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舍斯托夫

  • 无根据颂

    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

    无根据颂,ISBN:9787508019857,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著;张冰译
  • 深渊里的求告

    作者:舍斯托夫

    舍斯托夫是19—20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中极富独创性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一生始终围绕着自明真理与启示真理、理性与信、雅典与耶路撒冷、知识与拯救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懈地争斗,由此揭示出深渊与主之间虽已在人类思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几近完全断裂,但仍有少数思想家在边呻吟中边探索,边绝望中边呼告,以便挣脱理性思维的枷锁,获取人应有的生命活力,得到信仰与自由。 舍斯托夫的思想观点极为独特,他的语言似旷野呼告。随着其著作的陆续翻译出版,会有中国读者研读他的非逻辑、非体系、无根据的“荒诞”思想,以走出自明的“魔圈”,品尝到在著名思想家灵魂中漫游的苦涩、孤独、迷惘,还有破坏与创新的欣悦与快感。
  • 悲剧的哲学

    作者:列夫・舍斯托夫

  • 雅典和耶路撒冷

    作者:舍斯托夫

  • 开端与终结

    作者:列夫.舍斯托夫

    开端与终结,ISBN:9787222022843,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著;方珊译
  • 舍斯托夫集

    作者:舍斯托夫

    这一套“书库”已经整整齐齐地摆在我闪眼前了,外国有原作者都可以算是“名人”,书中包含着他们的智慧,当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经验与教训共处,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这一套书呢?我个人认为,我在上面刺刺不休地讲的那一些话,就是我们对待这一个书库的准则,首先,忆训履有“前车之鉴”,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识别和利用。其次,这一些都是“他山之石”,我们用它来“攻”我们的玉。第三,“以我为主”,以我们当前的需要为主,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我闪要按照我们当前的需要,来细致鉴别书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决定汲收或者扬弃,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这一点是含糊不得的,如果某一些富于“贾桂思想”的人士,在膜拜当今外国那一批风云幻想,作起又落的“名人”、“准名人”或“候补名人”之余,又来膜拜这一批已经成为“名在”的大菩萨,则我期期以为不可。
  • 钥匙的统治

    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

    全书有四部分。第一部分--“钥匙的统治”--舍斯托夫把它写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法官传说的续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法官凭借手中的权威,成为一个攫取人类完善生活之精神统治权的篡位者。“钥匙的统治”就是其具有绝对权力、并进行合法统治的代用语,成为上帝在大地上的合法代理人。舍斯托夫是要借此指出,它是可怕的理性主义之果,欺骗了人类之始祖,取代着人类真正的自由。第二部分--“理念的统治”--是舍斯托夫就梅列日柯夫斯基的《列o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书评。在第三部分--“论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中,舍斯托夫揭示出莎士比亚是西方鲜明提出人的存在问题的作家。第四部分--“哲学与布道”--讨论托尔斯泰和尼采关于善的学说。
  • 旷野呼告

    作者:[俄] 列夫·舍斯托夫

    舍斯托夫认为,西方文化往往将规律、命运和命定的道德神化为石墙,他分析了敢于用头撞墙和用身护墙的人,并指出,哲学不是反省,不是一种加深睡眠,直到不醒程度的反思和解释,而是与自明的东西之间的一种斗争;人的生命中有某些比理性更高的东西,生命本身来自比理性更高的源泉。
  • 旷野呼告 无根据颂

    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

    本卷包括《旷野呼告(克尔凯郭尔与存在哲学)》与《无根据颂》两部分:在《旷野呼告》中,舍斯托夫始终把自我堕入绝望之境的克尔凯郭尔的呼告,作为自己的思考的引导,或者说是一种映衬背景声。舍斯托夫始终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考比拟为“旷野的呼告“,恰恰在于他认识到一个偏离哲学正统轨道的思考境界。他们在旷野上赤裸着身体,踯躅徘徊,成了一个思想的乞丐。绝望是他们手中的扶杖。《无根据颂》是舍斯托夫的早期作品,大约是1903年开始撰写,1905年在彼得堡出版。它当曾以其格言体形式、犀利的观点引起轰动。本书是一本打破以逻辑关联、成熟体系面貌出现的书,强调的是人的奇思异想。无需逻辑连贯性,无需根据,无需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矛盾及对传统的破坏。
  • “蝙蝠”文库系列丛书(4种)

