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周作人

  • 知堂谈吃:周作人散文和诗一百篇

    作者:周作人著,钟叔河编

    本书汇集了周作人自“五四”以来谈吃的散文及诗100篇.
  • 卢奇安对话集 一部喜剧性讽刺作品

    作者:(古希腊)卢奇安(Loukianou)

    卢奇安对话集:一部喜剧性讽刺作品,ISBN:9787020012435,作者:(古希腊)卢奇安(Loukianou)著;周作人译
  • 周作人左右

    作者:孙郁

    《周作人左右》内容为:苦雨斋是周作人书房的名字。上世纪20至30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周作人左右》以随笔形式,并辅之以百余幅图片,自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文人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选择、人生姿态和社会取向。这一《周作人左右》酝酿的时间已很久了,但下笔的时候,就迟疑起来。要写的人物,是那么异类,用传统的视角不行,但换了新法,又常常不得要领。在中国,写一个“叛徒”,是冒险的事,类似的书,不正受到种种指责么?所以,几年来,作者时断时续,观点呢,似乎也在渐渐修改,內心的冲突,从未断过。但作者终于还是鼓足了勇气,想将自己的思绪,长久地沉浸在这个人的世界里。作者们中国人,是愿意以纯粹的方式打量他人的,似乎眼中,揉不得杂色。而这个世界,正是以杂色构成的。周作人之于作者,一方面在学识上是个参照,现代以来,像他那样博览群书的人,十分少见。另一方面,他的逆于常人的空漠,散淡后的绝望,让作者产生了熟悉的感觉,似乎那里,也映着作者们这代人的某些影子。中国的读书人,有许多徘徊在苦与乐、明与暗之间,內心流动的,就有周作人式的情调。虽然这一情调隐隐地含着灰色,但那不经意间闪动的意绪,恰好写着文人的宿命。有一段时间,作者们的思想界是禁谈他的名字的,原因自然复杂得很,这里主要遇到了道德问题。后来思想解禁,周作人忽地又热了起来,其出版物,从历史的封尘里走了出来。作者自己,也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这个远去的灵魂有了交流的机会。那时作者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接触到《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心里为之一亮,好似久违了的朋友,在那温馨的文字里,感到了悠长的亲情。作者体味到了另一种情感,它像宁静的湖面涌动的波纹,给人浑朴的力量。作者发现了自己和他的某种共鸣,他的文字唤起了作者的一种长眠的情感,这些本应流出的情愫,不知为何从未开启过。那时作者暗暗地感谢着他,如果不是读了这类文字,作者还不会发觉自己存在着非冲动的、岑寂的审美偏好。实在地说,周氏提供给人的享受远不及鲁迅,倒是他的智慧表达式,那种不露声色的情感的喷吐,使作者看到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文化的某种缺失。而周氏的价值,或许正在这里。
  • 自传 知堂回想录

    作者:周作人

  • 周作人书信

    作者: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兄弟二人共同作为文学大家著称于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不多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恬淡,清隽幽雅,小品文闲适幽默,古雅遒劲,与鲁迅的风格截然不同。周作人独出心裁采用书信题写成的散文尽收于本书,这里读者将变为熟悉的个人,听作者娓娓道来,与其共同完成"一二知己之交谈"。
  •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

    作者:周作人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生活之艺术·人的文学》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能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 其文其书

    作者:孙郁,黄乔生

  • 致周作人

    作者:孙郁,黄乔生

    《致周作人》收入鲁迅、周建人、许广平、章太炎、胡适、罗家伦、顾随等家人、朋友、学生等致周作人的信札。
  • 周氏兄弟

    作者:孙郁,黄乔生

    《回望周作人:周氏兄弟》是“回望周作人”之《周氏兄弟》,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主要收入了源于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的文章,共近40篇。包括《我所见的鲁迅与岂明两先生》、《鲁迅与周作人》、《所谓兄弟》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乌篷船・上下身

    作者:周作人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本书收入他的散文多篇,是了解周作人作品风格的一本很好的读本。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本书收入他的散文多篇,是了解周作人作品风格的一本很好的读本。   周作人的散文,描写其故乡浙东风俗民情的较多。其中在静物描写中融入野趣俗规,把散文推入宽广的文化背景中,颇具意趣。
  • 现代小说译丛

    作者:止庵

    《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一九二二年五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周作人译。其中鲁迅译九篇,周作人译十八篇,周建人译三篇。此前周作人已有翻译的短篇小说集《点滴》问世,《现代小说译丛》继乎其后,都体现了以白话文来介绍“弱小民族文学”的实绩。冠名“第一集”,似乎预告有个大的计划,如同当初《域外小说集》之打算“继续下去,积少成多,也可以约略绍介了各国名家的著作了”。然而续集未及开译,兄弟即告失和,这计划也就中断了。
  • 希腊的神与英雄

