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女性主义

  • 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

    作者:宋晓萍

    《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主要内容简介:从理论上讲,女性进入写作领域本身就对一统天下的男性霸权构成了威胁,这至少意味着她不再安于沉默状态和[被说]的对象位置,而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个女人说出自己生活的隐秘会怎样??世界将被撕裂。]
  • 星陨

    作者:贝诺尔特·克鲁尔

    《星陨》既非神灵也非魔鬼,莫伊莱,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着命运。因为迷恋自己所不能体验的生存,她喜欢给被守护的人们带去奇遇与机会,就像一场牌局,她若觉得他们的牌不好就会再次洗牌。玛丽侬,结了婚并希望建立一种能尊重彼此自由的现代夫妻关系,却发现这让他们俩人忍受着如同拉辛悲剧般的痛苦,尽管他们已经签下萨特与波伏娃的合约。但莫伊莱让她经历了另一场边缘的爱情,和一名爱尔兰男子,有些疯狂,有些诗人气质,就像所有凯尔特人通常表现的一样。她的母亲爱丽丝——八旬高龄,激进女权主义记者,不称职却不乏温情的祖母,不堪忍受衰老的折磨。无形却无处不在的莫伊莱尝试了一个挑战,帮助她再次骁勇而战。爱丽丝带着一种毫无怜悯的清晰和强酸的幽默,在这个“衰老是个挑战”的世界里超越了自己的年龄。
  •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作者:[荷]米尼克·斯希珀 Mineke Sc

    本书荣获2005年“尤里卡”传媒奖最佳非小说奖。   斯希珀的文字诙谐灵动,妙趣天成。她对谚语的解读分析引人入胜。——星期日电讯报   非常有助于随全球化而来的世界性对话。——普林斯顿大学 安东尼·阿皮亚   作者收集来自各大洲240多种语言的15000多条口头和笔头谚语,谚语内容包括女性的身体、生命的历程、生活的本质、女性的权力、意象的含义等内容,从各主题入手开展对于世界各地有关女性的谚语的比较研究。   谚语中反复出现两种主要的男人观和女人观。男人们是无情的暴君、不知羞耻的投机者,既不可靠,又非常可怕。女人不仅是令人同情的牺牲品,同时也极其强大。她们的力量就在于迷人的美貌、令人敬畏的(生育)创造力、极强的工作能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两种矛盾的性别观都在谚语中有所反映,一种既明确又直接,另一种却非常隐秘。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由于男女角色和男女领域的不断融合,谚语中所想象的世界在某些方面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但另外一些方面的变化却非常缓慢。   我们在通向世界公民的路上已经前进了多远?本书所做的比较研究也许可以成为一盏明灯,给今后的两性研究以启发。就像今天的男人和女人们一样,为了弄清楚我们想去往何处、不想去往何处,我们必须首先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愿经验——这位老迈的“万学之母”——及其所孕育出来的谚语给我们指明方向。
  • 圣杯与剑

    作者:理安·艾斯勒 (Riane Eisler

    圣杯与剑,ISBN:9787509705872,作者:(美)艾斯勒 著,程志民 译
  • 天赋如此

    作者:翟永明

    曾经致力于诗歌和散文创作的女作家翟永明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中以随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级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女性艺术的艰难发展,同时也对女性艺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是男/女性?》一开始便指出了女性艺术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女性相对弱势的身份使这个群体的艺术总被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这种眼光的标准显然来自男性世界。于是,就像该部分标题所引用的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话所表示的那样,大部分女性艺术家都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状态,似乎是避开性别歧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一批肩负着这种边缘化压力和女性职责的艺术家便这样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作者用充满思索的文字向我们介绍着她们,以及由她们生发而出的追问。第二部分《水告诉了我们什么?》,题目来自墨西哥画家卡洛的一部画作,一种超越现实的迷醉力量。这一部分的重点于是放在了对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感的展示上。作者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先锋的歌手小野洋子,婴儿系列的雕塑家姜洁,成熟却又任性刁蛮的DV短片拍摄者曹斐,如此等等。 书中附带大量插图,使我们对女性艺术的认识更为形象。该书副标题“女性艺术与我们”,似乎表明作者旨在打破某种隔膜。整部书中出现的十几位女性艺术家,每个人在艺术的背后都有着接近普通人的想法。作者描述她们时带着深切的理解,因而下笔充满了默契。或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况且大家又天赋如此。
  •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张京媛 主编

