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大学

  • 大学

    作者:

    《大学》是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之一,全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本书对《大学》注析解读,旨在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平民修养的教科书。
  • 大学之理念

    作者:金耀基

    这本书是金耀基对大学的理念、性格及发展的精微论述,并涉及到人文与科学的文化观的论争、大学的世界精神、通识教育,以及在世纪之交大学理念与角色的转换、现代性、全球化与华人教育等问题。
  • 大学的理想

    作者:约翰·享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TheIdeaofaUniversity)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作者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man,1801-1890)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1851年,纽曼应邀出任新创办的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1852年,他在都柏林为宣传这所新办的大学作了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后经修改,再加上他在其他场合所作的有关大学教育的演讲,合成《大学的理想》一书。本译本根据梅•;亚德利编的节本译出,该节本选录了原著中的几篇演讲及其他一些演讲中的精彩章节。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他写作《大学的理想》时,构成自由教育的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开始发生变革: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和美国的政治革命,宣布人人都应有政治自由;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从业,且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逐渐上升,科学知识精英开始取代传统的宗教知识精英成为社会的主导。为了顺应这些变化,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把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但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固守传统,注重理性培养和性格养成,排斥科学教育。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大学采取了一条迂回的发展道路,在传统的大学之外建立专门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大学和学院,出现了所谓的“新大学运动”。这些新大学效仿苏格兰的大学模式,以市场为驱动,具有收费低、入学要求低、不要求学生住校、排斥宗教教育、不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等特征。这些新大学的产生危及了英国高等教育几百年来形成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使传统的英式大学理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以斯宾塞和赫奇黎以及爱丁堡评论派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倡导者,不断抨击牛津和剑桥的保守和封闭,要求这两所大学进行改革,废止宗教考试,把自然科学成果吸收到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中,设置自然科学的课程,并建立科学实验室。英国传统的大学理想已发发可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纽曼以人文主义者的身份,全面、综合地对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纽曼把整个论述的逻辑起点建立在他对大学的性质所作的解释,以及他对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认识基础之上。他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他主张大学应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据此,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是两方面的。首先,大学教育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其次,大学教育重在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综合这两方面,他认为大学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既然大学应以传授知识、培养理性为己任,那么传授什么知识,如何培养理性便是问题的关键。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不能把神学排除在大学教授的知识之外),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他所说的知识既包括具体的科学真理,也包括经过抽象、被科学化了的哲学知识。他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因此,追求知识必然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也在于精神本身。所以,他主张,“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大学只有把哲学知识包括在其传授的知识范畴之内,并且为知识而知识,才能更适于理智培养。在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上,他明确提出科学研究与教学相分离。既然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就应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其惟一功能。对教学功能的强调,实际上意味着纽曼对牛津、剑桥等老牌大学的学院制的看重,只是他的谈论重点在知识,因而几乎看不到他对学院制的论述。总之,在他眼里,大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使人变得有学问(非研究性),也不是为了工作作准备(非专业性),也无法使人变得崇高神圣(非道德性),而是为获取知识作准备(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纽曼在第二至第四篇演讲中表明了上述立场。