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基督教

  • 圣经(天主教思高版)

    作者:天主

    旧 约 共46卷 创世纪(50 章) 出谷纪(40 章) 肋未纪(27 章) 户籍纪(36 章) 申命纪(34 章) 若苏厄书(33 章) 民长纪(21 章) 卢德传(4 章) 撒慕尔纪上(31 章) 撒慕尔纪下(24 章) 列王纪上(22 章) 列王纪下(25 章) 编年纪上(29 章) 编年纪下(36 章) 厄斯德拉上(10 章) 厄斯德拉下(13 章) 多俾亚传(14 章) 友弟德传(16 章) 艾斯德尔传(10 章) 玛加伯上(16 章) 玛加伯下(15 章) 约伯传(42 章) 圣咏集(150 章) 箴言篇(31 章) 训道篇(12 章) 雅歌(六幕)(8 章) 智慧篇(19 章) 德训篇(51 章) 依撒意亚(66 章) 耶肋米亚(52 章) 耶肋米亚哀歌(6 章) 巴路克(6 章) 厄则克耳(48 章) 达尼尔(14 章) 欧瑟亚(14 章) 岳厄尔(4 章) 亚毛斯(9 章) 亚北(1 章) 约纳(4 章) 米该亚(7 章) 纳鸿(3 章) 哈巴谷(3 章) 索福尼亚(3 章) 哈盖(2 章) 匝加利亚(14 章) 玛拉基亚(3 章) ……………………………………………………………… 新 约 共27卷 玛窦福音(28 章) 玛尔谷福音(16 章) 路加福音(24 章) 若望福音(21 章) 宗徒大事录(28 章) 罗马人书(16 章) 格林多前书(16 章) 格林多后书(13 章) 迦拉达书(6 章) 厄弗所书(6 章) 斐理伯书(4 章) 哥罗森书(4 章) 得撒洛尼前书(5 章) 得撒洛尼后书(3 章) 弟茂德前书(6 章) 弟茂德后书(4 章) 弟铎书(3 章) 费肋孟书(1 章) 希伯来书(13 章) 雅各伯书(5 章) 伯多禄前书(5 章) 伯多禄后书(3 章) 若望一书(5 章) 若望二书(1 章) 若望三书(1 章) 犹达书(1 章) 若望默示录(22 章)
  • 裸颜

