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基督教

  • 活着的殉道者

    作者:[美]泰德·奥尔森

    凯尔特人是什么? 他们像第四纪冰川一样从北欧蔓延到地中海海边。 他们是罗马人眼中的蛮族,全民都勇猛如战神,他们用活人祭祀,他们生吃人肉。 他们却也听到了基督的召唤,渐渐成了基督教版图的一部分。 他们皈依了基督教,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虔诚。 他们在寒风摇撼的欧洲西北的荒岛上,如同牛一样耕种,把疲惫和辛苦作为对信仰的坚守。 他们把圣经和使徒传道的文字奉若珍宝,装饰得极尽世间的华丽。 他们保存了罗马帝国毁灭之后欧洲文明的火种,卡西尔曾不无夸张地说是凯尔特人拯救了世界。
  •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作者:阿尔文·施密特

    阿尔文·施密特以社会学家的严谨从生命尊严、性道德、妇女地位、慈善、医疗保健、教育、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揭示了现代社会许多现行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基督教渊,章明了基督教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施密特还指出,在世俗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基督教对文明的积极影响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 中世纪教会史

    作者:(德) 毕尔麦尔

    本书的原名是Kirchengeschichte(《教会史》),并分为三卷:《古代教会史》、《中世纪教会史》和《近代教会史》。它不仅仅叙述教会“内部”的发展,而且也从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基督宗教在欧洲历史上的影响和发展。这是一部经典著作,其前身是德国历史学家Franz Xaver Funk(傅恩克)于1886年写的《教会史教科书》。这部著作曾在德国的大学和神学院中广泛被用为教科书,在1907年已有第5版,可见它很受欢迎。作者Funk(傅恩克)是“教父学”的专家,他不断增加和更新其内容资料。在1911年后,德国学者Bihlmeyer(毕尔麦尔,1874—1942年)继续修补这本书,而在1942年后,另一位德国的教会史学家,Ttichle(提克肋),继续增补这本教科书。他又加上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文献目录,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第16版。似乎可以说,这本教科书影响了在德国大学里的教会史教学工作100年之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另外,它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被译成别的欧洲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波兰语等)。因为德国的专家多次修改和增补这部书的内容,可以认为它是一部很完整的教会史教科书,也值得中国研究基督宗教历史的专家学者们参考和阅读。
  • 十字军东征

    作者:沈敏华,程栋

    本书是一本关于十字军东征的介绍、普及性作品。进入11世纪后,欧洲经济逐渐复兴,开始在地中海附近扩张。在政治权利上,罗马教皇已经取得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的地位,但与各国贵族之间摩擦不断。而东方的拜占廷帝国富裕、奢靡,眼见伊斯兰世界日益扩张却无所作为。于是教皇号召基督徒圣战,以寻找东方财富,并转嫁西方积累的各种矛盾。 第一章 十字军东征前的欧洲与西亚、北非 第二章 克勒芒宗教会议与农民十字军 第三章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第四章 西亚的十字军国家与宗教骑士 第五章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第六章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第七章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第八章 第五、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第九章 最后两次十字军东征 第十章 十字军东征的后果和影响 参考书目 后记
  • 异端简史

    作者:埃文斯

    《异端简史》通俗简明的小书向人们展现了过去两千年间西方社会中的异端、分裂派和异议派群体。作者从基督教早期深有影响的诺斯替派讲起,直至现代的各类宗派。内容涉及多种多样的“异端”形象,包括那些为信仰而准备殉道的人以及行为“怪异”的宗派。这些“异端”群体对基督教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教会要极力坚持正统观;一方面在这些不同观念的刺激之下,一些基本的观念得以被深入讨论。 此外,《异端简史》还考察了异端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并展现了那些“异端”是如何被“判为”异端,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惩罚——囚禁和火刑。
  • 英吉利教会史

    作者:[英] 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以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的布教为主要内容,记述自奥古斯丁受命来不列颠布教开始直到罗马天主教在各国相继取得胜利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五卷,如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所指出,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对于七国的政治史,叙述则较简单。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作者并未在意,只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少量消息。
  •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作者:奥尔森 (Roger Olson)

