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族

  • 民族的神话

    作者:[美]帕特里克·格里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媒体/名人推荐

    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缠混融的当下,这本有关欧洲中世纪早期族群演化的经典著作,在探索真知、道德警省和学科责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极为出色的通俗作品。书中勾画了现代欧洲国民国家的源头,以及演化过程,再次证实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国民国家的命题:它们是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形成,罗马和基督教是两个关键因素。“蛮族从帝国里消失了,所以罗马人也绝迹了。”作者这句精彩的总结,试图说明,虽然现代国民国家其来有自,但它们与祖先的“家族相似性”都非常可疑。——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学术圈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些争论与现代欧洲史的密切联系上。在思路的清晰度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广泛阅读,它必然会引发学者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

  • 羌在汉藏之间

    作者:王明珂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详解川西羌族历史文化

    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聚十余年田野研究之力,深入羌民千年根脉。

    从汉代河湟西羌、唐代西山诸羌、明清羌民,到当今羌族,羌何以为“羌”?

    深谷村寨到街市城镇,孟获后代或大禹子孙,白石信仰与端公唱词,当代羌族身份认同何在 ?

    •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弟兄民族历史心性”,众多创造性历史人类学论述。

    以羌民研究实践边缘视角,剖析华夏的融合演进,诘问“民族” “文化” “历史”之新解。

    •经典再版,全本修订,新增长篇序言

    《羌在汉藏之间》初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推出,现已断版多年。当年出版时正遇汶川地震,举国哗然,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因此为大众所知。此次再版全本修订,新增万字长序,及30幅彩图,带领读者走入震前的川西田野。

    ——————————————————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众多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现实,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

  • 敦煌民族史

    作者:杨富学 张海娟 胡蓉 王东

    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敦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尤其是月氏、鲜卑、吐蕃、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族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既是敦煌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研究的需要。本书是国内外首部敦煌民族通史,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 西行影纪

    作者:主编:马晓峰 / 庄钧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

    编辑推荐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最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最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

    ◎在光影中讲述西南边陲的史诗,在时空中重构民族的前世今生

    庄学本的摄影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雄鹰般矫捷的摩梭族人身影……在庄氏的镜头下,他们超越时空的疆界,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

    ·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

    内容简介

    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

    第一册:

    1934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第一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涉河,用文字与影像探索无外人涉足的“白地”。

    ·

    第二册:

    1935年初冬至1937年晚秋,邂逅青海土人,在塔尔寺谒见班禅,与蒙古族同胞在群科滩游牧,于拉卜楞寺观盛大法会,单身匹马渡过黄河前往撒拉部落,搭帐歇宿于星宿海中的岛屿——这些都是庄学本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

    第三册:

    1937年年底,庄学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跟随背夫踏雪翻越大相岭,走进凉山,巧遇彝族婚丧,探访“喇嘛王国”木里,南游“女儿国”永宁,再往巴塘观览一年一度的藏戏盛会……漫漫西行,庄学本大都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不止,所走过的也是他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

    ·

    媒体推荐

    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我眼前清楚地呈现。——作家 阿来

    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影像人类学者 朱靖江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摄影批评家 李媚

  • Before They Pass Away

    作者:Jimmy Nelson

    This historic volume showcases tribal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globalization, these societies are to be prized for their distinctive lifestyles, art and traditions. They live in close harmony with nature, now a rarity in our modern era. Jimmy Nelson not only presents us with stunning images of customs and artifacts, but also offers insightful portraits of people who are the guardians of a culture that they--and we--hope will be passed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in all its glory. Nelson's large-plate field camera captures every intricate detail and fine nuance for posterity. What's more, this splendid pageantry is set against a vivid backdrop of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pristine landscapes. English/German/French edition. Review The ingenuity of tribal societies shines in "Before They Pass Away"...Nelson brings the expressive personalities further to life with a photographic style derived from Irving Penn and Malik Sidibe, making for a visually rich and fascinating read-and an ideal conversation-starter on any well-curated coffee table. Fabio Morelli, Elle Décor.com, October 8, 2013 Jimmy Nelson has spent the past three years traveling to some of the most remote places on Earth capturing the lives of indigenous people, from the frigid moutains of Mongolia to the endless sandy deserts of Namibia. Drama and emotion are crucial to Nelson's photography because he's on a search for beauty. Lorraine Boissoneault, weather.com, October 1, 2013
  • 西藏宗教之旅

