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女性主义
-
萧邦的左手
第一次听到萧邦的名字,是从乔治桑的传记里,这个左手抽雪茄烟右手写字的奇女子,她爱的人必须左右开弓,才能让她如此倾倒。那几乎是三十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对数和音乐充满惊奇。肖邦的钢琴曲恐怕真的十个手指同样灵活?美的如一场云与太阳配合演出的日落。真正听懂她的音乐,又大了几岁,在一个自愿放弃生命的人的那儿——那是我的初恋。那音乐驱魔一样,轻轻抚摸着我的痛苦:一个少女蜷缩在浓重的黑暗里,左手给我眼泪,右手给我欢乐。然后轮到我自己弄创作了。我发现左右手并用,不仅是技巧,而且是艺术的必要:我写小说用右手,写... 第一部分 我的朋友是红狐 奔丧 当你和我两人都不在世上时 姐姐的洁癖 让我来为你用纸牌算一算命? 一夜纸街 三月桃花天 苹果小岛 回忆山茶花 忘掉一个人,最好就是忘掉这个人使用的语言 孤独的旅行 第二部分 黑,黑份世界 你也会度过的时光 独身让我对生命充满感激 视网膜上的歌 人要脸皮房要装 下午:在SOHO华灯未上时 近乎恼怒的透明 神交者手记 第三部分 重复之冬 与大诲为伴 关于宝贝 相遇 十字架 这样痛楚的颜色 我看见 小石桥上的女人 十三岁 阁楼 紫红色 给痛苦加一勺糖 弦断 一笔糊涂账 追述 长夜 开满金银花的角落 第四部分 危险年龄 地铁站台 曾经,邮戳是这样盖的 两块大洋 注视父亲爱一个人 我到三峡走亲戚 还愿到上海 旅馆人 …… -
A Room of One's Own
Throughout history, some book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y have inspired debate, dissent, war and revolution. They have enlightened, outraged, provoked and comforted. They have enriched lives and destroyed them. Now Penguin brings you the works of the great thinkers, pioneers, radicals and visionaries whose ideas shook civilization, and helped make us who we are. -
苏青文集(两册)
《苏青文集(上下)》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
她们自己的文学
《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增补版)自1977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拓性著作。是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的成名作,其主要宗旨是发掘并谱写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 二十多年来,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西方女权主义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女权主义批评在文学评论界的地位。 -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一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 正像刘慧英以丰赡的材料 与雄辩的论述所揭示的, 男权中心意识在我们的 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 表现如此触目惊心, 它足以使我们对许多天经地义、 源远流长的东西进行 新的观照与思考。 我们很可能会为 这一切�然叹息, 比叹息更重要的却是为终于有人 提出了这些比起“婚姻自由、 同工同酬”来说更属于 深层次的问题而欣慰。 走出男权传统樊篱意味着 文学与社会的进步, 刘慧英的书无疑是 有意义与价值的。 ―― 王 蒙 -
要男人干嘛
当女人越来越想被宠,男人却竟然在女性化! 现代女性力大无穷,站出来,发起雌威,吼一声,还真管用,正是要面子有面子,要人情有人情,出钱出力,在所不计。不比以前,孤儿寡妇只会搂作一团哭泣,任人欺诈。 女人将统治世界。当然,用的是男人的方式。 这是一本被欧美文化界高度推崇的著作,作者对两性互动的敏锐观察、幽默且犀利的文笔,让当代两性之间所面临的各种现实与无奈展现无遗,让人在爆笑中难掩感慨! 现代女子通常只得两条路走:一是嫁夫生子,终身扮龟;要不闯荡江湖,拼个死活。虽然很多女人想要走第一条路:什么也不做,扮成时尚淑女,当听话又默默无闻的全职太太。她们梦想着被拯救,被宠爱,被呵护,逛街购物,躲在兰闺里绣一辈子的花。而现实中男人的不断弱化,却逼使她们不得已走上了第二条路。莫琳·多德说,过去我们只听过“要抓住男人就要先抓住他的胃”,但是如今我们必须“重视男人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或至少他喜欢做什么……现在男人连小小的脾气和欲望都应该被当一回事,甚至被倾听”。假如继续这样下去,她提出一个有趣的观察:千百年来男性争强斗狠的行为,已经让Y染色体奄奄一息。遗传学家说,男人如今是两性较弱的一方,而且可能很快就完全消失。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要男人干嘛? -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着力于女权主义运动,本书从现实的生活环境谈到女人应当怎样才能独立、怎样才能平静而独立地思考,文笔细腻、机智风趣,是女性文学的传世名篇。 -
The Woman Warrior
A first-generation Chinese-American woman recounts growing up in America within a tradition-bound Chinese family, and confronted with Chinese ghosts from the past and non-Chinese ghosts of the present. -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西方国家有许多妇女患上饮食障碍症,即有减肥癖、食物呕吐癖和食物癖,本书认为这是由妇女自恋造成的,即这些妇女要么过分依赖他人,要么完全与人隔离,处于恐惧孤独和自卑之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妇女自恋产生的原因和提出了治疗团体的方法,使这些妇女通过与治疗师和其他组员的沟通来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恢复女性“真实的“自我——自信、自尊和自强。本书通俗易懂,既有案例,又有分析,针对性强,对于防止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后妇女中出现类似的心理障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
