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

  • 苏联外交秘闻

    作者:奥列格·格里涅夫斯基

    《苏联外交秘闻》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围绕中东问题展开的情报战、各国最高领导人的秘密会晤以及改变了世界面貌的一次次革命和阴谋,首次披露了苏联出兵阿富汗这项可悲决定的炮制者、炮制过程以及做出该决定的原因,客观再现了当时生活和工作中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的形象,揭开了克里姆林宫就苏联最紧迫的外交问题做出决定的内幕。
  • 拉斯普京访谈录

    作者:拉斯普京

    本书是根据拉斯普京与俄罗斯《真理报》资深评论员、记者维克多•科热米亚科延续了20年的谈话录编集而成。围绕着苏联解体20年来俄罗斯社会中的一些事件、人物、文化现象、生活状况,一代文豪拉斯普京以悲剧视角对俄罗斯20年的动荡变化予以了独特的审视,并认定这是“多灾多难、让人痛不欲生的20年”。 本书在俄罗斯出版后,获得了极为强烈的反响,文学界就其政论的“精准与有力”而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手记》和托尔斯泰的《我不能沉默》相媲美;普通读者激赏于书中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情评议和对世风日下的大胆鞭挞,争相传阅;评论界的各种评说几乎每日见诸于俄罗斯的各种报刊,并引发了对拉斯普京研究的新热潮。
  •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Stagn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作者:Peter Rutland

    In this 1992 book Professor Peter Rutland analyses the role played by regional and local organs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in economic management from 1970 to 1990. Using a rang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journals, newspapers and academic publications, he examines interven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ergy, transport, consumer goods and agriculture. Rutland argues that party interventions hindered rather than assisted the search for efficiency in the Soviet economy, and repeated attempts to introduce more economically ra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 failed to alter th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party intervention. He further demonstrates how as the Soviet economy matured and grew more complex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party interventions became increasingly out of tu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economy. Yet even the calls for radical reform of the economy since 1985 were not accompanied by any decisive changes in this pattern of party intervention; this, argues Peter Rutland, casts serious doubts on the political feasibility of economic reform in a Soviet-type system.
  • 苏共执政模式研究

    作者:周尚文

    《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以独有的理论视角、详尽的历史资料,对苏共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党自身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了解苏联政治生活的奥秘,探求苏联解体和苏共败亡的原因和教训,进而探求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苏共执政模式研究》适合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和对苏联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 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

    作者:金雁

    传统、改革与革命,俄罗斯走过的路的确是令人浩叹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俄国人也曾有过通过公正的“分家”摆脱公社世界,建立以公民权利、个性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的冲动,尤其当反对派运动以自由主义一社会民主主义为主流、而当局又由开明改革派主导的时候,这种冲动曾经有过通向成功的良好机遇。但俄国人未能把握这一机遇。随着“要否分家”之争被“如何分家”之争所取代,不公正的将分家”方案击败了公正“分家”的要求。一场家长霸占家产驱逐子弟”的改革赢来了一时的繁荣,却种下了不祥的种子,当反对派运动主流转为民粹主义,而当局则扮演“贪婪的家长”角色时,建立公民社会的前景便渺茫了。以“分家”为满足的自由派丢弃了公正的旗帜,也就埋下了为“贪婪的家长”殉葬的伏笔。 于是当危机爆发时,“重建大家庭”便成汹涌大潮,此时再谈如何“分家”已不合时宜,回归公社世界势成必然,剩下的问题只是谁来当新的“公社之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出奇制胜的一幕,但对俄国的去向而言它已不很重要。70多年后俄国人又重作努力,试图跳出历史的怪圈。然而,别人会不会又跳人这个怪圈呢?
  •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

    作者:黄立茀

    本书是原创性的学术著作。作者两次卦俄罗斯拜访社会和历史学顶级学者和著名学者,收集了一万余页俄文文献,充分肖取了俄罗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对1917~1991年苏联社会史进行了新的社会学阐释——苏联社会划分为拥有职位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与拥有知识或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集团,在两个社会集团内部,依据权力规模和知识、劳动技能水平,划分为十一个社会阶层。分析了各个社会阶层与经济、政治体制的利益关系、矛盾与冲突,并从社会阶层行为与制度变迁互动的视角,探讨了苏联社会结构嬗变以及苏联的剧变。该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苏联社会史的学术专著,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评价“该书是一部拓荒性的学术著作,对苏联剧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孩子们,你们好!

