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基督教

  • 救赎与自救

    作者:杨天宏

    这部论著专门研究中华基督教总会在抗战期间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这一运动虽仅局限于川西、西康两地,时间也只维持了不长的16年,但对于抗日、对于边疆建设都有相当典范的意义,在当年颇受关注,对中国的基督教会如何服务社会、进行本色化改造,对川西、西康两地的农牧医教建设,影响尤其深远。由于国内档案和耶鲁大学神学院相关档案的发现,使这一专题的深入拓展成为可能。本书以战争和政制转型作为历史背景研究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史实详尽,发掘新史料和档案文献充分,对1949年前后中华基督教会和“三自”运动的描述客观有据,并进行了客观平实分析评述。
  • 马丁·路德的时运

    作者:(法) 费弗尔

    吕西安·费弗尔所著的《马丁·路德的时运》并非路德的传记,亦非对路德所作的评价。本书的写作意在描绘出路德的时运曲线。这条曲线虽不免简单,却甚为悲惨。为了准确确定该曲线通过的几个真正重要的点;为了体现路德在特定条件、压力下,是如何不得不减缓其早前人生道路上的势头,并进而与早前的人生道路分道扬镳的,本书就这位独具活力的人物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历史问题,即个人与大众的关系,个人的首创作用与公众需要间的关系问题。
  • 消失的帝国

    作者:曺秉镐(韩)

    《消失的帝国》贯通世界历史和圣经历史、祭司国度和帝国故事、先知书和历史书。浅显易懂地介绍了圣经中的古代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消亡,涉及历史、地理。人物和文化等众多方面,把圣经与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想了解世界历史和圣经的读者有很大帮助。 《消失的帝国》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西方历史的绝妙经历。本书通俗易懂,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一次古代世界五大帝国的历史科普之旅。作者曺秉镐博士是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神学、哲学博士,韩国历史学者,同时也是圣经通读专家。
  •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

    作者:沈迦

    《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 上帝的代言人:《旧约》中的先知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

    本书是汉密尔顿于90高龄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以简约轻松的笔法以及短小精致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灿烂文化的兴衰史。汉密尔顿以其渊博的古典知识诠释了被视为西方文明根基的自由、民主等理念在雅典这个人口稀少、战事频仍的贫瘠小国的勃兴与践行,以及希腊精神的衰微。借助汉密尔顿的叙事,我们或许能够更透彻得理解这些观念何以能够影响此后2500年的人类历史。被称为希腊黄金时代的200年,在汉密尔顿的笔下,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将那段风云际会的时代绝唱变成了绕梁不绝的历史回响。所谓“上帝的代言人”其实是指《旧约》中的以色列先知,他们既是《旧约》的作者,又是《旧约》写作的素材,《旧约》的许多篇章记录了这些先知们的思想、言行,如《摩西五经》、《阿摩斯书》、《以西结书》等。汉密尔顿正是通过研究这些先知们思想、言行来试图阐释《旧约》如此混乱的原因。在这本书里,作者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也就是完全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与现世信仰无关。
  • 中国基督教史纲

    作者: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是我国学者所撰的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基督教通史或全史著作。《中国基督教史纲》于1940年出版,此后曾重印,还出过海外版。尽管问世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该书的影响犹存,目前仍为修习中国基督教史的主要入门和参考书籍之一。
  •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

    作者:[法] 杜赫德 编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中国回忆录》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录了明清间西方入华耶稣会士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这些书信以亲历者的视角向西方详尽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风俗、自然地理、天文仪象、工艺技术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本书不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进一步凸现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积极意义。 汉学著作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比西方一般学术著作的翻译还要困难,因为它不仅要求译者熟悉外文,还必然会通中西文化,兼修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学科,这套书历经八年之久才全部翻译出版,其间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录了明清间西方入华耶稣会士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这些书信以亲历者的视角向西方详尽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风俗、自然地理、天文仪象、工艺技术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本书不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进一步凸现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积极意义。
  • 唐代景教再研究