    作者:图齐

    本书是中国藏学出版社《发现西藏书系·关于西藏的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国际著名藏学家意大利科学院院上图齐(Giuseppe Tucci,1894-1984)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升译审汉译。 《西藏宗教之旅》(原名《西藏的宗教》)最早在1970年于德国的斯图加特以德文版刊行,系图齐与海西希(WaltherHessig,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家)合著的《西藏和蒙古的宗教》一书的前一部分。该书刊行后立即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各国学者竞相翻译。法文版由法国哲学家博士萨耶(R.Sailley)译成,并于1973年在巴黎出版;英译本则分《西藏的宗教》、《蒙古的宗教》两册单独刊行,于1980年在伦敦出版;1986年意大利译本在罗马面世;我国曾在1989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耿升的汉译本,此次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刊行图齐的《西藏的宗教》单册。   全书共分7章。第一章吐蕃的前弘期佛教介绍了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以及从印度、汉地两处传入的佛教在吐蕃的冲撞。第二章吐蕃的后弘期佛教阐述了佛教在吐蕃的复兴,藏族大泽师仁钦藏卜和印度高僧阿底峡对佛教在吐蕃传播的贡献以及后弘期吐蕃出现的大寺院。第三章西藏喇嘛教的基本特点则就藏传佛教的教理基础、重要教派、教派之争以及喇嘛的个人行为进行阐述。第四章西藏主要教派的教理,先分五部分介绍藏传佛教的曼陀罗、受度、灌顶仪式、法身。幻身、智慧身以及心、光明等佛教概念及教理;再就觉囊派、噶举派、宁玛派、断派以及密宗的教理加以分析;最后总结了藏传佛教解脱教理的特征。第五章重点介绍藏传佛教寺院僧众的组织、等级、职能、宗教历法、节日,以及寺院的财产和管理。第六章则对一般学者较少关注的西藏民间宗教加以分析。图齐认为,藏传佛教中存在的诸如仪轨、信仰、口头传说等结构系西藏民间宗教的遗产。图齐着重就人类和房宅的保护、灵魂、死亡、神香及焚香、预兆、财产和畜群的保护等西藏民间宗教的重要表现形式进行了阐析。第七章则扼要介绍了本教。   本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世界名著,文图并茂,可读性很强。初读起来显得繁琐,但这正是其详细深入论述的特长之处。虽然图齐是一名典型的西方藏学家,他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作深入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图齐教授是国际藏学界权威中的权威,名家中的名家。《西藏的宗教》又是倾注了其毕生精力的藏学世界名著,在国际藏学界的地位相当高,影响相当大,是研究藏传佛教必不可缺的参考书。
  •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作者:莫里斯·罗沙比 (Morric Ross

    本书是西方第一部全面叙述忽必烈生平的传记,再现了忽必烈从藩王到蒙古大汗、直至元帝国君主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力图剔除各种史料中的偏见,“颠覆”人们对忽必烈和蒙古人的传统看法。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影响相当大,被许多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课程必读参考书。 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世界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他半生戎马,率领蒙古军骑长驱直入,踏破了南宋江山,征服了中国的剩余地区,还扬威海外,两次侵入日本。 与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世界不同,忽必烈更以文治著称于天下。为统治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帝国,他和幕僚们一起,建立了一个以汉法为基础,又不为传统中国理念所束缚的政府,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作为天下共主,他以一种空前的开阔胸怀,聚拢各族精英,广泛吸收各种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他既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拥护者,也是热心的佛教徒,还许诺他的许多臣民将皈依基督教,更是穆斯林的保护者。他试图在多种文化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功。 在执政初期,忽必烈大量豁免、减免税负,鼓励农业生产;给予商人相当高的地位,使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异常繁荣;允许艺术家自由创作,给予帝国的工匠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并激励科学家更大胆地创新。他所统治的帝国,代表着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富庶的东方文化。这种文化通过畅通的丝绸之路,毫无保留地被传播到南洋、印度洋,直至欧洲腹地,使西方人对东方文明产生向往和倾慕,并刺激了哥伦布远航寻找新大陆。然而,远征的惨败、无度的财政需索、个人健康的衰退,使忽必烈建立世界帝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但这无损于他的荣光。他的先辈们不曾有过他那种统一并统治整个已知世界的梦想,后继者中再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眼光。
  •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作者:张植荣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ISBN:9787301083796,作者:张植荣著
  • 中國的民族問題

