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城市

    作者:[加拿大] 莱斯莉·克恩 著

    女性生活在男人的城市里

    公共场所不是为她们而设计的

    女性的恐惧绝非无缘无故

    这个城市需要听到她们的声音

    女性与城市的关系,远比你意识到的复杂。

    建筑师视而不见的女性:多伦多市的“风效应指南”假设了一个“标准的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表面积都与一个成年男性一一对应。你永远不会想到,性别偏见会影响摩天大楼的高度和位置。

    困在心理地图里的女性:“你为什么一个人在晚上走?”“你为什么要抄那条近道?”关于强奸的迷思塑造了女性的心理地图,限制了她们的行走。

    从历史中消失的女性:“如果我们穿越隧道回到过去,我们总会在大街上发现一个女性漫游者正从波德莱尔身边走过。”

    通过城市历史、流行文化和私人经历,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莱斯利·克恩揭露了隐藏在人们眼前的东西:我们的城市、家庭和社区中先天内置的不平等。

    克恩提供了“女权主义城市”的一种愿景。她讲述了恐惧、母性、友谊、激进主义以及独处的快乐和危险,全新绘制了女性主义城市的地图,以建设未来更公正、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女性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女性不会被抹去。

  • 我,你,我们

    作者:[法] 露西·伊利格瑞

    ☆如果我和你之间没有不可减少的差异,就不可能有我们。平等的策略,如果存在,就应以承认差异为目标。

    ☆法国当代著名女性思想家露西•伊利格瑞经典作品《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中译本首次出版。

    ☆要更女性,不要更男性。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何确定不同性别的不同权利?如何创造我们的美?你多大年纪了?因此,我们何时“成为”女性?

    《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为伊利格瑞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演讲文章、采访及所写短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

    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作者提出了如何在语言、外表、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和健康方面“成为”女性,关注分析和纠正男女之间所谓的不平等,并理解和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

  • 巴比松大饭店

    作者:[美] 保利娜·布伦

    致敬自由、勇敢的女性力量

    一切尽可以想象,可以实现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欧美数十家媒体霸榜推荐,《福布斯》最佳必读非虚构

    HBO同名美剧火热制作中,《权力的游戏》“龙妈”艾米莉亚·克拉克将担任执行制片

    ——

    欢迎来到巴比松大饭店。

    20世纪20年代,大批 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以女性住客为主的公寓式酒店风靡一时。其中,真正让全美国浮想联翩的,只有巴比松大饭店。这里满是充满抱负的年轻演员、模特、艺术家和作家,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渴望在纽约声名鹊起。

    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巴比松度过了十年时光,“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莫莉·布朗在这里唱起最后的咏叹调,作家琼·狄迪恩的写作在这里起步,演员格蕾丝·凯利也在这里起舞。《巴比松大饭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历史学家布伦带我们回到20世纪的纽约,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迷人历史。

    ——

    【编辑推荐】

    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20世纪非凡女性群像:“一战”后,大批追求解放与自我创造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琼·狄迪恩,演员格蕾丝·凯利、蒂皮·赫德伦,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莫莉·布朗等人先后入住巴比松,她们满怀热情,勇敢追逐梦想。

    融合文化、传记、历史、女性主义的年度非虚构:一百年前的纽约城,时代大潮中无数女性命运交织。以真实、好看的个体故事,侧面展现20世纪两次女性主义浪潮。

    谈论女性主义绕不过去的地标性建筑,一个时代的造梦之地:巴比松大饭店历经近百年历史,其命运与纽约文化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繁荣到衰落的命运令人唏嘘。

    获奖作者+知名译者王牌组合,阅读体验酣畅淋漓: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布伦多年研究力作,“一书成名”,还原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国内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翻译,译文准确流畅,鲜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 女性主义

    作者:李银河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作品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如果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 成为母亲的选择

    作者:[以]奥娜·多纳特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 初为人母

    作者:[英] 安·奥克利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关于“生育”的探讨。

    66位女性的声音实录,触及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堂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普及课:关于生育,你应该思考更多。

    ——-——

    ◎ 编辑推荐

    ※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 关于“人类生育”的探讨。_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悉数生育中历经的困难与欣喜,探寻生育背后的文化根基。

    ※ 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_问题诱导,直击生育痛点:从生育动机,到怀孕感受,再到分娩一刻的痛苦与狂喜;从个人生育到家庭政治,再到社会体系…