    作者:[苏] Ш. А. 阿莫纳什维利(Ш.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这三部书均被苏联教育部列为推荐给广大教师阅读的教学法参考书。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主要描述小学一年级(书中为6岁儿童预备班,按新学制为一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作者以一个教师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的畅想告终。作者选择了5个学日(如开学第一天、学完识字课本、第122个学日,最后一个学日等)展开他的叙述,在叙述解决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任务时,论证了基于从儿童个性的观点和对儿童人道态度的立场解决这些任务的原则和方法,阐述了组织儿童学校生活的总方针和在解决对最年幼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任务中,教师内在的创造活动.此外,作者还叙述了种种与众不同的把儿童吸引到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来的方式方法。
  • 警示

    作者:[俄] 叶·库·利加乔夫

      作者利加乔夫原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是党内的第二号人物,书中 详细叙述了他与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原苏共领导层的种种微妙关系与坎坷经历,揭示了苏共上层尖锐复杂的斗争内幕,阐述了作者对苏联剧变的独特见解。
  •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作者:[俄] 柳博芙·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 AK-47,这把枪改变世界

    作者:[俄] 卡拉什尼科夫,[法] 埃莱娜•若

    在五大洲的土地上,最常被提及的俄罗斯人名,不是列宁、斯大林、戈尔巴乔夫、普京,而是“东方枪王”“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 本书首次披露了卡拉什尼科夫的非凡一生:举家流放的童年,在坦克中度过的战争岁月,发明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突击步枪AK-47,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统治下的生活…… 更将揭秘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苏维埃最高领导层的大清洗,与斯大林、赫鲁晓夫、叶利钦等国家领导人交往的秘闻,与“西方枪王”、M16发明者、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尤金·M·斯通纳的较量…… AK-47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究竟扮演了如何角色?是促进了人类的解放还是加倍了平民的苦难?历史的天平到底会倾向于哪一边?或许,历史暂时还无法给出定论。 编辑推荐: ➢ 再现了“东方枪王”“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的传奇一生 1、举家流放的童年; 2、坦克中度过的战争岁月; 3、发明世界上最著名的突击步枪AK-47的经过; 4、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些苏联(俄罗斯)领导人的交往; 5、与“西方枪王”、M-16发明者、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尤金·M·斯通纳的几次较量; 6、卡拉什尼科夫在看到本·拉登等恐怖分子也在使用AK-47时的看法。 ➢ 揭秘了超级大国苏联不为人知的历史 1、苏维埃最高领导层的权力斗争、“大清洗”; 2、二战时苏德两国的军事和武器较量; 3、 AK-47问世后,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波黑战争、索马里内战、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等等这些局部战争中的优良表现。
  • 普通一兵

    作者:(苏)巴维尔・茹尔巴

    中译本重印后记 陈冰夷 一 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五十周年纪念。在这样的时刻,深圳海天出版社有意重印出版十年前出版过的前苏联作家巴维尔·茹尔巴著的长篇小说《普通一兵》的中译本,我认为是很及时的。这是一部描写苏联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军“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的一生经历的好书,是值得向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推荐的。 小说《普通一兵》原著最初发表于1949年,我国著名老翻译家金人在1951年把它译成中文,1952年由北京时代出版社出版。那时候我国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小说中译本出版后立即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在我国读者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军队里的影响尤为深远。当时这部小说究竟重印了多少次,印数总共有多少册,已无从查考。现在只有一分材料可以部分说明当时此书重印次数和印数之多。那就是1954年译本根据1953年经过原著作者作了很大修改的俄文本增订版重新校订和增补再版的中译本。据这个中译本的版权页上记载:1954年9月修订再版第12次印刷:平装本2;t3,640册,精装本7,090册。这次海天出版社重印这部小说的中译本的依据就是这个版本。
  •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下卷/全一冊)