    本书收录了七、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的重要文章。分为“阅读与写作”“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两部分,探讨了“女性主义”文学的界定,女性文化及创造力,女性主义与解结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学、结构人类学的关系等。
  •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作者:Sandra M. Gilbert,Su

    Nominated for 1979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in Literature (on the earlier edition). Runner-up for the 1980 Pulitzer Prize in General Nonfiction. This pathbreaking book of feminist criticism is now reissued with a substantial new introduction by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that reveals the origins of their revolutionary realization in the 1970s that "the personal was the political, the sexual was the textual." "The classic argument for a women’s literary tradition."—Scott Heller,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uthors force us to take a new look at the grandes dame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y will never seem quite the same again."—Le Anne Schreibe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Imperative reading."—Carolyn G. Heilbrun,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A masterpiece."—Carolyn See,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9, has long since become a classic,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new edition contains an introduction titled "The Madwoman in the Academy" that is, quite simply, a delight to read, warmly witty, provocative, informative and illuminating."—Joyce Carol O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A groundbreaking study of women writers. . . . The book brought the concerns of feminism to the study of female writers and presented the cas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istinctly feminine imagination."—Martin Arnol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uthors are brilliant academics but they wear their erudition lightly. It remains imperative reading for those who want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grandes dame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pieces of writing from a feminist point of view. Argumentative, polemical, witty and thought-provoking, this is a book which will make the reader return to the original texts." —Yorkshire Post (Leeds) "A feminist classic and still one of the best books on the female Victorian Writers."—Judith Shulevitz,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她的国

    作者:(美)夏洛特·吉尔曼

    《她的国》是吉尔曼写于1915年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书中描绘了一个仅由女性组成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女性通过单性生殖繁衍后代。她的国社会安稳、没有战争和纠纷,也没有统治和被统治。作者在《她的国》中构建了一个只有女性的乌托邦,从逃离到自由,从疯癫到自我实现,《黄色壁纸》里那个痛苦挣扎的吉尔曼已蜕变为一位成熟自信的女权作家,用文字建构出一个让男性或害怕、或不屑、或崇敬的女性理想国。通过误闯进她国的三个男人与她国女人之间的不断互动,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那些社会规范、意识形态逐渐遭到质疑、颠覆,最终彻底瓦解。 短篇代表作《黄色壁纸》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运用众多女性哥特元素,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更为重要的是任何试图反抗的女性面临被定为疯癫的危险。这部作品为对以后的女性主义文学影响深远。
  • 无雨之城

    作者:铁凝

    《无雨之城》讲述新任常务副市长普运哲仕途光明但内心苦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不期遇上《星探》杂志的一位女记者,并发生了恋情。其妻发现后偷拍了他们在一起时的照片,这些照片却阴差阳错落入了一位市民的手中。这位刁钻的市民借机开始敲诈。适逢普运哲又面临升迁的难得机会,在前途与感情两者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于是,麻烦由此产生了。 《无雨之城》的生活舞台是一座新兴的匆忙组装的城市。作家以其独特的叙述魅力和视角,创造出一个奇迹;裸露出一个城市的原始冲动和干涸的危机。
  • 潮濕地帶

    作者:Roche, Charlotte

    ◎德國2008年度冠軍書,一上市就直奔峰頂,蟬連70週不墜! ◎一個18歲女孩的痔瘡,將德國再次分裂成兩半的故事。 ◎所有讀者堅持表態:不是極愛的五顆星,就是極惡的一顆星! ◎你從未體驗過的閱讀經驗:有人撐不過五頁,聞到異味、狂洗下體,有人卻一路沉迷到最後! 鄭華娟、貴婦奈奈、女王、一劍浣春秋 臉紅心跳推薦 又辣、又甜、又鹹、又濕,全新的閱讀體驗! 18歲的少女海倫,因為裂肛引發痔瘡而住進醫院治療。她千方百計想讓離婚的雙親重修舊好,並徜徉於對英俊看護師羅賓的綺思慾情。她大膽實驗身體的各種可能性,沉浸在將衛生教育視若無物的異想世界裡。 作者描寫露骨毫無虛飾,各種挑動感官的禁忌字眼挑戰讀者極限,同時又以流暢輕快的詼諧敘事和節奏、超乎想像的細節揭露,吸引讀者不斷看下去(直到受不了為止),是一部激進、明確、大膽又充滿當代感的話題之作。
  • 离异的人