    作者:G.S.鲁益师,C.S.Lewis

  • 圣经

    作者:启导本编辑小组

    中文圣经启导本提供经文、注解、串珠、读音、译义、索引、备考、现代用词八用。 本书连书后地图共2000面,逾350万字。其中经文采用和合译本,新标点符号。经文注解部分约150万字。除注解以外,每卷书前有简介、参考资料、大纲、还有多图片和图表插排在各卷之间,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圣经》乃是一部奇妙的书,能解决人类最大的需要.它是全世界的人所最喜爱读的一本书,因此它的印发数量已超过60亿本;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一些事物如十字架,七天为一周的周期和公历的年代等都是以圣经中的历史为根据的.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6);"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彼后1:21); 圣经是出自上帝的证据:1.完美统一的组合 2.确实可靠的记载 3.准确应验的预言 4.在摧毁中得保存 5.真实奇妙的科学 6.丰富切实的内容 7.改变人心的大能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6)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圣经写成已超过3000多年,借40多人按上帝的意思写成66卷,内容却是统一完美的,他们写作的地点.时代.都不相同.一个写在叙利亚,另一个写在阿拉伯,第三个则写在希腊......圣经的第一卷《创世纪》写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末一卷《启示录》则写于公元96年,相隔1600年左右.书写者的地位和文化水平也很悬殊,其中有君王.诗人.牧人.文士.税吏.医生.渔夫等,虽然如此,但圣经的全部内容却是很协调的.这就说明圣经的写成是有一位主持者耶和华上帝.各卷的体裁虽各有不同,但其论点.教训和中心内容都是一致的,见证耶稣是人类的救主; 上帝说:"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赛46:10)世人没有说预言的能力.对极短时期的猜测或有人能作,但对数百年数千年以后的事,离了圣经的启示,就绝无预知的可能.圣经中有论及个人.一城.一族.一国和全世界的预言,这些记载于近 2000年及3000年的预言至今差不多都已应验了.据统计,圣经内容三分之一是预言,预言的中心是论证救赎人类的计划.如:徒1:8 太24:14预言耶稣拯救世人的福音从耶路撒冷起传到全世界,这个写于近2000年前的预言今天已经实现.目前圣经的译本已达2062种(见《天风》 94.8),现印发总数超过60亿本,平均全世界人手一本,圣经如不是出于上帝决不会如此传遍全球. 世界上任何的著作兴旺率即使再高.发行量再大,也不会超过圣经所创造的奇迹. 据统计过去有名的科学家多数相信上帝,如:牛顿.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达尔文.赫胥黎等等.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牛顿不仅在科学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认识上帝以后,28岁后开始全力研究圣经,接受耶稣为个人救主,在晚年时创作了超过50万字的神学著作,在神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另外,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晚年时也相信了上帝,达尔文在1876年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不能假装要在这最深奥的问题上作一点最低限度的解释,万物肇始的神秘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人们必须满足地作一个不可知论者,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见《达尔文及其进化学说》24页,1976.11.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世界名人宗教观》一书中提及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探险家.历代君王.英雄.政治家中都有不少人相信真神上帝.因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 目 录------------------------------------- *旧约 新约 (各书简介及参考资料 刊每卷书前) *序 *图片目录 *图表目录 *圣经书卷简称表 *怎样阅读圣经? *中文圣经启导本两用法 *旧约里的信息--旧约导论 *旧新约间四百年“沉默时代” *旁经 *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 *新约里的信息--新约导论 *圣经教导的真道 *中文圣经是怎样来的? *考古学的发现 *末后的事 *主题索引 *圣经难字读音对照表 *圣经度量衡表
  • 拯救与逍遥

    作者:刘小枫

    这本书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礼和对话。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佛道更不必说。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酥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
  • 欢喜读旧约

    作者:Philip Yancey,杨腓力

    封底文: 「旧约篇章犹如不止息的鼓声, 自始至终说到这个世界是围绕着神运转,而非我们。」 不合时宜? 深奥?乏味?枯燥? 抗拒?厌烦?逃避!???? 作者运用了深邃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分享了自己读旧约中几卷书的精采心得,也描绘了从逃避旧约到爱上旧约的心路历程。当书中的文字跳入脑海里,将不难窥见在旧约的每卷书背后,藏着上帝凝望人们的眼神,处处流露出祂的深情与智慧。 像父母,像情人,从亘古到永远,祂爱的眼神未曾挪移。鲜活兼具感性与理性的文字,将引导你──打开心扉,跳出旧约的框框,让心情和态度归零,把旧约读到心的深处。 目录 第1章 旧约值得费心读吗? 神像任何一个坠入情网的人,渴望得到响应。 第2章 乔布记:黑暗中望见 乔布记的「不该受苦」对这样的时代似乎特别贴切。 第3章 申命记:甘苦交集的滋味 一个畏首畏尾的牧羊人,成为第一个神所拣选向百姓说话的中保。 第4章 诗篇:心灵点滴皆音符 诗篇罗列的是属灵札记的采样,犹如个人写给神的信。 第5章 传道书:智慧的终结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 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 第6章 先知书:神的回复 先知远非先前刻板印象里喜欢骂人的老古板;他们可说是最「现代」的作家。 第7章 谜底揭晓前的回声 我重要吗?神关心吗?神为什么不行动?
  • 七重山

