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
-
6号特工
里奥褪去秘密警察的外衣,他一心想要做个好丈夫、好父亲,然而当妻子瑞莎和两个女儿被选派踏上前往美国的“和平之旅”时,里奥嗅到了一股不安的气息。果然,瑞莎在美国离奇身亡,里奥决心前往美国追究真相,却遭到了苏美两国政府的拼命掩盖…… 从苏联到阿富汗,再到美国,里奥跨越层层藩篱,一心寻找那个唯一知道真相的人——6号特工,却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个无法解脱的阴谋和一段长达30年的黑暗人生…… -
青年近卫军(共二册)
《青年近卫军》讲述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小说通过“青年近卫军”组织、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伏罗希洛夫州游击队和红军正规部队的对敌斗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小说以极大的热情表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长的苏联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青年近卫军”总部领导人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谢辽萨、刘巴等青年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区委书记刘季柯夫等年长一辈领导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显示了他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忠诚。小说以感人的艺术力量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力量的源泉,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 -
生存与命运
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是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经典之作。本书的基本情节框架是震惊世界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从前方到后方,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从希特勒的集中营到卢布扬卡监狱,从乌克兰农舍到喀山,凡是有人的地方,作者都演绎了一段段动人心扉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宏大而又自然的史诗般的艺术结构,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 -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小说波及了1903年夏到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的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触及了道德、政治、哲学、美学、社会、宗教等一系列问题,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广阔的历史容量、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容量的长篇作品。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这部闪烁着崇高理想光芒、洋溢着生活激情的经典之作,在前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史诗般的英雄传记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小说问世不久,便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并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 -
关于爱的思考
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晚年所写的一部具有独特文学风格的教育评论作品。全书包括《致女儿的信》和《论爱情教育》两部分。作者以一个教育家的经验和智慧,指出青年男女在对待友谊、爱情和婚姻时的种种表现,论述了青年人应当树立怎样的道德观、恋爱观和审美观,并提醒了广大教师、父母及社会应当怎样理解、处理青年人之间的感情问题。在论述这些问题时,作者夹叙夹议,富于感情,读之令人亲切。 -
个人档案
编辑推荐:本书以纪实的手法、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内容,对20世纪下半叶作者亲身经历并参与领导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匈牙利事件、苏联出兵阿富汗内幕、苏联克格勃的一些重要间谍和反间谍活动、苏联同世界大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80年代苏联国内的戈尔巴乔“改革”和90年代初的8.19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对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在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和认真、痛苦的总结,立论精当,对了解和研究苏联问题 -
