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
-
访苏归来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屡证明了。今天读《访苏归来》,最发人深省的,还是纪德这次面对大是大非急转弯的思想轨迹和心理历程。我们在敬佩之余,要看一看一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如何不避艰难,走了这样一段历程。 -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内容提要 卓娅和舒拉是一对同胞姐弟,在苏维埃政府下他们接受了正 规的学校教育,三年卫国战争中,姐弟俩双双入伍,最后在这场 艰苦卓绝的祖国保卫战中献出了生派 本书是真人真事,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 母亲,她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卓姬和舒拉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历 程。 -
另一种生活
我只写那些我认为需要写的东西。我一点也不会按照订货单去写作。——尤里•特里丰诺夫 本书包括两个中篇,选自作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陆续发表的“莫斯科小说”系列。 《另一种生活》通过一位中年妇女奥尔加回忆已故丈夫往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奥尔加的丈夫谢廖沙不愿与学界邪恶同流合污,奋斗多年仍一事无成,最后不堪重负而心脏病发作离开人世。全篇弥漫着一股凄迷的情绪,剖析了知识分子在停滞时期的生存困境。《交换》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列娜夫妇换房的经过和心理活动。列娜长年拒绝和婆婆同住,婆婆病危时却赶来“孝顺”,目的是用婆婆的房子给自己换一套宽敞一些的两居室……作者对人情世态的洞察与体验,对小人物处境、心理、弱点和困惑的逼视与表现,使其在二十世纪后期俄罗斯文学中独树一帜。 -
我的大学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
Lenin's Tomb
In the tradition of John Reed's classic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this bestselling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ombines the global vision of the best historical scholarship with the immediacy of eyewitness journalism. "A moving illumination . . . Remnick is the witness for us all." —Wall Street Journal. -
发现阿凡提(上)
《发现阿凡提》作者为前苏联著名作家、文学家索洛维耶夫·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他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深入民间,对流传在中亚、西亚各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中纳赛尔丁阿凡提的故事素材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改写、创作、再创作,付出了大量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劳动。《发现阿凡提》的内容博大精深:从繁华喧闹的街市到森严幽闭的皇宫,从香气四溢的闺阁到阴暗肮脏的地牢;上至王公贵富,下到三教九流,乃至中亚、西亚一带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包括那里的民俗、饮食、服饰、生产、生活、音乐、舞蹈、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由此营造出恢宏的气势,把读者带回到那个充满喧嚣而又传奇浪漫的异域国度。 《发现阿凡提》绝不是阿凡提故事的简单堆砌,而是作者匠心独运,借鉴《一千零一夜》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插叙回忆、他人转述等多种表现手法,为读者精心编织的严密而又富有层次的一个网状结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而又妙趣横生,令人屏息而观,手不释卷。作者还是制造气氛的大师,他秉承了俄国作家善于心理描写的特长,娴熟地运用梦幻、意识流、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各色人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很适合具有跳跃性思维的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讲述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小说通过“青年近卫军”组织、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伏罗希洛夫州游击队和红军正规部队的对敌斗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小说以极大的热情表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长的苏联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青年近卫军”总部领导人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谢辽萨、刘巴等青年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区委书记刘季柯夫等年长一辈领导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显示了他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忠诚。小说以感人的艺术力量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力量的源泉,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 -
The Whisperers
官方网站:http://www.orlandofiges.com/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们都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几代人,我想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是和着作者的血泪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好书人人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让人回味无穷,振奋起生活的信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中部分)(修订版)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修订版。 -
夏伯阳
本书忠实地描述了苏联红军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白卫军进行的生死搏斗,生动地塑造了夏伯阳的英雄形象。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俄国十月革命前后(1915年至30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各阶层人物心态。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着严峻的任务:对内摧毁旧的国家机器,镇压反革命势力,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对外抗击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新政权。这部小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作者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自强不息、意志刚强、历经磨难、勇斗病魔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
锌皮娃娃兵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最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用细节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 ★“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对您讲出一切。除了我们以外,很多事都没人知道。 真实太可怕了……” ------------------------------------------------------------ -------------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 ------------- 正如这本书所描述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一样:残忍,丑恶,摧残人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 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出版人周刊》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那些士兵们所面对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也揭露了强加到人民头上、扭曲人性的暴行。 ——《图书馆》杂志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鸿篇巨制展现了20世纪人类历史里的细节。 ——《纽约每日新闻》 -
面向秋野
本书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流畅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更为真实、鲜活、不再拘泥于文字的帕乌斯托夫斯基。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 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苦难历程(上下)
《苦难历程》这个书名来自俄国古代伪经《圣母历难记》。本书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十月革命,然而书中所反映的正是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小说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国内战争,到一九二O年初为止,历时六年。应该说在这六年间,俄国人民为了创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真正苦难的历程。对十月革命如何评价,在当时和现在的俄国以及全世界都有不同的见解,然而不论褒或贬,这部小说都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十月革命的各个方面。 本书包括《两姐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三部。 第一部《两姐妹》的体裁可以归入社会小说,但也确实以卡佳的家庭悲剧和达莎的爱情故事为框架,只是这些悲剧和故事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这是向历史小说过渡的基础。所以第一部的主要人物就是卡佳和达莎两姐妹。卡佳从与丈夫吵架、出走、归来、重病、丈夫的死和自杀未成到跟罗辛结合,构成一条线索。达莎从被诱惑到与捷列金的相遇、离别和重逢,构成另一条线索。作者在两姐妹中间似乎也有所偏重,笔触大多落在达莎身上,把她的春心萌动写得淋漓尽致,即使到了危险的边缘,总能逢凶化吉。 第二部也可分出两条线索,反映十月革命后俄国知识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捷列金投奔革命,上前方打仗,而罗辛则寻找白军,走上反革命道路。达莎也落入反革命阴谋的圈套中,但未构成独立的线索。卡佳落人马赫诺匪巢,只是为罗辛寻找她而埋下的伏笔。 第三部在结构上跟第二部一气呵成。捷列金在第三部中一帆风顺,虽然挂了花,却因此而与达莎重逢。罗辛则要通过在马赫诺匪帮中经受考验,并在攻城中负伤之后,才弃暗投明,终于跟捷列金合作。 -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本书是苏联文学名著之一。卓娅和舒拉是一对同胞姐弟,在苏维埃政府下他们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三年卫国战争中,姐弟俩双双入伍,最后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祖国保卫战中献出了生命。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