    作者:(美)多玛斯·牟敦

    1948年的美国,一位隐修士多玛斯·牟敦对年轻时的自我做了最深沉的反省,写成了《七重山》这部卓越的自传。幼年失怙的他,一直过着荒唐、飘荡的岁月,没有真理的引导,没有天主荣光的照耀。然而,长久以来周遭的宗教事物与经验,却又让他隐隐感到天主在指引着他。在历尽各种困顿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天主,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七重山”一名出自但丁的《神曲》,意指在炼狱中经历种种艰困、最终攀至天庭的过程,作者以此自喻从荒唐无知到发现真理的不寻常一生。他以极其优美的笔触写下自己的精神传记,让读者见其文如见其人;阅读这本书,不仅能指引我们走上真理的道路,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亟欲破茧而出、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与动力。 美国著名诗人范多伦曾说:“经典就是一本一印再印的书。”《七重山》甫一推出,立即列入美国该年度畅销书第五名,六十年来全球销售数百万册。如今这本书以完整面貌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在这混乱虚无的年代,更能显示出这部经典的价值。
  • 前车可鉴

    作者:弗兰西斯·薛华

    我们怎能存活呢 冬青树 《前车可鉴》是当代基督教卓越的思想家、有知识分子宣教士之称的法兰西斯•薛华博士的巨著。他深入神学、哲学、历史、社会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历史画卷:基督教的兴起、古罗马的败亡、中世纪教会的变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及特质,并从圣经真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勾勒出一个人本之人文主义兴起并不断向神本挑战对决,然后出现各种各样妥协思潮的过程。薛华特别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描述分析了从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启蒙运动时代人的意气风发到现代人的悲观绝望,指出西方文化衰落的根源乃在于身为造物的人竟企图僭越造物主的位置——这恶中最大的恶,并呼吁唯有接受上帝的启示,依照圣经真理而活,人类才有希望。 此书的英文原名为“How Should We Then Live?”,取自旧约以西结书33章10-11节:“人子啊,你要对以色列家说:‘你们常说:我们的过犯罪恶在我们身上,我们必因此消灭,(我们)怎能存活呢(how should we then live)?’你对他们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此书名有中译为“我们该如何生活”,似乎远不能反映出作者所关切问题的紧迫和严重。薛华探讨的议题是关乎生命的,绝不止于生活的层面。 在书中,薛华不仅针对当时代的特征和西方思想文化甚或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意见,向现代主义同时也向后现代主义发出基督信仰的警语,亦对当时福音派教会和基督徒的生命所存有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三十多年后这些提醒对教会和基督徒而言仍不无助益。 薛华认为,教会和基督徒个人应该作暮鼓晨钟,就社会不公及罪恶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今天我们觉得遗憾的,是基督徒应该说话的时候,往往保持缄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爱心运用财富的问题上,基督徒三缄其口,这就与他们的身份不符了。”( 《前车可鉴》,122页)他提到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人物,如沙甫慈布利(Shaftesbury)、威伯福斯(Wilberforce)、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他们曾毫不忌讳地指斥邪恶和不义。沙甫慈布利曾努力不懈地防止矿厂和工厂的女工及童工被剥削;约翰•卫斯理斩钉截铁地反对奴隶制度;威伯福斯与其克拉朋联盟的弟兄们更是一生致力于废除英国的奴隶制度。他们在抨击反对这些社会不公和罪恶时,无不遭遇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甚至敌对,但他们却矢志不移,只因他们认定,警戒、反对有悖上帝真理的罪恶是上帝对他们的召命。在今天,“没有爱心运用财富”的种种行为似乎已然不关涉任何的不义,甚至成为时尚、高品质生活的标志为人羡慕和追求;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好象已经成为历史,却刚有“人贩子、现代包身工、黑砖窑”赫然被曝光;性革命、同性恋合法化的浪潮滚滚而来,知名女学者李银河已着手向人大提交《中国同性婚姻提案》,中国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身份的名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崔子恩被称亦是虔诚的基督徒......面对此等种种,我们中国的教会、基督徒似乎也是沉默的。而这种沉默不啻是在印证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那些关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教训、言论只适于用来在教会和基督徒的圈子中传布,不能用基督教的价值观衡量非基督徒。