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败兵成匪

    作者:黄继树

    60多年后才能披露的剿匪往事 是往事,更是一段惊天历史 相当于又打了一场解放战争 林彪、李天佑等四野战将亲自上阵,10个精锐主力师,总兵力超100万 江山易手,最后一战,3年共剿匪512917人 深入十万大山、大瑶山、四十八弄等一线剿匪现场 著名作家张正隆 推荐 1949至1952年,广西境内的大规模剿匪作战,是建国初期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动正规作战部队两个兵团、四个军、十七个师另一个团,其中10个师为久经战阵的精锐主力师,加上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兵,投入剿匪总兵力超过100万。 广西剿匪历时三年,共歼灭广西境内的土匪512917人。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惊骇!广西剿匪作战时间之长,相当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时间,歼灭的土匪总数,几乎相当于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歼灭的国民党正规军的总人数。 难道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广西又经历了另一种解放战争? 新中国都成立了,那么广西境内这些土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匪呢? 既是乌合之众,又怎么把几百万国民党正规军打得丢盔卸甲的解放军拖了三年呢?
  • 离异与回归

    作者:章开沅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聚讼未决。全盘西化派与国粹派往往各执一端,认为传统文化与近代化水火不相容,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拒之门外。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文化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了“离异”与“回归”的命题。认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在其近代转型过程中都存在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只不过在东方,离异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模仿、学习与趋近;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避免被外来文明同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尺度在于:“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 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作者:葛涛

    《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葛涛著。是一部从唱片和留声机视角审视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学术著作。分绪论,一、二、三、四、五章,结语七部分。述及选择“清末、民国时代上海唱片业兴衰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意义”这一命题的经纬和动机,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引入唱片和留声机以及逐渐发展为中国唱片业中心的情况,唱片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清末、民国政治发展对唱片的影响与制约,以百代公司为例探求唱片企业的生产、经营唱片机制等。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作者:陈平原

    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 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

    作者:林学忠

    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用夷变夏”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困兽犹斗”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所谓“国际公法”多面与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思考世界历史中不同文化进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全书资料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是近年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作者:關中

    了解國共分合的歷史‧珍惜兩岸和平的曙光‧ 迎接東方世紀的來臨 1937~1947的美國、國共談判,是決定現今中國命運的關鍵十年。六十餘年後,回看這段造成今日兩岸分治的歷史,考試院院長關中以「專注、精簡、存真」的研究方法,回歸歷史真相。 本書歷時四十年撰述而成,參考1942~1947美國外交檔案一萬多頁,羅列八十餘頁的書目,全文共有一千三百零五個註解,巨細靡遺,對當年美國、國共談判的內在因素、國際環境、成敗關鍵及影響層面等,有深入而平衡的論述,還原中華民國在這十年的歷史地位,避免美國與大陸部分研究者獨占這段歷史的解釋權。 本書史料豐富,對這麼一個重要而又牽涉到國家命運複雜的問題,其間有長達十年的歷史轉折,讀者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得到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更值得肯定的是,作者關中博士引用了十分完整的原始資料,並且予以客觀敘述、理性分析,構成了一本既嚴謹而又具可讀性的歷史性著作。──連 戰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 民国史料丛刊

    作者:张研,孙燕京

    《民国史料丛刊》为影印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基础史料的大型丛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5类29目,共1128册,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必备的文献资料。
  • “清流”研究

    作者:王维江

    《“清流”研究》讲述了:“清流”是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官方文献几乎不及一字,私人笔记则聚讼纷纭。一个半世纪以来,“清流”的记述和研究成果仍然呈现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的状态。《“清流”研究》从清理晚清和民国所记载的“清流”公私文献资料入手,对“清流”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对“清流”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对“清流”与新时代媒体、与金石学热以及京剧热的相关度进行了考察,以期从新的视角和路径,在广阔的背景和视野下,探寻“清流”的真相。
  •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作者:王栋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在对原始史料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平等条约”这一词语在语义上的演变及其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论争中被运用的情况;同时试图阐释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在1840年到1943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各种解读,是如何在争取和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作者还把视野投向19世纪以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特征——这一至关重要却乏人问津的课题。 长期以来,海内外众多有关不平等条约的著述均注重于条约本身的研究,《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则将“不平等条约”作为对外交、法律、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一种特别的解析方式,从而催生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多重含义。作者的论证缜密有力,显示出她对中西文资料的娴熟驾驭能力。《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英文版问世以来,广受中外历史学家的好评,普遍认为该书对“不平等条约”这一中国对外关系史上至关重要的课题有深刻的洞察,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相信中文版的问世将会为读者提供一种看待“不平等条约”问题的新的视角。
  •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作者:孔飛力

