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基督教

  • 完全饶恕

    作者:柯恩德

    《完全饶恕》为那些心里充满了“明明是受害者,却为何还要选择饶恕”之疑问的人提供了豁然开朗的答案。曾经与受伤经验拔过河的柯恩德,向你我阐述了“什么是完全饶恕”、“饶恕的错误认知”、“为何要饶恕”、“饶恕的具体行动”、“如何知道自己已经饶恕对方”、“饶恕和遗忘的艺术”:柯恩德也清楚指出,当人紧紧揪住伤害不放,任凭怨恨在生命中滋长时,将会迅速失去神同在的平安,以及更多生命的祝福。 完全饶恕,是你我一生必修的功课。因为自人类始祖堕落后,神所创造的美好世界,就战争不断,伤害在所难免。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伤害,莫过于两千多年前将一个完全无罪的人耶稣钉上十字架,但人类最伟大、最震撼的救赎和饶恕也同时从十字架发出:“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既然耶稣都选择了饶恕,我们这群跟随他的人,不也应当效仿他的榜样吗?但我们又如何超越这有违本性的挑战呢?
  • 狂热的爱

    作者:弗朗西斯·陈

    永恒的宇宙创造者爱你,用一种狂热、全能、无条件的爱。这不可思议,却千真万确。有人热切回应这种爱,也有人不痛不痒。 本书全面挑战当今物质主义的潮流,强调为他人而活,为社群而活,为信仰而活。作者亲身实践自己所宣讲的,努力把自身需要降到最低,积极过一个奉献的人生。
  • 讀書這玩意兒

    作者:楊牧谷

    能夠讀大學的人多,但懂得怎樣讀書的人卻只佔小數;讀書是在資訊世紀,謀生的必備條件。作者以輕鬆幽默的筆觸,記述他求知的經歷和多年的讀書心得,教你突破舊日讀書不好的桎梏。 本書第一篇文章“一生學習、一世穩妥”中,指出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學識來應付生活的挑戰,讀書就是迎接挑戰的最佳裝備了。另加兩篇由大學講師執筆討論互聯網 的文章,分享透過現代媒體做學問的經驗,和書末附上幾個值得參考的好書目。所以,看過本書後我們會發覺,其實讀書不是那麼難掌握和枯燥的,它與我們一同成 長,成為人生有趣的玩意兒。
  • 靈性低潮

    作者:钟马田

    你的基督徒生活是否充满活泼喜乐?你是否时常经历神应许给他百姓的自由、能力与丰盛?如果不是,你可能早已陷入灵性低潮危机中而不自知了。钟马田博士针对灵性低潮的种种形式、症候、难题加以诊断,并提出实际有效的解决之道。本书剖析深入详尽,可帮助沮丧挫折中的人学习克胜自我之道,重新恢复属灵的健康与力量,诚乃历久弥新之作。
  • 清心守候的女人

    作者:Debby Jones,Jackie K

    妳在等候什麼?一個白馬王子?一份絕佳的工作?理想的人際關係?一個溫馨的家?一份穩定的事業?一個小孩?若妳已擁有這些,那妳真正在等候的是什麼?妳所期盼的這些果真能為妳帶來完全的喜樂嗎? 這絕非一本專為單身者而寫的書,其獨特處在於未把重點擺在女人的婚姻狀態上(諸如單身、已婚、離婚或寡居),而是探索女人的心境,引導女人定睛於那位真正了解她內心渴求的唯一真神。 《清心守候女人》這本書並未引導我們如何找尋白馬王子,而是教導我們做個真正的女人。因此,聖經<路得記>所提到的敬虔女人的十項特質是本書所探討的重點。 這些特質不僅會提昇妳與神的親密關係,也引導單身者在約會時受到保護,並讓已婚者在婚姻中得著支持,離婚或寡居者獲得安慰。 當妳閱讀本書時,將會發現這些特質美麗地呈現於路得的生命當中。她全然委身於神,辛勤耕耘單身的日子,以堅定的信心倚靠神,活出美好的德行,全心全意地愛神,持守身心的聖潔,生活在安全感裡,知足常樂,遵循神的旨意而行,耐心等候神的回應。
  • 幸福的秘密

