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地理
-
The Times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ultimate work of historical reference From cavemen to the Cold War, from Alexander the Great to global warming, from warfare through the ages to the great voyages of exploration, The Times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the book that has all the answers. This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uthoritative and accessible work on world history available today. It has sold over 2.25million copies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18 other languages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78. With a narrative scope covering the origins of mankind right through to the turmoil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book is an unrivalled and breathtaking accomplishment. With over 600 full-colour maps and charts on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subjects and representing the work of a team of professional historians, this new edition continues a tradition of nearly thirty years of excellence, style, authority and cutting-edge design. This edition is also internet-linked. Readers can follow the weblinks in the book to acess the most up to date information permitting further in-depth exploration of key subjects. With fully up-to-date text, including material on Iraq and Afghanistan, terrorism, Israel and the EU, this book, edited by leading modern historian Professor Richard Overy, is broad-ranging and more visually enticing than ever. Updates for the eighth edition include: - New material o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most up-to-date research on prehistory - Reworked spreads on the Middle East, including a new spread on Iran - Current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arfare and world terrorism - New introduction - Short biographies of 100 key figures in world history. -
古都与城市
《古都与城市》主要内容: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净、《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
非洲怎么了
《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是荷兰学者维恩对当代非洲在发展和现代化方面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维恩表示他是用现代化的概念和框架统领其研究的,这似乎同欧美学术界的主流相背,因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化理论到80年代在西方已经风光不再。不过,西方学术思潮的变化同西方的社会背景有关,而对于仍在苦难中挣扎的非洲大陆来说,现代化不仅不是过时的事物,反而是医治创伤和消除灾难的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亚非拉地区一大批的独立国家,表面看这些国家都站在了在相同的起点上。半个世纪过去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新兴国家的表现实在是差别太大,用第三世界的概念来称呼它们显得过于勉强。作为一个整体,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被远远地抛在了其他地区后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判断,非洲都是失败者。 同现代化理论侧重从社会内部来分析社会变革的动因这一基本倾向一致,维恩提出非洲发展的失败根源在于非洲自身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文化土壤。196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七种模式,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属于第七种模式,它们与第六种模式中的亚洲国家一样都是前殖民地社会,但却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缺少充分发达的、能适应现代功能或能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进行相互作用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落后,不仅使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在殖民统治时期无法启动任何实质性的现代化,而且也使它在独立后无法开始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因为独立标志着现代化领导权稳固阶段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维恩和布莱克的分析,有如把非洲当代的发展问题放在长镜头前面,从更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观察它,获得了一个全景式的整体印象。对非洲发展问题我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理解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维恩分析的合理性。 作为负责荷兰与亚非关系的外交官,维恩在二十多年中亲身体会到非洲现代化的困境,因而书中的很多论点往往能切中非洲时弊。但译者还是要提醒读者,维恩在一些问题上体现出西方人的某种优越感和片面性,如对非洲前景的判断,以及谈到艾滋病的肆虐和一些有关亚非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他都会以西方人固有的观念表示出明显的不信任。对于维恩的这种倾向,尚请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过,《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对非洲精心地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使之成为我们了解当代非洲应该研读的著作。 -
太平寰宇记(全九册)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所载政区取制于太平兴国后期,可补《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所不载,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置变迁的主要资料。其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版本及整理点校情况简介: 《太平寰宇记》初刻本极少,流传不广,到明代海内宋板已无踪影。明末清初刊本不一,已残缺不全,无足本。 本次整理点校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原缺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凡五卷半,以宋板补入,取宋板残存部分及万廷兰本通校,以中山大学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傅增湘《太平寰宇记校本》参校,并参校《舆地纪胜》、《松本方舆胜览》、《永乐大典》、《嘉庆重修一统志》,参考唐宋总志、宋元方志及宋以前史籍,予以校勘。 -
天朝大国的景象
68张精美手绘地图,天朝版图的历史变革一览无余! 外国人对中国地理变革研究的翔实记录! 《天朝大国的景象》由意大利学者曼斯缪·奎尼(Massimo Quaini)和他的学生米歇尔·卡斯特诺威(Michele Castelnovi)写作整理而成,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西方地图制图史上中国版图形象的演变情况。在讨论欧洲地学对“中国”(居中之国)认识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其著作堪称考据繁密。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料、新闻报道和奇闻轶事,其间还配有极为出色的图解。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史料及相关参考文献以重现西方与中国之间相互了解的最初阶段,一直回溯到早至广阔的欧亚大陆被两个伟大的帝国——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华帝国所统治的时代。 作者的评述兼顾了欧洲和亚洲两地的情势,由此也就勾勒出一幅有关中国的地理描述全景图;运用的材料涵盖了对本地资料的搜罗、实地的地形测量考察材料,以及传教士和旅行者搜集的间接见闻等诸多方面。作者评述的时间跨度也很大,初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集里零星散见的、基于猜想的错误百出的地图,止于十七、十八世纪描述较为精准的地图『那时出现了两位从科学和哲学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领军人物——卫匡国(Martino Martini)和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两人同为耶稣会士』,呈现了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天朝之国的描述。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在中国传播欧洲的地理学知识,而且努力地让欧洲了解中国的真实形态,包括人口、法律、风俗和习惯。作者搜集了较为丰富的地图材料,从西方地图绘制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从中探讨了西方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其间对于沟通中西之间交流的历史人物,亦分别进行了叙说。 本书视角独特,有学术深度和学术价值。从译文内容上看,译者长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翻译较为准确,语言明白晓畅。本书存在的问题是:书中的地图属于历史史料,由于当时的地理学知识发展不完善,测绘手段和测绘工具不完备,加上西方人对中国史地的认识存在欠缺或不全面之处,有些地图带有绘制者的主观猜测或想象的因素,故而地图本身的准确性有待商考。特此说明。 -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本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 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精致奢侈”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最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李希霍芬“走完”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李希霍芬的学蒂森根据他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二册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 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时期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