    作者:林悟殊

    编辑推荐: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本书并非全面系统论述唐代景教,而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误区,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对景教士在唐代中国努力传教的精神及其所取得的业绩,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最后的失败,应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进行分析,作者把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失败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唐朝宗教政策的变化。 本书作者对学界经常使用的传统景教资料,重新考察,重新解读,特别加以辩伪求真。
  • 官府、宗族与天主教

    作者:张先清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梁启超认为这是学术史上值得“大笔特书”的公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另辟蹊径,将天主教的传播问题置于明清以来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及历史学的文献分析,力图重建17—19世纪天主教在闽东福安的传播历史;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地方官府、宗族与乡村教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 圣经与枪炮

    作者:(美) 李榭熙

    《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州社会(1860~1900)》是近年海外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的力作之一,其研究所选取的地理范围是华南潮州一带,时间跨度为1860~1900年。作者从乡村社会的视角,对基督教任华南潮州地区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对基督教是如何向中国内地渗透的、中国的乡村居民对基督教这个新生事物有什么反应、基督教对中国乡村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国内外有关传教士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著作并不多见,而这样另辟蹊径的分析方法,也恰恰是《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州社会(1860~1900)》的独到之处。作者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的新思路。《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州社会(1860~1900)》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证据翔实,论证充分,值得向国内学界推荐。
  • 自由的崛起

    作者:道格拉斯.F.凯利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兰西、诺克斯的苏格兰、清教的英格兰、殖民地的美国)形成的深刻影响。首先,作者回顾16世纪中期约翰•加尔文的思想在日内瓦城邦的产生和发展;其次,追溯了16世纪70年代加尔文主义怎样影响人民的抗命权和宪法权利等方面的合理性、系统性和非宗教性;在第三章中,作者讨论了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在教会和国家誓约中的发展;第四章,阐述了清教徒经历的斗争及其结果,这也是17世纪英格兰革命的一部分;最后一章,探索了加尔文主义对美洲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并最终导致18世纪末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制宪运动。
  • 中世纪的信仰

    作者:G.R.埃文斯

    提起中世纪,人们便觉得眼前一片黑暗。中世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中世纪时代人们信仰的是什么?为什么中世纪会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本书考察了中世纪信仰的主要方面:圣经与信条,普通信徒与敬虔,政治与教会,圣战与十字军东征,传统与宗教改革。
  • 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上下)

    作者:安德鲁·迪克森·怀特

    这部著作无论从篇幅还是从其思想和产生的影响方面来看,都堪称是一部经典之作。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类思想在科学和神学这两种强大力量的作用下的发展过程。他在这部书中涉猎了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埃及学、亚述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卫生学、精神病学、语言学、神话学、经济学和《圣经》研究等诸多领域,追溯了人类思想在古代和近代一系列关于世界的理论的对立中的演化,引证了大量科学与神学论战的实例,试图说明经验主义战胜了迷信,科学方法和理性战胜了过时的《圣经》原教旨主义。由于怀特的这种叙述方式,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他与约翰·w·德雷伯并列为宗教一科学冲突论的典型代表。然而,这种看法偏离了怀特的本意,而且是他本人坚决反对的。
  • 早期基督教

    作者:(法)伯德

    从耶稣之死到君士坦丁皇帝,在不到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使徒们见证了这一切。是他们传授了这一新的教义。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面对和应付众多的对抗和阻挠。在耶路撒冷,彼得与犹太人祭司相对抗;从安提阿到雅典,保罗在他的旅行途中,需要不断地面对不信教的哲学家们;在亚历山大,教会诸教父与早期的异端邪说相斗争;最后,在罗马,基督徒们纷纷被迫害。他们在地下墓穴里纪念他们的殉教者。尽管如此,皈依基督教的人还是不断增多。公元391年,异教终于被御令废除。这便是皮埃尔-玛丽・伯德在本书中所讲述的。 耶稣受难、十二使徒、罗马地下墓穴、基督徒所遭受的迫害、《新约》、《福音》的侍奉者、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壁画、浮雕玉石、绘画、历史再现……190余种文献被用于探索早期基督教。
  • 旧约概论

