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

    作者:董丛林,徐建平

    《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内容简介: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以湘系大员刘长佑、曾国藩先后任直隶总督为“前奏”,到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正式奠基和发展,再后由袁世凯北洋集团续写“新篇”。《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循着相关历史线索,在对“前奏”内容作必要交代的基础上,将重点特别放在对李鸿章、袁世凯两大集团经营北洋的具体考察上,一方面衔接和贯通其历时过程;另一方面又通过史实显示其间差异和各自特征,以及对直隶社会变动的影响作用。 《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适合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在校学生以及喜爱历史的人阅读。
  • 近代中國史綱 下册

    作者:郭廷以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 近代中国史綱 上册

    作者:郭廷以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 民国的初建

    作者:汪朝光

    《民国的初建(1912-1923)》讲述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共和时代。民国初年,西方民主思潮与实践一时间颇为盛行;然而通过军事实力和政治要谋而成为北京政府大总统的袁世凯,一心谋求个人专制统治,与寄望于民主政治的革命派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结果导致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但因准备不周、实力不济而失败。此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逐步废话弃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属项民主政制,使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成为昙花一现。与此同时,民国成立后的中国对外关系,仍因列强之强势压迫而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谋求“承认”、对外借款、边疆安全等方面,仍在丧失国家主权和权益,并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而形成中国外交的危机。
  • 中国命运的决战

    作者:汪朝光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讲述了:《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

    作者:王尔敏

    本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姊妹篇,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属于思想史范围的,诸如“儒家传统与近代中西会通”,“经世思想”,“中西学源流”,“19世纪的中国国际观念”,“德智体群四育”,“鬼子”,“自强与求富”,“官督商办”,“工商致富”,“实业建国”,“人权”,“女权”,“公仆观念”,“变法论的象征”等一系列观念、概念、思想、思潮的创生、衍变、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分别进行了认真的别开生面的考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极富参考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书。
  •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

    作者:章清

    自由主义是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潮之一,“胡适派学人群”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翼。本书采用了新颖的研究框架,带有浓厚的“问题意识”,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托,尤重杂志资料的疏理,把“胡适派学人群”和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演变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既论述了该群体的人物谱系、政治理念及权势网络,也论述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的关系及其在言路和现实世界中的处境,是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 20世纪初的中国印象

    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20世纪初的中国印象,ISBN:9787532530021,作者:施塔福 F.E.
  •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

    作者:郭剑林编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 晚清华洋录

    作者:(美)李士风

    本书是用家族传承的资料铸就而成。作者的祖上是晚清朝廷中人,本书用记事的形式,真实地写出了1838年到1842年间中英两国围绕鸦片贸易所发生的公开和秘密的故事;第一次全景式地介绍了广州十三行的情况,尤其是细致地描绘了美国传教士的有关活动;透露了第一个清朝官员李致祥和美国传教士之女苏珊的恋情与婚事的内幕;揭开了李致祥在美国了解到的华工在美遭受虐待,过着非人生活的情景;详细地讲述了李泉石经历和目睹的义和团事件、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日俄战争、清末成都大屠杀以及他悄悄地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与黄兴、孙中山的交往的情况。书中每篇叙述一个或数个故事,均独立成篇,情节描写细致入微,全书文字平实轻松,读来回味有余。 书中百余幅精美的彩色、黑白插图是晚清社会、文化、政治的真实记录。它们基本上是首次公布,罕见而珍贵。
  • 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

    作者:季啸风,沈友益主编

    1997年,由季啸风、沈友益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有中文、英文和日文部分,是研究1924 年后国民党党治体制的重要情报资料。全套书共有755辑,15万多篇资料。内容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中日关系”、“中日战争”为主线,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个主要阶段我国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以及中日关系、国际关系的多个方面的重要情况。本册资料包括“南京政府十年”部分的“各地反蒋派之运动”等。 『史料外編』によれば、末次研究所は末次政太郎という人物が責任者として北平に設立された「情報機構」であるとされています。日本側資料によれば、末次は福岡出身、福岡日日新聞の通信員・記者であり、芳澤謙吉とも面識があり、日本の外務省から資金援助を受けていたことは確認できます*。 日本の敗戦後、末次情報資料は国民政府国防部が接収、南京そして後に福建廈門に運ばれた後、廈門大学に保管され、90年代になって整理、前記『史料外編』として出版されました。当時の国防部史政局長呉石の判断によるものだとされています。呉も台湾へ移ったものの、1950年に共産党と通じていたとして処刑されました。 *外交史料館所蔵外務省記録1門3類1項「宣伝関係雑件/嘱託及補助金支給宣伝者其他宣伝費支出関係/本邦人ノ部」第四巻、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
  •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

