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幻

  • 世界科幻电影史

    作者:克里斯蒂安·黑尔曼(Christian

    书名原文Der science fiction film
  • Interstellar

    作者:Greg Keyes

  • 达斯·维德本纪

    作者:徐辰

    《达斯·维德本纪》是深度发烧、恶趣味的产物。事实上梳理的是一个高概念电影产品的产生及其商业版图的扩张过程,对星战之外的读者应该也很有意思。 2003年6月,美国电影学会从一百部国产影片中选出了百年百大英雄和反派(两类角色各五十位),达斯·维德荣登反派第三名,这个反面人物诞生四十年,俘获千万万口味独特的消费者,可谓是当代影视工业与高概念产品营销的上佳案例。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6070215173.16.QgnyIp&id=44616678323
  • 最伟大的100部科幻电影

    作者:Kevin

    《最伟大的100部科幻电影》由全球两大权威机构首次联合评选。 卡梅隆历时4年,耗资5亿美元的《阿凡达》(AVATAR)3D科学片深度图文解析。 James Cameron 詹姆斯·卡梅隆,2009年年宋。一部名叫《阿凡达》的电影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单单因为它的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这个名字就足以让影片罩上一层朦胧神秘的迷人光辉。而更为振奋人心的是,它的诞生必将成为电影技术史上又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其作品: 1984·终结者Terminator 投资640万美元 票房7837万美元 1986·异形ⅡAliens 投资1850万美元 票房1.31亿美元 1989·深渊The abyss 投资6950万美元 票房9000万美元 1991·终结者Ⅱ Terminator 2:Judgment Day 投资1.02亿美元 票房5.198亿美元 1994·真实的谎言True lies 投资1.1亿美元 票房3.788亿美元 1997·泰坦尼克号Titanic 投资2亿美元 票房18.45亿美元 2009·阿凡达Avatar 5亿美元 票房?
  • 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

    作者:加來道雄

    〈天使與魔鬼〉中,差點毀滅梵諦岡的反物質炸彈現實中可能造出嗎? 〈星際大戰〉中的光劍和〈星艦迷航記〉裡的光炮可能成為軍警配備嗎? 只要有超材料,你不需要魔戒和哈利波特的斗蓬,就能實現隱形的願望? 機器人可能如〈機械公敵〉、〈魔鬼終結者〉中那樣擁有智慧、危害人類嗎? 如同曾被斥為無稽之談的飛機、X光、原子彈、黑洞一樣,還有哪些目前只存在於科幻電影的科技,未來有機會被證實或實用化?請讓世界知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帶你從星際大戰、哈利波特、魔戒、王牌天神、機械公敵……等電影,認識時光旅行、防護罩、光炮、隱形、心電感應、預知……等科幻片中出現的科技與心靈力量是否有實現的可能?藉由本書,你將更加瞭解物理學的基本定律和局限,例如: 如何運用光學、電磁場和超材料,來實現隱形技術。從量子理論,分析瞬間移動、超越光速和心電感應的可能性。關於外星生物是否存在,德瑞克方程式的預估準確嗎?我們能否利用核子火箭或反物質火箭做為太空船的動力?根據熱力學三大定律與統計力學,恆動機可能製造出來嗎? 發明太空望遠鏡的哈伯受了科幻小說的影響,放棄法律工作,改行當科學家,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天文學家。本書也企圖挑動你對物理學的興趣,並引導你以更深入的角度欣賞電影裡的科幻情節。請跟隨作者,一同踏上這場刺激、教育與娛樂效果的科學探險之旅!
  • 光影两万里

