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基督教

  • 中国景教

    作者:朱谦之

    《中国景教》以其最新、最丰、最深而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里程碑。 景教又称波斯教或波斯经教,教外人亦称之为弥施诃教或迷诗诃教(宋道家贾善翔撰《犹龙录》六卷所述九十六外道之中,第五十种为弥施诃外道),盖即《旧约》中之救世主Meshiha或Messiah之译音。唐时从波斯传入之西来宗教,除景教外,尚有祆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因此诸教常被混淆。尤其袄教,中译为拜火教,或简称火教,与景教之命名为景,同有光明之义,不免附会。
  • 旧约学入门

    作者:库根

    旧约究竟是什么?它和希伯来圣经有什么区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自的圣经又有什么不同?古代近东文献的发现对解读圣经有何意义?旧约是如何将历史和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考古发现以及其他非圣经证据对解读旧约有何帮助?著名的圣经学者迈克尔•库根以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旧约的方方面面,引领我们走进旧约——这一集史书、文学作品和圣经典籍于一身的经典之作。
  •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下)

    作者:[古罗马]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下)》的基本特点,一是奥古斯丁在其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整体神学思想,一是他在此集中处理了罗马的宗教、历史和政治问题。这些特点使《上帝之城》仍然成为奥古斯丁非常重要的一部书,虽然读这部书不会像读《忏悔录》和《论三位一体》那么充满乐趣,而且只有在掌握了他的总体框架后才能看出此书的价值。 在这部书里,作者处处可以看到奥古斯丁与古典思想之间的连续和断裂。但重要的不仅是他与古典的关系,而且是它与后来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现代思想中一些核心理念之间的关系。
  • 中国的基督教

    作者:周燮藩

    《中国的基督教》主要内容简介:基督教是古代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的混合产物,在历史上曾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的景教东渐,开启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
  • 简明圣经史地图解

    作者:梁天枢

    作者花费十余年时间,依华人研读《圣经》的需要绘编而成的,系全球首度出版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本圣经史地图解,也是目前中外最完整的圣经图解书籍,堪称“地球中有历史,历史中有地理”。对一般读者而言,书中的圣经历史与故事更具可读性。
  •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作者:刘家峰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社会福音神学的产生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世界农业传教运动的兴起。这两方面是我们理解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第二章针对前人关注较少的农业传教士群体进行了研究,并以农业传教士较为集中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为重点,阐释了农业传教在20年代何以成为基督教的一项重要事业,基督教何以在作物改良、防灾、农民合作、农业展览会、农民夜校等乡村工作领域中成为先驱者。第三章对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乡村牧区)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变化作了详细的追踪。第四章对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实践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并对前人研究中关于“乡村建设路线”分歧的说法进行辨析。第五章是关于基督教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挑选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华北的樊家庄、华东的淳化镇以及江西的黎川)。第六章对战时和战后变动时代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进行了研究,特别指出在新旧交替时代,基督教乡建如何与新政府的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最后一章是《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结语,对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紧张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 圣经概况

    作者:迈克尔·基恩

    圣经记载人类的历史,以旧约为多,本书简要地介绍了圣经作为一本书的框架与大概内容。圣经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配之以精美的插图,这都使本书的可读性更上一层楼。
  •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

    作者:翁绍军译

  • 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作者:卫斐列

    这套丛书具有其特殊意义。那就是从晚明以来的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外关系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可以笼统地说,晚明以来到达中国的西洋人主要有三种:一是传教士,二是商人,三是外交官。但从晚明到清代中期,能深入内地,能深入宫廷与民众之中的人只有传教,甚至在乾隆年间严禁传教的情况下,依然有许多传教士秘密进入内地。而商人历来只能活动于澳门与广州,有时再加上其他一些沿海港口,至于外交官则只有使团性质的短暂停留。晚清以后,商人与外交官的活动显著加强,但传教士来华的活动则更加公开也更加深入,其影响程度依然远在外交官与商人之上。 与此同时,传教士中的佼佼者或者知名度较高者,其主要功绩或在历史上的重要表现并不在传教的成绩方面,而在于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贡献,或在中外关系史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好有坏)。这套丛书具有其特殊意义。那就是从晚明以来的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外关系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可以笼统地说,晚明以来到达中国的西洋人主要有三种:一是传教士,二是商人,三是外交官。但从晚明到清代中期,能深入内地,能深入宫廷与民众之中的人只有传教,甚至在乾隆年间严禁传教的情况下,依然有许多传教士秘密进入内地。而商人历来只能活动于澳门与广州,有时再加上其他一些沿海港口,至于外交官则只有使团性质的短暂停留。晚清以后,商人与外交官的活动显著加强,但传教士来华的活动则更加公开也更加深入,其影响程度依然远在外交官与商人之上。 与此同时,传教士中的佼佼者或者知名度较高者,其主要功绩或在历史上的重要表现并不在传教的成绩方面,而在于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贡献,或在中外关系史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好有坏)。
  • 基督教哲学1500年