    讲述基督教神学的故事 王晓朝 在我个人研究基督教的过程中,有这么两本史学类的中文译著对我的帮助是比较大的。一本是G.F.穆尔的《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另一本是威利斯顿·沃尔克的《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今后要是再说类似的话,我可能还得数出第三本:奥尔森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这本译著是北大“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中的一本。据丛书策划人的说法,“这套译丛旨在从学术的角度对基督教及其对文化的影响进行全面的介绍。”“这套译丛有两个侧重点:一方面,它将从基督教的典籍《圣经》、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基督、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等方面对基督教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介绍;另一方面,它将着力于体现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其中包括基督教对西方哲学、文学、伦理学、艺术、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影响。”(见《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第2页) 尽管我对基督教的历史和思想史著作有较多涉猎,但读到此书,还是有春风扑面的清新感。与我上面提到过的另外两本译著相提并论,它们尽管各有特色,但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简、一繁、一新”。《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原来的英文书名是“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直译似应为《基督教神学故事》,而中译本的译名亦可称得上是贴切的,因为原作者在“引言”中指出,这里讲的故事“当然不是指杜撰的小说或者寓言,而是指‘叙事’,所以,讲述历史就是述说故事,也就是述说塑造文化、宗教与国家之人的叙事,包括他们的事件、运动、观念与生活。”(见该书引言第1页) 基督教起源于古巴勒斯坦,诞生在古罗马帝国,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基督教诞生以后很快就突破了地域和文化藩篱,逐渐扩散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重要宗教之一。它在西方世界曾一度高居精神思想的统治地位;时至今日,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是相当一部分人精神世界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把基督教思想看作当代西方文化的底蕴,未来世界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丝毫也不过分的。奥尔森的这本《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中文简体字本的出版,能够帮助中国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及其对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由于原著的作者有一个预设的读者对象在心中,因此在写法上并不刻板。作者在引言中说:“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为各种层次读者而写的基督教神学与思想史,基督教历史也多得无法胜数,坊间到处都买得到。本书当然不是要取代任何既有的著作,只是想要对这个著作系列提供一点新贡献。”“这本书的目标对象就是在这方面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学生,以及有意要在历史神学上‘再充电’的教师。此外,这本书也不会冒充具有学术研究的味道,亦即根据原创性研究出崭新的见解,或提出学术辩论的提议。这本书乃是对于基督教历史神学最精彩部分的中肯调查研究,写给以前对于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连最粗浅的一点认知也付之阙如的读者。”(见该书引言第2页)我感到,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读者和中国的读者对基督教历史与神学思想史的了解程度差距很大。因此,哪怕是对中国学术界,乃至于研究基督教的中国学者来说,这本书都既可以起到普及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学术研究的向导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对基督教的历史分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此,我综合一下学者们的观点,将基督教的历史分期简介如下,或许对读者把握基督教思想发展史的概况有所帮助。 基督教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一、古代基督教,从公元元年至公元590年,亦即从基督降生到大格里高利(Gregory the Great)。 二、中世纪基督教,从公元590年至1517年,亦即从大格里高利到宗教改革。 三、近代基督教,从公元1517年至1878年,亦即从宗教改革到现代主义兴起。 四、现代基督教,从1878年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即位至今。 由以上四个时期组成的整个基督教历史又可以分为以下十个阶段: 第一、基督的生活与使徒教会,时间上是公元元年至100年,从《圣经》中所说的基督“道成肉身”到使徒约翰之死; 第二、遭受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教,从公元100年至311年,亦即从使徒约翰之死至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 第三、与罗马帝国和解并处于蛮族大迁徙风暴之中的基督教,从公元311年至590年,即康士坦丁大帝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I); 第四、在条顿人(日耳曼人,Teutonic)、凯尔特人(Celtic)和斯拉夫人(Slavonic)建立的民族国家中传播的基督教,从590年至1049年,即从格里高利一世到格里高利七世( Gregory VII Or Hildebrand); 第五、处于教皇统治下并产生经院神学(the Scholostic theology)的基督教,从1049年至1294年,即从格里高利七世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 第六、处于中世纪天主教衰落与宗教改革前酝酿时期的基督教,从1294年至1517年,即从卜尼法斯八世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第七、处于宗教改革时期的基督教,从1517年至1648年,即从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到英国议会下令实施《基督教信纲》; 第八、处于天主教正统教义受到挑战时期的基督教,从1648年至1790年,即《基督教信纲》实施至法国大革命; 第九、处于福音在欧洲和北美复兴、基督教福音向全球传播时期的基督教,从1790年至1878年,即从法国大革命至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即位; 第十、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基督教,从1878年至今。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分期与基督教历史的分期大体相同,但并非完全一致。