    作者:郑军 编著,成追忆 主编

    主流?非主流? 郑军 二〇一〇年初,第八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评奖硝烟正酣,娱乐媒体爆炒卡梅隆与前妻毕格罗在“最佳电影”、“最佳导演”这两个项目上进行“对决”。不过当时我问了一下科幻圈的几位朋友,他们都不觉得有什么悬念,《拆弹部队》肯定胜出。奥斯卡评委会可以把“最佳视效”、“最佳音响”这些技术类奖项慷慨地送给科幻片,一部科幻大片一届里连拿N个技术奖都不算新闻。但他们从来不会把“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这些艺术类的奖项发给一部科幻片!这几乎算奥斯卡评奖过程的一个潜规则了。 评奖结果尘埃落定,有的影评人站出来说,这是因为《阿凡达》收获了高票房,名与利不可能都送给一部片子。(参考资料五三)他们说这话时肯定忘了是谁的电影创造出上一个世界电影票房纪录,正是卡梅隆本人执导的《泰坦尼克号》!它不仅收获十八亿美元的票房,还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最重要的艺术奖! 《泰坦尼克号》是部什么电影呢?笔者小时候曾经看过讲述同一题材的灾难片《冰海沉船》,两下对比便知道卡梅隆在新片里添了什么。他加了一个属于艺术片的故事核——男女私奔、门第观念、为爱献身。总之,一个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情节核心。然而没关系,这个故事很小资,所以能征服艺术家们。 作为一个以拍科幻片而闻名的导演,必须拍一部非科幻片才能获得艺术类奖项,这种事情并非落在卡梅隆一个人身上。斯皮尔伯格靠什么电影去拿“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些奖?靠《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雷恩》。至于《E.T》、《侏罗纪公园》和《人工智能》,还是去拿技术奖吧。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二〇一〇年的赢家凯瑟琳•毕格罗。一九九五年她曾经拍摄过一部科幻片,名叫《末世纪暴潮》。电影的科幻内核是一种叫“量子干扰仪”的设备。戴上它,一个人可以感知另一个人的记忆。除此之外,影片还重点描写了种族歧视、边缘人群、警察暴力、贩毒、性……总之,都是一些先锋派电影人喜欢的题材。作为导演,毕格罗对影片的把握能力并不逊于《拆弹部队》,风格也非常类似,都是以男爷们为主的暴力戏。不过,《末世纪暴潮》连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细数下来,科幻片并非完全没有染指过奥斯卡的艺术奖。一九六九年,克里夫•罗伯逊凭借他在《畸人查理》中的表演获得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可能没有多少科幻迷知道这个电影,但它的原著在科幻史上却大名鼎鼎——《献给阿杰尔农的花》。一九八五年,唐•阿米奇因在科幻片《天茧》中的表现,获得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两个可怜的奖就是全部科幻片在奥斯卡舞台上拿过的艺术类奖项。 科幻片如此不受奥斯卡青睐,是否因为它是个商业类型片?这也完全不是理由,同为商业类型片,美国本土的西部片拿了许多奥斯卡艺术类大奖。东方的武侠片也曾经两次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分别是《宫本武藏》(1955)和《卧虎藏龙》(2000)。或许从主流电影界人士的角度来看,同为商业片,这些类型片比科幻片更“人文”一些吧。 不过,卡梅隆对这个潜规则倒是毫不在乎,只是逢场作戏配合媒体玩炒作。其真实想法体现在他后来对斯科特说的一句话里。雷德利•斯科特拍摄过经典科幻片《异形》和《银翼杀手》,后来去拍了各种其他类型的影片,其中不乏《末路狂花》、《角斗士》这样的佳作。卡梅隆却对他说——你拍那些乱七八糟的干什么,你要回来拍科幻片,这才是主流!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所说的“主流”是指观赏的主流。这从《星球大战》问世后到今天都不存在疑问,科幻片的票房早就说明了一切。我们去查世界电影票房纪录的前十名、前二十名,直到前一百名里面有多少科幻片,就能清楚这个事实。甚至这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已经不成问题,《变形金刚Ⅱ》、《二〇一二》、《阿凡达》先后创造过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从引进比例来看,科幻片也是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驻美看片员的最爱。 