人从多重视角去理解美国文化。南桥的判断力敏锐,故而其视点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触之中,他心态开明,心底良善,这也使得他的观点充满关切,且趣味盎然。 ——埃达维娜·彭达维斯博士(作家、诗人、特殊禀赋教育教授) 南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体验,幽默风趣而不乏深刻,于娓娓道来中揭示了“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真谛。这本书值得捧卷一读。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最近常写专栏的人中,徐贲和南桥的文章我比较愿意仔细读,前者是成名学者不论,后者年轻、观点也不尽成熟,但那种闲适、自信但不压迫人的风格看起来比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学尼曼学者,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