赫鲁晓夫下台内幕
本书由赫鲁晓夫之子谢?赫鲁晓夫所作,回忆了其父赫鲁晓夫下台前后的历史内幕,并对赫氏的“亲密战友”密谋策划、八方串联,一举倒赫成功等内情作了详细的披露,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曾经一度难辨真伪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写作经过和发表过程。 -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是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战争回忆录,原名《军人的天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罗科索夫斯基历作军长,集团军司令员、从1942年起先后出任布良斯克方面军、顿河方面军、中央方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司令员。他指挥部队参加过许多重大战役,他率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一直打到波罗的海岸边。为打败德国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做为阅兵总指挥参加了莫斯科的胜利阅兵式。 -
历届外交部长的命运
随着历史档案的揭密与各位外交部长真实画像的披露,苏联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成了历史学家重新理解20世纪历史的钥匙。 列昂尼德·姆列钦是当今俄罗斯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有大量具有影响力的著作问世。本书的作者继《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出版后的又一部历史性巨作。 书中所写1917年以来80多年间的15任外交部长(共13人,其中有2人曾两度出任外交部长)的生动形象,自行组接成一部苏联与俄罗斯政治生活的百科全书,透露许多被有意掩盖的内幕。本书从外交到政治,由政治到历史,独有的采访资料与充满个人见解的观点,为读者提供了观察外交与国家、历史关系的多个视角。 -
斯大林晚年离奇事件
震惊全世界的“医生杀人案件”全新档案揭秘,斯大林晚年离奇事件。 资历尚浅的女医生发现教授采取了古怪的治疗方案,一群德高望重的医生都在犯错误。这意味着什么呢?警惕的女医生思索着……——《真理报》关于“医生杀人案”的通讯 “没有任何事能像医生事件给我这么深的印象。”1953年4月11日,斯大林死后一个多月,丘吉尔写信给艾森豪威尔总统说,“这件事必定深深地侵犯了共产党的纪律和组织……” 这是斯大林时代最怪诞的政治事件,长期以来,它的真相难以说清,有人猜疑这是对苏共核心领导大清洗风暴的前奏。本书以克里姆林宫档案为第一手资料,揭示了这个悬案的谜底。 1948年8月31日,苏联战后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针的设计师、政治局“二号”强权人物日丹诺夫意外死亡,很快他的死被定义是一场由犹太医生组织的谋杀,大规模的逮捕随后席卷开来…… “他像一个幽灵出现在我们的上方。”这难道又是一场由立在这个国家最高处的斯大林设计编导的清洗异己的讯号?斯大林的私人医生维诺格拉多夫于1952年11月被捕,由于受不了折磨他提供了虚假的证词。当审讯员问他为什么不回答某个问题时,他简明地说:“我发现我自己处在一种可悲的境地中……我无话可说。” 这是斯大林晚年最后一项欲盖弥彰的大事件,真相大白之际,斯大林本人的死因也出现了新解…… -
政治杀手贝利亚
本书作者撒迪厄斯·威特林是波兰历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囚禁在苏联的沃尔库塔劳动营,被释放后当年到同法西斯作战的波兰军队,五十年代起定居美国,著有《被迫在俄国旅行》、《时间停在六点半》等书。 这本书第一次把贝利亚隐匿的一生公布于世,从一八九九年他出生到一九五三年被判死刑。作者比较详尽地描述了贝利亚怎样从一个格鲁吉亚农民的孩子,终于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和国家安全部部长。 本书作者着力于描绘贝利亚如何为了争夺权力而搞阴谋、耍权术,进行残酷镇压和血腥清洗。书中叙述贝利亚从学生时代起就一面参加地下共产党小组活动,一面充当沙皇暗探局的特务。 本书作者叙述了整整十五年时间,贝利亚指挥苏联的秘密警察(克格勃前身),控制无数集中营,掌握遍及世界各地的间谍网。贝利亚一心要夺权,他表面上奉承斯大林,内心却对斯大林恨之入骨,书中叙述斯大林不是在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逝世,而是在同年三月二日逝世的,即比公布的早三天逝世,并暗示有可能是贝利亚下的毒手。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广泛涉及当时苏联的政治斗争和重大事件(如捷尔任斯基之死,日丹诺夫之死,高尔基之死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苏联历史和了解苏联情况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对书中个别不涉及历史事实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略有删节。 -
莫斯科日记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期间写的日记被作者本人尘封50年,终于在作者逝世50余年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这是罗曼.罗兰唯一一次对苏联访问,在这次访问中,斯大林两次会见了他,还与布哈休、亚戈达等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有过多次私下接触。作者用较大篇幅分析了斯大林、高尔基和亚戈达的品格特性并十分尖锐地写出了高尔基的个性弱点。 -
