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兵器

  • 中国刀剑

    作者:皇甫江

    序言 皇甫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000年来的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战争史。兵器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兵器研究和生产,集举国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财力和物资,可谓国之重器。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基本进入现代枪炮时代,但在此之前近5000年的漫长战争舞台上,冷兵器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冷兵器中,刀剑出现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备最普遍且作用极大,可谓百兵之首。刀剑既可以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又可以夺取他人的性命荣辱,这使得刀剑在历史地位上远超其他任何工具、器具、工艺品和商品。同时刀剑又代表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其制作从石器的磨削发展到到青铜器铸造,再发展到钢铁锻造, 最后到合金的出现。每一时期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的更新, 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类5000年的文明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被并列称为"世界五大名刃"。不同国家的刀剑可以反映其民族性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哲学观: 日本刀的刚烈偏执; 马来刃的诡辣奇异; 中国剑的飘逸大度, 都可在一刀一剑的构造、形制、配饰、用法上表露无疑。刀剑都在中国最早出现,其发展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满清四个高峰。在此期间,中国刀剑无论在种类、质量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巅峰,制剑工艺更是举世无匹。反映了当时军工技术的成就和兵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谓种类完备、工艺领先、造型正直、内涵丰富。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中国古兵器,包括古剑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历经浩劫。在"破四旧"的50年代和"史无前例"的60、70年代,多少人在疯乱的、愚昧而又狂热的思想下,把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切古董,尽一切努力破坏和销毁,其中包括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代表华夏文明艺术巅锋的大量国宝级文物。最为不幸,最大的破坏更是针对古董兵器--无数神兵利器被集中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口,用电动工具一切为二,然后回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古兵器研究人员在对我谈到这一段历史时,仰天长叹,久久不能平复。与此同时,古刀剑的制造业也日渐势微,制刀铸剑大师不得不转投别业,包括龙泉宝剑在文革其间被视为"四旧"而一度停业。 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刀剑的历史及发展在世界古兵器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非常模糊和很不齐全的领域。进入21世纪后,海内外的中国古兵器爱好者与日剧增,而中国古刀剑收藏几乎成为目前最热的一项,但大多数国内外的专门论著主要集中在青铜刀剑上,同时也不够系统和完备。钢铁刀剑研究图书更是寥寥无几,且内容过于笼统,无论对于钢铁刀剑的形制、种类、沿革发展,还是材料、制造、装饰工艺的记述都很不完整,更无从达到完备。这让广大爱好者难以入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和保护保存刀剑制造这一国技了。 在国内的几家国家级博物馆中,除极少的汉以前和清之后的钢铁刀剑外,几乎无法找到其他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藏品。相形之下,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钢铁刀剑则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品相完好、价值珍贵。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汉檑具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隋剑和清皇室宝刀;巴黎法国军事博物馆的康熙、乾隆御用刀剑等,都被视为镇馆之宝,而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珍藏的明永乐剑,更为推举为其馆藏世界十大古董兵器及盔甲之首。 相形之下,国人对古刀剑的重视程度则不可同日而语,如北京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的刀剑藏品,无论在数量、种类方面,还是在资料、说明方面,甚至在陈设、保养方面都非常不尽人意。在沈阳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仍藏有部分清朝皇室刀剑,但其中的大部分并未对公众开放,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介绍资料也过于简单。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至今还未有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出这些硕果仅存刀剑的系统资料供历史、考古、军事和古兵器研究爱好者学习。 基于对中国传统刀剑的痴迷与热爱,近二十年来,笔者上下求索,走遍世界,拜访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努力通过感性认知来增加对中国钢铁刀剑的了解。虽然相关的论著不多,但笔者一直力所能及地汲取学术资料、图录与研究文章中的知识,以期从理论上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中国钢铁刀剑之认识。同时,笔者定期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与中国传统刀剑有关的拍卖会、刀剑展览会和各类古董卖场,并竭尽所能去觅刀寻剑,不让中华民族的瑰宝继续流落在异国他乡。 通过这些年从爱刀、藏刀,再到识刀这样的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笔者对中国钢铁刀剑有了自己的一份认知。因之,不揣冒昧,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拿出来与同好交流。虽然探索只是开始,学术水平仍然有限,但还是愿意把自己和各位同好的心血汇集成书,抛砖引玉,为中国古代钢铁刀剑的研究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中所指之"刀剑",主要指短柄刃状武器,柄可双手或单手持握,但长度不超过刃体。不包括杆状长兵,如戟戈、偃月刀或三尖两刃刀等;也不包括短柄杂兵,如锏、锤、钩、挝等。其他兵器,将另行成书说明。 由于客观原因,如上古时之铁兵数量本就稀少,加之铁器易蚀,因此传世之物绝无仅有,且多收藏在各大文博收藏单位。宋元以后之铁兵相对留传于世的多一些,但绝对数量仍然有限。因此,本书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一为文献材料,众所周知,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刀剑相关之材料,或咏或叹,或歌或诵。二为各种图像资料,通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国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壁画、画像石(砖)、雕塑(陶俑与造像)、瓷器等,其中有许多描绘或者表现了各种刀剑的形制、样式与外装。三为钢铁刀剑的实物资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藏品,一是笔者及海内外中国钢铁刀剑爱好者手中的藏品。 书中采用的博物馆图片,绝大部分系笔者十余年来游遍全球拍摄的,实物刀剑中的大部分更是皇甫家族的精心收藏。除此之外,更得到“拔刀斋”各位同好挚友的鼎力支持,更蒙他们无私地提供了宝贵的藏品资料和照片与大家分享,如北京若谷兄的清代贝勒佩刀、李健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偃月斋兄的日本国“宝高”造腰刀、流星马兄的仿倭明刀、广州金相显微兄著名的“金相三剑”和明代公卿宝剑、吉林麦克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济南度渡兄的双龙明刀、南昌瑶哥兄银龙明刀、南宁陈英雄老弟的金龙腰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刀剑皆为中国古董刀剑中的精品,部分更是孤品。同时感谢北大杨盛唐博士考证的清代“白虹”宝刀的资料,和有中国古刀剑“活字典”美誉的北京冷艳锯兄的大量图文及史籍资料,及中国台湾收藏家卢益村先生为此书扉页提供的鎏金双龙镡图片,还要感谢广州独孤求剑兄提供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照片和慷慨割爱的数把上品刀剑。此书能成,虽为一群“小众”的聚合,但期能够影响一代国人的情怀。 最后,笔者郑重地感谢明天出版社的全体同仁。此书从策划到付印,其中的艰难、复杂和付出是非同一般的。笔者前后五度交稿,编辑四易其版式。书中所有图片都经过精密地处理,既符合实物原状,又能不失美感。他们极其挑剔和认真的态度曾数次令我几乎搁笔,但过后却尊重中充满感激。希望大家在分享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措辞之余,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心血和敬业,以及对中国刀剑的挚爱。
  • 中国兵器史稿