    ※ 面向普通读者:1 位社会学家 X 66位女性,畅聊分娩经历。_用女性自己的声音,真实记录生育历程。本书语言口语化,在轻松的对谈中向大众展现生育的全过程,以及意义、历史……

    ※ 聚焦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令你洞察生育冲动之后,为人忽视的真相。

    ————

    ◎ 内容简介

    “将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交还女性,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育的权力交到女性手中。”

    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

    *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 蚁群

    作者:汤问棘

    2137年,501城。在女性主导的高度智能化社会,人类被无数设备监控和服务着,“社会管理系统”通过打分来评判人的价值。一个宣称要解放男性的组织SFH却反对这种制度,她们在系统的监控下东躲西藏,进行反抗活动……

    编辑推荐:

    “未见闪电降临,已闻阵阵雷声”

    501城的风波将导向何方?人类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们,也是你和我。

    ★细腻的文笔、宏大的视角

    ★观念的争辩、思想的交锋

    这本不足20万字的科幻小说将带给你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 她们

    作者: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

    ♦ 美国国家文学奖作家代表作!外科手术般犀利剖析现代女性的困境,读者落泪推荐:“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越看越是想哭!”

    ♦ 话题涉及到性、爱、职场上艰难打拼、辛苦育儿、和原生家庭的相处,甚至同性的攀比,写尽现代女性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渴望。

    ♦ 震撼全美的现象级畅销书:所涉话题因过于前瞻、描写“过于犀利而坦白”而被澳、意、爱三国列为禁书,作者直到去世都因此备受非议;私底下读者疯狂传阅,出版一年,即卖掉30万册!

    ♦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纽约时报》连续两年度畅销书、《格兰塔》杂志年度最佳图书!三大布克奖获奖作家、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洪晃、张莉齐声推荐!

    ♦ 人气剧集《欲望都市》灵感之书、《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广告狂人》女主书单。

    -----

    凯、多蒂、波莉、海伦娜、莉西、普瑞斯、波奇、莱基,八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刚刚从美国知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

    身为受过最好教育、也自认最新潮的年轻女性,她们个个满怀理想和热情,不甘于像母亲一辈那样,做一个没有姓名的家庭主妇,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努力在纽约这座城市里打拼出一片天地,而当她们一出校门,种种现实问题却让她们应接不暇:婚前性行为、避孕、丈夫出轨、职场上艰难打拼、辛苦育儿、和原生家庭的相处,甚至同性的攀比。她们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却发现社会留给她们的选择少之又少。

    在这本书里,作者麦卡锡犀利而全面地剖析了现代女性的种种困境。看似冷酷无情,却又直指人心。麦卡锡仿佛看透了女性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或许我们和她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却又面临着极其相似的选择。她们即我们。而什么是女性力量,她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她们》或许会给你答案。

  •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作者:[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 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作者:么振华 / 吕璐瑶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 东京贫困女子

    作者:[日]中村淳彦

    ■ 入围2019年日本书店大赏。

    ■ 日本著名音乐人、演员坂本龙一推荐。

    ■内容介绍

    ◇ 原本刊载于日本《东洋经济新闻》,是一个以《在贫困中呻吟的女性》为题的专栏,历时三年左右,收集了几十位女性亲口讲述的故事,最后集结成书。到2019年该书日文版出版为止,该专栏的访问量已达1.2亿。

    ◇ 作者中村淳彦是一位20多年一直致力于女性贫困问题采访的记者,他用记述者的立场把这些女性的故事如实地展示出来。

    ◇ 她是在入学典礼前被迫成为“风俗小姐”的花季少女,

    ◇ 她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

    ◇ 她是在网络上征集“干爹”的学生,

    ◇ 她是住在阁楼上、交不起水电费的前外交官夫人

    ……

    她们不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之后被归纳为一个数据。

    她们被指责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全部责任,或者因为贫困被同情。

    她们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她们是她们,其实也许也是我们。

  • 最好的决定

    作者:[美] 梅根·多姆(编)

    ● 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坦诚地分享自己对这一至为重要的人生决定的思考

    ●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别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讨厌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 呈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分析样本

    ● 有助于读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趋势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 著名翻译家于是倾情翻译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

    作者:张莉 编

    【编辑推荐】

    ★在令人难以忘记的2020年,二十位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女作家所写下的二十个故事。