    作者:(美)葛培理

    我要坐下来撰写一本有关“曾传讲过的最伟大的讲道”的书——登山宝训——但是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八福”。我越是读它们、默想它们、研究它们,我就越发意识到,基督赋予了一种适于任何人的个人幸福配方,无论他的种族为何、地理位置何在、年龄几何,或者环境如何!虽然我采纳了圣经学者们的建议和许多现代圣经不同版本的翻译。它们都使用“幸福”这个词来代替“有福了”,既然这个词表达出了生命中的真正喜乐,但我还是基于心爱优美的英王钦定本《圣经》中的“八福”来发表我的拙见。 当尝试将这些想法付诸笔墨时,我也咨询了其他一些作家。在这短短几句话里,耶稣几乎让人们分享了他所教导的整个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某位人士所言:“在八福中我们找到的品格远超过一切问题,那完全是我们主自己品格的清晰表达。它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榜样。”
  • 简朴生活真谛

    作者:傅士德 (Richard J. Fost

    《簡樸生活真諦》一書理論及實踐部分兼備,重現內在與外在簡樸的平衡,亦提出個人及團體的簡樸並重。此書提醒人歸回神的創造及安息的秩序,亦勉勵教會推動簡樸生活,在世俗文化中活出基督門徒的特質。在信仰感受化的趨勢底下,此書能夠幫助我們重視信仰的生活實踐,加深人神 的關係,值得仔細閱讀。 郭鴻標博士(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
  • 工作的呼召

    作者:[爱尔兰] 理查德•斯蒂尔(Richar

    本书为你揭示工作和职业的敬虔之道。 清教徒以敬虔的生活而著名,信仰贯穿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他们认为工作是呼召,他们借着工作活出自己的信仰,并使社会受益,工作的报偿是属灵的、道德的。 本书被誉为18世纪的“职场新人手册”,阐明了每个职场人士应该铭记于心的全部教导,包括职业与家庭中的行为以及操守。作者以丰富的经验和信仰的深情写下谆谆教诲,引导青年人走上积极、热情、敬虔、节制的职场之路。
  • 活得优雅

    作者:刘志雄

    物资缺乏的年代,人们见面最常问的就是“吃饱了没有”,现代人见面则改问“忙不忙”。可见忙碌是现今的常态,也是一种通病!忙碌更是一种会令人上瘾的心态,在我们体内发酵,催逼着我们的人生变调,不可自拔地因忙而盲,让我们无法思寻正确的生活态度。 刘志雄长老的著作,向来注重实际的教导,书中教导符合圣经真理,同时包括很多具体又经典的实用策略,教你如何逃脱忙碌的牢笼、如何少做多赢、如何掌握真正的要事、如何运用零碎的时间成就大事、如何克服分心养成专注的习惯等。本书未必能让你成为掌控步调、享受生活的专家,但希望你在学习并实践各样技巧与方法的过程中,靠主得胜,不被这世界忙碌错误的潮流所吞噬。让我们都能成为时间的主人,享有优质生活。
  • 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

    作者:张晓林

    利玛窦是明末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天主实义》一书是利玛窦藉儒学经典,以对话形式撰著的天主教“教义问答”。本书在对《天主实义》文本作细致评点与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利玛窦撰写其书的历史背景,并把它放在中国思想史的源流中进行考察,从而对《天主实义》及其影响作出了更有说服力的诠释
  • 字里藏珍

    作者:巴刻

    钥匙开启门户,钥字启发思想,打开心灵。巴刻博士借着阐释圣经中常用的钥字,如「启示」、「魔鬼」、「和好」、「公义」、「更新」、「圣洁」、「死亡」等,有系统地引发起贯串着字句的神学思想,使读者领会其中精义;从而深入地明白圣经的真理,建立稳固的信仰,得着属灵的智能。
  • 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

