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清史

  •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

    作者:杨国祯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利用国内外收藏的明清土地契约,对明清时代的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地权分化的历史运动,贵族地主经济、庶民地主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变化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法学、比较史学的观照下,以民间文书证史,揭示出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丰富内涵。围绕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专题考察。两方面互为补充,彼此参照连贯,深入阐述了明清时代乃至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为研究中国契约学、明清社会经济史拓展了新途径。
  • 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

    作者:[日]森正夫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是作者森正夫论述明清江南土地制度的专著,分析细致,探讨深入,是日本学界明清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征引丰富的史料,论述了14—18世纪江南官田的形成、变化、消亡的过程,考察了江南官田的由来、数量、耕作状况以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分析了各地围绕官田而展开的赋役制度改革。赋税制度上就是官田走向消亡。十五世纪前半期的改革是在中央政府的一贯方针指导下实施的,而十六世纪的改革是各府依据实际情形作出判断而后实施的,改革的结果不但使官官田走向消亡,还使以县为单位的每亩税粮额基本上实现了均一化。
  • 嘉定县事

    作者:吴滔,佐藤仁史

    本书由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滔和日本一桥大学准教授佐藤仁史合著,是两位作者基于共同研究旨趣的十几年合作研究的阶段成果。全书以雍正之前的嘉定县境作为研究地域,研究时段则主要涵盖明清到民国初,前后约500余年时间。
  • 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与社会

    作者:张瑞龙

    《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与社会》由张瑞龙著,全书以嘉庆十八年(1813)发生的天理教事件为中心,探讨在遭遇西方列强侵略前的半个多世纪,清帝国朝野上下如何因天理教事件意识到统治危机的降临和为此采取的变革举措,以及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和社会的关联、因应与互动。天理教事件引发清廷对统治秩序和统治政策的调整,其内容和幅度堪称乾隆末年至鸦片战争前最大的一次变革;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与事件本身还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涉及吏治民生、文化政策、社会控制、法律教育、士习风俗、学术思想乃至清廷立国的祖宗之法等各个领域,其思想内容和学术精神已构成中国学术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开始。 《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与社会》适合清朝政治、社会相关研究者阅读。
  •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作者:[美] 本杰明·艾尔曼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至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 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本书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 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作者:李新峰

    本书从准实土卫所和建置沿革入手,探讨明代卫所的行政区划制度。第一章以普遍统计,归纳沿海卫所的政区形态;第二章选三种现象,观察边地卫所的实土程度;第三章选四项疑难记载,考证建置沿革;结语则推论明代卫所乃至全体政区的基本模式。本书结论倾向于对史实的简单化理解:都司卫所为省府 州县的辅助政区系统,建置沿革的复杂记载背后往往是简单史实,明代政区体系可以视为一个遵循直隶/分管模式的圈层结构。此外,本书草创一份明代方志工作目录,以裨读者。
  • 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作者:杨海英

    明末清初的历史中,洪承畴是一个难以绕开的人物。他,富有文韬武略,却无弘毅坚持;热衷功名利禄,但又谨小慎微;政治嗅觉灵敏,极善经营关系,权变机略第一,见风转舵也快。他,兵败松山降清,一失足成千古恨。经略西南言病,几于功成又垂败。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洪承畴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关节点的所作所为,探讨他在明清易代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涉及洪承畴与明末政局、与南明隆武政权和永历政权,与江南秘密复明运动,与清廷及满族贵族的关系等问题。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证性研究,勾勒出更加真实、具体、形象、丰满的洪承畴形象,并展示其所处历史环境的复杂性。
  • "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

    作者:胡吉勋

    本书从政治的角度探讨明代从嘉靖年以后朝廷风气的转向,如何发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结局,利用文献记载的资料,纵横论证,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明世宗为了达到自己个人的目的所施展的一系列举措,加深了帝制时期皇权不可挑战这样一种政治伦理在朝廷中的影响,导致了祖制、礼法权威的削弱。朝臣也以私利结成不同的政治利益团体,并形成愈演愈烈的党争。”在近年以来出版明史著作的热潮中,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明朝历史的著作并不多见。本书作者有着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在著述的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把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官员的姓名和事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历史研究中的细节问题。作者用图表的形式诠释古文献是本书的独特之处,通过精心制作的图表,使读者对于事件和人物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易读易懂。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六卷明清

    作者:刘俊文编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由中华书局出版。
  • 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

    作者:[意]史华罗

    该书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情感文化的深层次社会内涵,综合分析中国15—18实际典籍文献中的情感与心境词汇,并在与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中,试图重新发现并建构传统中国的情感文化。作者史华罗为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意大利汉学学会、欧洲汉学学会理事。
  • 明清史丛说

