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
-
二手时间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有杰作中的一部精品,曾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被重版多次并译成十几种语言文字。这本书在我国已广为流传,尤其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已成为他们的必读书。这部著作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心情的总结。 这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的姊妹篇,谈论的是对少年(10-15岁)的教育问题。作者认为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公民的诞生期,必须加强各方面的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本书贯穿这一公民精神,全面论述了智育、体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师们阅读参考。 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教育评论作品,是作者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以通信的方式,从父亲的角度,深刻而又生动地论述了父母应如何正确地对子女进行教育;青年应当怎样热爱学习、选择职业,指出了青年在自我教育中怎样培养理想、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应有什么样的道德观、恋爱观、审美观和真正的友谊等。 -
寻墓者说
《寻墓者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发现阿凡提(下)
这套书分为上下两部:如果说上一部描绘的是一连串“斗智”的故事,那么这后一部讲述的则是一个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 与第一部相比,这一部的戏剧性相对少一些,但却增加了内涵,达到了探讨人性和人生的深度。 在这一部里,阿凡提不再孤军奋战,他有了一位可靠的伙伴和亲密的战友——一个“廉洁的小偷”。他们并肩作战,阿凡提由一个行侠仗义的独行侠,变成了一位谆谆教诲的伟大导师,他带领一只迷途的羔羊找到了通往天堂拜见安拉之路。但与此同时,随着一位神秘的智者老人的出现,阿凡提却陷入了困惑之中。 但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对永不休止的生命的伟大敬意!他不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也不是一个神游太虚的玄学家;而是一个行动者,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努力奋斗。他毫不怀疑善良是永恒的,与他的生命一同诞生的这种信念从未被虚假奸诈所玷污过,这种信念在他的心中闪烁着圣洁的光芒! 这部书还提到了阿凡提的身世和童年:他来自民间,吃百家的奶水长大,小时候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的心灵和智慧得到了锤炼。从此,阿凡提成长为一位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疾恶如仇、智勇双全的贫民斗士。 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史,一颗向善之心的艰难历程。因而,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而阿凡提几次与智者老人的对话和他自己的潜意识,又体现出探索人生终极意义的意味,令人掩卷沉思…… 在追求深度的同时,这一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同样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而且还不止一个,随着故事的展开而不紧不慢地层层揭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其中,有大量的梦幻、意识流等现代元素,很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如果你是一位理智的人,它能让你从中获得智慧;如果你是一位感性的人,它能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你是一位爱思考的人,它能让你参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总之,如果你很久没有会心地笑过了,没有为什么人或事感动过了,或者蒙尘的心灵需要涤荡擦拭一下了,那就来读一读这部书吧。 -
帝國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
Gulag
The Gulag—a vast array of Soviet concentration camps that held millions of political and criminal prisoners—was a system of repression and punishment that terrorized the entire society, embodying the worst tendencies of Soviet communism. In this magisterial and acclaimed history, Anne Applebaum offers the first fully documented portrait of the Gulag,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rough its expansion under Stalin, to its collapse in the era of glasnost. Applebaum intimately re-creates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camps and links them to the larger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a landmark and long-overdue work of scholarship, Gulag is an essential book for anyone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nner of the 2004 Pulitzer Prize for General Nonfiction. Finalist for the 2003 National Book Award, Nonfiction. -
