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北洋军阀史(上下)

    作者:来新夏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覆灭的通史性专著。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它是几位著者在多年研究北洋军阀史,编纂北洋军阀史资料丛刊的基础上,并适当地吸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撰写成书的。全书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文字顺畅,可供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教学与研究的参考。
  • 走近真实

    作者:杨奎松

  • 百年嬗蜕

    作者:杨国强

    十九世纪初年,中世纪的最后一个盛世刚刚过去。此后的百余年,是一个“回海变秋气”的衰世。值此大变局中的人们既为古今中西之争所苦,又不能不在古今中西文争中为民族寻路。因之而有前后相继的思想潮流和社会变革,这个过程体现了中世纪的历史进化。本书着重讲述了中国近代,士与社会的关系,其中《鸦片战争与儒学》、《新世纪来临之初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论争》等文章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 张申府访谈录

    作者:舒衡哲

    本书作者写的是一个真实、全面的“人”。这也是张申府的愿望。这本书的写法也充满“旁支”,甚至给人散乱交错的感觉。作者“宁愿紧握着零散的线索”走进历史的迷宫,各章并不完全依时间顺序,只是按张的早期、感情经历、政治活动、学术思想、后半生、晚年作了粗略划分,便归拢材料穿插展开,内容一如张“像被历史割裂的生命一样,没有一个中心”的谈话风格,也一如张由“片段与整体”构成的人生和写作——它“不是标准的历史著作,也不是传统式的传记,而是透过迂回曲折、前后比照的对谈反映张申府一生。本书没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或意念,它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网,一层层、一页页地把它的主人包围在中心,作者让读者自行体味、判断以及重组故事的片段。”
  • 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作者:瞿骏

    《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内容简介:本文主要围绕清末民国上海的开放私园、街头、店铺、茶馆、戏园、车站、码头、会馆等城市公共空间而展开,在辛亥革命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互动碰撞的主线贯穿下,研究范围将包括舆论中的“革命”、形塑革命中的舆论变迁、新革命英雄谱系、革命烈士的生成、追悼会的现实情境、伟人将帅在生意中的呈现、上海商家与革命、消费大众与革命、上海在武昌起事后的城市乱象,革命后上海城市的控制;民变、兵变的产生;革命经费的筹措等方面的内容。
  • 甲午战争新讲

    作者:戚其章

    这是一场引起中国社会大变局和改变东亚政治版图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有众多的历史人物登台亮相,对他们的历史定位至今聚讼纷纭。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与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在和战问题上反复较量,其真相如何?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功不可没”?丁汝昌是“已降复死”还是拒降自裁?刘步蟾在黄海之战中是怕死改阵还是奋勇督战?方伯谦军前正法是罪有应得还是实属冤案?丘逢甲是“未战先走”还是兵败内渡?…… 这次战争也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长期以来难以破解。北洋舰队丰岛遭袭,其“师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舰击沉高升号后,英国舆论哗然,日本外交当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军攻占旅顺后,大开杀戒4天,共杀害了2000人还是20000人?日本当局否认旅顺大屠杀造成了什么后果?李鸿章赴日议和,其密电码是怎样被日方破译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共赔付日本库平银2亿3150万两,为何实际多赔了2800万两?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难道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吗?…… 随着这些疑团的逐步揭开,战争从爆发走向终结的历程更加明晰:中国打败,然败中有胜,唤起了国人的觉醒;日本战胜,野心急遽膨胀,成为东亚的战争策源地,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因。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要 从体例上讲,本书不采取一般甲午战争史面面俱到的写法,在内容安排上虽必要地兼顾到面,却要尽量多着墨于其中的要事和要义。 信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信史。书中的每一件事乃至每一个细节,人物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场对白,都是信而有征,言必有据。 精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甲午战争史已成为一门显学,迄今先后出版的中外著作有数百上千部。然其内容大都偏重于过程的叙述,这显然是不够的。本书不回避热点、甚至敏感问题,要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包括个人半个世纪的研究心得呈献给读者。 新 本书特别重视一个“新”字,希望读后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书中大量采用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反映当今中外学术界研究甲午战争史的最新水平。此外,还把笔者研究过程中的某些经历穿插于书中,以与读者分享,这也是一项新的尝试。
  •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作者:Henrietta Harrison

  • 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

    作者:马歇尔使华

    本书是马歇尔使华期间向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书,按照报告书的时间先后排序。马歇尔的报告,对使华期间的工作作了完整的叙述,对每一次会谈、会谈者的对话、国共双方的建议和反建议、每一事件的经过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虽然只是对事件的演变和进程作了“客观”的叙述,但不少地方仍能流露出当时美国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内战时期的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颇具参考价值。
  • 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

    作者:村上卫

    作者认为本书“可能是最先描述晚清中国海洋史整体的书籍”。 本书尝试将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华南沿海的贸易、海盗、船难、秘密会社与叛乱、征税、移民等问题都放在“海洋史”的主题下加以讨论。书中集中讨论了四个问题:⑴“近代”之始;⑵沿海贸易的实际状况和贸易秩序的构建;⑶华南沿海地区社会管理的情况;⑷英国在中国近代所扮演的角色。全书将晚清华南沿海地区的许多问题加以专题性的讨论,最终要证明:正是无数民众自行采取的零散行为将中国推至新的时代,不仅将列强对中国国内的影响降至最小程度,甚至还摆弄、牵制了列强。 书中不仅讨论晚清时期华南沿海的变化,即晚清对于华南沿海的意义;也将华南沿海在长时段的海洋史中加以定位;同时通过对华南沿海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的讨论,对鸦片战争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赋予其新的内容。
  •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作者:[日]狭间直树 编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修订版)》,本书2001年由我社出版。本书主旨是研究梁氏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化完成的。全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内涵都讨论到了。例如“新民说”是怎样来的,自由、权利与国家的关系如何,从革命到立宪的由来,儒家思想、佛学思想、文学传记思想等,均一一论列。以新发现的资料充实他们的议论和解释,发前人所未发,见解新颖而甚平实。
  • 从幕府到职官