本书在近来后结构主义和同性恋争论的语境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主观性的新概念。作者指出,分析、甚至“解构”身份和自我的各种努力仍然有赖于西方关于身份的一些核心技术,如个性、有界性、自主、自我实现和叙述等等。正是通过对自我的各种创作方式和被归于波伏瓦的性别气质的探讨,本书的分析才具有了超出波伏瓦个体的普遍意义。本书对所有关心自我、身份、性别气质和欲望问题的人来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而对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主要采用德勒兹(Deleuze)对福柯的分析(1988年)。德勒兹声称,福柯的著作改变了“思考的含义”(德勒兹,1988年,p120);福柯则宣称,“本世纪将被认为是德勒兹的”(福柯,1977年,p165),这进一步加强了这两位思想之间概念上的联系。罗西·布雷多蒂(Rosi Braidotti)指出:“哲学因福柯—德勒兹的联系而成为创造性、积极性和批判性的工作”(布雷多蒂,1991年,p67),如果不联系德勒兹,福柯的著作就绝对是不完整的,因为德勒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追随福柯,并且以多种方式继续进行远远超出其创始者目标的福柯式事业”(布雷多蒂,1991年,p66)。本书肯定了布雷多蒂的主张;我将会表明,虽然福柯的著作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自我技术分析,但他自己的自我概念,即一种自我美学,却最终不足以说明本书所提出的“双性气质”。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专著。它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描述了这一隐秘的私人领域中鲜为人知的基本事实,并对这一事实加以分类、分析和解释,为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
二人行
作者吕西・依利加雷,法国当代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本书旨在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性,肯定人们性别的差异。作者还深受东方文化影响,提倡要关注身体,修养气息。依利加雷构想了一种新的女权主义,即建设一种两个主体相互尊重差异的两性文化,她认为只有在双方互相尊重主体性的基础上,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人类才能发展出真正的自我,创造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
说我爱你
西门媚关于女性、情感、生活与艺术的随笔集。 封底推荐语: “我爱你”曾经是国人最难说出口的三个字。今天,它却成了最好用的口头禅。在这样子的时代里头,西门媚不讳俗滥,敢用《说我爱你》做书名,自是别有用心。读毕全书,读者不难发现,这是因为她对爱情有非常庄重的看法,不轻浮,不苟且,正好重新提醒我们“爱”的分量。 ——评论家 梁文道 《说我爱你》似乎是一本专门谈爱情的书。但通过爱情又蔓延到与爱情有关的其它题材。爱情的话题永远不会穷尽,西门媚以多年专栏作家之透彻笔力,一一道来。媚而不伤,慧而有情。如果你想更立体地了解女性对此话题的感悟,西门媚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私人视角。 ——诗人 翟永明 西门媚和西闪,成都作家伉俪。他们那恬淡恩爱、随时随地手拉手的身影,是成都文化圈里的日常景观。从恋爱初期两人的甜蜜,到婚后多年两人保持的同样强度的甜蜜,让许多目睹这一过程的老友十分诧异进而无比羡慕。所谓神仙眷侣是也。我想,西门媚西闪爱情婚姻保鲜的秘诀,应该就藏在《说我爱你》这本书里,有心的读者应该可以从西门媚的这本最新的随笔集里体会到什么是爱的能力。 ——作家 洁尘 -
涉渡之舟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
浮出历史地表
《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作家论形式深人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
她者镜像
《"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以西方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进入好莱坞电影史,探寻了华人女性形象演变的特点以及它与时代、文化、环境、历史的关系。发现貌似繁多的15种华人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电影史中具有普遍的内在相似性,她们在一对孪生的“滞定型”形象——“妖魔”和“天使”之间摇摆,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被西方人“建构”和“想象”,其核心是指向“她者”,从中投射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欲望与恐惧,反映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侧影和状态。《"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立足对人类生存境界与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试图揭穿这一权方运作下的话语机制,提出“以道观之、何贵何贱”的诘问,倡导东西方文化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协作、互敬与互动。 -
女性电影史纲
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媒体实验作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已在电影研究中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不断发掘出振撼人心的女性电影作品,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男性影评家的观点。 本书为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作者全面介绍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历史;女性电影理论和分期;女性电影创作综述;女性电影记录片;女性另类电影和实验电影,集学术性,资料性,教学性为一体。 -
激情的疏离
译序 激情的碰撞,理性的疏离 鸣谢 导论 激情的疏离 第一章 先驱者与开端 第二章 迷恋的结构:意识形态、再现与无意识 第三章 女性观众,情节剧和“女性电影” 第四章 文本协商:观众位置和受众解读 第五章 幻想,恐怖与身体 第六章 重读差异一:想像女同性恋欲望 第七章 重读差异二:种族,再现与女性主义理论 第八章 后现代怀疑主义 参考文献 人名与概念术语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波伏娃与《第二性》
《波伏娃与第二性(中英双语版)》主要内容: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西蒙娜·德·波伏娃,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波伏娃与第二性(中英双语版)》最重要的观点。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