斯大林评传
《斯大林评传》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包括:家庭和学校;“职业革命家” ;第一次革命;反动时期;新的高潮;战争和流放;一九一七年;人民委员 ;内战;内战(续);从默默无闻到三巨头统治 ;上台的道路等内容。 -
赫鲁晓夫回忆录
本书是根据不同时期和在不同情况下从各方面得来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出版者深信无疑,本书内容是赫鲁晓夫谈话的真实记录;为了证实这一点曾作了不少努力。作者究竟是否企图或希望他的材料在本国或在西方付印,很难臆测。在表达赫鲁晓夫原意这一方面,出版者愿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出版者相信,这些回忆材料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将为它们自己说话。 本书中明显的历史政治印记,充分说明赫鲁晓夫对待国内外事物所持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而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内外政策和毛泽东 同志的无理态度、谩骂攻击的粗暴行为,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证明,这一切都无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阴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
托洛茨基亲述十月革命
《托洛茨基亲述十月革命:献给被遗忘的先知》篇目选自苏联国家出版社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托洛茨基全集》系列一(《十月的历史酝酿》)中的第三卷第一册《从二月到十月》和第二册《从十月到布列斯特》。删去了布列斯特和谈期间的文章和两册中的附录。 书中所收托洛茨基的讲话和报告并不是原稿(因为托洛茨基不是写好稿子后照本宣科,而是只列提纲),而是发表在当时各家报纸——主要是《新生活报》和社会革命党以及孟什维克的报纸——上的记者的报道。因此这些讲话都经过了记者报道的折射。原编者保持这些文件的历史原貌,未做任何改动。 -
大元帅斯大林
我在经过长期思考和犹豫之后开始写作这本书。斯大林经历的事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作为一个人十分复杂、矛盾而多面。 因此首先请读者注意两点。一点是在斯大林生前的几十年中人们对许多事的评价往往过高,过分夸大、渲染了他的功绩;另一点是在斯大林去世后他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开始“声名狼藉”和“威信扫地”,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其表现是把一切都说成一团漆黑,一无是处。 究竟真相如何呢? 为此不得不翻阅成堆的评价截然相反,大部分不客观、不公正的书籍、文章和研究著作。 在一些著作中斯大林是伟大的领袖、各族人民的父亲、英明的国务活动家,在另一些著作中他是嗜血成性的恶棍、有妄想狂心理的罪犯。 关于这些“传记”要指出的第一点是,所有无论是赞扬斯大林还是给他抹黑的人的做法,都是出于其意识形态的党性立场或派别信念。有些人无非是想通过谈“热点话题”来捞取钱财,只要有人付钱,他们可以从任何角度来加以描绘。他们昨天还在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学位论文,今天却急急忙忙地大肆吹捧“自由经营活动”的好处。当年领袖的指示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指导一切的准则,而现在他们却断言,他没有任何理论和哲学,所做的只有镇压一件事。 应该对这一切加以分析。 我不打算分析、评价和描述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整个一生和全部活动,只尝试阐述他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我在写作《统帅》一书,特别是关于朱可夫元帅的三部曲时,仿佛是在为写作关于斯大林的书作准备。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的作用在涉及战争进程、做出进行重大战役的决策的各个战略问题上是头等重要的。他的决策是对还是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他的意见和命令是决定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把我关于朱可夫元帅的三卷本著作中涉及敌人行动的某些章节纳入本书中,而且多数情况下未作改动,事实上只补充了斯大林对敌人同一行动的反应。我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些章节作彻底的改写。 我在写作那几本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斯大林军事活动的一些材料和思考;此外,许多重要的将领同我的谈话以及数以百计的读者来信都不断建议我考虑着手写作关于斯大林的书。许多人认为,我以往的工作、所受的军事教育以及对档案的熟悉程度都使我做好了写作这本书的准备。赋予我力量的,不仅是我掌握了必要的材料,而且是因为我有着从1947~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 我并没有亲自接触过他,但多次见到过他,听过他讲话。我要告诉不了解我生平的人说:1941年我还是塔什干军校学员时因所谓的反苏鼓动和宣传被捕并被中亚军区军事法庭判刑(苏联刑法第58条第10款)。 