纯粹就电影艺术而论,科幻片在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等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它已经相当“艺术”了,完全不再是早期只表现“怪力乱神”的粗糙类型片。然而几乎没什么人去提炼科幻片的艺术价值。不过,这不能难为主流电影理论家。解读科幻电影需要两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从科学角度看懂电影的情节,然后才能去讨论电影的艺术价值。且看下面一例: 在《阿凡达》开始后三分五十三秒,当杰克乘坐的飞船进入矿场时,银幕上出现一个怪兽般的大机器,它扒在那里不停地翻挖着地面。一辆辆重载车从它前面驶过,那些车辆光是轮胎就比人都高,但和它相比只是个小爬虫。 首先你要知道这家伙叫勺轮挖掘机,并不是卡梅隆“科幻”出来的”假机器”,而是一种用来采掘露天矿藏的真家伙。它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机器,头号勺轮挖掘机长达二百四十多米,和“鸟巢”体育场的直径差不多。所以,影片让它出现在一个矿山中是合理的。 然后你才能去分析这个镜头的艺术价值。在《阿凡达》里面出现了一大批矿山机械,卡梅隆都是用水平镜头——与人眼平行的角度去拍摄,几乎从未拍出过它们的全貌。这样,机器那巨大的体量才反衬出人的渺小,于是便用影像突出了影片的主题——过度发展的科技压抑人性。 灾难科幻片《二〇一二》领先《阿凡达》半个月进入中国市场。一开始印度科学家就和美国科学家降到深井里讨论中微子变异问题。那个地穴叫“极深地下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利用上千米的岩石层屏蔽掉绝大部分宇宙高能射线,再用水作介质记录余下的中微子。两个人讨论宇宙里中微子带来的危害,却要跑到这么深的井下,如果一个影评家不知道这些科学原理,他甚至看不懂这段情节。 正因为许多中国电影从业者缺乏理工科知识,他们难以看懂情节稍复杂点的科幻片,又怎能进而分析它们的艺术价值呢?即使在讨论像塔尔科夫斯基这样再主流不过的电影艺术家,也没有谁去分析他拍摄的科幻片《苏拉利斯之海》(通译《飞向太空》)。 遍览如今国内有关科幻电影的文字,几乎都是在讨论其中的科学知识,而不是讨论它们作为电影的艺术价值。当然,我自己就写过许多那类文字。其实我很想写另外一些文字,从电影角度谈谈科幻片。我想说说它们的构图,讨论导演在演员调度方面的功力,我想说说科幻片里面角色的表演特点,或者某个科幻导演的风格。不过以前我没有机会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因为少儿、科普类媒体不需要这样的文字。 在另一个圈子里,娱乐媒体谈到科幻片,除了提供制片方、导演、剧情等基本信息外,就是幕后花絮,特技窍门等。基本上属于娱乐新闻,可供借鉴的东西并不多。 还有一些文字出自科幻作家或者科幻迷之手。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人一定要拍出自己的科幻片”成为某种信念。他们写了不少呼吁性质的文字,不时也能见诸于报刊,如《国产科幻片为何断档二十年》、《电影人、科幻作家为中国科幻片号脉》等。 然而这些文字基本上是从科幻的角度,而不是从电影的角度入手。这样就失去了和影视界人士交流的前提。如果中国影视人要拍科幻片,总得要从影视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非只是满足几个铁杆科幻迷狭窄的兴趣。 另一方面,由于科幻电影在银幕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学院派电影理论工作者无法不正视它。所以宏观到“电影美学”、“电影概论”之类的著作,具体到摄影技术、布景技术方面的文章,我们不难从中找到提及科幻片的段落。这是科幻小说在文学理论界还不曾拥有的待遇。 不过,这些文字大多带着钦佩甚至敬畏之情,感叹好莱坞科幻巨片中的视觉奇观,鲜有哪些文字真正从艺术角度来分析这个电影类型。作者总是把科幻片当成影视作品中的异类,尽管值得敬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科幻片的艺术规律和传统影视艺术相去甚远,学院派电影评论家找不到分析这类作品的理论依据。他们虽然可能看过一些科幻片,但往往不知道怎么看,也不知道能看出什么。 举个例子吧。《影视艺术鉴赏学》是“我国第一部影视艺术鉴赏专著”。该书第十二章“实践论:影视艺术佳作鉴赏举要”中专门分析了《侏罗纪公园》。这段文字一上来就搞错了影片的主题。