    作者:[英] 劳斯

    周作人对于希腊神话的热心,是众人皆知的。他生前共翻译了两种希腊神话,第一种即是英国人劳斯(W.H.D.Rouse)所著《古希腊的神、英雄与人》(Gods,Heroes and Men of Ancient Greece)。此书出版于1934年,周作人在1935年2月3日的《大公报》上就已撰文予以介绍。不过,在很长时间内,周作人并没有翻译它的心思,因为嫌它是用英文写的儿童读物,并非希腊神话专门之书。直到1947年,周作人觉得它毕竟是英美人所作同类著作中最好的一部,兼又爱好其人其文,故花了两个月时间,将它译成中文,经友人介绍交给了一家出版社,可是不久遇火被焚。1949年又重译,1950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题为《希腊的神与英雄》。1958年,又改题《希腊神话故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海南出版社重以《希腊的神与英雄》为名出版,无任何出版说明,当系文化生活版的再版。书后附有周作人有关希腊神话的几则随笔,颇可参看。其中《在希腊诸岛》一篇译文,不仅描绘了今日希腊飘漾着神话气息的民俗风情,而且文笔清新摇曳,尤有情致。 ——引自《中华读书报》超哥《周作人与希腊神话的翻译》一文。
  • 书里人生

    作者:周作人等著

    本丛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不同阶段海内外鲁迅研究的精华,全面展现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风貌,深刻揭示鲁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专著四部: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论文集两部;《围剿集》与《红色光环下的鲁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迥异的解读。另有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冯雪峰、胡风等回忆文章多篇。 本书是鲁迅两位弟弟回忆乃兄的文集。本卷收录的主要是周作人的著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此外还有他的和周建人的散篇文章,如《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关于鲁迅的若干史实》、《鲁迅和周作人》等。这本著作后面还附有《旧日记里的鲁迅》和《学堂生活》两篇很有史料价值的文字。
  • 年少沧桑

    作者:周作人

    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没有谁像鲁迅这样给后世造成这样大的影响,留下这么多的话题。他的著作,至今拥有广大的读者。然而鲁迅又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存在,走时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陷入表述的尴尬。 这套《回望鲁迅丛书》汇集了国内外有关鲁迅的回忆录和和研究文字,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和规模较大的文献汇编。鲁迅学早已在为一门显学。而且这门学问将要继续“显”下去。 本书是《回望鲁迅丛书》系列之一。 本书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与周建人的回忆文字集合起来,其内容主要选了两个弟弟回忆长兄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篇什。 书中的文章包括,周作人的《百草园》、《鲁迅的国学与西学》、《鲁迅与歌谣》等,周建人著有《鲁迅先生小的时候》、《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关于鲁迅的断片回忆》等等。
  • 知堂书信

    作者:周作人 著,黄开发 编

  • 恬适人生

    作者:周作人

  • 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

    作者:张挺,江小惠 笺注

  • 知堂序跋

    作者:周作人,钟叔河

    做序是批评的工作,他须得切要地抓住了这书和人的特点,在不过分的夸扬里明显地表现了来,这才算是成功。 -周作人《(燕知草)跋》 周作人,(1885~1967),自号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重要散文作家和文化学者,《知堂书话》将周氏三十多部文集和集外文,未刊稿中谈书的文章全部采辑起来,编为读新书的旧小说、谈日本的书、变西洋的书,谈古旧书四辑,分上、下册印行。《知堂序跋》采辑的范围与《知堂书话》相同,编为自作序跋,为别人所作的序跋。题跋和读书题记三辑,合成一册,序跋其实也属于广义的书话,所以这三册书乃是一个整体。1986年岳麓书社版本是书话二册、序跋一册,1997年海南出版社版合为两厚册,此次仍分为三册,因为加入了集外文和未刊稿,内容却比1986年版大大扩充了。
  • 饭后随笔(上下)

    作者:周作人 著,陈子善,鄢琨 编

    陈子善、鄢琨编。乃据周作人手订目录,从上海《亦报》和《大报》录出周氏文字整理而成,刊登时间在1949年11月至1950年10月,书名《饭后随笔》为周自己所定。但周氏自编的此书目录中尚有部分文章《亦报》等未曾发表,如《狗学狼叫》等,约十余篇,这些文章只得存目。 但此书中周氏自编文章仅为一部,其余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发表于各报刊之文章,亦尽收录。因此比周作人原定篇幅多出几倍。故不可径视此书为周自编书也。