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上

    作者:朱子家 (金雄白)

    本書由民國聞人金雄白以第一人稱之親身歷敘,完整還原當時紛亂不堪時局下的汪政權內幕,書中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貴史料! 在民國近代史上一向被視為是大漢奸的汪精衛,原是國民黨內的中堅分子;他為何會中途變節?其中是否又有不可告人的政治鬥爭內幕?或者,他的變節根本是一場安排好的戲碼? 書中並有多篇精彩附錄,如:豔電原文、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四日汪精衛覆孔祥熙親筆函、汪精衛在刑部獄中兩次親筆供辭全文、汪精衛晚年詩詞、汪政權重要人事表、汪精衛逝世前對國事遺書「最後之心情」、汪政權大事編年表! 第一手最珍貴的史料 貼近最真實的汪精衛 「這是一幕我自己的悲劇;朋友們的悲劇;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劇!」——金雄白 曾經是國父身旁的第一文膽, 為何卻成了賣國求榮的漢奸? 他是真的受日人蠱毒而中途變節, 還是其中有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民國史上最爭議性的人物!他的歷史地位究竟為何? 本書由民國聞人金雄白執筆,親身揭露第一手珍貴史料,告訴你你知道的汪精衛,也告訴你你不了解的汪精衛! 「汪政權的一幕,是時代的悲劇。而重慶與汪方的特工戰,非但是悲劇中之悲劇,卻又是悲劇中的滑稽劇。」——金雄白 汪兆銘(1883~1944),字季新,號精衛,生於廣東三水,中國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之一。青年時代加入革命黨,一九一○年因謀刺清攝政王載澧失敗而下獄問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與妻陳璧君赴法留學。後應孫文之召,返國討袁並參與護法。亦是國父遺囑起草人。汪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抗日戰爭期間,因汪主張「和平救國」,與日本合作在南京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一個曾因革命而行刺前清的攝政王幾罹大辟、有著半生光榮歷史的人物;一個曾經是中山先生的左右手;像這樣的人,真會為了利祿或者為了意氣,甘心於出賣國家民族,以自毀其半生光榮的歷史嗎?這一群被指為國家的叛逆者們,當時做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 ◎德大使調停失敗的秘聞 ◎近衛三原則是怎樣來的 ◎汪精衛怎樣脫離了重慶 ◎公館派與CC間的暗潮 ◎鄭蘋如謀刺丁默村顛末
  • 晚清的基点

    作者:王瑞成

    1840年发生的中英战争,激活了自明代开始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之间的历史积怨,而鸦片走私更具有内外勾结的特征。于是,战争开始后,从朝廷到疆吏不断渲染汉奸勾引导致天朝战败,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汉奸恐慌。防范汉奸成为战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汉奸恐慌之下,战时民众动员陷入困境,战后中外条约谈判也围绕沿海边缘社会建构展开角力。而随着沿海边缘社会兴起,其身份澄清和身份认同也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鸦片战争时期汉奸恐慌背后反映出自明清开始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之间结构性缺陷,这一问题在晚清新的历史条件下被显现和放大,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关系的重建成为晚清时期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
  • 独秀文存

    作者:陈独秀

    《独秀文存》共三卷四册。分别为论文、随感录,书信。其中论文主要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作品,如《敬告青年》、《法兰西与近世文明》等。《随感录》多为数十字,乃至百余字的杂感,涉及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学术问题等。书信部分为主创《新青年》时期学生、教授、学者、文化保守主义者,《新青年》同僚写给陈氏的信件(不少为公开信),陈独秀针对来信的内容,或驳斥,或赞同,或辨析,内容精辟,深刻。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独秀文存》1922年8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先后多次再版。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因时光久远,这一珍贵文献逐渐消失,存世量很少,收藏价值非常高。
  • 重新认识近代中国

    作者:马勇

    本书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梳理,是以现代化为主线展开的,解读了一个王朝的覆灭和一个共和国雏形的诞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给予了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注意到,中国近代曾有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机遇,但由于历史包袱的沉重,最终丧失了转型的机遇。
  • 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