    作者:陈染

    《离异的人》为陈染短篇小说精品之一,主要介绍空的窗,嘴唇里的阳光,时光与牢笼,站在无人的风口,梦回,离异的人,残痕等等。
  • 湘夫人的情诗

    作者:[湘夫人]

    这是湘夫人写给她情人的诗。 “这个女人是个情种,她的生活的整个魂儿,就是爱情”。“我读湘夫人,内心羡慕那些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以上是学者谢冕对作者和这本书的感受。 这个很少写情诗的年代和很少读情诗的年代,湘夫人逆潮流的写作,也许能重新带动我们对生命重新审视。
  •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作者:柏棣

    前言 第一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著) 戴阿宝(译) 女性主义与文学 ■[挪威]陶丽·莫依(著) 陈本益(摘译)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英]西德尼·詹妮特·卡普兰(著) 陈晓兰(编译) 女性主义批评面面观 ■[美]约瑟芬·多诺万(著) 陈晓兰(译) 迈向妇女诗学 ■[美]特瑞莎·德·劳拉提斯(著) 王小文(译) 从梦中女谈起 ■[美]卡莉·洛克(著) 董俊峰(译) 妇女——神话的创造者 ■[美]琼·迪迪安(著) 于晓丹(译) 妇女运动 ■[意]玛丽娜·扎康(著) 沈萼梅(译) 20世纪意大利女作家——兼评西比拉·阿莱拉莫 第二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阅读 ■[美]盖娅特丽·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著) 杨立平 景奉雷 张建立(译) 臣属者的文学表现——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妇女文本 ■詹妮弗·罗宾逊 斯丹弗妮·罗丝(著) 林树明(译) 妇女、伦理与小说 ■[挪威]陶丽·莫依(著) 赵拓李黎 林建法(译) 阁楼里的疯女人 ■施曼霞 钟润丹(译) 两种妇女乌托邦一一吉尔曼和皮尔西的两部小说 ■[美]E.安·卡普兰(著) 姚晓潆(译) 母亲行为、女性主义和再现——情节剧和妇女影片(1910~1940)中的母性 ■[法]朱丽亚·克里斯蒂娃(著) 何佩群(译) 父亲、爱恋和流放 ■[美]桑德拉·莎莉(著) 袁霞(译) 从女人到人——娜拉的转变 ■[挪威]阿斯特里德·萨瑟(著) 何成洲 阚洁(译) 女性的内疚情结 ■[法]热纳维埃芙·热纳里(著) 安利(译) 刘自强(校)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妇女文学 ■[美]理蒙·萨勒蒂瓦(著) 金衡山(译) 里奥·凯斯内奥和摩拉歌作品中的性别和差异 第三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批评家、主要流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 双性同体(Androgyny) 权威(Authority) 自传(Autobiography) 身体(Body) 经典(Canon) 审查制度(Censorship) 喜剧(Comedy) 欲望(Desire) 话语(I)iscourse) 性欲(Eroticism) 女性主义美学(Fenlinist Aesthetics) 女性主义诗学(Feminist Poetics) 类别(Genre) 女性批评学(Gynocritics) 女性形象(Images of women) 假面舞会(Masquerade) 神话(Mythology)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 小说写作(Novel-Writing) 口头表达(Orality) 东方主义(Orientalism) 色情图文(Pornography) 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阅读(Reading) 现实主义(Realism) 修订(Revision) 爱情小说(Romance) 空间(Space) ■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家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埃莱娜·西苏(H616ne Cixous) 特瑞莎·德·劳拉提斯(Teresa de Lauretis) 玛丽·安妮·多恩(Mary Ann Doane)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Sandre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露丝·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 玛丽·雅克布斯(Mary Jacobus) 安妮特·科罗德尼(Annette Kolodny) 朱丽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塔妮亚·莫德尔斯基(Tania Modleski) 陶丽·莫依(Toril Moi) 劳拉·莫尔维(Laura Mulvey)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2 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 盖娅特丽·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ty Spivak) 民哈·T.群(Minh—ha T.Trinh) 莫妮卡·威蒂格(Monique Wittig)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流派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African American Feminist Criticism) 美国亚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Asian American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美国境外的有色人种女性主义批评(Black Feminism Criticism Other Than African Americans) 美国土著女性主义批评(Native American Feminist Criticism)
  •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作者:梁巧娜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全书26万字,共分七章,是一部参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理论专著。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文化视角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梳理出了一条“女性形象”的生成与变迁史,把文学作品中向来易被遮掩的“性别意识”凸显出来,并揭示了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 她世界-西方女性文学百部名著赏析