下面列出奥尔森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分期,读者们若能与上面的历史分期作一对照,或许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 第一部分:序幕,二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冲突 第二部分:换场,三世纪神学的张力与转变 第三部分:转折,三位一体之争 第四部分:插曲,基督位格之争 第五部分:分裂,东正教与天主教一分为二 第六部分:换景,经院哲学带来神学的春天 第七部分:转捩,西方教会的宗教改革与分裂 第八部分:换装,新教神学的多元论 第九部分:变奏,自由派与保守派对现代性的回应 基督教的神学是由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创造的,这也就是说,先有基督教,后有基督教神学。但什么是基督教神学呢?《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作者给出了一些解释,但却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在这个方面,笔者想结合基督教神学思想的起源多说几句。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理解,仅供读者参考。 历史地看,古代基督教的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是《圣经》记载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组织的直接继承者,也是后来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组织的共有原本,它们的发展为后续各个阶段的基督教在教义、教会组织、教仪等方面奠定了基础。早期基督教教会的思想家是基督教神学的创立者。“他们认为自己是神圣的真理的揭示者,把这些真理保存在地方教会中并尽可能传播到世界上去是他们的职责。他们表现出对文学的排斥,也没有学院式的雄心,至少,此类工作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兴趣。他们认为自己是教会的权威的教师,是基督教的哲学家,是训练有素的、受到启示的《圣经》的解释者,而《圣经》包含着上帝的拯救启示。只有按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能理解他们,研究他们。否则,他们的工作和活动就会被歪曲。这也同样适用于对他们的成就作历史的评价。”(凯本浩森:《希腊教会的教父》,第10页) 从保罗开始,基督教的思想家就已经在借助同时代的哲学术语去阐述神学学说。这是用逻辑的方式规定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最早尝试,也是神学与学问的最初联合。神学的字面含义是“关于神的学问”。基督教神学是一种由信仰所激发的理性思考。“在基督教的意义上,神学是一门关于由神揭示的宗教真理的学问。它的主题是神与神的创造物的存在和性质,以及从亚当的坠落到通过基督的以教会为中介的对人的救赎。它的内容包括所谓的关于神的自然的真理、灵魂、道德法等等,这些都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获得。神学的目标是用信仰激发的理性对这些信仰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此推进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克洛斯:《牛津基督教会辞典》,第1344页)从基督教神学的历史来看,“在天主教这里,宗教第一次获得了一种正式的教义体系。天主教这个基督教的正统教派发现了信仰与知识调和的模式。”(哈奈克:《基督教教义史》第2卷,第4页) 基督教神学的产生得益于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使用希腊哲学去解释基督教的学说。通过世代的努力,原始基督教的经验被理性化了,基督教的主要观念有了哲学的支撑,一元论的基本立场得到确认,一种系统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源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希腊哲学滋养了这种新的神学,以基督教神学为自己的新成就,而它自身亦与其他希腊罗马宗教一道走向终结。最初仅仅是少数人的宗教意识的基督教神学信仰取代了希腊罗马的宗教与哲学,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主流。 基督教的思想家有许多都是从希腊罗马文化的旧阵营中杀出来的。他们带着浓厚的异教文化背景皈依了基督教。他们为基督教的信仰所慑服,但仍旧按照希腊罗马哲学的术语去理解它。这种工作有偏离基督教信仰核心的危险,但却又是基督教本土化所必需的。从基督教自身的发展来看,他们最重要的贡献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把基督教当作一种合理的宗教展示给外部世界。他们坚持基督教一神论,批判异教的多神论。他们坚持以理解为基础的信仰,把希腊罗马哲学的一些合理因素与基督教的信仰相结合。他们从总体上抛弃了罗马帝国的主流文化,但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于基督教的信仰的东西,然后提出了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原则。通过他们的努力,基督教达到了自身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种形式的基督教征服了罗马帝国,成了中世纪历史的基础,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基督教思想家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吸取有益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护教士们对罗马政治的批判是迫使帝国当局改变宗教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也预告了罗马帝国的终结和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扫荡了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那些异教祭仪,这是摧毁传统的希腊罗马文化的最明显的表现。他们的攻击目标是当时流行的各种形式的多神论。他们批判了异教的荒谬,从而摧毁了罗马帝国文化的根基。在他们的批判下,非基督教的各种异教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基督教思想家也对当时的各种哲学展开批判,使这些哲学的虚假性和无用性暴露在世人面前。 基督教的胜利给希腊罗马世界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生活。基督教关于神、自然、人、命运、救世主的观念,基督教的组织、神职人员、公共的和私下的礼拜形式,基督教的文学、艺术和伦理都不是对其他宗教的简单复制,而是吸取了其他文化成分以后的重新创造。通过基督教与当时各种异教和哲学的冲突与融合,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创造出来。它既有祭仪也有哲学。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把理解生活意义的钥匙、一套行为规范、以及一种精神性的崇拜。(上述观点详见拙著《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九章) 中国的宗教学研究在最近二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界和中国民众对基督教及其神学的认识与以往相比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能够帮助中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及其神学思想,“基督教文化译丛”的策划者在中国大陆顺利地出版了这本书。而我相信,读者们也能做到“开卷有益”。
  • 宗教裁判所:异端之锤

