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

    作者:(澳)大卫·古德曼

    太行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尽人皆知的,这在50年代出版的两本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研究根据地域边区的出版物之一是齐武的《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这本书于1957年出版。齐武现已离休,角放后曾在《工人日报》社工作,“文化大革命”以后,为中国社科院历史学家。他的许多同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在太行根据地和晋冀鲁豫边区的相应部门工作。另一本书是伊莎贝尔和大卫·克罗科编写的《一个中国乡村的革命》。他们一个是人类学家,一个是教师,对抗日战争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感兴趣,最后作为“外国专家”在北京教学。 在《中国革命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研究的中心点是抗日战争期间太行根据地的3个邻近且以的革命变迁过程:辽县、武乡和黎城。选取这样狭窄的地理位置为中心点研究的原因,一是因为通过调查可以形成大量的材料,二是因为渴望能了解这些地方的发展变化。
  • 欧洲近代生活

    作者:里夏德・范迪尔门

    《欧洲近代生活(家与人)》内容简介:《欧洲近代生活》(三卷本)从文化的角度概述16-18世纪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家与人》的阐述城乡居民在居住范围内的生活:出生和童年、爱情和婚姻、年老和死亡。《村庄与城市》阐述村庄和城市的生活世界,形象生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和商人、手工业者和他们的同业公会、庆典、习俗、公众的生活和国家的权力。 《宗教、巫术、启蒙运动》研究宗教改革这场伟大的宗教运动、巫术、迷信和18世纪启蒙运动这个巨大的精神转型的过程。探索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作者:郑大华

  •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作者:张乐天

    人民公社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在中国农 村仍不时可见其忽隐忽现的踪影。那么,它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呢?本 书将对此作出解答。全书分“公社制度的导入”、“四清及‘文化大革命’ 中的村落政治”、“70年代中叶的公社制度模式”、“人民公社的终结”四 编18章,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 对人民公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不仅重新展现了人民公社 的基本面目,而且提出了不少饶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及值得认真思考的 社会问题。书末另附三个有关人民公社的重要文献,亦颇有参考价值。
  • 客家传统社会(上下编)(附光盘1张)

    作者:[法]劳格文 编

    《客家传统社会》是一部对我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多个客家聚居区域的历史渊源、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以及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宗教信仰 、民风民俗、岁时节庆等的调查研究之作,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记录客家地区社会生活传统的学术著作。 《客家传统社会》由法国著名人类学者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所收22篇文章,作者除部分海内外专业研究人员外,大多数为客家当地老人。材料的来源,或者是对客家老人们的深入采访和充分的社会调查,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所亲历的记忆,因此,文章内容丰富多彩,翔实厚重,可作信史。同时,文章的语言也颇具地方特色和口语性。 书中的两篇长“序”(劳格文撰),除就本书的学术框架作分析外,还特别阐述了对全球化冲击下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民俗传统的理论意见;书后的长篇“后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教授董晓萍撰),就本书所涉及的学术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劳格文小组的研究方法等作了深入探讨。这几篇论文颇具分量,富于思辨性和创见性,无疑在正文原有基础上,更提高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 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张国刚

    现在编辑的这部《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论文集,作为“中国家庭史研究”这个项目的成果之一,旨在展现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以及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研究方祛。其中大部分是这次与会中外学者的论文,还有―部分则是专门为文集写作的论文。要在一部研究论集中完全覆盖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的中国家庭史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将是第一本中外学者深入探讨中国家庭史的专题论文集。为了便于查阅利用,我们按照时代的顺序编排,内容则涉及到家庭人口与模式、家庭生活与生计、分家与继嗣、两性关系与家庭角色以及中外家庭史的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这些论文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或显示新视角,或提出新问题,或利用新资料,或表达新见解。 总之,我们期望通过这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不仅展示出当前中国家庭史研究的新成果,而且为推动今后的家庭史乃至社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李中清教授的“序言”集中地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在中国家庭史研究中冲破传统“神话”和提出新见解的方方面面,多少弥补了本论集在充分反映学术界关于中国家庭史研究新成就上诸多照应不周的缺陷。
  • 妇女与社会

    作者:李贞德,梁其姿

    本次所选十二篇论文,在时间上含括自两周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而半数则集中在明清以下,一方面编者尽量涵盖整个历史时期,尝试呈现各时代妇女史的成果,另方面近年来明清史学界著重新史料与新视野的气氛也表现在妇女史的研究上。这二十篇论文中,除两篇在1991年出版之外,其余皆为近十年内发表者,其中甚至有三篇是2003年的著作。这并非编者喜新厌旧,而是最近十年来台湾的妇女史研究蓬勃发展,视角新颖而佳作如林。十二篇之中,两篇出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三篇出自《新史学》杂志、三篇出自《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也大都反映了较常登载中国妇女史相关论文的刊物情况。
  • 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