    作者:关晓红

    清末官制变革,将原来“内外相维”格局改为上下贯注,是近代中国政体转型的重要内容。改制总体目标是仿效西方,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过渡。清廷试图通过官制改革奠定立宪的官治基础,进而刷新吏治,提挈政纲、挽救危亡;可是改制反而导致统治秩序严重失范,社会矛盾急剧尖锐,促使清廷速亡。其要因,在君臣上下只顾一己之私,阻挠及妨碍改革深化,不能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结局也与他们的预期相去悬殊。 本书引用大量未刊档案与清人文集、日记、书信,揭示了清季改制中新旧体制的复杂纠葛,折射出制度兴革与中西历史传统的缠绕,以及对后来政体设置的重大影响。
  • 穿越百年

    作者:李礼 编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一种历史地理的视角,描述了晚清特别是最后十年中国诸多人物、事件、思想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到来的影响。涉及新军、维新、立宪派、租界、义和团、光复会、日俄战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近代报业等诸多内容,展示了历史的复杂、多样性。 本书作者包括马勇、张鸣、许知远、陈远、李翔、吴策力等10余位,通过名家与新锐的游记,配以大量新旧图片,穿梭于当下和往昔,用生动的方式钩沉、解读历史,并涉及众多城市和历史人物,使读者有很强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 蹇蹇录

    作者:[日]陆奥宗光

  • 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

    作者:刘文楠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考察近代中国国家与民众关系的塑造和转变。纸烟从晚清传入中国以后,就迅速成为流行,到了抗战前夕,已经遍布全国城乡各地,直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了纸烟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却鲜为人知,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作者从报纸、档案、回忆录等材料中辑录出史料,重构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三次不吸纸烟运动的来龙去脉,并详述了这三次运动的言论、组织和开展过程,将其与更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以小见大,从局部考察整体,最后着眼于近代中国精英和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定义和塑造。本书虽然从不吸纸烟运动出发,却没有被这一主题限制住,而是以此为线索,将政治动员、国民教育、日常生活规训、卫生观念的演进、烟草业经济发展、政府税收管理、中央地方关系、民族主义思潮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近代中国史学述论

    作者:罗志田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史学也风生水起,异彩纷呈。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追溯近代史学的履迹,特别留意学术典范、研究取向、发展趋势等面相。其余三部分多为读书心得,包括探讨近代史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反思学术现状,展望史学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从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视角观察和思索史学的基本义旨,主张治史取径不妨多元,期能疏通知远,由往昔枝叶之言,以会其无尽之意。
  • 爱悦与规训

    作者:周丹

    作者以同性欲望为视角探析爱悦、法律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作为跨学科的法学研究试验,作者提出并运用有机结合了“社会学的想象力”与“文学的想象力”的“法理学的想象力”,力图描述同性欲望与中国现代性之间互动所形成的法律文化表征,指出中国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如何围绕着同性欲望来建构和重构现代性。
  • 近代中國論衡

    作者:袁偉時

    當年王充生在西漢末年,正逢亂世,憤世嫉俗,撰《論衡》三十卷,八十五篇。 適今袁偉時教授,新作《近來中國論衡》從明代的倭寇說到八年抗戰,在中西文化的框架下,選擇典型人物和重要事件,縱橫剖析,直抒己見,他堅持﹕「從世界看中國,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作者袁偉時期望這部史論能有助讀者掌握近代中國發展的大勢和挫敗的深層原因,重新品評一眾近代中國歷史人物:俞大猷、利瑪竇、鄭和、哥倫布、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洪秀全、孫中山、張振武、宋教仁、蔣介石、宋美齡……他冷靜地剖析某個歷史人物,不是苛責個人,而是為挫敗轉化為智慧鋪路搭橋。
  • 李鸿章全集

    作者:李鸿章,顾廷龙,戴逸

    该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李鸿章著作汇编,共39卷、2800余万字,全面收录了包括奏折、附片、咨札、批牍、问答节略、题本、电报、信函、家书、诗文等李氏文献史料,其中近三分之二系首次公开披露。这些史料广泛涉及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对深入研究晚清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 北伐前后的商民运动

    作者:冯筱才

    作為北伐前後國共兩黨所發動的民眾運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商民運動」貫穿了整個革命時期。 但相較於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以及婦女運動等方面汗牛充棟的研究成果而言,「商民運動」幾乎被後人所遺忘。 無論從了解北伐時期國共兩黨黨史的角度,還是為著探究此時期民眾運動的實態,或者為增進後人對一九二○年代之後黨商關係的知識,則「商民運動」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 基於此,本書即力圖將這段史實發掘而重現在世人面前,並由此反思北伐前後政黨與民眾運動間錯綜複雜的動關係。
  • 抗日战争历次失败战役的真相及其原因

    作者:孙大骆

    此书献给抗日战争历次失败战役牺牲的国民党军 全体将官 全体校官 全体尉官 全体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