    作者:周纬

    《中国兵器史稿》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内容宏富,资料详瞻,其中许多见解与论述至今仍广受重视,其价值自不待言。但《中国兵器史稿》完成后的几十年中,考古工作者发掘的不少前所未见的兵器实物,在兵器史研究的宏观与微观层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我们对于古代兵器的认识已较作者创作《中国兵器史稿》之时大大向前推进,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与《中国兵器史稿》不同的看法,这一点,望读者阅读时留意。为使读者对书中论述的问题获得更全面的认识,编者还补充了部分考古发掘所得兵器实物及相关资料图片,置于卷首,供古代兵器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 亚洲古兵器图说

    作者:周纬

    《亚洲古兵器图说》是一部系统研究亚洲各国古兵器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介绍日本、印度、越南、马来亚、伊朗等16个亚洲古国的兵器数千件,解说它们的形制、源流和制造,附有两百多幅精美图版与插图。包括两个部分,《亚洲古兵器图说》《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作者周纬先生是古代兵器研究之先驱,自幼对兵器研究感兴趣,后留学法国,足迹遍及三大洲数十国搜访资料,因此书中所介绍的兵器资料大多极为珍贵、稀见。经过二十年收集资料后,作者又花十年的时间撰成书稿,系统研究亚洲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亚洲古兵器图说》是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 中国古兵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作者:杨泓,李力

    古兵,是中国历代军队在实战中使用的兵器和装备的总称。 本书作者依据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方法,分析古代兵器发展演变的序列,保证实物标本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有关文献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再与实物标本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探研。从注重出土兵器的组合关系,考虑到兵器与使用者的联系,进而推导其与兵种、战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且充分注意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兵器的影响,包括工艺技术、兵法、礼俗、兵种、装备与民族的关系,及兵器的民族特征等方面。 本书二十个讲题依古代兵器的历史分期规律编排,在材料运用上兼顾文献、考古,旨在将准确的知识及最新的学术成果系统的介绍给大众。文辞晓畅,图文并茂,是一部严谨的中层文史读物。
  • 中国古兵器论丛

    作者:杨泓

    《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收录作者1976~1982年间所著兵器考古论文十三篇,论述了中国古代冷兵器格斗兵器(戟、剑、刀)、远射兵器(弓弩)和防护装具(甲胄)产生、发展直至衰亡的历史以及古代战车、骑兵和战船的历史,还论及与兵事有关的武库、兰、胡床及军乐等方面的问题。也论述了东邻日本古代的铁甲胄。书中大量引用近半个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并附有大量插图和图版,还附有详尽的参考文献目录,以方便读者查阅。
  • 亚洲古兵器图说

