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竞逐富强

    作者:威廉·H·麦尼尔 (William H.

  • 经济史的趣味

    作者:赖建诚

    继《西洋经济史的趣味》之后,赖建诚教授2011年推出简体版《经济史的趣味》,延续一惯知性、轻松、好读、有趣的风格,该书延伸出“中国经济史”的部分,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参照、进入与人类生活习习相关的经济世界。本书所挑选的文章,大都轻松有趣,从全世界成千上万位经济史学者努力的成果中,找出适合大众阅读的文字。全书分为上篇“西洋经济史的趣味”及下篇“中国经济史的趣味”。
  • 中国社会史

    作者:梁庚尧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与撰述的重要创获。 作者以数十年专治中国史的功夫,于上古至近代各类文献、考古发现和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均有相当全面的掌握。其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既深且切,所析既通且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从中不仅可了解传统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与内部律动,且能体察作者洞幽发微、鉴古开新的人文情怀。
  • 骑士、妇女与教士

    作者:[法]乔治·杜比

    本书作者集中探讨的封建社会是如何运行的这一大问题,作者尤其将关注点集中在了婚姻制度上,因为正是通过婚姻,通过婚姻关系的条例,以及运用这些条例的方式,人类社会驾驭着它的未来。当然,婚姻实践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尤其在拉丁基督教国家中,由宗教支配的婚姻戒律和由世俗支配的婚姻观念不断发生剧烈冲突。本书的研究集中在11-13世纪的“高尚”阶层,也就是国王、君主和骑士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千年后日渐丰富的史料记载揭开了一个隐秘的婚姻实践世界,与财产继承紧密联系的婚姻实践,其理念在教会和务实的相互抵抗中,成为赌注,并最终走向相互妥协的婚姻结构。
  • 见树又见林

    作者:艾伦·G·约翰逊 (Allan G. J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学?你是不是一直觉得它很高深,离你很远,是一门专业的研究?其实,你就是社会学的一部分。只要有人,就有社会学的存在。社会学就是研究人、社会及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科学。它不是一套理论,它包括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我们对日常思维方式都有社会学的影子。社会学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让我们知道,在于这个社会、世界的关系中,我们是谁。
  •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

    作者:黄冕堂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采用通史专题体裁对秦汉到民国末年期间的物价发展变化进行叙录。即以商品种类如粮食、丝布、田亩、工价等价格为专题按古今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考述起止时间是指从秦汉迄于民国末年,亦即考察从秦汉至民国末年2100多年时间内各种商品价格的演变。
  • 山东叛乱

    作者:[美]韩书瑞

    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ISBN:9787214057143,作者:(美)韩书瑞 著,刘平,唐雁超 译
  • 千山夕阳

    作者:王振忠

    《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内容为: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又喊话,来回挑衅。
  • 匠人

    作者:[美] 理查德·桑内特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本书堪称作者的巅峰巨著,这位当代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书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作者:[美]张春树,[美]骆雪伦

    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其中既有朝代更迭所带来的政策的变化,也有经济发展造就的思想观念的飞跃,同时也有西学经由传教士进入中国所产生的冲击。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本书通过翔实的资料考订和缜密的分析,以李渔的生活经历和作品作为研究个案,深入剖析了作为传统文人的李渔所折射出的现代性意识。反映了这个动荡时代对传统文人的影响,以及他们面对变化时,在思想观念上的回应。
  • The Whisperers

    作者:Orlando Figes

    官方网站:http://www.orlandofiges.com/
  • 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

    作者:中野孤山

    本书是日本人中野孤山1906-1909年来中国任成都补习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教习期间在成都、峨嵋、重庆等巴蜀地区游览的见闻录。此外还记述了溯江而上时见到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岳阳、汉口等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的境况。各地的历史沿革、经济状况、风土人情,乃至动物,植被都是其记述的重点内容。
  • 民国元年

    作者:颜浩

    可感的历史——充分发掘小说中的历史素材,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的百姓故事,历史原来也是有温度,可感的。新颖的角度——这是首部从百姓民生及其日常生活来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的著作。熟悉的场景——讲述了很多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比如怎么娱乐,怎么穿衣,等等,无不引起现在读者的遐想与共鸣。 社会转型期的日常生活与价值观念怎样变迁,大时代中个体遭际与命运如何?这是写作《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时所面对的议题。与其他著作不同,本书把文学引入历史叙述,细腻展现“民国元年”这个历史切片中的民间日常生活——男女、衣着、娱乐……改朝换制的困惑,乱世飘零的艰辛,新旧道德的碰撞,岁月沧桑的感慨,文学叙述构建的空间对此往往表现得更有质感,拥有更多的历史细节。贴近变革时代日常生活的“现场”,回到那一个个曾经有血肉和呼吸着的普通人中间,去体会他们的忧惧、喜悦与悲伤。
  • 我的罗陀斯