    作者:赵敦华

    本书里着重强调了中世纪哲学在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知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等方面的特殊贡献。比如,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存在”概念意义的辨析演化为关于实体、本质和实在的不同学说,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的不同理解发展为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两条路线的分歧,关于质料与形式关系的研究导致了物质实体观,对理智抽象作用的讨论触及感性与理性、思想与现实、个人意识与类意识关系这样一些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按照基督教义对希腊哲学灵魂学说进行的改造不但导致了精神实体观,而且包含着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现象的具体研究。至于中世纪对意志自由、善与恶、自然律等伦理问题的研究,它们与希腊哲学中有关的零星论述相比,更显出中世纪哲学的独创性。就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形而上学的上帝、灵魂和世界三大主题、物质与精神二元论的实体观、认识论中天赋观念呛、经验论和先验论观点、义务论、幸福论和意志论的伦理观等重要理论在中世纪哲学家的思想中已经相当成熟。只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直到近代才发生影响。
  • 基督教神学-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英国]戴维·福特

    不论是对宗教信徒还是非信徒,本书都为他们提供了对当代神学核心问题的公允概述。戴维·福特提问式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作为宗教信仰之基础的那些原则:拯救在世界几大宗教中的核心地位,古代、现代以及后现代背景下的上帝观念,祈祷与敬神活动对神学提出的挑战,罪与恶的问题,等等。作者还探究了神学中体验、认识和智慧的本质,以及今人解读神学文本的恰当方式。
  • 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

    作者:[英]J.沃特沃斯

    在西欧社会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天主教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标志性事件之一便是在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半岛北方小城特兰特召开了宗教会议,即天主教会所说的“特兰特圣公会议”,而《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便是这次会议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特兰他圣公会议之后的大约4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部教规教令集一直发挥着天主教会的“根本大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对于历史学﹑宗教学﹑哲学乃至社会学等学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的译注工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8FSS004)。
  • 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

    作者:Henrietta Harrison

    The Missionary’s Curse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village that has been Catholic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drawing direct connections between its history, the globalizing church, and the nation. Harrison recounts the popular folk tales of merchants and peasants who once adopted Catholic rituals and teachings for their own purposes,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in conflict with the orthodoxy of Franciscan missionaries arriving from Italy. The village’s long religious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folk religion and Italian Catholicism, forces us to rethink the extreme violence committed in the area during the Boxer Uprising. The author also follows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priests who campaigned against missionary control, up through the founding of the official church by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1950s. Harrison’s in-depth study provides a rare insight into villager experiences during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Movement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She makes the compelling argument that Catholic practice in the village, rather than adopting Chinese forms in a gradual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has in fact become increasingly similar to those of Catholic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rough a brilliant analysis of Catholicism in one remote village, Harrison leads us to rethink much of the last three centuries of China’s history. Her series of beautifully written narratives challenges not just our usual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ity’s reception, but the entire way we think about how local places fit into national and global networks of culture and trade.” —Robert P. Weller, co-author of Rethinking Pluralism: Ritual, Experience and Ambiguity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books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at I have ever read. By following the history of one Catholic village over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Henrietta Harrison convincingly shows how Chinese Christians sought authenticity as members of a transnational and global community.” —Nicolas Standaert, author of 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Harrison has written an ethnographic history that will be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ers. She has linked archival research (in the Vatican's vast collections) wit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of villages in north China. None of this work is easy, but the results are spectacularly successful. This is a must 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James L. Watson, Fairbank Professor of Chinese Society and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Emeritus, Harvard University
  • 真正的复兴