侦查员问我的主要问题是: “是谁给你诬蔑各族人民的领袖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任务的?” 我犯了这样的“罪行”,是因为我说过: “不少人把列宁忘了,总是说斯大林、斯大林,而他在革命和国内战争年代里是次于列宁的第二位人物。” 侦查员说: “你在军人中用这样的谈话散布怀疑情绪,破坏各族人民领袖的威信。” 在战前年代这是骇人听闻的刑事犯罪,许多人因这样的谈话而被处决。我还算走运,军事法庭“发了慈悲”,让我活了下来。 后来我去了塔夫达劳改营,伐过木,还去了远北,我几乎在那里葬送了性命。后来(1942年10月)我在给加里宁写信请求奔赴前线后去了惩戒连。大家都知道,在惩戒连里要用鲜血来赎罪。我在几次肉搏中活了下来,当时惩戒连只活下来几个人。接着是加里宁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决定: “……鉴于红军战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卡尔波夫在与德国侵略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取消其由中亚军区军事法庭判处的刑期……1943年2月20日” 总之,我完全有根据感到因斯大林所受的委屈。但是…… 我此前的几本书都是实话实说,在这本关于大元帅的书中我也不改变这一作风。我不以为斯大林辩护或谴责斯大林为目的。我将一如既往,客观地阐述一切。 关于本书的风格和结构简单说一下。 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有严格的文献根据。也许有人以为文献和引文引用得太多,但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大部分读者不可能亲自阅读许多现有的、所谓的普通人难以弄懂的第一手材料。至于我同斯大林身边的人(朋友和敌人)的谈话,这些谈话记录(包括录音材料)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我的这些对话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对可能产生的认为引文和从各种著作中转引的材料太多的意见预先表示同意,我要说明的是,我想写一本比较全面的关于斯大林的书,因此收入了为老一代读者熟知而新一代读者不了解的斯大林生平和活动中的细节。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什么呢?我并不追求史诗般的画面,因为这本书不是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它是用由我和其他著名或不著名作者搜集到的斯大林事迹创作出的镶嵌画。我最关心的是创作出我们这位极为著名的同时代人生平尽可能全面的画面。 许多战争的参加者知道我在写作关于大元帅的书,于是给我寄来了他们的愿望和建议,告诉了我有关斯大林生平的一些细节。我满怀感激之情利用了这一切。 镶嵌画和其他体裁一样都有存在的权利。在这方面支持我的是别林斯基的一个看法:“在作家受史料和事实束缚、只需要设法尽可能忠实地再现这些事实的地方,似乎艺术(在艺术性方面)难有作为。但问题是,光是知识渊博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事实,这里还需要有想像力。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事实无非是砖头和石块,只有艺术家才能用这些材料建造起优美的建筑物。” 我作为斯大林的同时代人,亲自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因此完全有根据对事件参加者的所作所为进行判断。在由几乎近百年的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构成的这幅扑朔迷离的镶嵌画里,我认为我应该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向导”,一个对话者。 有些地方我详细地讲述了寻找文献的过程、目击者的叙述、事件的酝酿阶段或者我作的评论,这一切都是镶嵌画必要的氛围,它像空气一样填充在整个事件中间,不留下一点含糊不清、言犹未尽和模棱两可的地方。 我修改手稿用了五年时间,可以而且应该再花上一番力气,精炼语言,删去一些,补充一些。但是……根据读过这一手稿的朋友们的建议和好评我最终决定发表它。许多比我年轻的战友和作家先后离开了人世,而我也已经度过80年十分艰难的岁月,令人悲伤的意外也许会和我不期而遇。我非常希望(我不隐瞒这一点)能拿着这本书(我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一本),在静静的书房里翻看,再一次同读者们一起走过不仅斯大林生活和工作过,而且我们老一辈也生活和工作过的20世纪最严酷、艰难和欢乐的年月。这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 我们在前线投入肉搏战,激励我们迎着子弹和死神冲向血肉横飞的战斗的不仅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鼓舞我们每一个人奋起的还有亘古以来的一个俄语词:“应该”! 我心中对自己说了“应该”这个沉甸甸的词,写作《大元帅》一本书时我充分懂得自己对读者和对历史背负了多么复杂和沉重的责任。 -
斯大林(上下册)