    作者: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

    ★一九九四年普立茲獎鉅作!暢銷西方知識界二十餘載。二十年後,獨家中文版首次問世。 蘇聯帝國的創建和崩塌,是人類創世紀以來最轟轟烈烈、影響歷史進程的全球性歷史事件之一,以至於今天仍在以不同的方式迴響。這座長達74年的專制共產帝國如何運行,又如何轟然坍塌,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紐約客總編輯雷姆尼克透過一群男女之眼,「描繪了人類歷史上這個最殘忍的體制如何走向它的末日。」 蘇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於共產主義的激情和理想而被創造出的共產帝國,它迷戀或者說是迷惑了霍布斯邦等眾多西方知識分子,殘忍地運行了七十四年,因為政治原因而死的人數多達近二千萬,政治壓迫、貪污、貧窮,讓這個帝國存在的七十多年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夢魘。然而,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帝國也並非突然坍塌。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本書作者以記者身份前往莫斯科,親自生活在那末日之中,見證了這座昔日帝國坍塌的最後時日。他研究和閱讀了大量官方文獻和文學史料,採訪了上千名從帝國深處走過來的時代見證者,足跡遍布從庫頁島到波羅的海、到外高加索「最後一座古拉格」等這個沒落帝國的所有土地,終於繪製出這部既是編年史又是列傳體的泱泱巨著,引領讀者在過去和當下兩個時空裡穿梭,目睹大廈將傾,剖析帝國何以崩潰,共產制度何以無法運行的原因,以及舊帝國的遺緒如何遺留至今,左右今日政局。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五個部分。每一部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就是蘇聯這座共產帝國的崩潰圖景。 【上卷】 第一部,以記憶之名。蘇維埃帝國的崩潰,雖然和支撐其運行的經濟出現危機有關,但作者更相信,最關鍵的因素是「歷史的潰敗」。當記憶不再被禁錮,歷史的雄獅就咻咻躍出,重返蘇聯。當真相大白於世時,任何一個專制政權都無法繼續以原有的方式維繫。「當歷史不再是黨國的武器時,黨國必然毀滅。」這是帝國解體的第一步。 第二部,民主的遠景。真實的歷史已經返回,全新萌芽的各方勢力不斷蓬勃綻放,一片混亂中交織著希望和絕望。政治恐懼已經被逐漸消磨掉了,可是窮人也墮入深谷,共產黨搖身變成新的黑幫老大,帝國邊陲的礦工開始罷工,被帝國強行兼併的加盟國尋求獨立……時代的崩潰,讓人民只能求助神蹟和魔法。在一片似乎嶄新模糊的空白中,這個帝國開始了探索民主新政體的開創時刻。 【下卷】 第三部,革命之日。索忍尼辛寫道:「共產主義的喪鐘已然敲響,但整個政治結構卻還沒有完全被摧毀。」KGB高層、警方、軍方大老和軍工業頭子等保守派負隅頑抗,企圖扭轉局勢。KGB一邊推出KGB女孩以重塑其形象,一邊暗殺自由派人士,而軍方則把坦克車碾過立陶宛首都的街頭,不斷製造政治黑暗。改革派人士大夢初醒,發現「充滿人性的社會主義之路已經處在絕途」。這一部描述了蘇聯舊體制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對立和角鬥。明天將發生一場戰爭。 第四部,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終於,軍方強硬派發動了政變。他們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即將成為「沉淪在虛無」之中的大船,而他們要拯救心目中的帝國。事實證明,八月政變不過是一場鬧劇。它是改變一切的時刻,卻也是壓倒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真是一個老白痴,我親手毀了蘇聯。」——作者採用蒙太奇手法,試著從各種角度勾勒出八月政變與其後續。而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有強烈現實感的命題:人民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一個政權?而執政者要如何才能保證改革不會失控? 第五部,舊帝國的遺緒。蘇聯最後將「只會剩下俄羅斯,這正是羅馬帝國的最後結局」。鐮刀和斧頭終於從旗桿上墜落,俄羅斯從這個巨大共產帝國的軀殼中脫身而出,繼承了末日帝國的所有遺產。我們也將看見共產黨如何在新生國家盛起之時,在法庭上做出最後的可笑自辯。多年來,蘇維埃總是把這些共產黨人描繪得像是遠方的半神,法庭上,這些人只是一群穿著糟糕西裝的疲倦男人。在共產帝國的廢墟上,莫斯科進入了後極權時代的繽紛歡愉、空虛、不平等和荒謬。「在極權政體之後,民主與自由的海洋將會到來,但那卻通往了民族主義。」 雖然本書寫的是歷史和政治,但你毋寧視之為文學小說。全書主要是透過一群男女之眼來勾勒出蘇聯帝國的崩解,其中有些人家喻戶曉,如布哈林的革命遺孀拉林娜,有些人則默默無名,如定期給列寧屍體縫製西裝的卡萊娃女士。帝國已傾頹,然而俄羅斯的民主如玻璃般易碎,它的命運要再一次仰賴某個人的才能、意志和心跳,但作者依舊樂觀,期待或許有一天,俄羅斯會變成「雖然有問題,卻沒有災難」的正常國家,成為進步與發展之地。 名人推薦 吳乃德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專文導讀 如今蘇維埃帝國的共產夢魘已經過去,雖然許多知識份子仍然不願甦醒。這個夢魘、及其中浩瀚的悽慘,所提供的明顯啟發是:夢魘來自甜美的夢想。因為夢想太過高貴,使得一切邪惡的手段都被容許。——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雷姆尼克是一位仔細觀察時代大格局的作家。他的寫作非常愜意,帶著幽默與誠實,宛如現代的托克維爾。」——《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對於蘇聯帝國之崩潰這個劃時代的轉變,雷姆尼克的口述歷史不僅鏗鏘有力,而且引人入勝。」——葉禮庭(MichaelIgnatieff),《洛杉磯時報》 「雷姆尼克這本著作可能是對蘇聯帝國崩解最重要的描述。……《列寧的墳墓》結合了對大事件的傳統敘述風格及對常民生活的新穎描述方法,非常厲害!」——《博明翰新聞》 「拆解蘇聯歷史,引人入勝之作。……《列寧的墳墓》讀來就像一本小說,帶著藝術般的手法與極為熱誠的同理心。雷姆尼克筆下的人物,最能反映蘇聯極權統治的盛與衰。」——《亞特蘭大日報》 「大衛・雷姆尼克的作品是如此磅礡,其才華洋溢的詮釋讓我們彷彿親身見證了蘇聯帝國與其歷史的崩解。無法想像對這一大事件的詮釋,還有誰能比雷姆尼克更生動、貼切且全面。」——《威斯康辛州報》
  • 马克思的复仇