    作者:

    本书是《蝙蝠文库·自由选择丛书》之分册。本书遵循“经典文本,轻松阅读”的宗旨,选择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师作品。采用汉语翻译界的经典名译,遍求灵性高人配画设计,做出一套大众普及版本的汉译世界名著,构筑轻松愉快的经典阅读空间。本书所选内容均为久经历史考验所沉淀下来的经典名作,是世所公认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 希望本书成为普通读者和人文经典之间的一座桥梁,使更多的人品尝到读经典的愉快,也使更多的人文大师成为普通读者的心灵朋友。
  • 雅典与耶路撒冷

    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

    按照圣经,争取可能性的疯狂斗争就是信仰。这种信仰的真理,对于这个世界的法则来说就是荒谬的。然而这种荒谬却最为可信。本书集中展示了这位现代存在主义大以人的头颅撞击理性的大墙,以及宣扬“惟其荒谬,故而可信”的生命意志哲学的精彩论述。句句读来,都是对于我们心灵和意志的极度冲击和震撼。全书有四章。第一章--“被缚的巴门尼德”--努力证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其对知识的追求中,徒然地断送了造物主最可宝贵的才能--自由。第二章--“在法拉利公牛的肚子里”--揭示哲学所理解的知识与生存恐惧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第三章--“不可压抑的渴望”--讲述了整个中世纪是如何徒劳地试图将圣经的启示真理与希腊真理调和在一起。第四章--“论思维的第二个维度”--所根据的,是这样一个论点,即理性真理,也许可以来强制我们,但远非总是在说服我们。
  • 在约伯的天平上

    作者:(俄)舍斯托夫

    《在约伯的天平上》(灵魂中漫游)是舍斯托夫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两位大师的评述。舍斯托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双重视力,即“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他的“超天然视力”。天然视力看到的是必然存在,是自明,而超天然视力则看到了自由自在,是要让人战胜自明。因则当人把生当作生,死当作死来看时,并不排除另一种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看法。舍斯托夫认为,托尔斯泰在面对最后审判时刻时,不得不抛弃自己伟大过去的一切,因为他已领悟到,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行尸走肉地活着。 第二部分是舍斯托夫关于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的片段集。其中论述到启示、哲学标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后审判、存在的假象、存在的秘密、什么是美、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当前任务、形而上学真理、通向真理之路、死的讽刺等问题,每节都主题鲜明、语言精炼、寓意深刻。 第三部分是舍斯托夫评述斯宾诺莎、帕斯卡尔、普罗提诺等著名哲学家的文集。舍斯托夫认为,正是斯宾诺莎继承了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以为只有实体、数学方法是惟一的探索方法,其实质就是否定圣经,也就杀死了上帝。帕斯卡尔则与大多数哲学家相反,他不是去为理性大唱颂歌,而是在呻吟中去探索,到圣经中去寻找真理。普罗提诺虽然不否认理性,但他对理性失去信心,成了理性的憎恨者。最后一篇是舍斯托夫答复赫林教授评论的文章,论述什么是真理的问题,此文与胡塞尔有关,请把它与舍斯托夫论述胡塞尔的文章一起阅读。 本书撰写于1920-1924年间。1920年舍斯托夫离开俄国,定居巴黎。他写的“最后审判时刻”,发表于《现代人札记》(第1-2期)。1921年,他又写完“战胜自明”一文,这两篇文章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1922年,他写完“时代之子和继子”一文,1924年写完论述普罗提诺的“发狂的演说”一文,1926年写完“什么是真理”,它们共同组成了本书的第三部分。1924年他写了“科学和自由研究”一文,发表于1925年3月19、20日《新闻报》,后收入本书作为序。
  • 雅典与耶路撒冷