    作者:日本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

    《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为日本法政大学编辑出版的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史料特集的中文译作,是日方现存的关于“法政速成科”资料之大汇集,国内罕见。 日本东京法政大学于1905年针对清国留学生专门设立了法政速成科,该科存在仅三年,但对清末乃至近现代中国影响甚大,曾经在该速成科学习的政学两界精英,如宋教仁、汪兆铭、杨度、胡汉民、陈天华、沈钧儒、居正、汤化龙、蒲殿俊、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程树德等,不胜枚举。当时担任教员者,如梅谦次郎(东京法政大学校长,“日本民法学之父”)、冈田朝太郎(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刑法学专家,并曾主持清末刑法典的编纂工作)、美浓部达吉(日本公法学鼻祖,宪法学巨擘)等人,亦皆为日本法学名家。 作为日方资料的集大成者,本书以大学档案的形式全面保留了有关法政速成科设置与办学进程中的相关史料,分校规与制度、典礼仪式、教员情况、留学生招募广告、课外活动情况、学生情况、其他相关记事与评论等七个方面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留学生教育和晚清国人向日本学习先进法政文化知识的面貌。
  • 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

    作者:刘鸿亮

    19世纪中叶前后,中西方军队对抗方式主要是陆海炮战,火炮是最重要的武器。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颇多,中西方军事技术尤其火炮技术的悬殊差距是一个极为重要却不争的事实。刘鸿亮编著的这本《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指出清军铁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英法联军铁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军事技术变革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的变革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可加深国人对清军“炮不利”与侵华联军“炮利”问题的理解,进而对近代中西军事史以及技术社会史的研究有所提升。 本书可为军事部门史料、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火炮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可供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 晚清原来是这样

    作者:金满楼

    历史中国: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ISBN:9787514306408,作者:金满楼 著
  • 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作者:闻黎明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004年总第二辑之一种,由张海鹏先生着意为序热心介绍。全书旨在考察抗战时期处于国共两大政党之间之第三种力量(或称中间势力)的存在状况,是以宽泛的视野、丰富的资料,对其社会基础、阶层构成、党派组织以及在当时形势下它的政治态度、立场倾向、策略主张、行为活动等作了一次全景式的问题论述。笔力所及,既是对以往研究的薄弱部分予以加强与深化,更是对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之所见,通览之下,能使人们对于那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及国共势力消长原因等会是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

    作者:(日)沪友会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是日本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组织学生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的报告书和旅行记录。《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内容涉及地理、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
  •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作者:李剑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由作者1930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及其后补写的篇章合成,最早于1942年出版。此书不仅当时受到学界广泛赞誉,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必备参考书。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节节相逼而入,中国的政治格局由此大变。《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版本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