斯大林是前苏联的重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伟大时代锻造的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在俄文中意为“铁人”,而他本人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情感。站在权力巅峰数十载的斯大林,始终是一个复杂且难以让人骤下判断的人。他曾领导苏联红军摧毁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扭转整个二战的局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他也曾制造大规模的政治肃反运动,为前苏联的那段历史蒙上重重阴影。他的内心始终孤独,一生都试图把自己的弱点转变为力量的标志,他的错误众所周知。他的功绩无可争辩。 本书自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作者曾历任前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等要职。掌握大量前苏联政府的高度机密,从第一手资料和大量史料中截取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以无可争辩的历史真实和细致入微的近距离考察。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强大的领袖、一个剥落掉光环的人和一个真实可信的灵魂。 中央编译局资深专家联袂精心翻译,使本书在思想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等方面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斯大林传记版本之一。 -
哈尔滨档案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越来越多的关于斯大林执政期间实施大清洗的真相浮出水面。公众开始了解基洛夫事件、“列宁格勒总部”审判和莫斯科三次公审等事件背后的秘密。大量的反映这些真相的传记、回忆录、小说、电影应运而生,如索尔仁尼琴的《古拉各群岛》以及《毒太阳》、《人·岁月·生活——艾伦堡回忆录》等。 就像现在的中国人不知道二战时的上海保护了一大批犹太人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也不知道这场大清洗跟中国北部的一座城市有关…… 《哈尔滨档案》是一部用档案材料、照片、书信文件和回忆记录等材料勾勒出来的家族史。它不只是描写家族成员悲欢离合的普通的家族历史,而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移民在冲突发源地满洲的政治、战争漩涡中苦苦挣扎,以及在斯大林主义恐怖的漩涡中被吞没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是一部发自内心地对集权政治的控诉的力作。 本书2002年由兰登书屋出版,一经问世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荣获2004年澳大利亚国家传记文学奖、2004年塔斯马尼亚太平洋历史图书奖等奖项。《哈尔滨档案》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次面向中文读者。 自述历史+揭秘真相+与中国有关的秘密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3万多个苏联家庭离开中国,返回他们向往的“祖国”。 1937年6月,针对帮助德国和日本从事经济破坏和叛国活动的犯罪分子的大清洗很快从上层领导波及到全苏联。包括本书主人公奥尼库尔一家人在内的“哈尔滨人”都成了逮捕的对象,其中30,992人被处决。 玛拉·穆斯塔芬,奥尼库尔家族的后裔,透过一张发黄的照片,揭开了尘封六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她发现的“哈尔滨档案”,不仅揭开了家族悲惨命运的秘密,更将“哈尔滨人”惨遭大清洗的惊天秘密公之于世。 《哈尔滨档案》给人以大震动、大悲怆。正视历史也如正视现实,要能战栗,能不战栗。至少不能转过脸去。正视至少能让人记住并且哪怕是只前进一小步。遗忘与躲避则只能是无可救药地走向毁灭。 ——著名作家 王蒙 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以其关于人生的挣扎、人性的猜疑的描述,让广大读者着迷。 ——《辛德勒名单》的作者 托马斯·肯尼里 《哈尔滨档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每一页都将我们更深更远地带入那个充满恐怖的时代。玛拉·穆斯塔芬以非同寻常的叙述能力将她素未谋面的亲人,带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你几乎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牺牲者,和他们对话,并感受他们曾经的苦难…… ——ABC记者莫尼卡·阿塔德 我非常荣幸地向中国读者推荐玛拉·穆斯塔芬这本极好的书——《哈尔滨档案》。玛拉·穆斯塔芬在追寻她的家族跨越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复杂的历史时,精心创作了这本动人的、常常又是悲情四溢的纪实文学。她把哈尔滨早年独一无二的文化又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提醒我们,20世纪动荡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后果。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 Dr. Geoff Raby 作者让我们又想起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遗产。她不但把消失了的哈尔滨俄罗斯社区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和寻求保护这份遗产的哈尔滨人民一起展望未来。 ——2003—2007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现任澳大利亚驻欧盟大使 艾伦·托玛斯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