    作者:周纬

    《亚洲古兵器图说》总目录 前 言………………………………周南 导 言 第一章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之兵器 一、概述 三、弓箭 四、鱼骨槊 五、刀剑 1. 北部高山人之刀 2. 中部高山人之刀 3. 南部高山人之刀 4. 雅美人之刀 六、防御武器 1. 甲衣 2. 战盔 3. 盾牌 第二章 日本兵器 一、概述 1. 石兵 2. 铜兵 3. 铁兵 二、刀剑 1. 名称与源流 2. 种类 3. 徽铭及流派 4. 欧人对日本刀剑之研究 三、巴什福德·迪安之日本兵器研究 1. 盔甲 2. 刀剑 3. 长兵 4. 弓箭 5. 枪铳与炮· 6. 战马之武装 第三章 朝鲜兵器 第四章 越南兵器 一、汉代以前之越南古兵 二、铜鼓 1. 概述 2. 西方学者对铜鼓之研究 3. 铜鼓之源流 4. 铜鼓时代之古兵器 三、汉代以后之越南兵器 第五章 缅甸兵器 第六章 泰国兵器 一、概述 二、长兵 三、短兵 四、射远器及护身具 第七章 马来兵器 一、原始时代之石铜兵器 二、马来兵器之独立性 三、克力士剑 四、刀 1. 短刀 2. 长刀 五、长兵 六、射远器 七、达雅克人之兵器 第八章 菲律宾兵器 第九章 尼泊尔兵器 第十章 印度兵器 一、原始时代之石铜兵器 二、冷兵器时代之兵器 1. 短兵 2. 长兵 3. 射远器 4. 防御武装 5. 土著各族之兵器 三、印度之兵器史及战史 1. 上古及亚历山大时代 2. 阿拉伯征服时代 3. 帖木耳时代 4. 印度近世战史之始 5. 莫卧几帝国时代 6. 莫卧儿帝国之覆亡及印沦为殖民地 四、塔顿之印度古兵器研究 第十一章 伊朗兵器 一、概述 二、长兵 三、短兵 四、射远器 五、卫体武器 第十二章 土耳其兵器 一、概述 二、长兵 三、短兵 四、射远器 五、卫体武装 第十三章 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兵器 一、阿富汗兵器 二、克什米尔兵器 第十四章 西伯利亚兵器 篱十五章 高加索兵器 一、上古时代之石铜兵器 二、上古时代之铁兵 三、历史时期之铁兵 1. 长兵 2. 短兵 3. 射远器 4. 卫体武装 第十六章 埃及兵器 一、石兵 二、铜兵 附录 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 导言 第一章 日本古兵器之制造 一、日本古兵器制造之源流 二、日本刀剑之制造技术 1. 冶铁 2. 制刃 3. 淬火 4. 磨砺及其他 三、日本刀剑之装饰 第二章 伊斯兰诸族古兵器之制造 一、花纹钢之冶炼 二、古兵器之装饰质料 三、乔克博士之花纹钥刃制造技术研究 1. 花纹钢之性质与获得花纹之条件 2. 花纹钢之技术特性测试 3. 研究结论 四、夏尔.毕丹之花纹钢兵器制造研究 1. 对乔克研究之补充意见 2. 不同地区之花纹钢兵器制造 第三章 马来古兵器之制造 一、马来古兵器制造之源流 二、马来克力士之制造技术·..... 1. 制刃 2. 帕莫花纹 3. 柄鞘装饰 三、马来制兵质料之性质 四、克力士以外之马来兵器制造技术 第四章 缅甸古兵器之制造 一、缅甸之传统冶铁技术 二、缅甸刀之制造
  • 甲胄复原

    作者:白荣金,钟少异

    《甲胄复原》的作者白荣金老师将他的全部研究成果奉献出来,编成这本文集,内容涵盖了考古发掘获得的从先秦直到明代的铠甲实物标本,并对所有标本从制作工艺、甲胄形制到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相信《甲胄复原》的出版定将中国古代甲胄的研究工作推上新的阶段。同时,白荣金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也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龙泉霜雪

    作者:钟少异

    中国古剑有着辉煌的历史,有当时世界上独步一方成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依据考古发现的大量古剑实物,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对中国古剑的历史发展作了全面梳理,书中介绍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用剑方式,包括用剑的礼仪习俗和风尚,并对其文化意义作了解读,书中引用了有关古剑的神话传说,有助于我们从更广泛的背景,了解中国古剑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