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汪丁丁
-
跨学科教育文集
《跨学科教育文集》内容包括:这本书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在“物竞天择”及“弱肉强食”法则冲击下“救亡一启蒙”交替演化至2l世纪,由当代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关于跨学科教育之书,也是当代中国乃至当代人类的教育由知道(学习知识)而“知”“道”的跨学科教育之书。作为当代中国主张跨学科教育的第一人,作为以讲究道德著名的经济学家,作者以《文字的代价》一文振聋发聩地指出当今人类教育最严重同时也是最被忽略的问题:智慧被知识取代,人格被物欲置换。在给中国第一家试图践行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校领导的信中,作者说明:跨学科教育,其实就是早期儒家与当代西方的教育的和合,只不过为凸显当代大学的分科制度对人类心性自由的极大限制与摧残,我们将教育之道特别表述为“跨学科”的教育。跨学科教育,开宗明义,以“道德情操”为首要问题,以“社会问题”为首要问题。这两大问题,前者涉及个性修养,后者涉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及公共政策,相辅相成,互为激励,不舍众生,不蔽良知,诚所谓“修道之谓教”。 -
制度分析基础
本书的内容包括导论——从现代经济学的几个问题开始、叙事、教材、思的路径、方法、意义以及现代经济学不打算面对的经济现象、康德《逻辑学》——导论、康德《逻辑学》——康德思想体系概观、康德《逻辑学》——正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经济学到知识理论、生命、市场、均衡;知识论、代数格、文化现象及其他、结语、“制度分析基础”八十篇阅读文章的主题索引等详细的内容。 -
身体与生命.西医与中医
《身体与生命,西医与中医》针对类似“中医应该被取消”这类打着所谓“科学”旗号的妄语,深入探讨中医、西医各自的历史起源、现实困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向,并且分析中医、西医与东方、西方这两大文化谱系的内在关系,以及这两大文化谱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个体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影响。 -
公意的边界
12篇犀利讲演 12个前沿话题 陈嘉映 刘东 魏宝社 王焱 景跃进 翟学伟 夏中义 周濂 冯克利 张静 刘力红 施俊琦 共同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理性反思公意的边界与底线 ————————————————————————————————————— 卢梭的“公意”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的激进思潮有何渊源?现代政治生活中如何厘清公意与私意的界限,以确保正义,提升个人幸福感?本书囊括12位国内知名学者的犀利讲演,他们将自身最关注的“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化作最生动平实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并重点反思公意的边界与底线。讲演主题还涉及基础性的哲学探求以及当下热议的通识教育、社会思潮等问题,极具现实话题性和学科前沿性,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普及知识。 ————————————————————————————————————— 汪丁丁作序导读 《公意的边界》这一组文稿更关注中国政治问题。此外,与人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是知识整合方式、通识教育、身心修养。民主政治其实是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人民的知识、修养、和偏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包容和支持更高水平的文明并反过来获得未来演化的方向感。由于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案例,民主政治永远不能保证社会不走向瓦解或消亡,虽然,极权的或威权的政治几乎必定会瓦解或消亡。——汪丁丁 -
制度分析基础讲义2 - 社会思想与制度
《制度分析基础讲义2:社会思想与制度》按照当代的人类知识结构,我们把社会思想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生物学思想,从孔德到涂尔干再到斯宾塞,都与这门学科有密切的联系;第二部分是经济学思想,即“理性选择”和实证方法,它们对整个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部分是“符号学“思想,这可以溯源到米德的行为学。 -
制度分析基础讲义
授课的过程也是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对自然演化的理解,让我逐渐确认了这样一种看法:意识、符号交往、社会制度,当然不能被简约成为“自然”现象,不过,它们既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就应当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样,随着社会制度能够包容的精神力量的日益强大,意识与制度从一般的社会性动物形态,到当代的人类社会形态,应当呈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结构。 -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新力作,总结多年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之思想成果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求解中国人的正义诉求与幸福生活来源 ★附赠作者亲绘课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图集” 在无神的社会里,正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个人或绝大多 数人是否感觉幸福。我这部讲义,不仅是“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而且是关于中国人怎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讲义。也因此,这部讲义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长期探讨的最近一次总结。——汪丁丁 本书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学开设“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汇集多年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关系等主题,并重点关注艾智仁、奈特与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作品和贡献。同时,作者以跨学科的视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义”的实践智慧,最终将全部的理论探讨应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未来变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
制度经济学三人谈
这部著作记录了我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韦森、姚洋的思想对话。对话的话题范围,不仅广泛涉及当代中国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而且深入控及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及其意义、语言和信仰基础。对话起始于对制度概念的把握,接着进入了对制度的生成路径及其道德基础的讨论。围绕着制度是制定的还是自发生成的,对话的话题延伸到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们之间共享的“意义均衡”。在“秩序”与“均衡”两个概念及其在制度分析中的作用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又把对话引向对哈耶克和诺斯的理论的评论。沿着“情景理性”概念,话题又转移到制度生成中的个人与社会选择的基本问题。围绕着制度评价问题,对话逐渐深入到了交易费用的可用性,效率衡量上的困境以及社会福利、自由和平等问题。 -