大教堂
这部作品,初成于60年代末,最初以乌克兰文发表在《祖国》杂志上,问世不久,它就遭到了非难。后来,正当《各民族友谊》杂志把它译成俄文、准备转载时,遭到了官方正式禁止,被禁锢达20年之久。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正值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行将下野而勃列日涅夫即将出掌最高领导的政权更迭年代。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所,作者安排在第聂伯河地区的一座大工业城市里,这一点是颇为耐人寻味的。继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的勃列日涅夫及其主要助手、政策顾问们,都是从第聂伯河地区发迹起来的,因而被西方称作笫聂伯帮。小说作者虽然也通过书中人物批评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政策上朝令夕改、交化莫测的主观主义做法(在苏联的政治术语中,叫做唯意志论),但在小说的主要篇幅中,作者以窥豹一斑的方法,通过暴露笫聂伯河畔这座大工业城市的问题,揭示了两届政权更迭时期苏联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官僚幸义弊病.这就等于否定了刚登上最高领导岗位的勃列日涅夫以往那些赖以发迹的政绩.匿此,这部小说兢难免遭到被禁的厄运。 《大教堂》的故事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中一条是保存还是折毁一座古代九顶敬堂的斗争。那座教堂,不啻是一件18世纪哥萨克营造艺术的珍品,也是时代精神一脉枢承的尔征,历史的见证,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圣殿。这场波及最高领导层的争论,不仅涉及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传统问题,而且揭示了卷入这一斗争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内心世界,触及到他们各自的道德标准。 小说中不乏对官僚主义的猛烈抨击,但作者着力批判的,是以弗拉基米尔·洛博达为代表的崛起中的官僚阶层。洛博达本来也是来自工人,他的父亲是共和国功勋炼钢能手,他的哥哥,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英勇献身,因而,洛博达一家在工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威望,被弗拉基米尔·洛博达利用来作为投机钻营、向上爬的政治资本,而一旦达到目的之后,就把年迈的父亲抛却一边,成为一个背离工人,丢弃历史文化传统的鱼肉人民、巧取豪夺的新官僚。作者淋漓尽致地捣露了他的伪善、凶恶本质和他在群众中的孤立,揭露了他的为人道德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与此同时,作者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以老一代炼钢工人伊位特·洛博达和炼钢能手巴格莱一家为代表的工人们无畏、正直的品格,赞扬了他们为维护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纯洁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脚踏实地的忘我劳动,反映了他们为维护历史文亿传统、维护入与人之间真诚、互爱的若系而进行的斗争。 -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
《勃列日涅夫18年》讲述了:读书圈绕勃列日涅夫主政十八年的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勃列日涅夫是推翻赫鲁晓夫“宫廷政变”的主要组织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的反特权政策直接相关。勃列日涅夫是运用组织权力的“大师”。在政治稳定形势下,通过“新经济体制”改革,60年代末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成为战后苏联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苏联政治上走向保守,经济上停止改革,思想上僵化和教条化。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人物。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从70年代后期苏联逐漸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停滞的泥淖。特权阶层是导致苏联社会停滞的罪魁祸首。 -
苏联帝国兴衰史
本書開端描述一九一七年,列寧的巨大夢想如何與一連串的偶發事件形成合謀,企圖改造歷史的進程;接下來則是蘇聯帝國橫掃歐亞、非洲及西半球的經歷,巨細靡遺。 作者擷取近來獲得公開的蘇聯機要文件,揭示了不為人知的帝國黑暗面:蘇聯邁向極權的擴張行徑,造成數十年水深火熱,一億人喪生。 本書包羅萬象、視野恢弘、富含話題性,道盡歷史上最動盪紛擾的時期,實屬可信的力作。 對研究蘇聯帝國的歷史學者、國際外交工作人士及有興趣閱讀歷史著作的讀者,當為重要的參考。 -
列宁与俄国革命
1917年,庞大的俄国沙皇帝国土崩瓦解;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在列宁的领导下夺取了政权,并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新政权,在战争期间,增强红军的实力;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系,巩固了对俄国的控制;1924年,共产主义政权在俄国完全站稳了脚跟。 -
The Gulag Archipelago