他实际上是在驳斥为中产阶级建立只提供专业教育的世俗大学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依据所有知识构成一个整体,以及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这两点,认为大学若不把神学包括在内,不传授普遍知识,那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纽曼所说的自由教育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和理智发展为目标。自由教育的具体体现,是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身的绅士。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是进行这一教育的重要途径。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用他的话来说,”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其为知识”。换言之,一个人如果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特殊性和经验性,那么他就越没有知识,教育就越不是自由的。他运用“好”与“实用”两者的关系,来论证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用的并不总是好的,但好的却必定是实用的。”由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理智培养,而“理智培养本身是好事,并且是其自身的目的”,因而也是一种实用的教育。尽管“实用”与“好”分属于工具层面与价值层面的概念,但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因为自由教育培养的人有能力马上从事相关的科学和专业工作。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虽不以追求功利和实用为目的,但并不否认其功利性和实用性,是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有力反驳。纽曼在第五至第八篇中主要讨论了自由教育的性质及其功利、实用的一面。为了实现这种自由教育,除了必须坚持为知识而知识的原则外,他主张学生应真实主动地进入知识领域,拥抱它,掌握它。维必须行动起来,半道迎接迎面而来的事实,……你不是仅仅来听讲座或读书的,你是为了问答教学而来的。这种教学存在于你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中。他的理想大学中的学生,不仅要主动、积极、开放、交互式地进行学习,还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他主张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分析、分类、对照、协调、匹配、整合等手段,使新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学生的才智增长。由于学生不可能攻读每一门向他开放的学科,为了实现大学应提供普遍的与完整的知识的教学目标,他主张使大学成为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也即让学生生活在代表整个知识领域的人之间,强调学生在一种洋溢着普遍知识的益智团体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纽曼曾在牛津生活了二十余年。牛津的精髓一一学院制、寄宿制、导师制一一构成了他的大学理想的重要内容.此外,他的宗教生涯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大学理想。纽曼曾是英国国教徒,后于1845年版依罗马天主教.他对当时新兴的大学和学院把神学排斥在外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在前言中指出,大学相对于教会是独立的。但如果离开了教会的帮助大学就不能充分地完成其目的,因为教会对实现大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神学作为宗教真理应是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宗教的介入非但不会改变大学的特征,反倒会使大学在履行其智育职贵的过程中表现得更稳健。在第九篇演讲中,纽曼讨论了宗教对大学的责任,认为大学为实现其目的就应接受宗教的道德影响,他还讨论了应如何恰当地施加这些影响。这里,纽曼虽然过分强调了宗教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神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但也可以看出他的大学自治的思想。实际上,当他意识到教皇任命他为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只不过是让他把大学变成一座受到精心保护的天主教温室时,他毅然辞去了校长职务。纽曼充满激情、合乎逻辑的雄辩没有挽救英式传统大学理想的命运。一方面,纽曼的大学理想本身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在大学职能方面,他主张把科学研究排斥在大学之外,没有看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积极一面,从而未能像洪堡那样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出较为全面和积极的评价。在大学如何处理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上,纽曼完全站在自由教育的立场上,而没有结合专业教育本身进行综合考虑,忽视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未能对科学革命作出积极的反应;即使就自由教育本身而言,他也十分看重古典学科,特别是文学(本节本的最后一章即是关于文学的)的学习,把自由教育严格地限制在理智培养上,而把美德的培养排斥在外(在他看来,良知与美德只能来自宗教).在对大学的制约因素方面,他夸大了教会的影响,忽视政府的作用及与社会的联系。在方法论,纽曼的许多教育思想以假设为起点,他对大学一词的可能的词源学解释构成了他立论的基础,对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论述建立在理智培养本身是好的这一假设基础上,直接影响了其思想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纽曼写作《大学的理想》的时候,高等教育的世俗化与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加之,新的大学理想已在德国形成,且被广为效法,对此,纽曼并不是不知道。他的大学理想只能在传统、现实与希望这三者之间寻找某种平衡。
  • 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

