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饮食人类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年轻战士说,他们是“为了保卫喝可口可乐的权利而战”。本书作者也认为,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改变人类饮食习惯的方法当中,数战争最具效力。这本书将告诉你,饮食不仅是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人类文化史中的重要一环。饮食不仅仅与政治、经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对人类思想形态的形成造成了重大影响。在作者风趣的论述中,你将重新认识人类饮食的发展历程。 -
仪式与社会变迁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权威,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
欧洲中世纪生活
这是一部从“日常生活”角度描述欧洲中世纪早中期历史的作品,在问世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再版六次,受到读者欢迎。与传统历史著作着重描述政治事件、经济背景的“大政治史”、经济史不同,本书关注的中心是“日常生活世界”:生活状况(食物、服装、劳动、居住环境),生活时段(出生、教育、婚姻生活、死亡),同时也提出一些与社会史有关的、完全不同于文化史的问题。它要着重描绘和探讨的是生在环境中心、受到环境制约的人。因此,家庭、修道院、领地、骑士和贵族生活、城市和市民生活成了本书的主要叙述内容。 -
家人父子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
中古异相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爲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爲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摄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 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獻,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 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是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爲綫索,將它們在日常生活、宗教儀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爲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 本書尤爲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 -
巴黎的重生
十九世纪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从1848年到1870年,法兰西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改造时期。新巴黎的幻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才掌握了绝对权力。但他的计划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奥斯曼男爵。奥斯曼不顾争议,不计重大代价,强硬地推动这项宏伟的计划。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卢浮宫扩建了,圣母大教堂修复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杰作加尼尔修道院建立起来,拿破仑三世的愿景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大部分来自这短暂的22年。1870年,奥斯曼被政敌推翻。几个月后,拿破仑王朝崩溃,一个时代结束了。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这段历史。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道、教堂、剧院、公园、市场、社区、行政机构等建设的来龙去脉;一条是经济线索,即奥斯曼如何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可能,这其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争议性问题。 -
西欧中世纪史
中世纪史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悠久传统,通史著作已有很多,蒂尔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欧中世纪史》以其识见之高明、选材之博洽、叙述之生动而独树一帜,历经半个世纪的修订完善,常销不衰,是欧美大学用作中世纪史教科书的首选。 本书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刻影响。 两位作者均为享誉已久的中世纪史权威学者。佩因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见长,蒂尔尼的专长是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在佩因特初版基础上,蒂尔尼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加以补充,文哲、艺术之外,增加了教会史、法制史和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本书自1953年问世至今,不断修订再版,畅销半个世纪,是目前欧美各大学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学教科书,详略程度适合国内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明史家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当取材,信手拈来,叙述文笔轻松自如,是本书显著优点。 -
农民日记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记录_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书中那些已发黄的老照片、残破的契约,账本等难得再觅的历史证物,那些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和让人忍俊不禁的风俗习惯,无不透射着中国农民勤劳.隐忍,善良、淳朴的伟大品格,一片农民的赤忱跃然纸上,读后使人震惊、感动、欣喜、沉思。 -
革命將至
《革命將至》從近年來法國和歐洲的社會抗爭聲浪中醞釀而出,由匿名的「隱形委員會」寫成,承襲居伊‧德波(Guy Debord)優雅文字風格,提出「資本主義文化即將崩潰」的論點,是非常具有煽動力的革命小書。 這本書被法國政府指稱為恐怖主義手冊,並且以此為由,強行逮捕可能的嫌犯作者群。委員會的其中一名成員形容他們自己是集體聲音的代言人,譴責當代犬儒主義和現實。《革命將至》也為散布無政府主義提出行動指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完整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文明,並指出金融海嘯和環境惡化,都是資本主義衰退的徵兆。第二部分則為反資本主義革命提出具體行動方針。隱形委員會提出的革命活動為人民消減政府權力、阻止經濟活動,以及消滅警力。 《革命將至》在世界各地引起非常大的影響。在美國,一群無政府主義者某天闖入邦諾書店在紐約聯合廣場的分店,就地舉辦「《革命將至》新書發表會」。在《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活動之後,福斯新聞電視台脫口秀主持人葛倫‧貝克(Glenn Beck)也三次以這本書為主題主持節目。2010年9月,比利時的國家戲劇院把這本書改編成舞台劇。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王智明 文化評論人/南方朔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張鐵志 -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The meaning that people attribute to things necessarily derives from human transactions and motivations, particularly from how those things are used and circulated.