    作者:戴东阳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以晚清对日外交重要机构驻日使团作为切入点,以甲午战前清政府对日政策的三大中心问题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和修改条约问题为基本框架,以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届使团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交涉活动为纬,以清政府对日政策和日本对华政策为背景,深入考察了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的日本研究、对日交涉、政策建议及其渊源,以及对清政府对日政策尤其是甲午战前中日关系的重大影响。
  •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作者:Frank Dikotter

  • 走向统一

    作者:罗敏

    1930年代西南与中央之间的争斗,既是中国政治传统上的中央与地方之争,也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自1931年“汤山事件”后,蒋介石与胡汉民分道扬镳,水火不容。“九一八”事变获释后,胡旋即南下,成为西南反蒋势力的政治屏障与精神领袖。胡去后,蒋引汪入京合作,在利益层面形成汪主政、蒋主军的合作格局。汪派人马的卷土重来为蒋手下的嫡系所嫉恨,加之受国民党内部历次系分合所遗留的个人恩怨的影响,南京政府内部迎胡倒汪的暗流涌动不已。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政争对西南与中央关系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书利用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信函,通过还原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西南与中央间走向“团结”的过程,揭示了“团结”表象背后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派系政治运作。
  • 翁同龢日记(共八卷)

    作者:翁同龢

    歷史與空間:關於新版《翁同龢日記》 文:翁思再 晚清名人日記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中有號稱「晚清四大日記」者,它們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以及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其中以兩代帝師、兩次出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記價值最高。翁同龢長期處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記日記跨度長達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天文氣象、書畫鑒賞、醫藥、皇家禮制等等諸多方面,生動反映當時的思想風潮和社會生活。日前,經過補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記》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引起學界關注。 這是《翁同龢日記》的第五次出版。回顧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後的1925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石版影印,出版界鉅子張元濟先生在題記中寫道: 「公(指翁同龢)之從孫克齋(指翁同龢的侄重孫翁之喜)以公手書日記示余,余受而讀之,四十餘年大事粲然具備,小心寅畏,下筆矜慎,然紀載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處,觀微知著,益不能不歎公之遭際為可悲也。……鳩工歲餘,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門下士海鹽張元濟謹跋」。 此後又出過三種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記》:1970年台灣趙中孚先生主編的繁體豎排本,1973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1925年涵芬樓版的縮印本,1985年中華書局印行了陳義傑點校、整理的簡體橫排版;該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軍機處日記》,並在2006年再版發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錯漏,文字方面在所難免。而主要遺憾在一些關鍵內容,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人為刪隱之處。這些刪隱,主要出自於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為戊戌變法擬綱領性檔《定國是詔》的第四天,正值他父親翁心存的冥誕,卻遭慈禧太后在幕後炮製一道詔書,把他貶回常熟老家。百日維新失敗後,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遭幽禁,康有為和梁啟超亡命國外,慈禧太后對於翁同龢則追加處分:「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在這個過程中,翁同龢為了避禍,對原來日記裡同康有為有關的部分進行了刪改。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一些史實變得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戊戌變法同翁同龢無關,甚至認為他在光緒皇帝面前壓制康、梁的變法主張。不過對於翁同龢日記中的刪改早就有人提出疑問,如金梁的《近世人物傳》第16頁「翁同龢傳」裡就寫道:「按翁氏似有重繕改易處,如李蓴客(即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作者)卒於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閏5月初9日尚記李蓴客來,被(令人)頗不解其故。繼思翁自戊戌罷歸,不無顧忌,甲乙兩年,正值樞要,凡所記載,尤慮觸諱,自取剛繕,亦屬常情,甲午之事,誤入乙末,蓋一時疏忽耳!」金梁雖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斷,並無證據。證據在哪裡呢?無疑應該在翁同龢日記的原稿裡,因為在白紙黑字上的刪改之處必然留下痕跡。那麼他的手書原稿又在哪裡呢? 