作者认为,那些暴虐的恐龙代表着西方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普遍的经济不景气。而“那些诚实的、没有私心拖累的人,最终凭机智和勇气突围而脱离险境。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暗示:人们一定会战胜经济危机,继续推动社会进步。”(参考资料十八,244页) 恐龙象征经济危机?这都是哪跟哪啊?《侏罗纪公园》的主题是什么?小说原著写得很清楚,就是批判落后的、机械论的科学观。那种科学观把自然规律当成线性的,由此派生出的技术观则把世界视为绝对可控的对象,试图无限加强人对环境的控制,以为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富翁哈蒙德和他手下的遗传学家是这类旧科学观的代表。他们围绕着限制恐龙行为进行了种种努力,最终都被自然界本身的无序性击败。而数学家马尔科姆则是新科学观的代表。他用大量的系统论观点来证明,对复杂系统的完全控制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才是《侏罗纪公园》的主题。 当然,由于是拍电影,原著里那些无法用画面来反映的讨论被编导删去不少。但影片仍然保留下原著的思想主干,那就是刻意控制和必然失控之间的矛盾。说得偏颇一些,这是个“理工科男生”才关注的问题。我想,《影视艺术鉴赏学》的作者要么没读过原著(这是极有可能的),要么和普通观众一样被影片后半部分恐龙猎杀、人类逃跑的惊险镜头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根本没有看懂影片前半部分铺叙的线索。 再往下,作者又以惊叹之笔描述了影片中那只霸王龙模型的制造过程,它是怎么运动的,用了多少黏土。这已经降到给影片写花絮的程度,根本不是艺术鉴赏。是的,《侏罗纪公园》的特技确实令人眼花缭乱,但这些特技后面的美学规律是什么?这才是电影评论家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同一部著作里,作者详细分析了《公民凯恩》、《魂断蓝桥》、《广岛之恋》、《与狼共舞》、《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其他类型的名片。这些评论都能从影片表象深入到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是真正的艺术鉴赏。唯独到了《侏罗纪公园》这里,作者只能停留在影片的特技画面上做文章。 许多类似的电影理论著作都有这个问题——作者不是没看过科幻片,更不是没被它们震撼,但他们没有理论解剖刀来剖析这些实例。笔者创作本书的主要目标,就是给电影人提供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告诉他们科幻片不仅是奇观,也是艺术。当然,专门写本书去分析科幻片的艺术规律,从目前的市场角度看不大可行。所以这本书主要还是讲科幻片的历史,把史实摆在首位,按照“以史带论”的原则在史实间穿插讨论科幻片的艺术规律。 不仅如此,某种意义上讲本书还是一部站在科幻电影的角度看待整个电影史的书。所以,你会看到对于卢米埃尔兄弟这样的电影人,或者对《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这样的历史名片的解读与主流电影史相当不同。笔者以为,从票房统计上看,科幻片无疑是当今最受欢迎的类型片。如果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不谈及科幻片,将是令人遗憾的。如果再不讨论西部片、奇幻片、侦探片、恐怖片、武侠片,以及形形色色的类型片,就等于是自外于百分之九十五的电影和百分之九十五的观众。这样一部电影理论著作的价值完全是可疑的。 如前所述,电影人对科幻片的论述散见于各种理论专著中,完全介绍科幻电影的专著极少。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一九八八年出版了《世界科幻电影史》一书。克里斯蒂安•黑尔曼著,陈钰鹏译。该书介绍了从电影开端到八十年代初的科幻电影史。不过它只印了一千册,到现在笔者还没找到原书,只能从网上翻到它的一鳞半爪。 一九九八年,该社又推出了《世界科幻电影经典》一书,系由电视片《科幻电影与未来世界》改编而成。这个电视片曾在央视播出过,笔者的不少文友当年给它写过脚本,那些电视片脚本也是这本书的基础。尽管不可能记录到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科幻新片,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套最全面的科幻片资料书。 这本书介绍了几十部科幻电影,从默片时代的《大都会》,到全书截稿前才上演的《黑洞表面》。