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自序 "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 游戏,意义,知识结构--不是"综合"的综合 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 制度成本,博弈均衡与知识结构 产权博弈 知识互补性,专业化与传统(第一部分) 知识社会与知识分子 知识的经济学性质 谈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问题 "主义"与"科学"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 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二) 漫谈"政府规模","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 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 "不可说的,必须沉默"--从崔之元的批评引出的话 没有信仰的人生和没有立场的哲学-评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 在历史中阐释,在阐释中创新-评"刘东-甘阳"之争 "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含义 结语 附录:纳什笔记 -
行为经济学要义
为行为经济学寻求更具简单性、统一性和可证伪性的分析框架 呼吁有限理性,返回生活常识,以批判性思考研究中国问题 对于那些习惯于首先从整体理解任何知识的读者,我认为这本小册子是他们阅读《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的最佳“导读”或最佳“回顾”。对于正在大学读经济学本科的年轻人,我认为,他们对这本小册子的主题——尤其是若干艰深主题——的理解或重新表述,可以成为他们申请国外大学的行为经济学研究生的“敲门砖”。——汪丁丁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偶然出现的“行为经济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学科。而脑科学方法更成为2000—2015年间行为经济学领域几乎唯一重要的新的数据获取手段,与行为经济学的另外两大研究方法(实验和仿真),必将而且已经对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主要由于教育与科研管理体制的极端官僚化,或许,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正以加速度落后于西方的经济学研究。十年以来,汪丁丁教授努力浏览相关领域的文献,并试图预见行为经济学在未来二十年可能确立的分析框架。2011年出版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主旨在于介绍行为经济学上述三大研究方法和基于这些方法的最新研究报告。讲义出版以来,这一领域新发表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个相当明确的趋势,就是各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行为经济学要义》主旨在于表达汪丁丁教授最近四五年在这一领域寻求更具简单性、统一性和可证伪性的分析框架的思想成果。书中着重探讨了一个极为艰难的主题——模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在行为主体墨守的各类成规当中,吸引汪丁丁教授长期关注并认为最有希望被纳入行为经济学基本模型的人格/气质模型。而返回生活常识以及批判性思考,则是汪丁丁教授心目中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原则,如此方可限制理性,警惕官僚化倾向,更好地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求解中国问题。 -
行为经济学讲义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2010年在北京大学讲授“行为经济学”课程的课堂讲义。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两个分支——以脑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神经经济学,以及以实验室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实验经济学,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却也将这一前沿学科引向了不同的方向。本书写作的主旨,在于通过演化论视角的提出,为“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建构提供一套在演化论视角下的整合框架,“将三匹马的不同方向归而为一”,促成学术共同体内对于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议题达成共识。 作为北京大学的课堂讲义,全书洋溢着作者随笔式的写作风格、清新的课堂交流氛围和丰富的学科前沿新知,堪称作者继《制度分析基础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之后的最新力作。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1.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经典课程讲义全新修订 2.高屋建瓴,追根溯源;以思想史方法思考和反省经济学,为经济学基本概念寻找知识合法性。"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2版)》是汪丁丁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学思想史”课程的讲义的全新修订版。这本讲义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来对经济学进行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均衡、货币等。作者的思想并未满足于停留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基本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个人以及全社会的生存状态一起讨论:“善与幸福”、“情感与心灵”、“社会正义”都是作者的关注所在。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是汪丁丁讲授“经济学思想史”课程的讲义。这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来对经济学进行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均衡、货币等。 -
影子对话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最显著的特征是匿名发言的权利,而在匿名权利之下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对话,我称之为“影子对话”——影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我从200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这种“影子对话”,至12月下旬满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将其转化为纸质图书了,因为我和影子们围绕着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展开对话,而这些议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思考。概括起来说,我们需要教授是:什么是“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而,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基本问题? 