    作者:卡尔·纽坡特

    《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内容简介:大学里总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如明星般令人瞩目,他们不但学习成绩优异,在各种竞赛中频频获奖,而且还身兼各种院、校、班级职务;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还有闲暇时光呼朋唤友、旅游探险!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这些让人惊叹的多才一族曾是校园内的神秘人物。但是现在,一切将破雾而出。毕业于达茅斯大学的著名学者卡尔?纽坡特将在其著作《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中揭示他们成功的奥秘。 穿戴整齐去上课;每个学期翘翘课;担当协会领袖;用三天时间完成论文;利用五十分钟的时间段学习;关心单科分数,忽略平均分数;每年申请十项奖学金;与教授交朋友;把朋友摆在首位。 在这本独一无二的大学成功指南里,作者通过对哈佛、普林斯顿、耶鲁、达特茅斯、康奈尔、斯坦福等美国一流大学里的顶尖学生进行一手调查,把他们成功的秘诀提炼成75条简洁又让人惊叹的法则。翻开任何一页,你都会看到一条经典法则,它们将帮助你以最佳状态度过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让你在大学里脱颖而出!
  • 大学英语

    作者:李荫华 编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4)(全新版)权威强大的编写队伍:全套教材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以及麦克米伦等著名院校和出版机构的资深教授及英语教学专家合作编写而成。全面合理的课程组合:系列教材由综合、听说、阅读、快速阅读4种教程及语法手册组成;另有预备级教材供起点较低的学生使用。各教程互相呼应,构成有机整体。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内容设计上每单元围绕一个反映当代生活实际的主题展开,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获取并掌握与各主题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及丰富的语料,并针对该现实主题充分进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创新完备的立体化配套体系:系列教材配有录音磁带、多媒体教学光盘、试题库和“新理念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由教育部立项、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精心设计和研制,并获教育部专家组评审一致通过。整个体系配套完备,可帮助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为学生创造自主式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以适应多样化、网络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需要。
  • 伯克利札记

    作者:刘景泰

    《伯克利札记: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方美观察》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访美观察,因为,这是科学家的手笔,而不是出自文人墨客。中国机器人研发领域的一流学者,访学于名满天下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栖身一年,轶事众多:年近六旬的室友是研究中国问题出身,如今转行成计算机技术人员;从普通话地道的韩国学生到有艺术家气质的掌门人教授,实验室藏龙卧虎;研究之余,随堂听课约600次,见识水准高超的教授与风格多样的学生;参与I-House(留学生楼)组织的活动,深入美国家庭,体验美式文化……所见所闻所感,促成思维上的化学反应,凝结为书中的数十篇文字。
  • 大学之理念

    作者:金耀基

    《大学之理念》主要内容:在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发展知识主要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何谓反思?知识是否是一种或一型?大学又是否只是求真,而与美、善无涉?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
  • 大学人文讲义

    作者:陈婉莹 夏中义 主编

    《大学人文讲义》是著名的大学生“精神成人”导师夏中义及其团队所奉献的最新力作。是其主编《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之后的又一姊妹篇。 在大学里,学生们除了学习技能,应该怎样在精神方面成长?六位名师——夏中义、尤西林、崔卫平、刘锋杰、徐方、刑小群用他们的深厚积累和人生智慧给出了解答——《大学人文讲义》。 一个人,一个现代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公民,在他们看来,最大的差异就是精神境界的不同。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在社会中健康生活,不能不正视许多问题——人生境界、消费主义、青春•性爱•婚姻、自我实现、困境、人权、政治制度、宗教、科学精神等等,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立场,这些在《大学人文讲义》中都能找到。 读一本好书,如同求教于一位大师,终身受益,《大学人文讲义》值得所有大学生阅读。从课程使用来说,该书适用于大学通用课程。
  •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作者:朱自清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ISBN:9787508046372,作者:朱自清
  • 回归大学之道

    作者:德雷克·博克(Derek Bok)

    《回归大学之道》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 寻找北大

    作者:钱理群/主编

    钱理群 序 树犹如此 王立刚 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丛治辰 三角地 谢 冕 依依柳岸 冯永锋 北大需要荒凉感 胡续冬 草坪音乐记忆 陈顺馨 48楼·大教室·师兄弟…… 古来三五个英雄 涂 骏 纪念与反思 洪子诚 “严”上还要加“严” 孔庆东 多情最数王怜花 陈恒舒 先生 石一枫 昌平园,实验品,两个人 严绍璗 我的老师们 燕燕于飞 清 平 一个迷局 何蕴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气 吴光富 失踪的爱情 文 珍 煮鹤焚琴记 算诗人最相得 吴晓东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 王 政 侠义北大 朱靖江 迟到的异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 木 逃课记 梦入少年丛 叶永烈 我的“化学情结” 洪子诚 一点往事 赵振江 燕园絮语 黄子平 喜欢阅读 吴福辉 融入我的大学 武弘麟 宿舍杂说 吾道悠悠 张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许秋汉 未名湖是个海洋Ⅲ 温儒敏 致中文系07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边缘重返自身 马丽华 同属于北大的理性与激情 戴锦华 去而复归 钱理群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编后记 ……
  • 大学 中庸

    作者:[宋]朱熹 章句 金良年 导读,胡真 集

    《大学•中庸》是“大学经典”之一,《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中庸”,即考虑问题时内心要中正,称之为“执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方法又要灵活多变,称之“行权”。《大学》、《中庸》的言论与思想,涉及到人的自身修养,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今人来说,还是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典珍品之一,它们是《礼记》中的二篇。
  • 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