    作者:吴亮

    这部野心勃勃的回忆录,扫描岁月,排查往事,试图将七十年代庞大的国家叙事,转成一个上海少年的私人传记——吴亮可能做到了,纷乱的文革,变为这部传记的密集注脚,其中,每一细节,都用吴亮饱满的中低音宣称:这是他的七十年代。 ——陈丹青
  • 血与铁

    作者:老鬼

    《血与铁》是作者代表作《血色黄昏》前传。《血与铁》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独特经历,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的青葱岁月。自小学开始的一整套英雄主义教育,塑造了主人公激烈、叛逆的性格。大饥荒、性压抑,还有触及灵魂的“思想革命”。出自本能的欲求与被革命激活的表现欲纠缠交织,令他陷入层出不穷的困境而难以自拔。革命就是生活,而革命在远方。游行,串联,打砸抢自己的亲人,革命迷狂主宰了发育中的老鬼。去越南,闯西藏,搞刀枪,蹲班房,最后自愿去内蒙古大草原插队。一代人的梦想与破灭。 坦率到令人不敢正视的程度。作者把一颗赤裸裸的心交给了读者。 一段被遗忘的红色记忆,正是后来者理解“知青”和“红卫兵”一代的密匙。我们也才能理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破坏性极强的“革命性格”,以及在革命名义下人性的丑陋和卑污。 生活胜于小说。老鬼袒露心灵的自白,波澜迭起,令人不忍释卷。
  • 两户人家

    作者:董时进

    《两户人家》作者董时进。 董时进定居美国后,以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写了《两户人家》、《阿宝救牛记》两本小说。《两户人家》是写垫江董家的家史,同住一个院落的两户近亲,人多势众的一户总是欺负孤儿寡妇的一家,孤儿寡妇挣扎图存,后来兵燹匪患接踵而至,新旧思想冲突,婚姻纠纷无法调解,事连四代,史跨百年,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曰:“如果说《红楼梦》是描述古代官场家庭及封建社会,《水浒传》是描述绿林豪杰,《两户人家》乃是近代社会及普通人家的撮影。”
  • 女教皇

    作者:[美] 唐娜·沃尔夫·克罗斯

    事实上,罗马天主教的每一位神父都是男性。教会的理由是,耶稣及其每一位门徒都是男性。教会认为效法耶稣是他们的天职,所以,任命女牧师是不对的。但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传说,在中世纪,一个女人被选作了教皇!罗马教会业已反驳了此说法。 有学者曾认为:在宗教史书上,教会对这位女教皇绝口不提,而且为了将其从历史上抹去,他们硬让活到公元853年的李奥四世“晚死”了两年,以消除女教皇存在的两年历史。正是这种种的掩盖行为,才造成了人们对这位女教皇是否存在的争论整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 然而,无论女教皇是否存在,这个故事已挥之不去。本书就是关于这个女教皇的传说。 有关此事的真相,可参阅The Myth of Pope Roan(Alain Boureau,1993),一本基于史实的学术专著。相关百科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Pope_Joan
  • 现代危机

    作者:[美]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编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政治学评论》在主编、政治史学家沃特马·古里安(Waldemar Gurian)卓越的领导下,成为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本书收录了1939年到1962年之间,那一批杰出的,使这本刊物成为不朽的美国和欧洲移民知识分子的经典文章。对于当时的学术精英们来说,德国和俄国新型独裁政体的出现以及对其他政体的威胁更具有毁灭性,欧洲的战争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哲学前景与人性困境。他们的观点以及这本刊物本身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良心的模式”,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从雅克·马里坦和伊夫·西蒙,到汉娜·阿伦特和列奥·施特劳斯,这本杂志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作者思考20世纪最深刻的政治学问题。本书涉及的主题从极权主义和虚无主义到教育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作者们的正直和智慧充分说明为什么这本杂志直到现在仍然是严肃的政治哲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首要期刊。” ——Steven B. Smith,耶鲁大学政治科学Alfred Cowles讲座教授 人类存在的性质该如何理解? 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够了解多少? 在一个遍布和我们一样的人类的世界里 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 婚姻史