剧情和背景资料比较丰富。这本书和给笔者创作本书提供了文字方面的重要资料。不过它和报纸杂志上散见的谈科幻的文字一样,都只着重于“结果分析”:大都表现为对影片语意上的解读,或者是对影片现象的排列与描述。(参考资料二一,序文)或者说,它只是从观众角度讨论科幻电影的文字。 除此之外,《星际之门——太空探险科幻电影赏析》(王玮、张锦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6月出版)也提供了不少宇航题材科幻电影的信息。当然,市场肯定还需要一部系统的世界科幻电影史,即使它作为一块引玉之砖,肯定会很粗糙。 身为中国作者,写这样一本书肯定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就是为中国人拍摄自己的科幻片提供参考。本书某些章节完全是为这一目标才设置的。比如专门用一章去讨论美国人制作的小成本科幻片,这是为了纠正国内电影界的偏见,告诉他们科幻片并非都是烧钱片。 又比如,书中用一章篇幅去讨论韩国、印度、泰国的科幻片。从观赏角度讲,它们肯定无法与好莱坞科幻片相比,但它们是中国科幻片制作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参照系。甚至笔者要用一节去介绍国内的“草根科幻片拍摄运动”。它们连正规电影都算不上,但人们会从中感受到一种热情。正是这种热情,当年激发了美国的科幻片热潮。 有趣的是,笔者迄今为止读到的对科幻电影美学价值评价最高的一本书,却不是一部电影著作,而是英国人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作者专门给科幻影视开列章节,并高度强调它们的艺术价值。而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任务——“评论家的真正工作在于阐述视觉力量如何诠释了核心科幻文本中的伟大。”(参考资料五十,282页)——也正是笔者想在这本书里做的,尽管只不过做了一个开头。 最后,笔者再次强调,诸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和《蜀山传》这样的电影不是科幻片,而是奇幻片。这本来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类型划分。这些电影从来没谈过科学,全片都是中世纪文化背景,当然不是科幻片。 然而总是有人把它们混入科幻片。好长时间里我也搞不清这种误会是怎么产生的,后来我想会不会是这个原因——他们把科幻片中的“科”字理解为电影拍摄手段,而不是电影的内容。所以,他们把任何使用高科技手段在银幕上制造奇观的电影都叫“科幻片”。国内甚至有文章称《五颗子弹》是科幻片,仅仅因为里面有几个电脑制作的洪水镜头。 除了这个原因,我再也想不出人们为什么把它们称为“科幻片”了。这种误解已经深入到电影理论著作中。在《香港电影史》一书中,作者这样评价《风云之雄霸天下》:影片的这些特技画面,大部分根据原著漫画设计而成,既具有漫画的神韵,又充满科幻和超现实的色彩。(参考资料三六,363页) 在同一本书里,作者还这样评价电影《蜀山传》:这部影片中,徐克重在对原片《新蜀山剑侠》进行技术的翻新,让紫青双剑合璧、血河大阵和长眉飞升等以科幻的形态再现银幕。(参考资料三六,364页) 可见,该书作者就是从“用高技术制造幻想画面”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幻”的。所以笔者不得不在此澄清:“科幻”是指小说或者电影故事里有可以用科学解释的超现实情节,尽管这些解释可能很勉强,情节里没有科学内容的就不是科幻片。 能够顺利完成本书,笔者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黄海老师为我提供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影视资讯,法国科幻迷谢利为我提供法国科幻片的名录。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朋友为我收集资料,或者帮我修改错误。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另外,笔者特别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成全(笔名:成追忆)先生。以前我与少儿类出版社合作较多,对方未免要提醒一句——文字不要太深奥,以免孩子们看不懂。而成编却说——我们百花文艺出版社专搞文艺理论,你可要写得深刻一些才行啊。 感谢他给我一个机会,来做这份抛砖引玉的工作。
  •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

