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清史

  • 由典範到規範

    作者:費絲言

    明代的「貞節烈女」指涉到某些固定的道德實踐方式。節婦是犧牲幸福或毀壞身體以維持貞操,烈女則是犧牲生命或遭殺戮以保貞節。當代學術研究對於貞節烈女議題的注意,來自於對婦女族群在中國歷史社會中之處境與地位的關切。貞節烈女符合父系社會功能需求的道德規範,在中國的禮法系統裡,也一直視婦女貞節為維繫社會倫常的重點。明代貞節烈女的數量遠過前代,本文要討論的並不是貞節觀為何加強,而是必須質疑究竟是社會忽然發現了隱藏於閨門內的諸貞女,還是社會貞節觀念的強化,迫使更多的女性開始成為貞節烈女。量的激增,其實無法直接判定社會性質的變化,文獻記載不能區辨上述兩個層次的問題,明代大量出現的貞節烈女所直接反映的,其實是明代社會自身的特質,而非歷史過程中的變化—貞節觀的強化。要掌握明代貞節烈女的意義,必須先將之還原為社會現象來加以探討。 在貞節觀的探討上,基本上有質性與量性兩種研究取徑。所謂的質性研究,是透過現存史料中的例證與現象,論證中國歷代社會貞節觀的變化。然後由回顧與分析可以看到所謂的貞節觀其實是超越個人的社會性傾向與文化氛圍,例證的代表性與推論的有效性,都必須置於這個脈絡下才能夠建立。量性的研究目的則是透過婦女貞節實踐上的普遍化發展,證明貞節觀的嚴格與深化。但必須先克服記載與現實之間的黑暗斷層。本文著重在社會心態角度看,不能將問題過分簡化,假設記載數量的增減,可以直接反映出社會貞節觀的變化。因此在區變了實際的貞節烈女與被記錄的貞節烈女兩個層次後,論文的第一部份析論這些貞節烈女成為文獻記載的各個管道與運作過程,再於第二部份進一步分析此社會機制是如何影響明代的社會心態與集體實踐。簡言之,就是要由量的角度出發,希望經由對貞節烈女現象的特質與在明代演變的研究,能夠對於傳統中國貞節觀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一個整體性的視野與理解。
  • 纽带——明清两代中朝交通考

    作者:张士尊

    《纽带:明清两代中朝交通考》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设五章,对明朝以前中朝陆路和海上交通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对明清两代中朝陆路和海上交通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部分也设五章,对辽东境内中朝陆路交通进行分段考查,从而理清史实、纠正错误,把明清两代中朝交通路线更加清晰完整地展现。
  • 明清史研究

    作者:钞晓鸿

    《明清史研究》是关于20世纪明清历史研究的学术史,尽管会涉及明清两代客观过程,以各种历史记录载体为依据,但核心是对以往有关明清历史著述、学术研究的整体回顾与认识。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 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 清朝全史(上下)

    作者:[日] 稻葉君山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著的《清朝全史》是第一部全面叙论清朝历史的学术著作,对清朝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这部学术名著,曾一九一四年出版,对学术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从它问世至今,一直受到学界重视,被学者专家作为权威性的引徵之据,在学界长期享有它应得的学术地位,梁启超将其列为瞭解清史的必读书,梁漱溟、萧公权等也都征引及之。 作者有深厚的学养,以时间为经,以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为纬,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所记的史料十分丰富,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更为他书所罕见;所述文字,精细、形象、生动、绝无拖泥带水。 《清朝全史》问世近一个世纪,至今仍闪烁着学术光芒,但学界同人已很难看见此书;即使少数图书馆藏有此书,也是作为珍藏品保管,欲阅者应难见,如今应学界的热切要求,我社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版本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 中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