    作者:王晓英

    有人说21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可见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蓬勃生机、辉煌成就和发展势态。女性作家们活跃于文学舞台,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更加真切的情感;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认识理解与和谐共存,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尽管朝向理想的文明世界仍然十分遥远,但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妇女的地位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女作家的地位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似乎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选编了这部《她世界——西方女性文学百部名著赏析》,希望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西方女性文学及其发展的窗口。
  • 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

    作者:宋素风

    《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系的理论探索方向与学术追求目标也就自然地得以界定,即着眼于当代文艺学领域中具有前沿性质的重要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当代文艺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努力挖掘和开发中国古代文论材料的当代价值和深层意蕴,以综合创新的姿态为我国当代文艺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构作出自己的贡献。
  • 荒野中的女体

    作者:林幸谦

    张爱玲作品的魅力在于:不时折射这位民国女子临水照花的又一面貌。林幸谦教授重读张爱玲,以女性论述为基础,旁及心理分析、身体诗学和政治、文化批判。全书自张爱玲少时的作品始,重要作品无不触及。尤其在解析张爱玲创作策略及叙述立场之余,还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本文性别论述间的互动与对话。立论尖新,实为难得的文学批评佳作。
  • 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者:[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作者是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重要作品有《海浪》、《到灯塔去》和《达罗维太太》等。她的随笔是其杰出贡献的一部分。而《一间自己的房间》堪称其随笔的代表作。她从现实社会男女不平等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她希望社会的进步与改善和人类的进步与改善,是男女两性共同努力的方向。女性在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注定要扮演一只重要的力量,这篇随笔由此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 女太监

    作者:杰梅茵·格里尔

    《女太监》至今己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是杰梅茵•格里尔的惊世之作。《女太监》以深刻见地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人视为“现代经典”,与其多年后巨著《完整的女人》是珠联璧合之作。作者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被时刻囚禁于传统思想的“牢笼”之中,被按照固定的模式培养,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双重推力之下成为一名“被阉割的人”。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其摆脱成为“女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行动指南,为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当代西方女性的另类声音。
  • 达洛维夫人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名家名作名译——悦经典系列 07 一部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女性主义文学之经典 意识流小说之奠基之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值得珍藏的经典代表作 ★译者姜向明打造经典译本 《达洛维夫人》包含英语写作中最美丽、最复杂、最深刻以及最另类的语句,仅凭这一点就有十足的理由去阅读本书。它是二十世纪最感人至深、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艺术杰作。(迈克尔·坎宁安) =================== 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女 人,本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节就是她举办宴会,而宴会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高尚,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旧情人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这是一个我行我素, 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对世俗化的达洛维夫人的种种嘲讽更加剧了主人公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战争的幸存者沃伦•史密斯,他得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炮弹震呆症(shell shock),完全处于疯狂与谵妄的状态,在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正热热闹闹地举行时,他自杀了。他的死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一战残酷的持续效应,却也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幻灭感,是写实,也是象征。作者本人的生活中,死亡的阴影也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她最终在1941年选择了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