现今的中国亦是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本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实在’——就是非人格的宇宙——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 《前车可鉴》,122页)相对主义者则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遍真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内在特征,只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普遍有效的道德原理也是不存在的,所有道德原理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世界观的历史》,290页)他们均不承认有“绝对”,薛华说:“我们这一代有一个古怪的标记——唯一的绝对就是绝对地强调没有绝对。”( 《前车可鉴》,213页)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复无常。”“如果在人的思想背后没有绝对,那么,我们便无从判断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了,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结果便会无止境地争论和分歧下去。”( 《前车可鉴》,138页)但是,根据圣经,“绝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评断某些事情是对的,某些事情是错的。薛华认为,“教会应该勇敢、清楚地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因为这是圣经的吩咐”。( 《前车可鉴》,110页)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要吹角,警戒众民。“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以西结书33:6)。 其次,在薛华看来,基督徒的信仰应该是一种整全的世界观。《前车可鉴》一书就是对他所理解的基督教世界观的表述。很多人以为,基督教是和物质世界与公共生活无关的一个领域当中的一种“个人信仰”,它负责在人脆弱的时候安慰人,其他的事情还是其他的事情。很多信徒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正如诺格尔在《世界观的历史》一书中所言,他们只从教会、圣经、教义、事工、灵性、宗教,或上帝的角度来理解信仰,却没有把它理解为一种全面的、包罗万象的、整体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督教信仰本为一片汪洋,却在许多信徒心目中被缩小为一只鱼缸。因此许多信徒的生命也呈现一种“分裂”的状态,如在教会内和教会外完全是两种面貌。薛华认为,人人对事物都有一套先存的观念,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种世界观,虽然人自己未必能察觉得到。人的世界观是他的价值的根据,于是,也就成为他作决定的根据,“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前车可鉴》,15页)薛华使人们认识到,从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基督教及其对立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督教不仅告诉人们如何才能获得宽恕,它还是一种整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督徒必须认识到,他们的信仰包含关于人生世事的重要哲理。(《世界观的历史》,32页)许多信徒生命表现出“分裂”性,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世界观没有完全地转变。古今中外,人无不处于各种压力之下,基督徒亦不例外。薛华说,面对压力,不同的世界观能发出不同的承受力。初代教会的基督徒之能抵抗不同的宗教混合和不受罗马文化种种坏方面的影响,就说明了基督教世界观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其根基——一位无限的、有位格的神,以及他的道。在此基础上,基督徒可建立一个普遍而绝对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基督教世界观,作为其生活以及判断自身所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根据;他们可以懂得无神之人无法找到的宇宙和人类的知识,也找到个人独特的尊严和价值的真正根据。( 《前车可鉴》,18页)基督徒当如何应对当代世俗主义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种种压力和难题呢?薛华呼吁,基督教世界观是唯一可以信赖的能够使人们摆脱世俗生活困境的选择。 福音派与当代文化表达之间似乎一直有一层看不见的帷幕,《前车可鉴》起到一种拆毁的作用,薛华在其中提供了基督徒对雕塑、音乐、绘画和文学等现代人心灵的哲学陈述的解读。薛华极其强调基督信仰是一个整合真实的信仰,与人生各个层面,无论是哲学、伦理还是艺术、社会、文化,都息息相关。把这些人生之点用基督信仰的线串联起来,便构成一面整合的真实。他是一个“见树又见林”的人。(《神学的视野》,313页)他非常强调基督徒要熟悉当时代的文化语言,否则便无法与福音对象特别是非信徒知识分子展开对谈,有效地在当代传扬福音。受薛华的影响,众多福音派信徒已经开始用基督教的观念来思考世事人生,亚斯伯里神学院的哲学家华尔斯说:“薛华的书使我对基督教的认识改观。他帮助我比以往更广泛地思考我的信仰。我的信仰演变成较完整的世界观,包含许多以前我从未清楚想过的和属灵有关联的事物。”(“薛华的异象和挫折”)我想这也正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看过《前车可鉴》一书后的感受。 薛华的这本书还提醒我们注意现代人文主义的种种陷阱。首先是圣经无误论的动摇。如果基督徒单单承认圣经中的价值体系、意义体系和宗教事物,却贬低圣经所肯定的宇宙观、历史观和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者把圣经的宇宙观、历史观和道德绝对规范放进以文化为出发点的领域,就会掉入存在方法论的窠臼。他提醒,如果把圣经打上存在方法论的烙印(不坚守圣经无误论),基督徒在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中便起不了“盐”的作用,就没有真正的绝对来改善或审订文化、国家和社会。