    作者:约翰·德雷恩著

    《旧约概论》不仅讲解了旧约的历史,还让读者看到,旧约所讲的时关乎万民的事,它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上帝与人类心灵和生活经历交流的结晶。
  • 旧约历史

    作者:[美]约翰•布莱特(John Brigh

    一部关于以色列民族历史的宏伟巨著,它始于以色列先祖轰轰烈烈的出埃及——以色列前史,止于犹太教信仰的形成。作者分六个阶段对以色列民族史进行了详细分析:先祖时期、形成时期、民族自我界定时期、危机和覆亡、被掳和回归时期 、犹太教的形成期,信仰对以色列民族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贯穿始终。布莱特的《旧约历史》历经近半个世纪魅力不减,本书的绪论和附录由威廉•P.布朗所作,它将成为旧约学习的一个标准范本。
  • 近代教会史

    作者:毕尔麦尔

    毕尔麦尔的《教会史》(三卷本)是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的基督宗教历史经典,先后再版18次。 《近代教会史》客观、全面论述了基督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在欧洲乃至世界的传播情况。包括基督宗教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神学理论与礼仪,教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转变及其地位和贡献。 《近代教会史》资料丰富,条理分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毕尔麦尔等编著的《近代教会史》不仅仅叙述教会“内部”的发展,而且也从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基督宗教在欧洲历史上的影响和发展。是一部很完整的教会史教科书,也值得中国的大学生和研究基督宗教历史的人参考和阅读。
  • 耶稣的真实王朝

    作者:(美)詹姆斯·泰伯

    抽丝剥茧,层层揭开波诡云谲的真相,洗髓易骨,再次历经历史深处的洗礼。 耶稣到今朝,依然很年少,他注给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们远没有全部找到…… 《耶稣的真实王朝》是关于耶稣、耶稣王族、基督教的一次新的历史探讨。它证明,历史有时候或许比虚构的故事更奇异——而且令人好奇着迷之处不输小说。 这是一个脱去神学外衣、回归人的形貌的耶稣,可以说是“从未有人说过的耶稣的真实生活故事。” 它讲述一段被隐藏的历史,一个关于人而不是神的故事。 你知道吗?约翰可能是耶稣的启蒙导师,而非门徒。 耶稣的弟弟雅各可能是耶稣死后的继任领袖。 本书讲述一个更加贴近真实历史的耶稣:身为古代以色列大卫王室的后裔,以及一个王族家族的长子,耶稣的确曾被尊为“犹太人的王”,并因存有此念而被罗马人处死。他所奠定的不是一般理解的一个教会,或是一种新的宗教信仰,而是自他弟弟雅各与诸亲属所形成的王朝……它提出基督教起源的另一种版本,也是更接近耶稣、耶稣家族,及最初信徒的一个版本,将足以改变我们对历史上最关键时刻的理解。
  • 中国礼仪之争

    作者:李天纲

    发生在18世纪初的“中国礼仪之争”,虽然在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当时中国方面的记录与历来的研究都不能不说是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李天纲先生费十年之力,搜集国内外资料而完成的本书,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的一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专著。本书一定程度上理清了该段历史真实,并对历来被认为是阙失的有关此事件的汉语文献进行考究,且将研究重点置于中西文化冲突、中西思想比较的大背景之下。 序 前言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变 第二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汉语文献 第三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史意义 结语 附录 后记
  • 牛津基督教史

    作者:约翰·麦克曼勒斯

    并列题名: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ristianity: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出版:约翰·麦克曼勒斯,通译麦克马纳斯,牛津大学钦定教会史讲座荣誉教授,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