    作者:[英]梅格纳德·德赛

    本书对马克思在20世纪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全景式的考察。作者认为,20世纪存在着两种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之外独立的社会主义政权(指苏联),二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议会社会主义,但它们在全球化中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在于苏联革命没有实践马克思的思想,只是借用了马克思的名义。因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另外,从20世纪的历史发展看,虽然利润率下降趋势是一个根本要素,但全球化在抵制着这种下降趋势。市场与政府的较量,成为推动全球化运动的根本力量。它既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证明。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应该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主义。
  • 第三次世界大战

    作者:(俄)B.A.利西奇金、JI.A.谢列平

  • 论意识操纵(上下)

    作者:卡拉-穆尔扎 编

    这是一部对苏联解体原因及当代俄国改革进程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审视和系统分析 的著作。        作者从理论上对意识操纵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意识操纵是对社会的“文化核心”的人侵。

  • 改变世界的七年

    作者:阿奇·布朗

    《改变世界的7年》译文32万字,对书中一些不当地方已做了删节。《改变世界的7年》对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共分十章进行分析与阐述。内容分别是:导论;戈尔巴乔夫: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苏联改革的第一阶段,1985-1986年;1987-1989年,根本的政治改革;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起源与发展:制度双重性还是公民社会;制度的瓦解与国家的解体;共产主义转型中的国际影响;结束冷战;透视戈尔巴乔夫及其时代。
  • 刽子手的一生:贝利亚罪恶生涯

    作者:[苏]安东·安东诺夫—奥弗申柯

    收入本书的共有3篇关于贝利亚的文章。其中,《贝利亚》、《一个刽子手的升迁》分别发表于苏联《青春》杂志1988年第12期和《星》杂志1988年第9期。两文内容互相补充,重复处略作删节。作者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挖掘出不少第一次发表的材料,不但揭露了贝利亚的发家史和罪恶史,而且对20—50年代苏联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都有新的探讨。为了加深对贝利亚问题的理解,我们选译了苏伦·加扎梁《这不应该再重复》一书中关于贝利亚和贝利亚分子内容的摘录,作为附录附在书末。该摘录1982年登载于纽约恰利泽出版部出版的《苏联内部矛盾》第6期。
  •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8-21卷)

    作者:黄修荣 主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37年8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会议第179(A)号记录(摘录)(1937年8月10日)等。
  • CCCP

    作者:Frederic Chaubin

    Ideological dreams The fourth and final age of Soviet architecture Photographer Frédéric Chaubin reveals 90 buildings sited in fourteen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which express what he considers to be the fourth age of Soviet architecture. His poetic pictures reveal an unexpected rebirth of imagination, an unknown burgeoning that took place from 1970 until 1990. Contrary to the 1920s and 1950s, no “school” or main trend emerges here. These buildings represent a chaotic impulse brought about by a decaying system. Their diversity announced the end of the Soviet Un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llapsing monolithic structure, the holes in the widening net, architects went far beyond modernism, going back to the roots or freely innovating. Some of the daring ones completed projects that the Constructivists would have dreamt of (Druzhba Sanatorium, Yalta), others expressed their imagination in an expressionist way (Palace of Weddings, Tbilisi). A summer camp, inspired by sketches of a prototype lunar base, lays claim to Suprematist influence (Prometheus youth camp, Bogatyr). Then comes the "speaking architecture" widespread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USSR: a crematorium adorned with concrete flames (Crematorium, Kiev), a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with a flying saucer crashed on the roof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iev), a political center watching you like Big Brother (House of Soviets, Kaliningrad). This puzzle of styles testifies to all the ideological dreams of the period, from the obsession with the cosmos to the rebirth of identity. It also outlines the geography of the USSR, showing how local influences made their exotic twists before the country was brought to its end.
  • 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

    作者:郝宇青

    《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现象研究》由七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首先在对苏联政治及其败亡的研究现状作出说明的基础上,阐明为什么要选择从“非制度化”的视角对苏联政治进行研究。然后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制度化、政治制度化、非制度化等作了阐释。最后对本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说明。第一章,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模式;第二章,非制度化现象在苏联的表现与特征(上);第三章,非制度化现象在苏联的表现与特征(下);第四章,非制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五章,非制度化现象的政治后果;第六章,克服非制度化现象的可能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