    作者:博伊斯

    《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是享有盛誉的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指南,是献给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青年教师的建议。《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基于广泛可靠的实证研究,针对成功的大学新教员与“苦苦挣扎” 的大学新教员之间的巨大反差,总结出十条明确、实用的职业发展建议。本书倡导“恰到好处”工作法,通过这十条具体,实用、简捷、明晰的建议,帮助大学新教员在教学、学术写作与发表、社交与服务三个方面获得迅速的进展。
  • 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皇家读本

    作者:陈生玺

    《张居正讲评 皇家读本》被称为“名相讲国学”的《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5种。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

    作者:[美]肯·贝恩(Ken Bain)著

    哈佛大学2012年度“教育与社会”好书奖 被翻译为多种语言,畅销全球,激励了全世界数百万大学生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罗长坤作序推荐 本书作者贝恩教授历经30余年持续研究,深入采访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德利·赫施巴克、《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掌上电脑发明人杰夫·霍金斯等数十位卓越大学生,探讨了这些极具创新精神的人是如何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帮助他们做出睿智而关键的决定, 最终脱胎换骨,成长为生气勃勃、富有创造力的人。作者把美国最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与受访者生动具体的学习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卓越大学生的成长之谜。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令人振奋的科学结论:卓越大学生的成长经历证明,最重要的不是你上了哪所大学,而是在大学你做了什么最应该做的事情——只要你找到内心的激情,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卓越的大学生。 长期以来,中国众多大学生受困于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精神。本书给出的忠告是:只有抛弃急功近利的策略型学习法,采用深层次学习法,才能成为卓越的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 大学之路

    作者:吴军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青春走投无路

    作者:勇敢的华

    《青春走投无路》主要内容:度过怎样的大学生活,就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可是我的大学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们曾经尽情地挥霍,我们也曾无耻地叛逃,直到它变成一出走投无路的青春剧。 我能做的只是登上一列开往家乡的火车…… 百可绝对是一名标准的非优秀大学生,堪称贫蛋中的典范、懒蛋中的战斗机。平日与宿舍一众“狐朋狗友”逃课偷懒,混沌度日,偶尔闯点小祸作为调剂。 当身边那群“狐朋狗友”都开始为了喜欢的女生蠢蠢欲动,百可也遇见了自己的百分百女孩儿。相遇是老套的、搭讪的手法是陈旧的,一切都像言情小说一般——偏偏骗到手的是个比百可还能说会道的樱林姑娘。 百可与樱林一天天越来越贫、一步步越走越近。 但是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命运真是一种俗气的东西——百可突然被告之身患绝症。 万念俱灰的他没有像小说里的英雄一样与痛苦抗争,而是偷偷告别了身边的一切,抱着一死了之的心态登上了开往家乡的火车…… 这样陈旧的故事很难再让谁有新的感动,可是为什么看着笑着却还是觉得心疼呢?
  • 胡适选专业

    作者:胡适,冯友兰,汪曾祺,李济,费孝通,蒋梦

    本书是各位大家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录。冯友兰、杨亮功、田炯锦讲述老北大的趣闻轶事,梁实秋、何炳棣抒发对清华的感激之情,郑骞介绍燕京大学中文系,朱家溍怀念在辅仁的大学时光,吴阶平“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何炳棣褒扬西南联大的优良学风,汪曾祺则描绘了非常时期的大学生活——泡茶馆、跑警报,蒋梦麟回首留美生活片断,胡适跟大学生分享他选择科系的故事,李济叙述了从心理学到社会学再到人类学、考古学的学习历程,费孝通谈论了师从马凌诺斯基的种种感想。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兼有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可为青少年入大学之参考。
  • 谁的大学