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volume examine how things are sold and traded in a varie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both present and past. Focusing on culturally defined aspects of exchange and socially regulated processes of circulation, the essays illuminate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find value in things and things give value to social relations. By looking at things as if they lead social lives, the authors provide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how value is externalized and sought after. They discuss a wide range of goods - from oriental carpets to human relics - to reveal both that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everyday economic life is not so far removed from that which explains the circulation of exotica, and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economies and simpler, more distant ones is less obvious than has been thought. As the editor argues in his introduction, beneath the seeming infinitude of human wants, and the apparent multiplicity of material forms, there in fact lie complex, but spec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taste, trade, and desire. Containing contributions from American and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ists and historians, the volume bridges the disciplines of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conomics, and marks a major ste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sis of economic life 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t will appeal to anthropologists, social historians, economists. archaeologists, and historians of art. -
历史、身体、国家
这本书基本上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才有现今的样子?这种身体的发展状态隐含了怎样的历史特定性与危险性?它能否被当成是一种普遍、永恒的身体模式来看待?对这些问题的质疑与回答构成了本书的基本论调。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讨论来澄清,身体的存在和意义是怎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因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更动而被积淀、塑造出来?这本书以四个议题来证明揭示身体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它们分别是:身体的国家化、法权化、时间化、空间化发展。 在身体的国家化发展方面,作者以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系列国民改造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教育体制改变,来省察身体的国族化发展。身体的法权化发展探讨的是,近代中国的法系由旧有的伦理法演变为权利法时,身体的发展和建构在其中经历了什么变化。 这种改变对独立的身体和国家民族化的身体建构有什么作用?至于在时间化方面,作者论证“世界时间”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侵入中国,对中国的身体所造成的关键影响。而在空间化方面,作者以清末民初的学生运动为例,以游移在街道和公共广场上的身体来检视身体的建构与空间的关联。 通过这些讨论,作者希望呈显一个图像,那就是身体的生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过程与结果。这种为了国家,以及经由国家,而形成的身体认知方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演变而消减,相反地,它正以强势的态度主导着当代中国的身体发展。这本书的撰写就是想要开启一道门,让我们一窥这种偏狭发展的危险。 -
法国社会理论
本书纵览法国社会理论,起自法国大革命余波(圣西门、巴札尔与孔德),直至克里斯蒂娃、德勒兹、布迪厄和布希亚主导的当代景观,颇有新意。书中将法国社会理论划分为三个内在逻辑一致的周期:1800-1880(社会学的最初发展);1880-1940(古典社会学与现代人类学之诞生);1940-2000(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每一周期都体现出从世俗思想朝宗教思想的演变轨迹;融合法国历史跌宕起伏的社会政治背景,讨论了一系列个体与思想流派的核心方法和研究,挑战了有关法国社会思想的传统观点。 -
德意志人
本书是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年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书信以时间排序,有的来自法兰克福汇报,有的来自名人书信,有的就来自普通市民阶层,这些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尤其有意思的是,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 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本书由浙江大学历史系范丁梁女士根据德文版译出。 -
裸猿
本书是英国著名动物学爱、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成名作,也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学术新著。作者把人类称为“裸猿”,并以动物学爱的眼光,对人烊基本行为的起源、模式和功能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出人性中的动物性一面,同时又从这个角度对人类进化至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书既是一部观点新颖的学术名著,又是一部风行世界的畅销书。 内容提要: 《裸猿》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学术专著,作者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他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其中众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性行为的大胆直率的研究引起巨大争议,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但其坦率的观点、大量事实、通俗的语言使其成为全球畅销书,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册。该版本可能是删节本。 -
北江盆地
本书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
韩国风俗画
