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国
-
从革命到共和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说明其英雄传奇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到“新小说”中却被描画成“英雄末路”,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于“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 本书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电影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关系,描绘文学与文化多元竞争的盛况。重点之一是针对现下学界的流行看法,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 -
民国电影
《民国万象》系列图书,不是一套严谨的史学著述,不是一套翔实写真的新闻报道,也不是一套时间线索分明的编年体记录,更不是一套抒发感怀的文学写照,《民国万象》可能是这几种的结合,是一个杂烩。《民国万象》就是我们为读者截取的一帧帧民国历史影像,希望它们能在读者的眼里、心里生动起来,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气息有一些更生动的触摸。 民国时期的电影是一个艺术大家辈出的时代。《民国电影》用画册的形式将这一时期的电影巨星阮玲玉、金焰、胡蝶、周璇、王人美等的轶闻趣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态。在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里,电影成为普罗大众的摩登消遣,也聚集着形形色色 的投机者、理想家、实业家、文人墨客、黑帮舞女。 本书聚焦于早期中国电影和城市文化,并将上海电影纳入民国文化史的视野中加以讨论,力图呈现一个丰富的、多维度的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史。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二、性的想象:舞女、影星、娼妓;三、身份的建构:民族主义、都市主义、泛亚洲主义,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民国时期中国电影的丰富面向,以及上海的电影文化和城市文化特质,从中既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上海的摩登消费方式和独特市井现象,也可以一窥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和光怪陆离的社会风气。 本书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厘清并深入探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个重要命题,其中不少论题是此前的中国电影史写作未曾涉及的,其所采用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亦对当下的中国电影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自出版以来,本书曾多次再版,在欧美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很多大学的电影研究和中国现代史课程列为必读书目。 -
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中国电影在国难日深的年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中国第一部《电影检查法》的内容是什么?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电影运动做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做了哪些工作? 郭有守作为民国政府管理电影的最高官员,和左翼电影有什么关系? 《渔光曲》与《农人之春》,谁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编者经过长期的搜寻与整理,收集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孕育、诞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包括中国教育电影运动兴起之初关于电影检查的组织、规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情况,中国教育电影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系等。本书所收的文献资料十分珍贵且极具研究价值,对中国电影史以及近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何妨是书生
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王世襄、王叔岷……这些曾经与现代学术社群中央研究院有过缘分的读书人,他们为学问而执著追求的悲喜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和缅怀的话题。本书依据多方面史料,追踪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还原历史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
缠斗
《缠斗:方生与未死》内容简介: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多年来,袁伟时教授参与了戳穿这虚妄的泡沫的全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 -
容忍与自由
一个从不标榜自己是领袖的人,一个简单至纯的人,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巨人,这个人就是胡适。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在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作为,他谈人生谈理想谈时政谈普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他的言行思想至今影响着后人。 本书收录了胡适一生中经典的论著、杂文、戏剧、诗词研究以及部分演讲稿,从不同角度再现胡适思想的精髓及政治见解,时间的沉淀还原了胡适当时的英明与伟大,书中的内容均为未删节完整版,力将最原始最真实的著述毫无保留的呈现。 -
民国人物连连看
《民国人物连连看》内容简介:自古文人秉性,大都清高自傲,仅凭金钱权势难服其心。但置身皇权之下,政治安全、经济地位皆不能独立自保。作为弱势群体,他们以清高掩饰内心自卑和防御心理。而强权人物,一旦施以足够礼遇。满足其邀名自熏的虚荣心,则他们马上卸妆,洗去清高的粉黛,换上愚忠者的小心和恭敬。 举凡城府甚深,机心阴沉,老于世故,性喜谋算的政客,不免有强盗看家之想,最忌惮身边部属精通算术,乖巧灵动,好为帮派之事,以为不好驾驭,不便驱使,所以大多好用诚实厚道之人。 蒋介石用人方面渐成一套:授人军事重权除了“黄埔出身和浙籍人士”两大标准外,外添一“条以我划线,忠我者用,亲而防近,疏而不远;用人必疑,从旁制衡”的用人原则。总之分而治之,谁也别想独享恩宠,以防尾大不掉。至于两大标准之外的人物,但有所用,则只给政治高位或参赞名义,决不授予重权。 马氏个性“直率近乎孩童,勇武略似鲁莽”,这种风格是不适合玩政治的,因为政治最是注重风度矫饰,讲究尺度平衡的。似这般快意恩仇、口无遮拦,做人不知转圜,行事不留余地,脸色等同于心思的人,跻身民国那样变化无常的政坛中,注定是要吃亏的。 -
笔杆子
《笔杆子:晚近文人的另类观察》是继《上学记》之后,又一部回忆旧日文人的力作。该书由何兆武倾力推荐,谢泳作序,通过对近三十位业已逝去的大师之人生素描,讲述了大量文人间不为人熟知的隐秘故事,是一部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悲情与无奈的心灵史诗。 -
钏影楼回忆录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包天笑名公毅, 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他1906年初加入《时报》馆后,始终在文坛与报界驰骋,著有《留芳记》、《春江梦》、《上海春秋》,译有《馨儿流浪记》、《迦因小传》等,在当时都脍炙人口。这部回忆录,是他移居香港后完成的。 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预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入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一二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党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 续编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
江湖异人传
目录 江湖异人传 何包子 秦鹤歧 神针 梁懒禅 杨登云 无名之英雄 孙禄堂 快婿断指 无锡老二 鬎福生 黑猫与奇案 岳麓书院之狐异 恨海沉冤录 一个三十年前的死强盗 皋兰城楼上的曰猿 虾蟆妖 三个猴儿的故事 能与虎 三掌皈依记 侠盗大肚皮 绿林之雄 没脚和尚 喜鹊曹三 近代侠义英雄传(节选) 附录:我研究拳脚之实地练习 平江不肖生小传 -
潮流与点滴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 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文”,是有组织有条理的作品。所谓“笔”,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时的感触,随手下笔,随笔写成的东西。 -
民国那些范儿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富有感染力的笔墨,呈现民国背景之下,种种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和细节。《民国那些范儿》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同时,《民国那些范儿》独辟蹊径,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让读者自我抉择,时人风骨,惟君自现。 -
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一卷)
《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冯玉祥将军从出生、到弱冠从军、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末代皇帝,以至誓师北伐等的全过程,真实反映了冯玉祥将军从一个贫苦百姓的儿子,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战将的艰苦磨难的心路历程,批判了旧中国政治黑暗、经济衰微、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和军事脆弱的种种事实,再现了冯玉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痛斥腐败、忧国忧民的无畏精神和人格魅力,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具有珍贵的史料和文学价值。读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振聋发聩,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五十回忆
黄绍竑(1895-1966),字季宽,广西容县人,“桂系”三首领(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之一。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政府广西省主席、内政部长、浙江省主席、湖南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和谈失败后去香港,发表声明脱离国民党政府。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等职。1966年9月在北京病逝。 《五十回忆》是黄绍竑先生的自传,从出生一直叙述到抗战胜利,其间于新桂系的崛起、广西建设、粤桂战争、蒋桂战争、浙江抗战情况等记叙尤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文字朴实,感情真挚,爱国爱民之心溢于言表,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
自由之魂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困窘的潇洒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民国表情
本书是一部民国名人传记,又是一部民国文化传记.它记录了民国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虽没有囊括所有,但已足以体现我国的文化人在民国时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那是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那是他们自我实现的追梦历程.他们不论是为众人所认可、名满天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