    作者:薛涌

    本书最重的要的主题,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的批判。这一运动,已经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误入歧途。更糟的是,人们虽我在这一运动发足之际对这害虫般嘲弄,却似乎没有人提出过系统的批判。因此,我希望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一运动全面神视的开始。 薛涌虽然去国十年,其文章却清通易懂,没有多少“洋气”;而且薛涌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其思路爱在带有“方向性”的地方环绕,也就是说,他总是力图给其论述的问题找出健康发展的空间。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吃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亏已经太多太多。薛涌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两本新书《谁的大学》《炫耀的足球》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学者的功力也就体现在这些篇幅不长却很睿智的文章上了。 不妨先看一下《谁的大学》一书中的部分标题:“大学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21世纪的大学向何处去?”“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何处?”“计划经济办不出一流大学”。这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思路,在那些忙于“抓紧”、“建设”、“提高”、“考核”、“评审”、“验收”的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那里,可曾看到?如果只会在给定的、陈旧的、并无活力的框架里疲于奔命地“抓紧”、“加强”,不就是在为“南辕北辙”现身说法吗?那些堆积如山的教育理论、规划、书籍、论文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辟不出教育健康发展的路径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明知此路实为“南辕北辙”,可因这“辙”里有自己巨大的既得利益,就振振有词地论证其“合理性”,符合“国情”,就更没劲了。 北大精神为什么“破产”?美国教育为什么是“没有基准的优异”?先后就读于中美名校的经历使薛涌准确地找出了二者之间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前者犹如筛子,从幼儿园筛到博士,不停地制造着“失败者”,少数“成功者”也难免中看不中用;后者犹如春风雨露,帮助学生自己在大地上扎下根须,吸取营养,老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引导而绝非灌输。这种差异必然使前者的路越走越窄——大学失去普世性、超越性,水平每况愈下,问题层出不穷,无法自我更新;后者的路则越走越宽——大学不仅使学生“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而且大学本身就是社会创新性思维的来源,开创性研究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了引领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方向”明确之后,薛涌还有很强的“建设性”,即实现方向的“路”应该怎么走。在这方面,薛涌一点不含糊——我们要像美国那样建设大学的多元格局,鼓励私立大学,引入市场机制。由于过去的体制,北大、清华等几个大学在市场竞争中无疑有不公正的垄断优势。我们需要做的,是削减这样的优势,而不是通过国家拨款扩大这样的优势。国家给这些大学的直接拨款应该停止,实行教育券改革,把钱通过贷款交给受教育者,让手里有钱的学生自己选择把教育资源给哪个学校。北大、清华这样的巨无霸,应该分解,使其规模缩小,和私立大学接近。这样,各种各样的大学,就会在一个相对接近的水平和规模上展开竞争,优胜劣汰。那些在教育上最有创意的大学,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一流大学”——如此一席话,不知可会让那些吃教育、喝教育的“寻租者”心惊肉跳? 如果说中国教育的误区是在“精英”,中国足球的误区就在“炫耀”——“足球本是穷人的运动,看看贝利的成长就知道”,可中国的足球却是地地道道的“豪门盛宴”:足球职业化十一年来,已烧掉了数百亿元,换来的却是空空的看台和屡战屡败的“成绩”,再加上假、赌、黑和足坛内部的纷争,中国“第一运动”给人的感觉的确很糟。 出路在哪里?薛涌当仁不让——“未来的中国职业足球,一定要接受过去十年的教训,从低起步,控制成本,运动员拿一般老百姓的薪水,使足球能赚足球的钱。一旦中国足球在世界露了脸,国内职业足球起步,俱乐部自负盈亏,中国足球就上路了。 “我相信,这一‘薛涌计划’比任何现有的计划都更有前途,球迷们可以自己比比看。关键是要触犯足坛的既得利益,让草包们失业!但十年后,真正的职业足球会在中国立足、赚钱。那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向国家提出:每年以10%的速度,削减足球经费。二十年后,足协不向社会要一分钱,相反,中国职业足球将是体育和娱乐界的纳税大户。每年为社会贡献上亿元人民币的税收,就像美国的职业三大赛那样。” 多好的前景啊,“可惜”还要再等二十年,而我们这里有的只是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大梦,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等。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足球,薛涌那充满拳拳之心的意见往往“根本没人爱听”。薛涌也知道这一点,他在《谁的大学》后记中不无沉重地说——“我知道中国的‘国情’,也知道中国的教育界不可能在短期内接受我的主张。正因为如此,我在此郑重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二十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深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十年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教育水平下降。 “大学教育券的问题,迟早要提出来;人们也迟早还会再来读一读这本《谁的大学》。但愿到那时候,我们花的‘学费’不会过于惊人。” 作为与社会息息相关的我们,也最好不要等到二十年后才承认:薛涌确实有一道睿智的目光。
  • 中国古代史 新版 上册

    作者:朱绍侯 编

    《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内容简介:为了给大学文科提供一部比较适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我们努力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充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力图正确反映中国古代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