( 《前车可鉴》,249页)其次是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只求个人的安定和富足”,可说这是当今世俗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危险之一在于人会渐渐失去对自由和真理价值的兴趣,政治会再没有理想可言。而大多数的教会对此无能为力。因为长久以来,许多教会都只是在教导一种包有宗教术语外衣的相对的人文主义。( 《前车可鉴》,222页) 薛华还提醒,“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单要知道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会给我们知道真理是什么),而且要着意实践它,尽我们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影响社会。”( 《前车可鉴》,250页)薛华一贯强调基督徒的信仰要能付诸实践。他认为教会不单教义要纯正,而且要能实践真理,活出神学,要有实际的社会关怀和行动。在经历一段长期的属灵危机后,薛华看见:基要信仰必须经由实际的爱来传播。“地方教会或基督教团体必须信仰纯正,但也应该是美丽的,地方团体是超自然神的标本,是在世人中间彰显实质医治的群体......多少正统地方教会,在这点上是死的,没有丝毫爱和交通的迹象。如果在地上活不出实际,等于否定了我们所表白的信仰。”(“薛华的异象和挫折”)薛华自己和妻子于1955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镇创办了一个名为“庇荫所”(L'Abri)的独立福音机构,开放自己的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从教授到辍学学生,艺术家到工程师,嬉皮士到家庭妇女,都在“庇荫所”留下身影。他们中多半都是寻求基本哲学问题答案,希望找到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的人生意义和目标的年青学生和知识分子。薛华夫妇盛情地款待、聆听并与这些年青知识分子对谈,提供基于纯正信仰的各种讲座、讨论会、沙龙、音乐会等等,用真诚的答复回答他们真诚的问题,向他们见证绝对的福音真理。("L'ABRI")许多迷茫的青年都在“庇荫所”被薛华夫妇的生命所影响,在那里找到了思想的出路,知晓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他们的生命发生改变,跟随基督,更热爱生命和思考。薛华不但传讲真理,更活出真理。作为定位为服侍知识分子群体的教会,我们为数众多的福音对象也是造访“庇荫所”那样的迷茫青年:他们受到各样现代或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接受人类纯为物质世界、时间和机率的产物。多数人无法分辨是非对错,不知道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他们的道德观紊乱,深具社会疏离感,但却充满追寻美好事物的真诚......我们无疑可以从薛华的思想和事工中觅得有益的启发。 最后,从《前车可鉴》整本书的写作特点甚至其英文书名中,我们可以一窥薛华独具特色的传道、护教方式。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前提;人存在的真实包括两方面:人本身的人性以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基督徒的大前提(1、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2、宇宙是从位格开始。3、自然是个因果的开放系统。)与存在的真实相合;非基督徒的大前提(1、没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2、宇宙是从非位格开始。3、大自然是个因果的封闭系统。)与存在的真实不相合;所以非基督徒是活在一种张力的状态中;这种张力有利于传福音。(《神学的视野》,317页)薛华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找出福音对象内心的张力点。以《前车可鉴》一书为例,世人无不关心“如何存活”的问题,也无不从根本上被这一问题困扰。薛华要读者带着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与他一起踏上回顾西方文化历史的旅程,寻找问题的答案。借着对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犀利剖析,他给现代读者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他们从前辈寻索的身影中看到并反省自己的本相。薛华让现代人看到,其自身思想与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激烈程度不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所抱持的种种人生世界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带来意义与满足,只能是加深人心灵的矛盾和困惑。薛华就是这样用他的智慧和爱心让对方深深体会自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不能再找其他借口来防卫,不能不承认在实际的境遇中,自己的思想根本没有出路,自己实在需要改变。薛华的这种福音预工、这种护教性对话的松土工作对我们中国教会的知识分子福音事工的开展应该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世界观的历史》,诺格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神学的视野》,萧保罗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7 3."L'ABRI",Edith Schaeffer,Tyndale House Publishers,1971 4.“薛华的挫折与异象”,Michael S.Hamilton,孙以理译,《校园》,1999年4月号 (《前车可鉴》,薛华著 华夏出版社出版)
  • 英国复兴领袖传