    作者:曾业英 主编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了完整学科体系,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一个历史分支学科。本书以概述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对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程和进展做了系统梳理,重点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不同学术观点及其所持的主要根据,实事求是地评介了以往研究中的成败得失,酌情展望了未来前景。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言 十多年前的1999年,我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近代史研究》杂志主编期间,为纪念新中国诞生50周年,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能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研究工作中有所遵循和鉴戒,曾与黄春生、徐秀丽两位副主编商议以“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主题,于这年的第5期推出一期专刊。随即拟定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晚清政治史,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城市史、妇女史、青年运动史、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中共党史等24个专题,约请内地一批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学术回顾文章,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健康发展,并得到众多知名专家的支持。后因每期刊物的篇幅有限,无法一次容纳全部来稿,原定第5期的《近代史研究》仅刊发了其中16篇,其他8篇便与这16篇一起结集成《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交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 这期《近代史研究》和《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出版后,引起历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学子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出版后,不少读者致函编辑部要求邮购,有的高校历史系学生甚至人手一册地购买,使这期刊物成了多年来发行量最大的一期。《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初版于2000年4月,2002年7月出了第2版。2003年8月,或许因为这是新中国第一本较为系统介绍新中国的近代史研究概况的著作,又被国务院批准的高等教育211工程“十五”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高校经典教材数字图书馆工程”列为入选书目,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制成电子图书,供100所“211工程”高校、400所有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和1000所普通高校的师生网上阅读。2008年10、11月,我在台北访查史料期间,也听到多位台湾同行朋友谈起此书,说“这边也卖得很好”,问我“有无兴趣继续做下去”。看来,这书对人们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还是有所帮助的。这是我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乐于重操旧业,编辑这本《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的主要原因。 本书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修订、增补而成。除了由我将各专题统一改成章节体外,主要是在内容上增加了“概述”一章和各章1999年以后的研究概况,有的还写到了2012年。对于1999年之前的研究概况,有些章节也作了较大的修正和补充。而对研究概况的介绍则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由于本书篇幅有限,不能事无巨细,一一介绍研究者涉及的所有问题,因而只能重点介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在某一领域研究得相对集中、相对充分,而且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叙事详尽的研究成果。二是客观介绍研究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对有分歧的问题,同时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力求避免只介绍,或多介绍自己赞同的观点和支持自己意见的观点,不介绍,或少介绍自己不赞同的和不支持自己意见的观点。三是对于某些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代表性的观点,酌情介绍研究者所持的主要理由和关键性的事实根据。四是对以往研究中的成败得失和未来前景适当作些实事求是的评述和切实可行的展望。当然,凡事说来容易做来难,虽然尽可能如此做了,但在读者看来,很可能觉得实际并不尽如人意,那就只好恳祈多加曲谅了。 至于其他方面则一仍《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旧例,未作统一要求和改动。如在内容方面,保留了该书的23个专题,仅“教育史”一章,由于原作者王炳照先生已经故去,其他学者又不便续貂,只好忍痛割爱。在作者方面,绝大部分还是该书的原作者,唯“社会史”“北洋军阀史”“史学史”等少数几章,因多种原因或更换了作者,或增加了新的作者。在体例方面,本着尊重作者多元选择的原则,除了将每个专题改为一章外,各章的具体写作体例均未作统一处理:有的按问题性质分节,有的依时间为序分节;有的侧重于观点介绍,不加评论,有的观点介绍与评论并举;有的以介绍专著为主,有的以介绍论文为主,有的二者兼而不废,相对全面。在文字表述方面,有的以自我叙述为主,不多加引用,有的引用多于自我叙述;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统一各章体例,我为一些没有拟定分节标题,仅以“一、二、三”之类的数字划分段落的篇章代拟了分节标题,并酌情调整了一些篇章的分节标题。为平衡章节间的字数,还对个别篇章作过一些删节,有的删节得较大;有的推倒重来,进行了整体改写;其他大多数则主要是对个别史实作修订和增补。这方面如有什么不妥,均与原作者无关,当由本人负责。不过,我也保留了个别篇章中就一部专书的整体要求来说,似不宜保留的部分稍显重复的内容,没有将其一并删去。这是因为:(1)当初设计篇章时,忽略了有些篇章存在部分史事重叠的现象,已难以绝对避免;(2)本书虽由24章组成一个整体,但各章又事实上单独成篇,须适当兼顾各章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性;(3)它们虽稍有重复,但各自重点不同,详略不一,可互为补充。此外,本书所介绍的研究概况,大多均直接来源于相关原始论著,且详细标明了出处,读者可径直查考。而涉及的人物又有限,记载也相对集中,因此,为节约篇幅,不再另列人名索引。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各位专家的热情赐稿,其次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慨允纳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丛书系列出版,第三还要感谢该社张小颐、刘志兵两位先生的指导,特别是刘志兵先生在文字简洁、注释规范、规制把握和编纂主要参考文献等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无奈我学识浅薄,能力有限,挂一漏万,甚至错落真知灼见之处,在所难免,竭诚欢迎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曾业英 2013年10月于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
  • 陈寅恪研究

    作者:郭长城 赵刚 等 著,周言 编

    本书是继《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之后,陈寅恪研究领域又一力作。在新史料方面,披露了陈寅恪1937年至1945年间的照片、聘书、藏书、书信等珍贵史料,这些史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极其丰富,不仅可以管窥陈寅恪的治学路径,也可以观察这位学者平时的生活细节。在新问题方面,既有胡文辉、张求会、李海默等学者对陈寅恪晚年诗的重新解读,又有对围绕在陈寅恪周遭却隐没在历史之中的“失踪者”的深入考察。本书不仅拓宽了陈寅恪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拉近了读者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人格风骨之间的距离。
  • 民國史論(全套)