    作者:刘勇

    本书首次揭示出中晚明时期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一种重要模式,即“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并进而指出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步骤,即首先对极具争议性的《大学》文本进行重新厘定,然后根据新厘定的文本进行重新诠释,并从中概括出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一己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再围绕此核心观念发展出新的理学体系,最后借助盛行的讲会组织和讲学活动来传播新学说。 本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本书根据《大学》文本和诠释变动揭示出中晚明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重要模式,有助于重新认识理学乃至儒学的内在自我更新机制,重新审视儒学经典在文本和诠释上的变动不居特性,这个双重可塑性正是其与时俱进而又价值长存的关键所在。 二、本书有关中晚明理学学者的讲学活动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时知识分子的社群组织、知识交流和学术心得分享方式,同样也有助于了解在官学体系之外由知识分子主导的教育和教化方法。其中的部分内容,诸如书院式教学方式、重视师生对话和互动的沟通渠道,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中仍然不失为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三、本书有关李材的个案研究,为透视中晚明时期的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以及观察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参考案例。 刘勇所著《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以李材(1529—1607)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明儒李材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为中心,探讨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理学群体中新兴学说和学派的产生、传播、扩展与传承的模式,并着重从思想史的角度,解释这种模式产生和运行的思想根源与内在动力。全书正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宏观综论的方式,从理学经典《大学》的文本变动和诠释竞争切入,探讨中晚明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理论根据;下编以李材的“止修”学说及其讲学活动作为个案研究,探讨理学学说和学派的传播及传承的社会化途径。 本书认为,中晚明两百年间产生新兴理学学说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模式——“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性步骤,即透过对《大学》文本进行重新厘定并作出新诠释,从中拈出一个高度概括的学术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个人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演绎出新的理学体系,然后主要借助当时盛行的讲学、讲会活动传播学说。这是中晚明时期理学学说和学派生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宗旨是各种新理学学说的标志,《大学》则是林林总总的理学宗旨得以成立的经典依据,而讲学活动为新理学学说和学派提供了最有效的社会传播途径。本书结语章对这个建构模式进行解释,指出创立新说、提倡讲学和建立学派的思想根源和内在动力,源于理学自身的两个基本诉求,即中晚明理学中普遍存在的对自得之学和道统之传的追求。阳明学的兴起为挣脱经典和权威的束缚,追求自信本心的自得之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道统论则是理学兴起以后,普遍影响士人思想和价值系统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中晚明理学学者的改《大学》、拈宗旨、创新说、兴讲学活动,既是其学有自得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致力于度越前人、凌驾诸儒,从而直接孔曾宗传,为一己学说和学派在道统系谱上寻求地位的标志。
  •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作者:(日)滋贺秀三等

    序 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 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 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为法源的习惯 关于滋贺秀三教授论文的解说 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 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的“约”的性质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从的民事法秩序 关于寺田浩明教授论文的解说 明清契约文书 伦理经济论与中国社会研究 “市民社会论”与中国 关于岸本美绪教授论文的解说 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 关于夫马进教授论文的解说 评论 跋
  •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

    作者:冯贤亮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叙述了1368年至1912年间太湖平原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的城乡变迁,展示了人、环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地展现近五百年来这个地域中环境与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环境的反作用、环境对于社会的再影响,故择取的考察面,仍侧重于社会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史、慈善事业史、疾病医疗史、农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
  • 情欲明清.遂欲篇

    作者:熊秉真,余安邦

    人類在文明化之後,原先廣大無垠的情欲邊界線會可能大為受壓縮限,所有任情、縱欲、暴力的行徑在一些文明價值束縛下,讓人們會引以為恥,而國家的律法和社會禮儀更會形成這類行動的他律來源。可是上述文明也有崩解的時刻,當這刻來臨之時,情欲邊界線自然就往外擴充了。明清時代是中國情欲邊界線獲致擴充的一大機會。本書學者中,或藉由藝文創造、哲學思辨、政治/社會事件等等的行動文本,或藉由口供和口述書寫文本,重探二十世, 紀之前反禮教文明的這頁歷史。民國初年又一次的文明崩解現象,舊有論述是以現代對立於傳統之說法來理解。儘管這種說法早已深入人心,但本書則告訴讀者說,自來被劃歸為傳統的明清社會早有過反禮教的現代文明。這種提法等於是在改寫歷史,將予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本書是各科人文社會學者共聚一堂會診傳統中國反文明現象的新穎之作,不僅題材創新,而且研究手法前衛,足以顛覆過去的霸權論述。因此,「情欲明清」之題辭,可以望文生義地直解為對明清兩代情與欲天地之重窺究竟,亦可擺脫特定時空與專有名詞的領會,把它當作大家在全球性近現代浪潮的顛峰或者尾際,對普世性的世情與人欲問題,各就嫻熟,提出的一些討論。 余安邦 台灣屏東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主修社會及人格心理學;主要研究興趣:文化心理學、歷史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華人成就觀念與成就動機、情緒與文化、自我與認同、本土心理療法。最近主編專書包括《創傷、照顧及療癒》(台北:桂冠,2003)、《情、欲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密西根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校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與「明清研究會」召集人。致力中國歷史上兒童生活與家庭、兩性問題研究經年,發表相關中西論文數十篇。成書者包括《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1999)、《童年憶往》(台北:麥田,2000)、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等等,另編有《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2001)、《讓證據說話:對話篇》(台北:麥田,2002)、《睹物思人》(台北:麥田,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全四册)

    作者:黄兴涛,王国荣 编

    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 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