    作者:史蒂文·杰伊·施奈德,Steven Ja

    从低成本经典《飞侠哥顿》系列到《黑客帝国》中那CGI制作的绚丽世界,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观众的视网膜,让观众在科学幻想的世界中跟随着主人公体验着紧张刺激的科幻之旅。伟大的科幻电影能将现实世界架空,玩弄物理定律,同时还让观众对影像中那未来世界的惊鸿一瞥着迷不已。 这个时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但人类毕竟有着超脱现实的需要。通过评论家、电影史学家和学者们的独到眼光,《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这一切的知识和想象。 系好安全带,乘坐这枚火箭前往科幻的天堂吧!
  • 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册

    作者:[美] 玛丽·亚威廉,德克·马蒂松

    《阿凡达: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册》编辑推荐:1.《阿凡达》所吸引的巨额数量的影迷是《阿凡达: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册》销量的保障。 2.《阿凡达: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册》是市面上与《阿凡达》相关的唯一权威文本,由20世纪福克斯独家授权。 3.《阿凡达: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册》是了解《阿凡达》世界的必备之书,更是观看续集影片的最佳指南。 4.《阿凡达: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册》为全彩印刷,让读者重温并展望阿凡达的奇幻世界。
  •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

    作者:江晓原

    本书系作者历年在各大知名媒体发表的科幻电影影评精选结集。作者在学界开创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将科幻作品纳入科学史研究视野,同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本书内容植根于作者对科幻作品的学术研究,而写作风格则与作者广受欢迎的著作《科学外史》I、II一脉相承——渊博流畅,雅俗共赏。并附全书所论及影片索引。 作者推荐 人类社会是一个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世界,是一个钢铁、炸药、无线电的世界。纳威文明是一个相信精神可以变物质、相信世间一切生灵都可以相互沟通、相信巫术和神灵的世界,是一个圣母、精灵、智慧树的世界。卡梅隆显然认为纳威文明更优秀,更应该得到保存,所以他让人类战败了。 既然锡安也只是一个程序,那它就必然是Matrix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机器已经控制了整个世界。人类实际上不能在真实世界和Matrix之间选择,只能在Matrix中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之间选择。这样的生活,不是依旧暗无天日吗? 所谓的“中国科幻元年”,它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国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有抱负的中国科幻作家,和有抱负的中国电影人,都必须接受这一使命。 失忆、意识被控制之类的情况,通常总是在遇到铭心刻骨的爱情时出现例外;童话、神话故事中的魔法,也总是要靠爱情来破除的——想想柴科夫斯基《睡美人》、瓦格纳《齐格弗里德》之类的戏剧吧。 我问过好几个看过《雪国列车》的人一个同样的问题:影片中的雪国列车为什么要不停地行驶?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我。……如果说雪国列车是对当代科学技术的隐喻,那么影片结局时列车的颠覆毁灭,简直就是对如今这种过度依赖科学技术支撑的现代化之不可持续性的明喻了。
  • 异形生存手册

    作者:陈飞

    解密人类史上最邪恶、最纯粹、最完美也是最伟大的怪物! 本书是对异形的趣味解读,让你了解异形,以及异形入侵地球时,如何保命逃生,乃至战胜它。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异形解密。从身体奥秘、猎食方式、先天弱点和族群结构,全面深入了解异形。 2. 异形防御指南和异形反击战。异形来时,教你如何在各种场景下保命逃生;介绍与异形的作战技巧和武器运用,抵御、消灭异形。 3. 揭秘异形世界背后的真相。 异形来了,唯一能救你命的书,就是这本《异形生存手册》!
  • 科幻电影写作

    作者:罗伯特·格兰特 (Robert Gran

    这是一本指南书,旨在帮助你写出更好的科幻电影剧本。本书会全面地向你介绍这种类型电影,分析各种各样的科幻故事,仔细讲解写作的每一个阶段,从找到灵感、发展人物、建造科幻世界,到怎么把“科学”写正确、如何打磨出完美对白。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练习,可以让你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科幻电影是最具创意的类型电影,同时也是最赚钱的。它带领你上天入地,探索人类、社会乃至宇宙。在本书中,你可以尽情探索诸如《银翼杀手》《异形》《星球大战》这样的经典科幻电影,然后学习怎样创作出你自己的美丽新世界!
  • 人生舞台

