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昌耀

  • 昌耀评传

    作者:燎原

    《昌耀评传》一书,是有关我国当代已故著名诗人昌耀的一部评论性传记。 昌耀(1936—2000)生前系青海省作协专业作家。被当代诗界和学术界誉为“中国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由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都将其作为一个单元予以重点论述。2000年1月获得由中国诗歌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国诗人奖”。同年3月在病痛折磨中跳楼身亡。 昌耀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湖南乡下一个豪门大户,13岁投笔从戎,继而成为朝鲜战场上的一名文艺兵。负伤后进入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奔赴青海。1957年成为右派,在青海祁连山等地流放21年,其间与一藏族女子结婚生子。1979年复出,以一个边缘诗人的身份,在当代诗坛堆垒起一座 “青藏高原”。 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博大坚定的道义担当,矿物质般的陌生奇崛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昌耀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也成为他获得诗界普遍敬重的根本理由。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身世和人生精神背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复杂的诗歌世界,昌耀及其诗歌对于当代诗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燎原本人曾长期生活在青海,与昌耀交往密切。熟悉昌耀的家庭及日常生活,熟悉并与昌耀共同经历了当代诗歌场景中的一些人与事,熟悉昌耀诗歌赖以生成的高原地理和历史民俗文化。他从1980年写出昌耀诗歌的第一篇评论开始,一直对昌耀进行跟踪性研究。1992年调离青海后,仍与昌耀保持联系。昌耀去世前得知燎原准备书写这部评传时,郑重地委托身边的亲人,将诸如自己家庭身世的档案文书、重要信件、手稿、照片等,转交给燎原作为资料。所以,此书是建立在作者亲历的现场感、翔实的档案文书资料上的一部“信史”。其中的许多资料和历史事件 ,都是首次公之于世。概括起来,本书有如下特征: 一、理清了昌耀家族根系庞大枝蔓上的线索,这个豪门大户在时代变迁中的盛衰及其成员不同的人生道路。比如其伯父王其梅作为少将和西藏军区政委、五叔王其榘作为中科院史学研究员、父亲王其桂因解放战争期间脱离部队的历史问题在建国后被判劳改等,由此探讨并揭示了昌耀的性格和命运渊源。 二、理清了昌耀流放生涯中各个时段的具体环节,他在人生绝境中与其藏族义父及家族传奇性的曲折关系;不同的流放地政治、人群、劳作生态及昌耀在其中的具体状态。以此解读伏藏在其诗作中的诸多意象密码。 三、对昌耀人生不同时段的国家政治时势,不同流放地的山河地理生态,当地人群流变的历史渊源、由此积淀的土著风土习俗,进行了深入描述。在此背景上凸现其大地性诗人格局的生成,及其诗歌中底色性的高原异质元素。 这部评传在写作上分“传”与“评”两条线索,“传”的部分资料翔实、线条清晰,以丰富的细节展示了昌耀现实生活中的天真执拗与诚挚严谨;“评”的部分理论视野广阔、触角敏锐,以严谨的学理剖析凸现了昌耀对当代汉语诗歌的特殊贡献。 该书最终表明,昌耀是由我们这个民族多难的历史和多情的时代,由积储在大地民间古老的文化血脉、道德力量、山河魂气,奉献给20世纪的一位大诗人。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以及“君子自强不息”的行迹。 这部评传的出版,使昌耀从模糊幽暗的背景中得以清晰凸现,它既是目前关于这位大诗人的研究中,一个开创性的成果;并为当代诗界和学术界之于昌耀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 昌耀

    作者:昌耀

    《昌耀》是《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之一,丛书所选诗人都是建国以后依然大量从事诗歌创作或者开始诗歌创作的;其作品或在读者中享有盛名,或影响广泛,且在新诗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诗创作风貌上具有代表意义。意在总体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创作的整体水平。《昌耀》选集了当代诗人昌耀的诗作,让您体会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昌耀》也为诗歌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系统。
  • 昌耀诗选

    作者:昌耀

    《昌耀诗选》收选作者自1955年到l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包括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基本囊括了作者毕生诗歌创作的精华。他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而壮美,而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共筑为宏大的诗性整体。《昌耀诗选》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的《中国当代名诗入选集?昌耀》编辑。
  • 昌耀诗文总集 (增编版)

    作者:燎原,班果增 编

    《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简介:一个卓尔不群的诗人总是有自己特殊的气象。昌耀太庞杂,太丰富,也太深奥。在他以青藏高原的方式堆垒的诗歌大块中,也含纳着地质史般博杂的造化与生命的信息,以及灵魂震颤中从大地上弓起的眩目的极光。这种精神与艺术的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史上同样是罕见的。 大约从90年代初以来,有关昌耀的评价(而不是评论)已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在20世纪中国新诗艰难的行程和时光的荡涤中,逐渐看清了一位大诗人的存在。十数年来,刘湛秋、邵燕祥、骆一禾和韩作荣等人先后为他所写的有情有义的评论。这是以锐利的直觉对昌耀的诗歌最先表示了激赏的四位中国诗人,也是给了他孤立的艺术冲剌以最为有力支撑的四位编辑家。尤其是在他刚刚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中国天南地北的几十家报刊几乎是以不约而同的联动,用大块大块的版面通过对他诗作、生平的介绍和追念文章,向这位孤寂的外省中国诗人表达敬意。这种罕见的方式,该是意味着历史执意要还归他一个公正? 诗歌从来是人类灵魂的休憩之地,也是人类想像力的试验场。更深一层地说,诗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标志着一种人文理想的觉醒。 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对昌耀作为一个大诗人地位的确认,也随着这部《总集》对他精神生命世界超出我们想象的丰富信息的提供,关于他的诗歌研究,必将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再度展开。 这部《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由昌耀自己在生前编定。所收作品上自1955年,下至他离世前的2000年3月15日。也就是说,所有诗文都是他在青海的创作。是他以45年的青春韶华和生命苦难与青海高原相互砥砺的见证。
  • 昌耀的诗

    作者:昌耀

    昌耀诗歌对主流诗坛的疏离中显示的民间性质,生命感悟之独特的原始本能性质,意象之粗朴、自然性质,语言节奏之凝重、元初性质,在其早期诗中均已初步显现,且有些方面已表现得相当成熟。认识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从整体上解读昌耀的诗歌是不无裨益的。昌耀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而真正引起广泛注意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已出版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情感历程》《噩的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