    作者: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与耶路撒冷》于1938年年初,首次用法文出版(《Athense et Jerusalem (Essai de philiosophie religieuse)》。书中收集了舍斯托夫在此前十年中所写的论文,其中多数写于1934年以前。本书共四章。
  • 以头撞墙

    作者:舍斯托夫

    不可能性岂不是堵石墙吗?当然喽,假如我真的没有力气用脑袋去撞开这堵墙,我就不会去撞它,可是我也不会跟它妥协。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舍斯托夫不厌其烦地揭露着理性的可笑与无力。他只关心一件事:提示人类生活的无限性,为无根基的生活寻找理性难以企及的出路。   ——(法)加缪 舍斯托夫本人作为一个孤独的朝圣者游历了俄罗斯思想的众多领域,在这位思想家所有的作品中都有着深思的印迹。   ——(俄)安·别雷 舍斯托夫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者。他批驳了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相互矛盾,把读者留在了无知之境。他把哲学的理性思维与超自然的圣经观念对立起来,他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甚至可以做到使过去从来都不曾存在。   ——[俄]罗斯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 远自德尔图良、达米安、马丁·路德、帕斯卡尔,近至克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舍斯托夫的同路人。他们坚决声称,正因为荒廖才可信,正因为不可能才肯定。争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乃是一场疯狂的半争,是以眼泪、呻吟和诅咒为代价的斗争。   ——刘小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极端,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哪怕世界毁灭了,理性的法则依然存在。 但是舍斯托夫却发出“旷野的呼告”。他认为,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相对照,西方还存在着另一种传统,它以《圣经》思想为代表,在近代由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继承。它们都拒绝理性的绝对统治,认为理性无法解决生死问题,无法解决人类的恐惧、绝望、堕落等问题。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和理性相比,信仰才是人更深层次的需要。
  • 旷野呼告

    作者:舍斯托夫

    《旷野呼告:舍斯托夫荒谬抗争集》内容为: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 在约伯的天平上

    作者:列夫.舍斯托夫(俄)

    《在约伯的天平上》(灵魂中漫游)是舍斯托夫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两位大师的评述。舍斯托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双重视力,即“天然视力”和天使赋予他的“超天然视力”。天然视力看到的是必然存在,是自明,而超天然视力则看到了自由自在,是要让人战胜自明。因则当人把生当作生,死当作死来看时,并不排除另一种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看法。舍斯托夫认为,托尔斯泰在面对最后审判时刻时,不得不抛弃自己伟大过去的一切,因为他已领悟到,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行尸走肉地活着。 第二部分是舍斯托夫关于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的片段集。其中论述到启示、哲学标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后审判、存在的假象、存在的秘密、什么是美、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当前任务、形而上学真理、通向真理之路、死的讽刺等问题,每节都主题鲜明、语言精炼、寓意深刻。 第三部分是舍斯托夫评述斯宾诺莎、帕斯卡尔、普罗提诺等著名哲学家的文集。舍斯托夫认为,正是斯宾诺莎继承了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以为只有实体、数学方法是惟一的探索方法,其实质就是否定圣经,也就杀死了上帝。帕斯卡尔则与大多数哲学家相反,他不是去为理性大唱颂歌,而是在呻吟中去探索,到圣经中去寻找真理。普罗提诺虽然不否认理性,但他对理性失去信心,成了理性的憎恨者。最后一篇是舍斯托夫答复赫林教授评论的文章,论述什么是真理的问题,此文与胡塞尔有关,请把它与舍斯托夫论述胡塞尔的文章一起阅读。 书评 《在约伯的天平上》(灵魂中漫游)一书,通过对西方古今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的独特考察,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的两大核心要素--理论与宗教(亦即理性真理与启示真理)之间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斗争,从而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的两大来源--希腊哲学和圣经哲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