    作者:陶飞亚,吴梓明

    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ISBN:9787533425951,作者:陶飞亚,吴梓明著
  • 跨文化的诠释

    作者:李天纲

    本书以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为媒介,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全书围绕天主教和儒学的关系,讨论在当时学者之间发生的“基督论”、“年代学”、“儒家宗教性”和“中国礼仪之争”等问题。作者在文本研读和事实考订的基础上,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跨文化诠释”。书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很多是近年来学术界新披露的档案文献,还有不少是作者从明清史籍中查考的相关记载。作者认为: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和中国儒生之间有着比一般估计的“天文”、“地理”、“历算”、“火炮”等器物层面更加深入的精神交往,甚而在儒家“经学”和天主教“神学”之间,展开过深入的学术探讨。用“跨文化诠释”的方法,重现、审视和判定四百年前发生的“经学与神学相遇”的历史,作者提出:中西方学者之间的初次相遇,给世界激发的是一种“人文主义”,而非“殖民主义”。
  •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

    作者:梁冠霆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内容简介: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最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 基督教的本质

    作者:费尔巴哈

  • 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

    作者: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的作者马丁·路德是德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对基督教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路德以一种轻松的谈话姿态,展示了他对神学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见解,包括他与魔鬼斗争的宗教体验;又因为是在路德安静的晚年进行的,与之前激烈的斗争状态完全不一样,可以展现出晚年路德的心态,因此,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思想史的材料。 2,史密斯博士认为,阅读《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我们能掌握16世纪的中心思想、逸事和讽刺的爱、大众的想法、强烈的宗教和民族感情。——PreservedSmith,Ph·D,Luther’s Table Talk,a Critical Study,New York: Th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路德的坦率在《桌边谈话录》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一出版,就受到了天主教徒和人文主义者的攻击。但它无法阻止它在民众中受到的欢迎程度,在16世纪结束之前,它至少有12个德语版,还不算拉丁文译本。——凯特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路德爱用比喻,语言生动,与其正式著作也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路德在公开与私人两种场合下的不同风格。在正式的著作中,路德的比喻使用主要以《圣经》的用途为依据,而在私下的谈话中,比喻频频使用,妙语连珠。如将上帝统治世界比喻成“就像一个为孩子摇摇篮的女仆睡着了一样。”所以该书《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非常值得大家一读,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皮特博士加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蒂里希选集(上下)

    作者:[美] P.蒂里希(Paul Tilli

    这本《选集》中各篇著作的内容,读者已经可以读到;而对它们的理解,也许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之长河中,我的理解只是小小的一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也许是不能,同时也不必)对各篇的内容逐一评述,而只想对某些编排的考虑和相关的背景稍加介绍,然后再对蒂里希的生平及其思想中的某些主题稍作评述,以期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些许帮助。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 浪子回头

    作者:卢云神父

    半瞎、面露慈憐的父親,伸出手,堅定溫柔地擁著滄桑、衣衫襤褸的小兒子;一旁站著的是雙手拘緊交叉胸前、神色懷疑不悅的大兒子。畫家林布蘭讓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鮮明生動地躍上畫布。經過一百年,作家盧雲與畫偶然相遇,開啟了漫漫的心靈之旅。 到底誰是真正的浪子?是揮霍浪蕩的小兒子?是懷怨生氣的大兒子?是你﹝妳﹞?抑是我?到底人心靈深處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人如何能歸回真正的屬靈天家,與天父同享歡喜快樂?在本書中,盧雲說不論大兒子或小兒子,回到屬靈天家的惟一途徑,也是天父對我們每個人的期許:「成為父親﹝或成為母親﹞:擁有天父的慈愛心腸,像祂一樣完全」。就讓我們進入「浪子」的世界,一起尋回歸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