翁同龢於1904年故世後,包括日記原稿在內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後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孫翁之廉故世,這批資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務印書館於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記》。主持此事的張元濟是翁同龢的門生,出版時不但完全遵從翁同龢刪隱後的內容,還為尊者諱,追加刪隱。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記原稿託付給了翁之廉的嗣子翁興慶即翁萬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馬亂中,翁萬戈在志士仁人的幫助下,把這批文物船運美國家中,從而免遭當時和後來的種種戰火和劫難。 近年,翁萬戈先生拿出了這批珍貴的史料,力主出版這部完整無誤的簡體橫排本。此議獲得上海中西書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齡的翁萬戈親自擔任新版《翁同龢日記》的編者,並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鈞負責校訂。在家庭責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鈞辭掉一切職務,全身心投入到日記點校工作之中。他在翁萬戈先生的指導下苦攻四年,殫精竭慮,終於不辱使命。新版日記增加了兩種軍機處日記,即《1883-1884年的中法戰爭日記》《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戰日記》,還增加了翁同龢早年參加學政會考及隨父翁心存護送道光皇帝梓宮入西陵時所記日記兩種,即《己酉夏南歸赴試日記》(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記》(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此外,還增補了翁同龢自訂年譜(原名《松禪年譜》)及其侄曾孫翁之喜所作的《松禪年譜補》。當然,被翁同龢後來挖改(剪貼)刪隱的內容,此番新版全部予以復原,那麼所謂「李蓴客」的懸案也因此而落地了。 從新版所附原稿圖照可見清晰的痕跡:「李蓴客」三個字是在原字被挖去後貼補上去的。那麼原來是哪三個字呢?請看全文:「晚飯後李蓴客先生來長談;此君舉世目為狂生,自餘觀之,蓋策士也。」記日記的那天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閏五月初九日(1895年7月1日),恰恰在這一年,康有為自編年譜裡有這麼一段記載:「時翁常熟以師傅當國,憾於割台事,有變法之心,來訪不遇,乃就而謁之……乃與論變法之事,自未至酉,大洽,索吾論治之書。」很清楚:死於光緒二十年的山西道監察御史李蓴客,既不可能在身後訪翁同龢,而且年逾花甲的他也不會被世人目為「狂生」。因此原稿被挖改的三個字必「康有為」無疑。 同康有為有關的還有翁同龢在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的日記,半頁被剪去,另貼半頁新紙。此為翁氏最大的一次刪改。此日應為一大早朝見光緒帝之後,前往位於宣南的南海會館去見康有為懇談。近代史學者孔祥吉認為:「翁氏此舉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至為關鍵。倘若沒有這一舉動,康有為則已束裝南歸,執教於萬木草堂了,根本就不會有以後的高燮曾的上書舉薦,也不會有光緒帝召見。那麼,戊戌維新的歷史肯定會重新改寫。守舊派剛毅等指責翁氏招引奸邪,並非空穴來風。因此,這一頁日記翁同龢是非改不可的」(據《清人日記研究》p2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類被裁剪的挖改部分,木已成舟,無法復原,編者從保存文獻的角度出發,將挖改痕跡拍成照片,作為插圖放入日記附錄《刪改真相》之中,供專家讀者研讀時參考。 對於1925年張元濟為尊者諱而刪改的部分,新版《翁同龢日記》也予以一一復原。值得提出來的是,復原內容中有戊戌十月十六日至廿三日(1898.11.29至12.6)記上海之行,這八段日記是回常熟後補記的,而此時正值戊戌政變結束,慈禧太后大力整肅帝黨,報紙上登出朝廷嚴旨,公佈翁同龢種種罪狀,詔曰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云云。然而處於人生最危難之際的翁同龢,照樣信筆重溫上海之行。在十月廿二日(1898.12.5)所記中,還詳述摹翁方綱(蘇齋)在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後的題跋,可見其從容淡定,置生死於度外,百忙中還不忘學問。此外日記手稿原件中還有不少翁同龢的手繪圖,其中多為地形圖、星象圖等,此番編者也都作了保留。新版《翁同龢日記》全書規模擴成8冊,是迄今為止相關出版物裏最完整最準確的一種,將對近年史學界一些爭議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作用。 《翁同龢日記》的出版過程,凝聚了翁氏家族幾代人文化守護的心血。自上世紀中葉翁氏後人就開始做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可惜一場文革終止了這項工作。文革之後,翁以鈞的父親翁開慶協助翁萬戈整理家藏文獻,出版了《文獻叢編》,並且繼續整理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翁開慶故世後這項未竟工程落到了翁以鈞身上。如今,翁以鈞先生每天以敬畏之心,孜孜矻矻,2012年底之前如果沒有不可抗力發生,這個最新版本的人物索引應能付梓。 http://om22.com/wenweipo/wenview.php?news_id=OT1202050001
  • 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下)

    作者:

    本书包括英国蓝皮书有关鸦片战争资料和英国国家档案馆藏有关鸦片战争资料2部分,基本反映了鸦片战争全过程,对英国制订侵华的经过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 盛宣怀传

    作者:夏东元

    本书记载了盛宣怀在洋务运动中创办并经营轮船、电报、纺织、煤铁矿、铁路等实业,创办银行、开办中国近代大学堂等活动,如实并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了盛宣怀的一生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与贡献。全书共分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由封建知识分子向新型洋务人才转变,初显经营才干和自身的“官”商矛盾,湖北煤铁矿开采及其经验教训,大力经营电报局,督办轮船招商局,大发迹的准备就绪,大发迹开端的1896年,督办铁路总公司,扩大矿务经营和中国第一家银行的创办,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等。书中收集了近80幅珍贵照片,使全书文图并茂,更具可读性。
  • 中國近代史

    作者:張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