    作者:莱尔

    18世纪的基督教世界有过一场伟大的属灵复兴,而在那场运动中产生的如怀特菲尔德、约翰·卫斯理等领袖人物已经成为教会历史上的中流砥柱。 《英国复兴领袖传》以人物传记体的形式来介绍那个复兴时代的面貌,书中除了记载怀特菲尔德、卫斯理这两位世人熟知的复兴领袖,还介绍了罗曼、罗兰斯、格里姆肖、贝里齐、维恩、托普雷迪、赫维、沃克、弗莱彻这九位对于当时信仰复兴作出功勋成就的著名牧师,许多人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听见。这十一位巨人彼此呼应配搭,共同组成了一支复兴的军队,正如书中在谈到他们时说:“怀特腓尔德和卫斯理是属灵大军中的骑兵,在全国各处上下巡游。格理姆肖是一位步兵,他的总部在豪渥斯,从来不曾远离本部。与此同时,罗曼是一位重炮兵司令,在一座大都市的中心位置身居要塞,很少在城墙以外活动。然而这四个人都是神手中成就大事的大能工具;没有一个人是无足轻重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战线上大大效忠。”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复兴年代,从繁华的伦敦都市到偏远的边陲小镇,从劳苦担重担的矿工到没有盼望也没有上帝的农民,几乎每一个地点,每一批人群都被宗教复兴的浪潮所卷动。我们因此也看到,十八世纪的英格兰,原来国力衰微,政治、经济腐败,信仰、道德都处在极大的黑暗当中,而通过这一场伟大的信仰复兴运动,整个国家都被震撼,从而改变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使英国在十九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在记述这些复兴领袖时,不仅简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传道事迹,也着重地从一个比较公允的角度对他们侍奉的风格,生活的方式,以及卓越的品格和缺点都作出了评价,由于作者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传主资料、讲道稿,使我们能够除去历史和宗派的迷雾,对他们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主教J.C.Ryle,他在1837年在教会听以弗所书第二章的讲解时他经历了福音的大能而改宗归信基督,从1841年起,在英国圣公会从事了廿五年的牧会工作。 莱尔主教是一位优秀的圣经释经家和作家,他继承十七世纪伟大的清教徒传统,持守圣经的至高权威。他包括本书在内的作品受到斯托德等大家的推崇。莱尔也是大能的讲道者和忠信的牧者,司布真认为他是“英国国教中的杰出人物”。 《英国复兴领袖传》的副标题原为“The Christian Leaders of Last Century”,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在1866到1867年间英格兰一份著名的刊物上刊登的,莱尔在1869年整理成书,本书可以说是对18世纪那场伟大属灵复兴以及那一批信仰巨人的一份最好的缅怀,而今天,当我们阅读莱尔主教一百多年前的这部作品时,教会历史上伟大的一幕也仿佛就在眼前。
  • 论基督之大与小