    作者:伊丽莎白•阿伯特

    加拿大国家最高奖——总督文学奖入围作品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开,又不乏精彩的细节重现,如同婚姻一样充满魅力 一幅关于爱情、性、誓言、离婚、种族、金钱、婚礼……的历史画卷 从古迄今,婚姻无疑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因此作者说:“我们的社会总是哀叹婚姻是个即将衰亡的制度,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结婚,还经常再婚。在研究和组织材料的时候,我频频为过去到现在的各种巨大变化感到震惊——甚至也为那些至今没什么改变的事物感到震惊。” 《婚姻史》不仅精彩记述往事,而且试图阐述和分析今日婚姻的状况,作者的雄心是定位和讨论与婚姻发展历程有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换言之,《婚姻史》的潜台词,是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婚姻曾经是什么样子以及现在成了什么样子。 本书内容宽泛而有针对性,批评尖锐又满怀希望,行文智慧与信息性并重,风格幽默狡黠,带领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行为和个体的生活。作者是一位令人愉悦的故事讲述者,新见和趣事散布全书,令人难忘。 作者以热情与好奇,将最公开又最私密的婚姻关系——男男女女之间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字里行间 “婚姻”对人类和每一个个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备受称颂的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将其视为一种法律、习俗和宗教方面的制度,并在爱情和责任、性与忠诚、育儿与同居、经济互相分担、社会认知等方面探讨婚姻的真相,涉及同性结合、父母包办、嫁妆、自婚和童婚、婚姻礼仪等。 配偶双方除了在一起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以死亡为终点的婚姻,平均延续时间有多长?穿长裤的丈夫和穿裙子的妻子每天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男人剥夺女性的投票权、控制属于她们的金钱、获得她们孩子的监护权、不受惩罚地搞外遇,到底有多普遍?家务管理的标准和现实是什么样的?食物如何准备?离婚还很罕见的时候,离婚法是什么样的?富人和穷人的婚姻体验分别是怎样的?解开古老规条的婚姻今天面临哪些问题?人类婚姻的前景到底如何? 对《婚姻史》的深度赞扬 我们真的能在不思考婚姻的本质——社会与性的联合以及传统观点对爱情的定义——的前提下理解独身主义或情人关系吗?伊丽莎白 •阿伯特的新书从社会史学的角度完成了精彩论述人类亲密关系的三部曲。如往常一样,她的行文智慧与信息性并重,风格幽默狡黠,具有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我的价值。任何思想深刻的人——无论已婚、独身还是具有质疑精神——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马克•肯威尔,《实在的空想》和《了不起的加拿大人:格伦•古尔德》的作者 无论你视婚姻是地狱还是天堂,是过时的制度还是人生理想,伊丽莎白•阿伯特以探寻的历史笔触向读者展示了既脆弱又有韧性的婚姻制度的发展过程。婚姻的图景并不总是美丽的,但却一直充满魅力。 ——朱迪斯•蒂姆森,《家庭事务》的作者 我爱这本书。伊丽莎白•阿伯特是个令人愉快的故事讲述者,她明智地认识到我们只有在理解单身主义变化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婚姻变动的本质。 ——贝拉•德帕罗,《精挑细选》的作者 伊丽莎白•阿伯特写就了一部杰作……《婚姻史》内容广泛,反映出社会对不同形式的个人生活的影响,是一本值得众多读者欣赏的著作。 ——艾哈迈德•萨伊杜拉,《幸福与其他混乱》的作者 伊丽莎白•阿伯特以其天才的选例能力和特有的智慧与亲和力巧妙地阐述了婚姻的过去与现在,发现了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为帮助未来的婚姻制度提出了建议。《婚姻史》内容宽泛而有针对性,批评尖锐又满怀希望,如同被它赋予生气的婚姻制度一样,品质是有保证的。 ——苏珊•奥尔丁,《随笔人生》的作者 引人入胜。伊丽莎白•阿伯特的书包含大量关于婚姻的过去与现在的有趣信息。婚姻绝不仅是永恒不变的浪漫仪式,你应该了解它的过去。浪漫?根本没这回事。 ——莫林•詹宁斯,《默多克侦探系列丛书》的作者 如同任何婚姻一样,这本书充满了惊喜。伊丽莎白•阿伯特对束缚我们许多人的症结的关注的是活泼而有智慧的。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凯瑟琳•邓菲,《摩根泰勒:艰辛英雄》的作者 对伊丽莎白•阿伯特其他作品的赞扬 野心勃勃……她的研究详细全面。她善于关联事实,不仅描述了几个世纪前人们的人生成败,而且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她令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更多。 ——《哥伦布电讯报》 伊丽莎白 •阿伯特运用其洞察力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阿伯特条理明晰、激动人心的著作展现了生活及其当中的无奈……她最打动人、最夺目的成就是从不走寻常路、不会选择说教或者老生常谈的文风。就像所有优秀的史学著作一样,她的书是引导读者了解陌生世界的方向标。 ——《卫报》 有趣、迷人,经常引人思考。 ——《公报》(蒙特利尔) 野心勃勃且内容广泛。 ——《纽约客》 内容丰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历史。 ——《环球邮报》
  • 张门才女

    作者:[美]曼素恩

    本书借助对19世纪常州张氏一门“才女”的研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叛乱、外敌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历史。通过对张门三代才女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关回忆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几近文学构拟的合理想象,曼素恩勾勒出她们在文学创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乃至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特征,并以“赞评”的方式进行历史学家的点评,成功地再现了大时代下清代“才女”的人生轨迹,以此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变过程中的性别关系以及才女生活的看法,为19世纪的中国史提供了更为丰富与鲜活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