    作者:伯曼

    本书主要讲的是宗教裁判所历史的两个基本阶段:十三世纪针对异端运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宗教裁判所,和三百年后其戏剧性的昌盛——包括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繁衍分支,反宗教改革及巫术审判。本框架尽可能严格按所的繁衍分支,反宗教改革及巫术审判.本框架尽可能严格按时间顺序安排,最好把本书与这两个阶段的通史结合使用.历时间顺序安排,最好把本书与这两个阶段的能史结合使用,历史太复杂,在对宗教裁判所的简单研究中给通史哪怕作出一个大纲都不可能,得要的个别例子如圣女贞德与伽利略,或历史事件如圣殿骑士团审判等等。因其在宗教裁判所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予以专门阐述。
  • 简明教会历史

    作者: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Richard

    本书是对西方教会史的经典概述,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以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展开:从公元30年直到现今;从最初教会的建立,到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学会;从被称为“教会历史之父”的优西比乌,到“用爱挽救生命”的特里莎修女…… 本书行文简洁、主题鲜明,各篇主题选材精准,将基督教历史沿革的轮廓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基督教会历史有2000年之久,人物及事件繁多,关于教会史的著作大多内容比较艰深、部头太大,而本书就是一部教会史的简写本,又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避免了枯燥的历史事件叙述。 序言: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 我编写《简明教会历史》、《简明神学》和《简明护教学》这三本书的初衷是相同的。我当初的想法是想帮助我的儿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于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写出了这三本书。我想既然我的儿子们在学校、教会或者青年团契都无法学到有关教会历史的内容,我就应该在这方面亲自教导他们。 与另外两本一样,这本书中每章的篇幅也是特意为那些工作繁忙的人设计的。读者可以轻松地读完每章的内容,其中没有夸大其词的地方,反映的都是历史的原貌。 这本书适合个人、青年团契以及在家里接受教会历史教育的人使用。这三本书都是一样简明易懂,读者翻阅起来既快捷又方便。我相信它不只是对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有益,也可以使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受益。总之,我们不仅需要威克利夫创办的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协会,我们更需要了解教会的历史。 这本书是按照年代的顺序编写的。第一部分(公元30~313年)记录的是早期教会的历史。那时耶稣刚刚升天,教会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4世纪早期,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时为止。第二部分(公元313~590年)记录的是教会如何在持守先辈信仰的基础上得到极大的发展。第三部分(公元590~1054年)记录了教会的强盛与合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罗马主教制度兴起的时候。这个制度的发展引发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东、西方教会分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两个不同的宗派。第四部分(公元1054~1517年)记录了东正教和天主教(东西方两大宗派)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发展。第五部分(公元1517~1563年)记录了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它对当时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第六部分(公元1563~1648年)记录了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后续影响。第七部分(公元1648~1789年)记录了人类理性主义对上帝的启示造成的危害(在某些领域内)。第八部分(公元1789~1900年)记录了宣教运动的兴起。第九和第十部分记录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隔点的20世纪及21世纪初的事件。 我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近百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我的选择。我选择的人物只限于一小群拥有持久影响力的基督徒,其中有思想家、神学家、传教士、殉道者、牧师等;我选择的历史事件也只限于那些给教会带来改变的主要事件,其实除了新约的记载、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和“我外公信主了”以外,还有许多历史事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这本书记载的一些历史事件虽然并非广为人知它们却曾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共有的属灵产业使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得到造就,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在塑造着这个属灵产业。历史让我们看见,人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在这条改变世界的道路上,有许多人走在我们前面。我希望《简明教会历史》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挖掘我们所拥有的属灵遗产,并在这份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牧师推荐: “本书极适合那些生活节奏很快的人阅读。作者以简单实用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教会历史上近百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和许多重要的事件。大力推荐!”——汉克·法里斯,主任牧师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供了近百个短小的剪辑,每个剪辑都自成一体,其中的教训清晰明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些剪辑促使读者愿意更多地了解教会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故事,而那些正是我们宝贵的属灵产业。” ——唐纳德·范白恩,教授
  •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洛维特在书的开始就直指这种“历史哲学”的本质,即“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进而他敏锐地指出,“如果这样理解,则一切历史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神学,即依赖于把历史看作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而这本书的目的则在于阐明“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
  • 基督教史纲