    作者:雷立柏

    本书是“思想文库《宗教与思想》丛书”之一。《论基督之大与小》一书,就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从西方人的立场来看东方及东、西文化交流的一种尝试。这部著作是奥地利青年学者雷立柏博士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基督教之不同态度和选择的读书笔记,随感和评议。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中国知道分子论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其涉及面包括对基督教有好感的知识分子、基督新教知识分子、天主教知识分子、以及相关著作,故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涵盖面。 (节选) 本书序 第一章 导言:基督的“大”和“小” 第二章 19世纪末的情况 第三章 对基督教有某种好感的知识分子 第四章 接近新教(耶稣教)的人物 第五章 接近公教(天主教)的人物 第六章 讨论基督教的一些著作 第七章 评估和结论
  • 克里姆林宫的钟声

    作者:杨腓力

    當東德柏林圍牆倒塌之時,共產主義下無神思想的牆垣也跟著瓦解;從柏林圍牆到克里姆林宮,擁抱馬克思主義夢想的人,都在尋求一個人治的完美社會,好讓他們在其中樂利祥和毋需為善;然而將近一個世紀的實驗,人們從中領悟到的,就是他們的社會不但離開完美甚遠,人們甚至忘記了何為良善。蘇俄流亡作家索忍尼辛說:「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聽到不少老人們分析俄國之所以掉進這災難的原因:『人忘記了上帝,這就是一切的起因。』」
  • 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

    作者:齐宏伟

    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绝非各种文化因素的简单拼凑。但从什么角度能更准确阐释鲁迅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则定要引进某种文化坐标作为参照。 本书沿着基督教文化这一独特的坐标和方向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细致解读,提出鲁迅最深的精神资源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是启蒙思想的人道主义,而是“希伯来精神”影响下的“个”的精神和“幽暗意识”这一重要观点。鲁迅对《圣经》经典及摩西、耶利米、耶稣等人物都很熟悉,他与某些基督教作家心心相印,他的某些观念更可溯源至基督教文化,表明鲁迅与基督教文化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全书贴着鲁迅入思,学术视野开阔,既为“回到鲁迅”提供了台阶,又为“超越鲁迅”架设了天梯。
  • 圣经故事

    作者:[美]巴切勒

    本书的版本来自英国有悠久和深厚传统的LION出版社。由Mary Batchelor先生脉络清晰的叙述和John Haysom画师富有想象力的插图构成,两者结合得非常完美。 它讲述了关于世界起源和人类幼年的故事,是世界文明的源头经典之一。 其中有部族历史、民谣、诗歌传奇、箴言布道文、政论、法律神谕、书信等。 本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文洁若翻译,其汉语译笔简约生动、准确优美。
  • 穿越网络的信仰思辨

    作者:基甸

    本书作者是最早在中文网络上参与关于基督教的信仰论争的基督徒之一, 被称为“网络辩道先锋”、“骨灰级网上基督徒”。作者至今仍活跃于中 文网络,其网文广受网友关注,在网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本书是作者 第一本印成铅字的网络文集,选文侧重于作者对基督信仰批判的回应和 对基督信仰的反思。本书是中文网络上的信仰论争的历史见证,也是作 者多年思辨信仰问题、与非基督徒知识分子对话的结果。本书适合追求 真理的知识分子、愿意了解真实的基督信仰的“慕道友”和有心向非基 督徒朋友陈明基督信仰的基督徒阅读。 自序 苏文峰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之以灵》 范学德序《网络宣教的先锋》 王一乐序《屏幕后面的基甸》 王 怡序《这是天父世界》
  • 我爱吕西安

    作者:帕特里夏·圣约翰

    《我爱吕西安》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和饶恕的动人故事。美丽的尔卑斯山丛林中,散发着山毛榉和蓝铃花的芬芳。白雪皑皑的冬季,空旷的山谷时常飘荡着雪撬和牛铃的声音。两个少年面对成长的烦恼……
  • 论道成肉身