风俗画是以一定地区、民族或一定社会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面貌、民俗风情等为题材的绘画,是表现现实生活的重要画科。其历史悠久,表现手法多样。 此书为美术书籍,是一本韩国风俗画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把具体表现百姓意识和生活场景的一系列韩国风俗画按宗教、政治、世俗及生活题材进行划分,以一贯清晰客观的文采,详述了韩国风俗画的历史变迁过程,代表各个时代文人画家,画员等的绘画风格,以及画风的转变,更进一步阐明绘画中所呈现的或隐藏的时代意义。 该书论述的出发点起于以朝鲜后期风俗画的“世俗性”,因此对该时期的研究占据了较大篇幅。 全书共分作五大部分,分别是:“什么是风俗画”、“信仰与风俗画”、“政治与风俗画”、“通俗与风俗画”、以及“生活与风俗画”。作为一部韩国风俗画的论著,作者为我们展现了韩国风俗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及表达的不同含义。风俗画并非一门单纯的绘画艺术,更多的是超出其作品内容本身的意义,而此意义的来源正是它的“与时俱进”——画卷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是其表,蕴涵的复杂思想感情是其里。一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风俗画是“与人类一道盛衰兴亡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韩国的风俗画见证了韩国社会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风俗画已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流行在全世界当中。随着韩国国门的打开以及与西方的接触,韩国的风俗画在表现形式和含义上都与前代有所不同。而到了今日,风俗画的传统样式已不复存在,却仍变相保留于我们随手可及的报刊漫评及大众美术中——“即便风俗画的名称如何改变,采取何种表现方式,也仍无疑是和人类共命运并记录生活百态的载体”。 -
通向集体之路
本书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家村前后长达10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集体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认为,集体制度虽然由国家推动和组织,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但是农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被裹挟到集体化的大潮中,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推波助澜,甚至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和改变了潮流的走向。 -
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
一般人得了SARS、流行性感冒或法定傳染病,您敢去看中醫嗎?那些兇狠、來無影去無蹤的細菌、病毒,中醫們有辦法處理嗎?這不免讓人感到懷疑:也許中醫可以處理頭疼腦熱,但中藥可以殺死細菌嗎?也許,讀過這本書後,對上面這些問題,您會有全新的思考與不同於過往的見解。 從醫學史出發,本書帶領您穿梭時空,進入距今將近百年前的中國社會,重現一段中醫抗菌的奮鬥史。在中西醫衝突、論戰的民國時期,中醫是如何回應西方細菌學的衝擊?他們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和一步步佔據國家衛生主權的過程中,怎麼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來構築一套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藥可以發揮的空間。 作者不盲從西方理論,從傳統文化中構思,創造從「重層醫史」的視角出發的新研究。先鋪陳出中西醫論爭的時代氛圍,並細心地關照了近代中醫在古典文獻、日常生活養生抗病、醫者志業和中西疾病觀的對話等各方面的史實,展現了全面的視角。受現代醫學影響,傳統中醫雖仍為民眾信任,但其實有很多論述與臨床技術其實是處在一種「準失傳」的狀態,多數中醫不去重視,民眾也不知道傳統中醫有何更強的能耐,更別奢望國家科研資源的大量挹注,這一切遂使傳統醫學的理論、生生之技的運用範圍,愈形窄化、順時流失,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歷史學研究不能與現實生活脫節,作者透過醫史的研究,希望能喚醒中醫們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與自信,並期待更多民眾與知識分子(包括現代西醫與科學家)瞭解中醫文化之價值,走出百年來「廢中醫」的陰影,揚棄刻板的印象,也為自己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外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英文書介: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of Qi (pathogenic qi) and Bacteria-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daily life Does anyone infected with SARS, influenza or statu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dare to attend the clin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deal with those vicious and invisible bacteria and viruses?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CM can kill bacteria or viruses. Perhaps this book can provide you with a brand new direction of think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perspectives for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his book guides readers to explore and review the history of TCM’s fight against bacteria in Chinese society approximately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era of Republic of China when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was intense, how could TCM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bacteriology and use its own knowledge system of heat diseases to develop a TCM-based concept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uthor intends to awake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systems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hopes that more people and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nd scientists) can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CM,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shadow of “useless TCM” for centuries, get rid of stereotypes and seek for a method to integrate various concep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selves with another feasible technique and thinking in the aspects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daily health care. -
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
本书利用近十数年来通过田野调查在民间收集到的珍稀文献,撰写的系列论文汇集而成,为徽州村落文书与村落社会史研究的专题论文集。作者力图透过村落文书所展示的基层社会之不同侧面,着眼于徽州社会文化史,特别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