    作者:伊恩·默里

    《真正的复兴》内容简介:“决志信主”等同于悔改归信吗?复兴是情绪化的吗?复兴是人为操作的吗?复兴是可以复制的吗?真正的复兴必定会带来生命的改变和美德的增加。因此,真正的复兴来自圣灵大能的降下,使人真正认罪、悔改,使周围的世界出现“整体性的变革”。伊恩•默里分析了1750年到1858年在美国大部分宗派中出现的复兴运动,用大量历史事实推论得出复兴与奋兴之间的差别。帮助读者去伪存真,认识真正的复兴。
  • 道成肉身

    作者:玛格丽特·迈尔斯

    《道成肉身:基督教思想史》是西方学界一部关于基督教思想史的里程碑式名著。作者以一位女性学者所具有的独特视角,通过细腻、流畅的文笔给读者展现出一部独具一格的基督教思想史。《道成肉身:基督教思想史》梳理了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基督教徒的思想、对话、经验和实践,并突破了宏观历史的局限性,着重于从边缘、从局部、从细节呈现出生动的基督教微观历史,涉及到容易被人忽视的非主流因素,如女性的艺术的、非基督教的因素对基督教思想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 天主教世界的复兴运动

    作者:夏伯嘉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经历“宗教改革”的冲击以后,天主教世界进行了自我革新与复兴运动,深刻影响了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历程。本书对特伦多大公会议之后两个多世纪的天主教历史进行了极其有价值的综述和探讨,参考了至少8种不同语言的学术成果,立论严谨,文笔清晰,内容广泛而又细致,可谓该领域的最新权威著作。 夏伯嘉编著的《天主教世界的复兴运动(1540-1770)》已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与西班牙文,在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多所大学被用作教科书,是从事近代早期欧洲历史和天主教研究的必读书。
  •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共收录73份鲜为人知的清朝顺治、康熙两朝期间的档案文件。内容都与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在华生活相关。这些文件均选译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全宗满文密本档、内阁满文票签档、满文题本、宫中满文朱批奏折等,且均为首次翻译,首次公布的档案文件,为研究清初来华传教士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文献。
  • 柱头上的《圣经》

    作者:啸声 编撰·摄影·绘图

    世界上关于基督教《圣经》的书,实在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可是,把“叙事柱头”按《圣经》故事编撰起来,毫无疑问是史无前例的独特创意。 西方中世纪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基督教艺术;基督教艺术就其大体而言,以《圣经》为内容。在柱头上表现《圣经》题材,亦即柱头与《圣经》结缘,成就了辉煌中世纪艺术最精彩的篇章。 在结构上担负着起拱承重功能的柱头,到了基督教的鼎盛时期,即艺术史所谓的罗曼时期(11至12世纪前后),在传统的花叶纹样装饰上又有独创性的发展,即表现《圣经》故事,称叙事柱头。由于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这一时期建造了遍布各地的教堂和修道院,便对建筑及其装饰有巨大的需求,因此造就出许多天才工匠,他们又在叙事柱头上各显神通,创作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传世杰作。欣赏这宗珍奇,既赏心悦目,又广识益智。 本书作者在长期考察研究西方中世纪艺术过程中,对罗曼叙事柱并没有和装饰柱头格外关注,曾亲自拍摄下数千柱头的珍贵资料。《柱头上的〈圣经〉》在讲述有关内容的同时,由作者精选280个柱头,按照《旧约》、《新约》、后世和其它四部分编篡起来,成为一部左史右图的奇书,供我国读者翻阅把玩。
  • 崇拜:认古识今

    作者:罗伯特·韦伯

    注重禮儀的崇拜是否等同墨守成規、保守僵化?還是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既有禮儀,又真誠的、美麗的、感人的、振奮提升的、以上帝為中心的崇拜?著名福音派禮儀學者韋柏博士在本書中,精細透視聖經所載的崇拜事宜,詳盡描述崇拜的歷史,並對今日教會的崇拜取向、原則和行事方式提出寶貴的意見,與我們重尋這「福音派遺忘的珍寶」。
  • 道路与真理

    作者:谢文郁

    《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精)》由谢文郁所著,本书试图以一个第三者的口吻,来讲述约翰福音所记载的耶稣言行和历史事件;在与符类福音中相关记载的对比过程中,来思考有关圣经研究的某些理论;在充分正视现今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希望的前提下,来寻求约翰福音的祝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