    ★多声部、多维度、众声喧哗、杂花生树的女性之声。

    ★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

    与简·奥斯汀、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前辈作家相比,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写作者所处的文学环境和时代背景都有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中国青年女性作家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并不断从中汲取灵感。本书中二十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流淌着一种微妙情感,她们总能把握住人的情感悸动,去表现我们时代青年的生活本身,总能以小切口切入我们时代的内部,去观照那些年轻女性的生存。

    【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爱”“秘密”“远方”的主题,收录邵丽、张怡微、淡豹、文珍、沈大成等二十位不同代际的女性写作者的文章,呈现女作家们寻找、辨析、体认世界的过程,讲述了或切近或遥远的迷人故事。书中既有儿女情长、家长里短,也有江河湖海、天地山川。这些来自女性的凝视和书写,正体现了当代中国女性文本的美。

  • 成为波伏瓦

    作者:[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作者:(美)凯特琳·柯林斯 (Caitlyn Collins)

    ☆腾讯新闻&BOSS直聘联袂推荐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获奖图书×公理商业图书奖铜奖作品

    ☆历时5年,135位职场妈妈,4种迥异的家庭福利政策模式,刷新你的“妈妈观”!

    ☆直击当代职场妈妈的焦虑根源,颠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传统目标

    瑞典为什么有“爸爸月”?德国的产假为 什么从3年缩减到12个月?意大利的婆婆也带娃?美国的“妈妈岗”是什么?

    ☆职场妈妈的未来会好吗?

    时代在进步,女性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激发男性的觉醒,不光两性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定义,婚姻与育儿的价值一定也需要重估。

    从个体家庭到公共社会,是时候重新分配育儿责任了!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 独自一个女人

    作者:克里斯蒂娃

    本书是克里斯蒂娃继《中国妇女》之后又一关于女性主义的专著,全书以女性问题为中心,将作者自1975年至2006年间发表的25篇散论和发言稿,其中有些文章从未发表。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名为:“日复一日”、“肉体与精神”和“一个(众)女人(们)”。 作者运用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和人类学等各种论述途径和理论角度,横跨整个法国的启蒙时期、大革命时代和当代社会,既追叙了历史上的斯塔尔夫人、德•雷卡米耶夫人和夏绿蒂•柯黛等伟大女性的瑰丽风采,更着重于就当代女性的时尚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解剖,主张“女性效应”和“母性功能”的积极意义,提倡女人的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
  • 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

    作者:游鑑明,羅梅君,史明 主編

    本書源起於2002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羅梅君策劃舉辦之「Women in Republican China」國際會議。由於中國史的社會性別研究,向來集中在與婦女相關的課題上,例如婚姻家庭、子女、纏足、性、人口發展,卻鮮少涉獵經濟、政治和國際關係等男性領域的歷史,因此,值得以社會性別的角度去發掘與探究這些尚待填補的部分。本書收錄的論文,橫跨了一九四九年前後兩個共和政權下的女性歷史,並涉及知識界、政治界、金融界、宗教界、政黨、報刊雜誌、商業廣告、近代小說以及漫畫,這原屬男性領域或由男性主導的區塊。 新時代來臨後,共和時代的女性,在論述中或現實情境裡受到的關注,更加多元,除了品貌、才德之外,還包括她們能否搭上新時代的列車,是否可以和現代性、西方文明、科學、商業廣告、民族主義、自主婚姻、女權主義這些流行話語或現象相互扣合,並且與男性一起建構新中國。這些研究更進一步指出,當女性要跨越性別秩序時,男性充滿不安,但在男性矛盾、游移的隙縫中,有的女性從客體轉為主體,儘管這其中有不少是經過妥協和退讓,女性仍為自己闖出一片天。
  •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

    作者:马元曦 康宏锦 主编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所先文章提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领域中与当下有关的,人们关译文集注、讨论的不少问题,尤其是与文化研究有关的题目,如多元文化、本土文化、跨国文化、消费文化、物质文化,文学文化与政冶经济、社会性别、身份变化及认同的关系等,以及如何从各种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角度来探讨、争辩这些问题。文学与文化很难截然分割,它们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 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

    作者:

    《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是第一本在中国出版的由海内外华人女性主义学者对全球化语境发出强大“异音”的著作。对全球化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可以说是《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的第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分析主要是通过女性主义批判的视角,把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发展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讨论作为对话的中心。《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则是着眼于中国妇女,特别是阶层低下的劳动妇女和少数民族妇女的经历,以此作为分析全球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