    作者:石之瑜

    長久以來,政治學家忽視民族問題,以為少數民族終將接受市場化與公民化,並效忠自由主義的國家體制。對這個線性史觀,本書從四方面提出質疑:(1)少數民族不是科學概念,而是隨主權國家發生才出現的政治論述,顧不能將之看成理所當然德研究對象,更不宜論斷某某民族的特點與價值觀;(2)少數民族面對國家政治經濟動員時,其回應不能化約成典型,每個民族地區自有調適途徑;(3)維繫民族認同的方式多種多樣,民族認同的意義因地因時變化,關乎認同的活動,多半不在國家的領域中進行,甚至潛藏著對國家的抗拒;(4)以社會教育、市場經濟、政治參予為內涵的漢化或西化工程,不一定與民族認同活動鄉牴觸,其共生重疊關係經常充滿創意。
  • 民族主义

    作者:(英)安东尼·史密斯

    本书重点讨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又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和象征性语言的民族主义,并且比较全面地探索各种民族主义的内涵、变种及来源。通过简要地概论民族主义的概念、评述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现存的学术成果,作者全面地考察了有关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和历史的不同棱面,以及在这一领域里的主要解释范式。同时作者还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乃至人类学的不同角度对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概念如民族(natlon)、族群(ethnic glroup)、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民族的国家(national state)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阐释以作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族群一象征主义(eth nic—symboIism)民族主义理论观点。
  • 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

    作者:马戎 编

    《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内容简介:从古代传统部族社会到现代公民国家,大多为多族群政治实体,如何理解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和语言、宗教差异的多族群国家中的种族一族群关系,始终是西方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出版的研究成果中既有对族群关系发展的理论分析,又有应用实证方法衡量族群关系演变的研究,也出版了一批核心专题的经典研究案例。《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是西方社会学种族一族群关系研究的经典文献汇编,精选了这一专业著名学者发表的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读者可对西方族群社会学的概貌、核心理论、主要方法、经典研究案例有一个全面了解。《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特别选择了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研究最新热点的两篇研究报告,分别调查西欧国家的穆斯林移民问题和苏联解体后民族主义在基层的继续延伸。
  • 新疆民族混合家庭研究

    作者:李晓霞

    本书通过对人口普查资料及婚姻登记、户口档案的数量分析,以及对民族混合家庭的实地调查,描述新疆民族混合家庭及族际婚姻的状况,探讨混合家庭的建立、维系、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社会身份的确立、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等问题。本书提出的文化因素是影响、制约新疆族际通婚和混合家庭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不同民族的子女在民族成分的选择上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国家采取的把族际通婚作为个人婚姻权利看待的不干预立场有利于社会稳定等创新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福音谷

    作者:林茨

    怒江的大峡谷,有一种特别的音响:完全由未加训练的农民之声形成的和声,演绎的却是作者耳熟能详的欧洲古典名乐。在《福音谷》中,林茨细致地描绘了傈僳人的清贫与充实,在这个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的世界,高唱赞美诗的竟然是一支以贫困著称的族群,在他们惊人的质朴以及“神贫”之美面前,林茨立刻打消了所有玩世不恭的意念而只剩下崇敬的情感。
  • 民族的世界地图

    作者:21世纪研究会

    “民族”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常常能够接触到它。而民族问题也由来己久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纷争不断,民族问题己成为我们尤为关注的焦点。但是“民族”到底意昧着什么,各种民族问题是怎样开始发生的,之后又是怎样发展的,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处在当今时代只看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表层事件,似乎是不够的。而本书就将为你分析潜藏在民族问题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通过分析与民族密切相关的语言和宗教等成分,从而展开对民族以及民族问题的阐释 细数民族迁移的情况 描述以往人们知之甚少的土著民族的生活状况 解析几个比较重要的民族争端...
  • 中国民族性