    作者:[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内容简介:饮誉全球的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写过三卷自传《记忆犹新》、《欢乐依旧》和《人生舞台》。前两卷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出版,讲述了作者从出生直至19781年的经历。书中所述严格以时间先后为序,侧重对事情的准确记叙,纯议论性的文字很少。第三卷《人生舞台》自1990年初阿西莫夫病重住院期间开始动笔,历时125天,于同年5月30日完成。不到两年后,作者便与世长辞了。《人生舞台》并非前两卷的续集,写法也与前两卷迥异,它不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沿着作者的思绪,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将其家庭、童年、学校、成长、恋爱、婚姻、疾病、挫折、成就、至爱亲朋、竞争对手,乃至他对写作、信仰、道德、友谊、战争、生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见解,一一娓娓道来。全书写得坦诚率真,在极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和哲理,使人读后不仅能了解阿西莫夫这位奇才辉煌的一生,而且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领悟人生舞台的真谛。
  • 星际驿站

    作者:克里福德·西马克,Clfford D.

    《驿站》是一个相当感人的故事,它以高度发达的银河文明为背景,以一种抒情诗般的笔调展示出美国西部典型的风光;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终日离群索居并很少出屋的孤独农夫,他放弃了地球人的身份,成为银河交通传输中转站的一名管理者,并为星际间的友谊、稳定与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这部作品里,西马克将他那奔放的热情和洋溢的情感张扬得淋漓尽致,而书中那富有想象力的情节以及对田园风光的细腻描写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西马克最著名的一部科幻作品,并使他获得1963年度的“雨果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 反物质飞船

    作者:[美] 杰克·威廉森

    《反物质飞船》(SeeTee Ship)是威廉森的早期代表作,作为“反物质”系列中的一部,1942-1943年作品先在《惊奇故事》上连载,1951年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连载小说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们构成了对作者的情节组织能力及悬念运用能力的考验。威廉森通过了这种考验。天空中让人恐慌的神秘闪光,超越常识飞行的“再见,简”号飞船,谜一样的反物质文明以及他们历经万亿年光阴的“诺亚方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悬念链条,激起读者一探谜底的好奇本性,进而使之欲罢不能。 《反物质飞船》也可以说是威廉森理想主义风格的发端。刚刚大学毕业的德雷克·瑞克为了寻求星际公司对其父亲的反物质研究项目的支持,留在了地球。而当他发现星际公司正企图利用他,甚至他的父亲吉姆·德雷克的技术,从事反物质导弹的研发;太空中再次出现反物质碰撞事件时,他马上冲破星际世间公司的层层阻挠,与父亲的好友罗拔·麦奇一道驾驶“再见,简”号飞船,踏上了探索反物质能源和平利用研究的危险之旅。主人公瑞克由此成为早期科幻小说中理想主义者代表的化身。《反物质飞船》中的另外一些正面人物,特别是瑞克的父亲,同样是这些理想主义者中的一员。当太阳系各方势力都不惜一切地争夺反物质文明遗留下来的“CT底盘”时,他却坚持着自己那份看似愚腐,实则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理想主义信念,为反物质能源的和平利用倾心竭力。正是这样一些人,给我们带来了激情的体验。 但是,《反物质飞船》毕竟是一部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以今人的眼光看,这部作品的人物塑造显然没有超越50年代科幻小说那普遍性的平面化模式。即使是书中当初那些由反物质引发的悬念的吸引力,也难免被半个世纪的光阴打了折扣。 显然,之所以将这样一部作品列入“世界科幻大师”丛书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这理由就是《反物质飞船》表现出的对反物质的惊人预见。 《反物质飞船》创作之时世界上还没有“反物质”这一概念。威廉森在谈到他创作“反物质系列”的背景时说,他当初打算写一系列有关在小行星带开采新能源物质的故事,把这种想像中的物质叫做“地物质”。后来是坎贝尔启发了他,从而创造出了“反物质”这一新名词。而今天,我们的科学家竟然实现了反物质这种神奇物质的人工制造(1995年欧洲核子实验室在累计15小时的实验中,共记录到9个反氢原子存在的证据;1996年,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成功制造了7个反氢原子)。 外星(当然包括火星这样太阳系行星)改造,或者说外星地球化,现在也已经是一个通俗的百姓话题。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是杰克·威廉森,在这本《反物质飞船》中创造了“地球化”(terraforming)一词。 当我们今天谈论反物质,谈论火星改造时,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威廉森,这位科幻大师在半个世纪前的惊人想像。这构成了我们出版这部《反物质飞船》的最重要的理由。 威廉森获得2001年度雨果奖的《最终的地球》也同时收入了这本书,这部同样以超越性想像取胜的作品在写作技法上更加成熟。
  • 使女的故事