    作者:[古罗马]阿塔那修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阿塔那修的两部名篇:《驳异教徒》和《论道成肉身》。在这部分,阿塔那修驳斥了希腊罗马的哲学观念和偶像崇拜,阐明了基督徒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的意义,为《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记录了阿塔那修与阿里乌主义的抗争,驳斥了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异端阿里乌主义,是早期教会历史的珍贵文献。
  • 《出埃及记》释义

    作者:[美]米耶斯

    出埃及记是希伯来经典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讲述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通过旷野到达迦南地的故事。本书是对该文化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书中主题和价值。
  • 地狱来鸿(大榔头写给蠹木的抒情书)

    作者:C.S.路易斯

    大榔头是魔鬼党的总书记,他的侄子蠹木是新近完成受训的小鬼使,阿蛮是位不久前才信主的年轻人,居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方酣的伦敦。蠹木奉命掳获阿蛮的灵魂,资深的老魔头写信给欠缺经验的蠹木,调教他如何诱惑阿蛮,让他不知不觉中背弃基督教信仰。大榔头的诡计层出不穷,阿蛮最后魂归何处?大榔头写给蠹木的31封煽情信是二十世纪护教大师鲁益师将讽世想象发挥到极致的精彩佳作。付梓之后,立即被誉为通俗神学的里程碑。书中的每一封信都环绕着一道特定议题展开论述,其中涉及了抽象层次的永世神学与时代思潮的反复辩证,人性高低起伏、怀忧与戏耍环境更迁的心理特质,以及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基督徒灵性操练,包括祷告、饮食、居家、择友、结社、婚姻、性爱,与国难当前无可规避的社会责任等等,读之趣味横生。
  • 尘世的惶恐与安慰

    作者:吴飞

    《尘世的惶恐与安慰》记录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一些感悟,道出了他进人西方文明之后受到的思想触动,其中既有救赎神话带来的震颤,也有被自由精神感染后的安慰,更有在触摸一些灵魂时的亲切与景仰;但所有这些,都浸泡在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惶惑和怀疑当中。作者很喜欢西方现代文明的悲壮感和自由精神,但也深深感到这种属灵的文明带来的单调、虚无、令人焦虑的生活方式。作者试图在深人西方的同时反观自我,并反思这种尝试所带来的更多的疑问。
  • 《雅各书》《犹大书》释义

    作者:[美]布罗森特二世

    所属丛书: 经典与解释•剑桥圣经注疏集经典与解释•剑桥圣经注疏集 《圣经》对人类历史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至今无出其右者,尤其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文学、政治、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为了帮助读者深入细致了解圣经文本、进一步理解西方文学经典中的众多巧妙借用与内蕴丰厚之处,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起,陆续推出一套关于圣经的各卷释义——剑桥圣经注疏集(The New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该丛书吸收了最新的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丛书主编采取兼容并包之态度,不拘泥于某一学派立场,各卷释义的作者或保守严谨,或自由大胆,呈现出圣经研究领域内的不同风貌,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对新约圣经中成书时间较早、却被学界长期忽略而处于圣经研究边缘地位的两部书卷《雅各书》《犹大书》进行了透彻而全面地分析。作者对这两部基督教历史上最古老的书卷给予了恰如其分地关注和解释,既带领读者回到成书年代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之中,展开了地中海文化和早期基督教的宏大背景;又揭示了其中的教导对今天仍影响深远的现实意义,着力唤醒读者的向善之心。书中对《雅各书》的文本结构之条分缕析,对雅各所宣讲的财富观的重申,精彩鲜活、发人深省,尤其值得一读。 评论: “布罗森特二世对犹大书的评注显示出了他这封难解而简短的新约书信的赞赏之情。——Greg Carey 开斯特神学院 西方传统•剑桥圣经注疏集 其他书目: 麦修斯 《士师记》《路得记》释义 科纳 《哥林多前后书》释义 威瑟林顿三世 《启示录》释义 阿诺德 《创世纪》释义 奈雷 《约翰福音》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