    作者:汪荣祖

    本书收录了史学大家汪荣祖先生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文章共十三篇。专题论文九篇,涉及明清帝国的诸多重要议题,如明清帝国版图的变迁、生态危机、知识流通、英雄人物抉择的成败、秦淮河畔的文学想象与历史记忆、明清之际的大变局、满族汉化之争、晚清自强运动失败之因、慈禧历史形象的形成等。书评三篇,犀利地剖析了三部明清史研究的专著,直陈其得与失。另有一篇短文解读圆明园的西洋楼。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极其开阔的研究视野,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明清史的重要见解,也是作者在明清史坛辛苦耕耘的心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编辑推荐: 近些年来,明清史研究一直是国际汉学界、中国史学界的热门领域之一,广大读者也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话题颇感兴趣,如广袤的中国版图在明清时期有什么变化?严重的生态危机对明清政权有何影响?明清时期图书如何流通?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等英雄人物的个人选择与明清之际的历史走向到底有什么关系?作为征服者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如何面对文明程度较高的汉学文化?慈禧的恶相是怎样形成的?……史学大家汪荣祖教授在海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新检视相关研究,探讨这些重大话题,展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历史大变局图景。
  •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是学术界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第一部学术论集,内容围绕不同时期满汉关系或满汉关系的不同侧面(如军事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展开,既有对历史事件、现象、制度、人物的考察,也有对满文文本(档案、碑文、日记、辞书、子弟书)的解读,以及对基本概念(如满族、满洲、旗人、汉军、汉人、领域性)或旗人意识、多元认同等问题的探讨。
  • 高乡与低乡

    作者:谢湜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太湖以东的区域结构变迁》以宋元时期太湖以东区域历史为例,尝试对“地域开发政区增设”模型作出更丰富的阐释。有关地域历史中行政区划变动的问题,曾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中叶,谭其骧在继承中国沿革地理学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政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他在《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县一级政区的增设可以成为研究地域开发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一个地方创建县治,表明该地开发己臻成熟,如果考察较大地域范围内新县析置的序列,就有可能揭示该地域开发的空间趋势。这种富有启示的分析逻辑或可概括为“地域开发—政区增设”。
  • 碑传集(全12册)

    作者:(清)钱仪吉

    《碑传集》是一部清代人物传记汇编,收辑了清代自天命纪元至嘉庆朝约二百年间的碑版状记之文,旁及地志杂传等,全书以人物的不同身分地位和职业列为25类目,计160卷,1900余人,采文及辑录资料总计2160余件,达300多万字。其总目之后列“作者纪略”及所引用志书目录。《碑传集》的编纂颇费功力,其资料详备,考释详审,所收多为正史所不及,为研治清史的必备参考书。
  • 明代黄册研究

    作者:栾成显

    黄册制度是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种基本制度,历来受到学者重视。尤其30年代以来,考证研究颇盛,不乏名家论著,几乎成为明史的一个分支学科。然而,迄70年代末,学者并未见过黄册原本,所论大皆据史书、地志有关记载,南京黄册贮藏库的专志《后湖志》,以及明清人士对黄册制度的评议等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固丰,足资系统论述,而难于实证。原来黄册内容,主要是按户分列人丁与事产,以及两者在每十年大造期间的增减变动。其特点在于项目具体,而每项必有数据,可形成历史变量。学者既未见黄册原本,所论亦多是黄册制度本身及其兴衰变化,鲜能利用黄册资料特点以验证史书记载及作计量分析,来考察当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问题。 本书中,作者研究的各项结论都具有新颖性,都可作为一家之言,供学者研讨。作者治史的方法,即档案文书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是极好的,就当提倡和推广的材料。 本书为2007年10月第3次印刷。
  •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作者:谢国桢

    作为明史研究大家,谢国桢先生的史识自是独到和高明。寓明清之际的社会、政治面貌于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活动的背景考察。对记载党争、结社文籍的钩索亦巧妙地呈现明清社会的状况和士大夫的风气,从而反映明清之际历史的一个侧面。从分散零乱、互有异同的大量史料中清理史事;严谨的史料处理与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是史家深厚的治史功力和传统的史学方法最好的见证。读本书可领略和体验此中的美丽。
  •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作者:邱澎生,陳熙遠

    本書9篇論文的作者,由奏摺、題本、州縣檔案、衛選簿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約文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分別討論了明清中國的訟師心態、軍戶充繼、科考假冒名籍、禁民間祠祀,以及犯姦、親屬間的人命案件、買賣妻子,乃至於契約與習慣法問題、船運糾紛等議題;各篇文章試圖這些不同的法律現象放入一個更廣的社會史、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視野做更細緻與宏觀的考察。 9篇論文至少涉及以下四項議題:一、澄清那些足以支撐明清司法的核心價值觀;二、說明當時社會經濟與司法體系的互動關係;三、明清中國有關法律的話語(discourse)、修辭(rhetoric)與形象(image)等問題;四、中國法史學作品如何可與西方法律演變做更有效的比較與對話。藉由探究這四大類議題,本書希望對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問題,提供更具體而有用的論證與觀察。
  • 清代学术史讲义

    作者:柴德赓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柴德赓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辅仁大学讲授清代学术史课程时的讲义以及李瑚先生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第二部分为柴先生之读书笔记,题名为《识小录》;最后一部分收录了柴先生有关清代历史和史学问题的代表性论文:《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王西庄与钱竹汀》、《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 明清战争史略

    作者:孙文良,李治亭

    明朝末年,朝政日非,危机四伏,偏安东北一隅的建州女真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从明朝东北边庭的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为可以与大明帝国分庭抗力的后金政权,进而八旗铁骑一举入关,定鼎中原,又逐一扫灭了南明的各个小朝廷,建立起大清帝国。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位皇帝,明与清爆发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本书就是讲述明末清初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揭示明清两个政权在统治上的治乱兴衰。作者以生动的小说笔法、严谨的学术思维,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历程。本书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系统、最完整地描述明清战争史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