    作者:[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是一部未来小说。未来小说在西方批评界也被称为思辨意味颇浓的“悬测小说”,它描写的是未来之事,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未来小说尽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强烈文化内容。它讲述已成历史的未来,从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 《使女的故事》描写的最远时间距小说写作时间二百多年,以几名历史学家的发现,让一位在基列不幸沦为“使女”、后来侥幸逃出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来21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主人公对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
  • 时间之城

    作者:马嘉恺

    年仅十岁的小女孩千幽子与哥哥石久在乡下过着简单而安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在乘坐Limbo巴士的途中,误入了时间花园。由于千幽子的贪玩,石久被变成了绒毛玩具熊。千幽子本身也跌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奇妙的城镇,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时间便是由那里制造。石久是千幽子仅有的亲人,年幼的她,决心鼓起勇气,救出唯一的哥哥……
  • 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

    作者:(美)约翰·斯卡尔齐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一直警告,人类不该寻找外星文明,应尽一切努力避免它们发现地球,否则…… 距地表5000千米的外太空中,12个星球的外星敌人已经集结,他们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正准备发动一场星际大战。关于这些外星敌人,人类所知甚少。 外星人究竟长什么样?我们该如何识别外星人?如何在身边找出潜伏着的外星人?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它们会如何发动攻击?它们的科技究竟已经发达到了何种程度?人类面对外星人究竟还有没有胜算?我们该如何杀死它们,保护自己? 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现任主席约翰•斯卡尔齐对此给出了答案。本书是他的代表作,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小说,穷尽了对外星人最酷最全面的描写。翻开本书,带你领略一场最欢乐最具想象力的星际大战。
  • Cloud Atlas

    作者:David Mitchell

  • 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

    作者:Max Brooks

    僵尸生存手册 别让愚蠢和粗心大意毁了你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不死的僵尸们现在可能就在跟踪你,而你毫不知情,这本书是你存活的关键。僵尸生存手册提供了完整的、可靠的保护措施,保护你和你的爱人免遭僵尸之灾。这是一本能救你命的书。 僵尸攻击逃生10大要点: 1.在它们来袭之前做好计划 2.它们不会感到害怕,你也不要害怕 3.运用你的头脑。。砍下它们的 4.刀具不需要时间装填弹药 5.理想的防护:短发、紧身衣 6.走上楼梯,然后毁掉楼梯 7.离开汽车,用自行车 8.不停移动,放低身体,保持安静,保持警惕! 9.没有绝对的安全之地,只有相对的 10.僵尸可能暂时离开,但威胁一直存在
  • 0000年的母系氏族

    作者:潘海天

    幻想小说集。收录了九州天神潘海天《0000年的母系氏族》、“银河奖”得主长铗《674年的母系氏族》、舒飞廉《1066年的母系氏族》、裴晓庆《2099年的母系氏族》、呼呼《2345年的母系氏族》、七月《2438年的母系氏族》、骑桶人《2007年的母系氏族》、李多《随机之年的母系氏族》、骆灵左《2008年的母系氏族》共九篇中短篇。 这本书中展现的是当今最顶尖的幻想男作者的一次集体创作井喷,展现了最疯狂最华丽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