    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本書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面臨著諸多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家」,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回應的結果。作者探討的正是在其形成過程中,中國本土提供的知識資源,即「現代性」的中國經驗。 在本書中,作者分別從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制三個角度入手,探索「現代國家」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議程」:在政治參與的拓展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上,作者重新審視魏源基於經書典章的傳統所提出的思考;在探討公共利益是否能同政治競爭相協調的問題上,回顧晚清改革家馮桂芬的非正統建議在當時官僚中所引起的反應;面對調和國家財政需求同地方社會需要的問題,對比了清政府與共產黨政府通過政治控制所做的不同努力和試驗。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這個現代國家的實現若成為可能,所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中國的「現代國家」經驗,不僅與中國有關,也具有普世意義。 「一位在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國歷史專家所寫的關於東方古老國家的偉大著作。」 ——魏斐德,《紐約書評》雜誌 「本書對於專制統治的原動力做了細緻、強有力卻依然十分準確而又得體的探討。」 ——「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評語
  • 北上

    作者:刘统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作者:杨奎松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

    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除附录外,共收论文15篇,主要由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组成。其中,既有关于外语、历史、政治、物理等专门学科史的研究,又有清末教科书问题的探讨和综述,更有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清末民初若干重要概念如权利、权力、爱国等的梳理和考辩,可以说内容丰富、包罗广泛,反映中国现代学科建立这一课题的最新成果。近代中国以变著称,其中极为显著和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中西交融下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相信本专辑的问世,将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 中國現代史史料指引

    作者:张玉法

    本书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入门书,除介绍国内外的史料收藏机构以外,并介绍研究中国现代史所需要的工具书,以及有关档案,一卷在手,即可对中国现代史的了如指掌。
  • 官商之间

    作者:马敏

  • 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

    作者:麦天枢,王先明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作者:李细珠

    全书主要是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石面展开,以改革主线贯穿于学制文教、经济体制、偏练新军、法制狱政及立宪问题等方面论述张之洞的立场观点及作者的研究所得。由于该书多使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馆藏档案和末刊稿本等第一手资料;见于著述中也广采众说、评议百家,故在张之洞专题研究方面,可于备览,以启后人。
  • 五四运动史

    作者:彭明

    《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不讲清北洋军阀的统治,就不可能讲清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本书正是一开始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决不是偶然的。作者指出,“五四”以前,群众中已经有零星的、自发的反抗斗争,一场新的革命风暴也正在孕育之中。而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风暴的预兆和前奏。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权威,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未和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且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即对西方文明主要是法西文明采取了绝对的肯定态度。作者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当时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方案”,也是他们当时所可能作出的唯一选择;但是,对于怎样实行这个方案的问题,“他们却不能作同圆满的回答”。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憧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王国实现在半殖民地中国的土地上。正是这个事实,成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尔后抛弃资本主义方案转而倾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动因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王尔敏

    本书就中国近代思潮之涌动,推考展现于近代知识分子中之面面反应与理解。分别论及:醒觉意识,思潮动向,时代变局之认识,国际观念、商战观念,中国名称溯源,以至民族主义思潮。皆据广泛直接史料,建立各个思想观念轮廊,俾学者能够获致正确了解。
  • 大公司与关系网

    作者:高家龙

    本书从理论上讨论了大公司与关系网之间的关系问题,点出了本书主题;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通过对西方美孚石油公司和英美烟公司以及日资三井物产株式会作了介绍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