    作者:呂芳上

    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彙聚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耕耘和看法,有值得一述的幾個重點: 一、注意辛亥革命史、五四運動史與北伐史的研究。辛亥革 命已屆百年,「革命」定義不斷流變,從改革、革命到告別革命,說明革命是歷史經驗,卻不必是歷史常態。1920年代民族主義高漲,是政治力量壓倒一切的時 代,拋棄革命史觀,運用一手資料,體察時代潮流的推移、國際因素的互動,留意政治與群眾動員的關聯性,作出對時代精神適切的分析與討論。革命派在五四政治 與文化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政黨的社會動員波及學界資源,這是後來群眾運動走不出的怪圈。 二、1980年代,婦女史研究成為新興研究領域。個人率先參與、主持中研院與蔣經國基金會兩度合作推動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計畫」,在與同仁共同努力下,使中研院成為國際研究中國近代婦女史的重鎮。個人在這方面的論著,多屬性別史極具拓荒又有創意的作品。 三、 1990年代之後,台灣政局變動,學術生態因民主化、自由化而丕變,對民國史研究更充滿衝擊與挑戰。充分利用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蔣介石檔案,以及國民黨 和國民政府的有關史料研究國民黨的「黨國」政治,並對特殊政治人物研究學術化,視蔣介石為走下神龕的「凡人」,認為他是「繼承性的創業者」、「彈性國際外 交的執行人」,給蔣適當的歷史定位。這方面的討論,會有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近年民國史上有兩大議題值得關注: 一是台灣民主化之後,作為民國史家不能不思考國民政府長時期實行的「黨國體制」,究竟內容如何,又怎能蛻變轉型?海峽兩岸兩個革命政黨近年的發展、變化拿 來作對比,是歷史研究不是政論,是對歷史的反省,也是對現狀的關懷。另一個重點研究是抗日戰爭史,史家想回答的問題是:戰爭對一個正要走向近代的國家,造 成如何的衝擊?這方面的論作顯示,作者企圖以新資料、新視野、新觀點來回應。 我個人一向服膺陳寅恪對歷史的看法,歷史研究重在得新材料,提出新問 題,有了新觀點,能得新結論;在解釋和梳理時不妨貼近「簡單」與「人性」。他說:「解釋古書,其嚴謹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習見之義,故解釋之愈簡易 者,亦愈近真諦,亦須旁釆史實、人性,以為參證。」收在這部書的論作,有時代的印記、關懷,但不失真誠。
  • 近代转型与史学反思

    作者:胡成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处在中国历史转折点上的清末民初时期,探讨该时期的学术精神、江南民变、孙中山思想与传统伦理的关系、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等问题;同时以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概念、范畴,如传统与现代、实证与理论、本土性与外来性等,重新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路向作出思考。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作者: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叙述了中国自1840年到1919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胡绳对诸多广为人知的事件作了全新、独到的解读,如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肯定,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总结,以及论述五四运动开启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意义等。深刻阐明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各阶层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新变化,展示了近代中国深切的伤痛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全貌,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发端宏大,锐意立新,开拓了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对史学界普遍关注、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者亦有独特见解。另外,还注重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分析,通过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来考察政治生活、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胡汉民回忆录:谁识忧虞累此身

    作者:胡汉民

    本书是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胡汉民自述》为底本,同时辑录胡汉民回忆孙中山等师友、他人回忆胡汉民的多篇文章,以及胡汉民的某些重要著作,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一个真实的胡汉民。 这本回忆录有对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物的记述,很多不为人熟知;对了解清末同盟会在南洋的活动、镇南关起义,以及廖仲恺遇刺、蒋介石软禁胡汉民等重大事件内幕很有参考价值。
  • 良史的命运

    作者:王学典

    作者主要研究范围为近现代及当代史学史,本书是作者近年对二十世纪史学界一些节点和人物的研究文字结集,分为“回眸八十年代”“那些逝去的背影”“重写学术史”“情系当代”四个部分。
  • 把世界带进中国

    作者:程美宝 等著

    《把世界带进中国: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从地方百姓的生活经验、华南地区的社会转型、教育机会与个人升迁、近代报业与政治舆论、香山人的商业网络与居住形态等几个方面,探讨16-20世纪初数百年间,在全球海洋贸易体系中角色举足轻重的澳门,对周边地区以至中国整体发挥的示范作用与辐射效应,并尝试从澳门的历史经验出发,对中国19、20世纪之交发生的巨变,提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解释。 程美宝等编写的《把世界带进中国: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从社会史的视角出发,探讨16~20世纪初数百年间,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角色举足轻重的澳门,从外部世界把那些新事物新思潮带进中国,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写了中国历史。 在中西接触的过程中,澳门发挥着向周边地区示范与辐射的作用,中国最早就是通过澳门而接触西方的.本课题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平民百姓如船民、仆工等,如何通过掌握一些外国语言和技术,而无声地改变了物质文化.第二部分讨论澳门的一些教会学校,如何让周边华人接受西方
  • 北洋军阀秘史

    作者:金满楼

    《北洋军阀秘史》是湖南电视名牌栏目,由湖南教育电视台独家主办。栏目自2008年1月开播以来,遍邀天下名家,纵论湖湘文化,品评国学经典,以湘人的性格、新锐的视角、捭阖的故事、精美的包装,连续三年荣获“湖南广电优秀栏目”、“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栏目”,并被国内门户网站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文化栏目”。《北洋军阀秘史》系在2010年l0月湖南教育电视台录制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的文字稿基础上形成,该节目已于2010年年底播出。
  • 中国近代史读本

    作者:郭双林,王续添

    中国近代史读本(上?下),ISBN:9787301094228,作者:郭双林,王续添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