读史方舆纪要 (精装)
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 论。穷年累月,矻矻不休。至于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 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 可谓好之勤,思之笃矣!后有起者,考求险要,辨别攻寺,远而周知天下之 故,近面都邑之间,非子之书,何所适从焉?” 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于匠石之 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予也未尝溯江河,登恒岱,南穷岭海,北上燕冀。 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 间尝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或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 反若聩聩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者,不可胜数也。 余之书,其足据乎?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 如孙子。使信余之书而不取信于乡导,譬之掩耳而求闻,闭目而求见,所误 必多矣!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 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 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土 娄)之邱、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是故九折之坂、 羊肠之径,不在邛崃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豁、千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 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 能及也。知求地利于祟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 与言地利哉!善乎,孙子之言曰:“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能与我 战。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 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 不可以言传者乎?故曰:方圆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画八卦,大禹以 之演九畴。伍两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阵,李靖以之变六花。城 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 并西北。故曰: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 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使铢铢而 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尖必多矣。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 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彼岂尝求之于山海之 图、里道之志哉?然则求地利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之见乎?吾虑举足动步 或将有碍焉者也。客其益广所闻,无过恃吾之书也已。” 或曰:“审如子言,则乡导之于地利重矣。然则子之书其可废乎?” 曰:“何可废也?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 以用乡导。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 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 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乡导,乡导其可恃 乎哉?何也?乡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 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乡导, 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 狭,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 迟回于子午。乃谓求地利于临时,而不求地利于平日,岂通论哉!是故途有 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径出此途者,乃善 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平 日,而不得不资于临时者也。攻则攻敌之所不能守,守则守敌之所不能攻; 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 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乡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 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乡导,从其可信,缺 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此吾书所以必不可废 也。 “且不独行军之一端也。天子内抚万国,外莅四夷,枝干强弱之分,边 腹重轻之势,不可以不知也。宰相佐天子以经邦,凡边方利病之处,兵戎措 置之宜,皆不可以不知也。百司庶府为天子综理民物,则财赋之所出,军国 之所资,皆不可以不知也。监司守令受天子民社之寄,则疆域之盘错、山泽 之薮慝,与夫畊桑水泉之利、民情风俗之理,皆不可以不知也。四民行役往 来,凡水陆之所经、险夷趋避之实,皆不可以不知也。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 锄强暴;时平则以此而经邦国,理人民:皆将于吾书有取焉耳。” “然则孙子之说固未当乎?” 曰:“非也。孙子之言,国以地利者行军之木,而乡导者地利之助也。 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复取资于乡导,夫然后可以动无 不胜。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 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 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遗命,采旧闻,旁搜记载,规 之正史,稍成一家之言。合为一十八部,分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来 者。” -
几近退色的记录
本书记录了中国人早在公元五世纪和更早的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两度到美洲探险的故事。 -
诸蕃志校释职方外纪校释
《诸蕃志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为繁体横排版。《诸蕃志》是作者在任泉州地方长官时根据有关文献并与蕃客接触时所了解的海外材料编写而成,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与贸易、中外关系的重要著作。校释者在过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地名、物产等作了详细的注释。《职方外纪》,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也传入了西方文化。《职方外纪》即为当时介绍西方地理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出现的世界地理的最早读物,对中国传统地理观念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考释都对书中的人名、地名都有解释,并附原名。 -
古代的地理学
《古代的地理学》内容: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古代的地理学》对于古代著作家的原文都弁以前言,其中提供关于这些著作家的略传和他们的地理观点。 -
马可波罗行纪
本书是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曾风靡世界。在本书的众多中译本里,冯承钧先生的译本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最佳译本。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
北京历史地图集
北京出版社出版,侯仁之主编,书中收录从夏商---民国以来的北京地图 -
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广为流传。600多年来,世界各地用各种文字辗转翻译,译本之多,可能超过了100种,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照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注释,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我国学者根据不同版本也翻译过7种,其中1935年冯承钧将法人沙海昂的注本翻译过来译名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中国流行较广。 -
地理大发现研究
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地理大发现、航海大探险的历史。内容包括:介绍文明人类征服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历程;论述发现南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一大洋洲、北部亚洲的经过;阐述人类对大地是个圆球,海洋相通并包围陆地的认识过程;评说地理大发现方面风云人物的是非功过;探讨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及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很有创造性。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