    作者:李伯重,周生春

    本书是“中国东南区域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2001)的论文选编。研讨会代表包括吴承明、Mark Elvin、Peter K Bol、岸本美绪、Richard von Glahn、Joseph McDermott、苏基朗(Billy Kee long Soo)等国际著名学者。 本书以江南为中心,主要论述宋元明清城市工业的发展,地方文化的演进。这是目前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前沿研究领域,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研究者。
  •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作者:常建华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社会史的学术史,第二部分探讨中国社会史的方法论,这两部分内容共同反映出对于中国社会史学术特征、理论与方法的关注。第三部分主要是宗族制度与谱牒学方面的学术综述,第四部分是关于人物传记与老年人口及灾荒方面的论述,这两部分的内容侧重对社会群体与史料学的探讨。
  • 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

    作者:冻国栋

    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ISBN:9787535144874,作者:冻国栋
  •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

    作者:丹尼斯·史密斯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选择了18位历史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为主角来搭台,基本上展现了历史社会学丰富多姿的面貌;还对历史社会学作了一番历史社会学的历史分析,用“问题意识”来考察战后历史社会学的发展演变。
  • 孩提时代

    作者:[美]泰勒・何德兰,[英]坎贝尔・布朗士

    本书由两位传教士的译著组成,是锁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较早接触中 国社会的西方人对自己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所做的纪录。� 一首首纯真朴的童谣,一个个鲜为今人所知的游戏,还有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风俗趣事等等, 无不折射出东方文明的特质。� 本书的大量照片,是传教士们用他们的"洋机器"拍摄下来的珍贵的历史镜头,给我们提供 了认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的参照。�
  •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作者:Si-yen Fei

    Urbanization was central to develop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et its impact is heatedly debated, although scholars agree that it triggered neither Weberian urban autonomy nor Habermasian civil society. This book argues that this conceptual impasse derive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seemingly continuous urban expansion was in fact punctuated by a wide variety of “dynastic urbanisms.” Historians should, the author contends, view urbanization not as an automatic by-product of commercial forces but as a process shaped by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and cultural trends in each dynasty. This characteristic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Ming. As the empire grew increasingly urbanized, the gap between the early Ming valorization of the rural and late Ming reality infringed upon the livelihood and identity of urban residents. This contradiction went almost unremarked in court forums and discussions among elites, leaving its resolution to local initiatives and negotiations. Using Nanjing—a metropolis along the Yangzi River and onetime capital of the Ming—as a central case,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prompted by this unique form of urban-rural contradiction, the actions and creations of urban residents transformed the city on multiple levels: as an urban community, as a metropolitan region, as an imagined space, and, finally, as a discursive subject.
  • 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

    作者:中岛乐章

    本书利用大量的徽州文书,深入探讨了以徽州为代表的明代乡村纠纷及秩序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实态,解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宗族结合的展开及徽州特有的佃仆制等问题.复原了当时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秩序形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明清史学者的研究力作。日本权威学术杂《史学杂志》、《东洋学报)、《社会经济史研究》均有书评,在我国明清史学界也有广泛影响。
  • 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史论稿

    作者:杜文玉

    本書收入了杜文玉先生八九十年代以來的28篇論文,分為三個系列:政治·經濟史、宗教·社會史、人物·史料考證,展現了作者學術道路上的成長過程。
  • 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

    作者:冯贤亮

    本书考察的内容是近世浙西地方的环境、民生与社会变迁。如果要深入地解析这里的生活日常及其在整个历史变革进程中的表现,勾勒出其中传统江南中的许多重要生活侧面,水利社会史层面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古今,浙西地区的水利问题,或者是水环境的利用与改造问题,仍然是这里社会民生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着眼于环境社会史的角度,对浙西地方的环境、水利、城乡地方民生等方面,予以比较充分的解读,视野更多地转至城市以外的乡村社会。这是考察传统中国地方民生与社会实际的重要取径。
  •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作者:[日] 须藤瑞代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

    作者:(美)G.W.施坚雅(G.W.Skinn

    收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城市史研究论丛七篇,除《19世纪四川的人口》、《中国历史的结构》外均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各部分导论。
  • 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

    作者:林富士

    《生命医疗史系列: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所收录的17篇论文中可以得到解答了:中国的政治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分裂与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兴的本土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逐渐茁壮长大,传统的巫觋信仰则大力推动厉鬼崇拜,并广设祠庙与神像的现象。
  • 中华药商

    作者:高家龙

    本书为“海外中国学史研究丛书”之一种。全书选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家有代表性的中资药业如乐平泉的同仁堂、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项松茂的五洲大药房、许冠群的新亚制药厂、胡文虎的虎标万金油,具体从长途贸易边界、对政治障碍的规避、本土化进程以及文化同质化进程范围等主题对以上企业进行考察分析,揭示了一些原先被忽略的消费文化推动力量,即除了自上而下运作的机构、自下而上参与的消费者,还有出于这两者之间发挥调和作用的中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