    作者: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继承了历史写作“左图右史”的传统,并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运用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强调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宗教的传布。全书共有80幅基督教历史地图,配合正文的历史叙事与分析,使读者对基督教的文化时空形成直观的了解,增强读者的历史现场感。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以基督教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主线,以专题的讲解带动对基督教的原理性分析。全书共分为六编,60个专题,既独自成题又彼此连贯,点、线、面相互呼应,勾勒出简洁明了的历史脉络,白描式地叙述基督教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专题的选择上,《基督教史纲(插图本)》注意“直通”与“横通”的结合,集中分析基督教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义、思想、制度和事件,揭示基督教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读者得以了解基督教的特殊内涵、影响社会的方式、与其他文化要素的内在关联等。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把基督教史置于世界民族史的框架之中,从基督教与以色列民族、欧洲民族、世界民族的关系的角度来写基督教史,使读者在了解基督教历史的同时,也可总结宗教与民族之间的一般性关系。
  • 基督教会史

    作者:[美] 布鲁斯·L. 雪莱

    基督教会史(第3版),ISBN:9787208106598,作者:(美)雪莱 著,刘平 译
  • 基督教会史

    作者:[美]威利斯顿•沃尔克(Willisto

  • 基督教简史

    作者:G.F.穆尔

    《基督教简史》内容简介:圣经考证学派是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恩格斯曾指出,它“达到了一个神学派别所可能做的最高限度”。正象作者在书中所介绍的,这个学派是“历史学家把用在古籍研究上的批判的原则和方法,用到了圣经上来,并把属于近代史学基本概念的发展观点,应用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的研究上。”资产阶级学者们还企图“用历史方法,解决整个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穆尔是采取了这种态度来写《基督教简史》的。
  • 十字军东征图集

    作者:(法)陀莱/绘

    本书是《十字军东征》图集,十字军东征的标志在基督教历史中有着确定的、非常严格的含义。同样在艺术家的眼里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这里的,由一百贴图画连缀而成的十字军东征史,对十字军东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原因、经过、影响和价值的详尽说明,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系列图画并使之变得更饶有趣味。
  • 教会史