Book Description Drawing on his own incarceration and exile, as well as on evidence from more than 200 fellow prisoners and Soviet archives, Aleksandr I. Solzhenitsyn reveals the entire apparatus of Soviet repression -- the state within the state that ruled all-powerfully. Through truly Shakespearean portraits of its victims -- men, women, and children -- we encounter secret police operations, labor camps and prisons; the uprooting or extermination of whole populations, the "welcome" that awaited Russian soldiers who had been German prisoners of war. Yet we also witness the astounding moral courage of the incorruptible, who, defenseless, endured great brutality and degradation. The Gulag Archipelago 1918-1956 -- a grisly indictment of a regime, fashioned here into a veritable literary miracle -- has now been updat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that includes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Solzhenitsyn's move back to Russia. -
普魯士之夜
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1918~ ),以幾部長篇小說享譽世界,其實,他也有詩的作品。本書包括兩部分:長詩《普魯士之夜》及16首散文詩。前者長1376行,稱得上是20世紀重要的戰爭史詩, 描述1945年1月,俄軍攻打德國普魯士前線時發生的暴行事件,面對蘇聯軍官公然鼓勵士兵搶劫姦淫,作者提出他的反抗和控訴;後者在短小的美文裡,流露詩人對舊俄時期大自然和唯美的眷戀,也隱微地批判暴政。在史詩的博大與散文詩的精緻中,慢慢體會這位傑出文學家的詩人氣質。 -
青年近卫军
1943年1月,克拉斯诺顿小城由共青团员组成的地下抵抗组织青年近卫军因叛徒出卖,大部分战士为保卫祖国而不幸牺牲。 当人最宝贵的青春被战争旁白时,勇气穿越感伤,残酷击碎绚烂。 因为此,奥列格式纯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从未消失,一如一代代人对俄苏文学的迷醉。 你还记得乌丽亚找到的白莲花吗?你还记得庆祝晚会上外婆轻盈的戈帕克舞吗?价值观的永恒是以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读经典,那永远无法忘却的,又勾起了心底对爱与友谊强烈而湿润的回忆。 最动人的,便是这一次次阅读所衍生的不同感受。你将始终拥有,哪怕年华老去。 -
林中水滴
主张“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的美质”的米・ 普里什文,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主要 是描写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 性劳动。在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蓬勃,色彩斑斓,充满令人 心旷神恰的诗意和哲理。 本书选译的《秋天》、《人参》、《叶芹草》和《林中水滴》等 四部散文,是普里什文的代表作,语言清丽,意境隽永,蕴含 着一种音乐的韵律。 -
精神故乡
现在,好些人知道有个“华东师大作家群”。这是因为1995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五本的本校中文系六位校友作家的选本的缘故。这套丛书,由本社副总编阮光页提出构想。他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正拥有孙颖、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作家 -
莫斯科日记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期间写的日记被作者本人尘封50年。这是罗曼.罗兰唯一一次对苏联访问,在这次访问中,斯大林两次会见了他,还与布哈休、亚戈达等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有过多次私下接触。作者用较大篇幅分析了斯大林、高尔基和亚戈达的品格特性并十分尖锐地写出了高尔基的个性弱点。 -
震撼世界的十天
“震撼世界的十天”——这就是约翰·里德给他这本精彩的书所加的标题。在这本书里,异常鲜明有力地描写了十月革命起初几天的情形。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事件目录或文件汇编,这是一连串生动的情景,它们是如此的典型,以致每一个参加过革命的人都不禁要回想起他亲眼看到过的类似的情景。所有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画面,都再好不过地传达了群众的情绪——以这种情绪为背景,伟大革命的每一项行动就成为特别明显的了。 有许多俄国人也按不同的方式写过有关十月革命的作品,他们或者是评价十月革命,或者是作为事变的参加者描写那些枝节情况。里德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幅真正的人民群众革命的总的图画,因此,对于青年,对于下一代人,对于十月革命对他们来说行将成为历史的那些人们说来,这本书将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里德的这本书,是一种史诗。 -
人·战争·梦想
俄罗斯大将瓦连尼科夫在本书中描述了自己在苏联时代的青少年生活以及在此背景下投入伟大卫国战争的经历。从战争动员到参加军官训练直至奔赴沙场,作者亲历了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书中详尽讲述投入残酷的期大林格勒战役,参加大反攻强渡第聂伯河,席卷东欧德军进而攻克柏林、占领帝国大厦等一系列史诗性行动。作者以“战壕真实”展示历史画面,更加贴近事物本来面目。其本人是当年频出于苏联纪录片中的那们从莫斯科中央机场迎接来自德国战场的胜利旗帜、并手执其参加红场受阅的青年指挥官。由于战后身居高位得以接触大量内部材料,本书还披露了许多此前未曾公开的解密文献和史实。作者对二战重要国际人物有着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对盟军行动、“诺曼底登陆”和苏德战场的军事意义之阐释堪为富有俄甸斯军人个性的一家之言。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