    作者:吳蕙芳

    明清以來,隨著生活知識的日漸文本化,閱讀活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愈為顯著;民間社會如何透過書籍媒介的文字閱讀獲取知識,藉以應付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乃值得關注之課題;而在此一涉及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歷程中,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實扮演重要角色。本書係透過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的淵源、發展及內容、功能之演變,說明原屬不同性質的兩類書籍,如何因應社會大眾之需要而彼此調整、互相匯合,終發展成一完整的知識獲取管道:即從識字認詞開始,經檢索字詞意義階段,再達檢索生活知識內容之目標;惟庶民大眾具備獲取知識之能力後,僅供日常生活便利需要,而非藉此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故明清以來民間社會此種識字程度與閱讀能力的普遍,並不代表當時已產生大幅度社會流動之現象。
  •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李瑄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就明遗民群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群体的界定、群体内部的差异、传统文化对遗民人生选择影响的程度、易代之际的复杂形势留给遗民人生选择的空间、道德理想与生活现实在遗民人生选择中影响力的消长、明亡的反思、思潮的变化、清廷的政策等等,都与他们的思想走向和人生取向有甚大之关系。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切的了解,总有可能描述出易代之际遗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而道德评价就更为困难,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别与多民族航一国家观念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错综纠结,乱如理丝。 这些复杂的问题,当然只能由历史事实回答。历史研究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真相。从存世史料中清理出事相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描述事相的真实面貌,得出结论。
  • 家人父子

    作者:赵园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作者:真水康树

  • 明清史论著合集

    作者:商鸿逵

  •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Ho-fung Hung

    The origin of political modernity has long been tied to the Western history of protest and revolution, the currents of which many believe sparked popular dissent worldwide. Reviewing nearly one thousand instances of protest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to the early-nineteenth centuries, Ho-fung Hung charts an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sent that stands apart from Western trends. Hung samples from mid-Qing petitions and humble plaints to the emperor. He revisits rallies, riots, market strikes, and other forms of contention rarely considered in previous studies. Drawing on new world history, which accommodates parallels and divergences between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East and West, Hung shows how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and an expanding market, coupled with a persistent Confucianist orthodoxy, shaped protesters' strategies and appeals in Qing China. This unique form of mid-Qing protest combined a quest for justice and autonomy with a filial-loyal respect for the imperial center, and Hung's careful research ties thi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to popular protest in China today. As Hung makes clear, the nature of these protests prove late imperial China was anything but a stagnant and tranquil empire before the West cracked it open. In fact, the origins of modern popular politics in China predate the 1911 Revolution. Hung's work ultimately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others can use to compare popular protest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fabrics. His book fundamentally recasts the evolution of such acts worldwide.
  •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

    作者:吴滔

    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 明清之際的大別山區域

    作者:William T. Rowe

    明清之際的大別山區域,ISBN:9789860027518,作者:William T Rowe
  •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 编

    本书分两大部分,汇集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的明朝档案,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大陆所有的明朝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明代档案,计约3000多件,包括有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的兵部、礼部、内阁等机构的档案文件,其中天启、崇祯两朝的档案最多。最早的年代是洪武四年,最晚是崇祯十七年。另外还有崇祯死后,福王朱由嵩称“弘光”皇帝时的四件档案。 辽宁省档案馆现存明档共计1081卷,经过整理,形成900多份文件,分为四大部分:辽东都指挥使司档案;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山东都司等档案;兵部题稿和《明实录》稿本(洪武二十五部分)。此稿本与现有的《明实录》略有差别。
  • 明清史论集

    作者:许大龄

    许大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明清史领域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文集所收论文由作者生前自选。《清代捐纳制度》是作者早期的长篇学术论文,1950年由哈佛燕京学社作为《燕京学报》专号出版,以后又在海外一再重印,在清代制度、社会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晚年论文多集中于晚史研究领域,涉及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及明代北京诸多方面,观点鲜明,资料翔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术界同仁的高度评价。 目录: 上编 清代捐纳制度 序 绪论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清代捐纳概说 第二章 开创期??康熙 第三章 因袭期(上) 第四章 因袭期(下) 第五章 变更期 第二篇 组织 第六章 暂行事例与现行常例 第七章 银数 第八章 铨法 第三篇 影响 第九章 康熙开捐之反应有 第十章 捐纳之弊 第十一章 停捐策略 结论 下篇 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初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 读《校对一条史料》 附《校对一条史料》 徐光启及其所著的《农政全书》 明代北京的经济生活 试论明后斯的东林党人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序 试论明代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历史作用 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而斗争 龙文彬及其《明会要》 明朝的官制 学习翦老从戏曲小说中搜集和分析史料的治学方法 柴德赓《史籍举要》序 忆柴师 我阅读《明史》的一些体会 《明代内客政治》序 《鲒奇亭集》课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