    作者:(古罗马)优西比乌

    《教会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会史,在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书试图重现从使徒时代到公元324 年这三个世纪的教会历史。全书共十卷,第一卷记载耶稣基督的生平;第二至第七卷叙述从基督教产生一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上台的时期;第八卷记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对基督教的大逼迫;第九卷记载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西方的胜利和马克西敏在东方的再次逼迫;最后一卷记述了教会获得宽容、和平以及罗马帝国支持的历史过程。 优西比乌的《教会史》是了解早期教会和罗马帝国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该书不仅提供了早期教会史重要的历史资料,而且为教会史的写作立下了一种典范。这部著作使优西比乌跻身于约瑟夫、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伟大的历史学家之列。 目 录 中译本导言 引言 第一卷耶稣其人其事 从奥古斯都到提庇留 评注:优西比乌论耶稣 第二卷众使徒 从提庇留到尼禄 评注:优西比乌论众使徒 第三卷传道与迫害 从加尔巴到图拉真 评注:优西比乌的资料来源 第四卷主教、作品与殉道 从图拉真到马可·奥勒留 评注:信仰的捍卫者与辱没者 第五卷西部英雄与东部异端 从马可·奥勒留到塞普蒂默斯·塞维鲁斯 评注:基督徒的苦难与申辩 第六卷奥利金与亚历山大的暴行 从塞普蒂默斯·塞维鲁斯到德西乌斯 评注:优西比乌的视野 第七卷狄奥尼修斯与异议者 从加鲁斯到戴克里先 评注: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 第八卷大迫害 从戴克里先到加勒里乌斯 评注:四位皇帝 第九卷大解放 马克西敏、马克森狄和君士坦丁 评注:迫害的终结? 第十卷君士坦丁与和平 评注:优西比乌与君士坦丁 附录1优西比乌对约瑟夫之耶稣记载的征引 附录2皇帝和主教更替年表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普利茅斯开拓史

    作者:[美] 威廉·布拉福德

    本书以“五月花”号抵达美洲鳕鱼角新普利茅斯港为界,记录了这次航行前后自1608到1647年近40年的故事。上部10章,讲述最初的起因、移居荷兰并确定定居美洲的经过。下部26章,叙述到达美洲之后他们所经历的所有重要事件,如:疾病、饥饿和死亡;与英国本土冒险家的合作与冲突;农场管理制度及移民与农场之间的协议;与印第安人、荷兰人等的交往、贸易;殖民地教会事务;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与和平;新英格兰殖民地联盟等等。 通过作者细致真诚的描述,以及所展示的诸多历史性文件,让今天的读者宛如看到一部浓缩的历史。在布拉福德笔下,清教徒们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他们为信仰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却开创出一个崭新的世界。如同世上的光,他们的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他们的故事,今天仍对着我们的良知、信心和勇气说话。
  • 基督教会史

    作者:(美)布鲁斯·雪莱

    基督教会史(第二版),ISBN:9787301067086,作者:(美)布鲁斯·雪莱(Bruce Shelley)著;刘平译
  • 错引耶稣

    作者:【美】巴特•埃尔曼

    2011年6月的《读书》上,登载了周颖的一篇书评“新约圣经:绝对神授还是历史产物”。介绍这本被华盛顿邮报评为“最不可能成为畅销书的畅销书”。《错引耶稣》2005年在美国出版,之后连续九周名列《纽约时报》的畅销榜,至今销售约三十八万册。《错引耶稣》的主要内容就是用严谨、确凿的证据和深入浅出的文字,来说明《圣经》的经文不是一成不变的神授本源,是什么人、为着什么缘故改动了经文。 如周颖在文章中所说:“《错引耶稣》推理严谨、行文生动,确属深入浅出、庄谐并蓄的雅俗共赏之作。倘若读者要找一本经文校勘学的入门书,或想要了解新约的传播史,或希望略知一二美国当前的经文研究动态,此书值得尝试。”
  • 诸天述说

    作者:丹尼斯·彼得森(Dennis R.Pet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破解早期地球之谜、 破解进化论之谜、破解人类起源之谜和破解古代文明之谜。每两页为一篇文章,每篇文章专注于一个热点话题,共114 个专题。 作者在本书中以严谨的科学实证方法,探讨了人们对世界起源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比如,地球真的有几百亿年的历史还是很年轻?人真的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从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上的很多证据是支持进化论?还是支持创造论?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类古文明曾达到辉煌的顶峰,而又一再神秘地衰落?中国文字与神在创世记的启示有什么联系?很多被忽略、被掩饰、被埋没的科学发现和证据被作者一一列举出来,并详加探讨,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并了解宇宙与人类的真正起源。 特点: 护教书:将创造论和进化论放在一起比较,为读者提供一个辨别真理的机会。适读人群:牧师、理工科人士、追求真理的人。 福音书:从科学的角度思考进化论。适读人群: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等的人。 科普书:青少年科普读物,适用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