    作者:丁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性”话题曾引起了数次学术界及民间的激烈论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将“民族性”作为 “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   本书选取的文字,有些出自鲁迅、张爱玲,钱钟书等大家之手,有些是李敖及柏杨等人狂傲尖锐又不失深刻之作,并有早期来华的英美法等国传教士的观察记录。这些都是对于中国人民族性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处处真知灼见,当然在见仁见智中也不免剑走偏锋。   随文还配以数百幅生动形象的老照片、漫画及古代绘画作品,使之更为直观、精彩。以本书讲述的“民族性”为切入点,读者可以更深切地了解我们国家与国人的缺憾与优势,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过往、把握现在与将来。
  • 日本行.中国更行

    作者:王锦思

    《日本行,中国更行》打破以往反映日本的书籍单纯分析日本的做法。从全新的视角,把日本作为参照物,关照中国的百年兴衰,寻求中国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关于中日两国的一系列对比,无论是经济发展指标,还是国民素质。乃至于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和陶瓷领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许多领域还落后于日本,这些对比无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日本行,中国更行》纠正了人们诸多惯常的关于日本和各种史实的认知。同时也自我剖析和深入反省中国的各种问题,许多观点十分独特。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思想深度。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十分重要。勇敢地承认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点。不妨碍批判日本的缺点,这才是中国励志进步的必然一步。承认当前日本行,是为了未来中国更行。中国更行是深切的期待,也更是未来的必然和可能。
  • 百褶裙

    作者:林茨

    边缘部落。 黑彝,彝族部落中最高贵的一支,有着几百年辉煌而又惨烈的历史。他们的后人,至今在云贵高原的褐色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充满尊严的生活。
  • 如此日本人

    作者:王志强

    《如此日本人》内容简介:前美国驻日本大使赖肖尔说,日本人如同钟摆,在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两个极端摇摆。欧美人形容日本人时,突出地说他们没有个性。日本人的等级观念非常实用。他们认为,阶段和身份不过是暂的,当你有实力有权力的时候,下级依顺你,一旦你失去了那些,你的阶段和身份也就没有了,你过去的部下立即对你另眼相看。 他们普遍有两种形态和面孔,一是社会性的,二是个人性的。在个人交往中,露出个人原本的面孔和性格,于是就有了酒中酒后借酒吐“真言”,相互几乎无话不谈,感觉好像亲密无间。但是在社会组织里,也就是集团中,表现就截然不同了。 在日本人群体当中,。往往原则是暖昧的,理论是暖昧的,行动目标和原因也是暖昧的,却存在一种氛围。他们互相感受,互相支撑,氛围能量逐渐增强,成为氛围趋势和倾向,这些人群形成一股超凝聚、超强力、超冲动的行动集团。至今日本人还说不清为什么挑起60年多前的那场战争,甚至也说不清明治维新为什么一蹴而就成为列强,战后经济为什么能迅速地发展壮大。这个氛围机制到底是什么,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外面来看,日本的团体坚如磐石,但深入其中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派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倾轧之激烈,绝不在其他民族的团体之下。所不同的是,日本团体发生的内斗,一般不显露到外界去,内部斗得一塌糊涂,往往外面看来依然是“一潭静水”。 日本式的欺负是以隐蔽性骚扰为多,不是从肉体上实施攻击,而是从精神上给予摧残。使得很多被欺负的人精神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渐渐养成了疑心重的毛病。 日本的暖昧,是与日本这个倾向于集团主义的单一语言单一民族的社会构造相辅相成的。理解暖昧,或者“以心传心”,需要非常懂得日本传统文化和习惯,并且要有极好的日本式的感性神经。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乃林语堂旧籍之新刊。这些文章都是林语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本书结构清晰,全书分为九章: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这些文章观点新颖,论据确凿,颇有新意,不妨一阅。
  • 民族与民族主义

    作者:厄内斯特・盖尔纳

    图赞巴赫:你说,在未来的年代里,地球上的生活将是不可思议的,美妙的。的确如此,然而,即便那种生活尚很遥远,要想成为它的一部分,就必须做好准备,必须工作……是的,必须工作,也许你会想——这个德国人过于激动了,但是,我发誓,我是俄国人。我连德语都不会讲,我的父亲是东正教徒…… 我们的民族犹如我们与女人的关系:它与我们的道德本质是连在一起的,无法体面地改变,它纯属偶然,不值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