影子的身份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影子又决不完全脱离影子所属的人,我们总能透过语言来推测影子的性格和性情,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才造就了“影子对话”的开放性。由于开放,我们才可以反思过去80年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和“急功近利”传统,才可以想想知识如何为信仰留有余地。 目录: 前言 合作与竞争 最近课程及日常感受 提出问题 对诸友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的看法的进一步探讨 关地“嫉妒”或“妒忌”的讨论 学术与人生 问题意识 生活伦理 关于互联网社会的无名氏定理 实践高于理论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为什么“边际效用递减” 社会科学学术中心的三个必要条件 《风的颜色》自序 知识与信仰 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经纬》发刊词 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 正义与政治 论政治家的品格 关于正义问题 王小波的说与思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关于残雪的作品 把这一主题改造为更有意义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没有新闻? 性,性关系与社会发展 三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主义与科学,以及关于中医 略论有知的无知 启蒙意味着为科学划界 “主义”与“科学” 对赞同中医者的看法的赞同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中医药的出路 满月的总结:何为“科学”? -
人与经济
本书是汪丁丁关于市场和经济的思考,其实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中国特色之下的市场经济,即政府或出于善意或因为无知而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的批判,比如“善意的恶法”,二是对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之后的结果的冷静、客观认识,即必然会出现“我们都不喜欢的结果”,三是即使实现了充分的市场,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出现的问题。所以,本书重点在于前两点,在市场的方向之下,国家和政府如何解决发展的难题。 中国经济体是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的经济体。无论从劳动力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角度,还是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角度,都可以看到其独有的特征,也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 对此,汪丁丁教授通过同积极思考的青年学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对中国经济中的正常与非正常、劳资关系、合同法、“两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市场困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深入探讨。也许你没能去北大听课,但是你可以买来一套《青年对话录》来参与讨论与思考。读汪丁丁的书,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艰难前行,一开始你可能茫然无措,但最终你将适应这黑暗并发现其中的微光,在它的指引下一路向前。 -
我思考的经济学
我思,故“经济学”变成了我所理解和思考着的那个样子,它不同于至少不完全等同于别人所理解的“经济学”,就好像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红色”,那么不论你阅读“红色”这个字样多少遍你也不会明白“红色”的意义。同样地,没有你亲身的独特的“经济学”感受,你不可能明白我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学”。许许多多在大学里念书的经济系学生或研究生,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们的“经济学”是不思的经济学或者不是“他们的经济学”,充其量只是他们老师的经济学……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济学。 -
记住未来
作为物理系统的互联网并不融入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可是它所传递的话语却通过我们的感官把话语的“意义”融入到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来了。话语通过它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从而成为施于我们的“话语力量”。人际交往便是这样的话语力量相互间的作用过程,它导致诸如“交往理性”和“交往伦理”这样的高级网络现象,与作为“人类”特征的语言、思想、知识、文化,一起进入我关注的视野。 -
直面现象
……我们不妨认为,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态度在根本上是从它对它的基本方法——“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信仰里面生长出来的。经济学家就是把“人”当成“数据”来处理,就是要用“统计规律”抹杀数据的“个性”,非如此不能归纳出经济学的任何原理来。但是世界进入“个性”以后,从前可以被理性“立”法的那些现象似乎越来越变得独立不羁和不合“规则”,在我看来,人类越是脱离纯粹的“衣食动物”的状态,人的“个性”就越要脱显出来,从而使“个性化”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现代现象的特征问题是“主体间性”的消失与如何重建。理性不能再以立法者的态度出现在现象面前,因为“理性”与“现象”现在恰恰是“主体间性”对话的两端。直面现象于是成为“对话伦理”的一部分,我希望用“直面现象”来消解“逻辑-本体-神学“这一西方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把科学带回到“对话逻各斯”那里去。我当然明白我的这些努力是如何微不足道。千百年来,大海的力量就在于那逻辑地重复发生和消失的排浪。至于那浪尖的色彩斑斓的帆板,它们只是转瞬即逝的“现象”,总要归于永远的寂寞的。 -
自由与秩序
本书是10多位中国学者对西方新自由主义与秩序政策理论进行学术探讨的论文,是一次真正的中西方思想的对话,也是《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编委会一直倡导并付诸努力的学术活动成果。 目录: 哈耶克建构法治的理路(邓正来) 关于“现代社会冲突”—“现代社会冲突”中译本序(茅于轼) 秩序生发和规则形成:进化的和立宪的—哈耶克和布坎南自由主义理论辩析(张曙光) 哈耶克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致命的自负》中译本序(汪丁丁) 自由主义与路德维希·冯·米瑟斯(韩光明) 联邦主义:自由主义的大国方案(军宁) 竞争秩序理论述评(冯兴元)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沉浮:哈耶克与西方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问题的历史探讨(吴必康) 制度嵌入与制度演化(周业安) 通过市场学习规则(秋风)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问题的辩论:解读与反思(李春放)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正义(罗文东) 个性、自由以及国家作用的限度—威廉·冯·洪堡的政治哲学(李梅) 哈耶克与弗赖堡学派(王昊) -
理性的追问
《理性的追问: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以对话的文本形式对经济学理性主义进行探索,涉及“理性的辨析与危机、理性的效率与演进”等从整体上的把握,且对话后收录论文对观点进行进一步展开。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